什么叫课程价值取向

作者&投稿:爱新觉罗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学生充分展示新课程理念的概念。



扩展资料: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裎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课程价值取向
陆启光
摘要:

从价值主体维度看,课程价值存在社会与学生两种取向,导致这种二元对立的因素有:教育价值选择、教育事实、社会更替。缺乏人性是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隐忧,应采用优化思想促使课程价值取向在不同层面上找到人性与科学的不同结合点,力保学生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弘扬教育主体性。课程价值取向;主体性;人性课程价值取向探析陆启光摘要从价值主体维度看,课程价值存在社会与学生两种取向,导致这种二元对立的因素有:教育价值选择、教育事实、社会更替。缺乏人性是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隐忧,应采用优化思想促使课程价值取向在不同层面上找到人性与科学的不同结合点,力保学生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弘扬教育主体性。

关键词:课程价值取向;主体性;人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历来引起教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不仅涉及教育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诸多实际,如教育的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方法的取舍,教育评价的标准等等。本文拟从价值主体这一维度对其进行尝试性探讨。
一、对立的两极:课程价值的历史选择

纵观课程发展的历史长河,通过对中外教育内容选择的分析,从价值主体这一视角来研究,不难概括出几千年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外乎就是社会中心与学生中心。社会中心以古希腊的斯巴达与雅典的课程最为明显,学生中心以杜威和古希腊的“三哲”的课程主张为代表。关于课程价值选择出现的分歧和对立,早就为一些教育家所注意,闪烁于他们的教育言论中。巴格莱曾指出,在漫长的教育史中,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这些对立的教育理论可以用一些配成对的冲突概念加以概括:“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纪律”、“兴趣与努力”、“游戏与工作”、“目前需要与长远目标”、“亲身经验与种族经验”、“心理组织与逻辑组织”、“学生主动性与教师主动性”。他指出:“这些术语所表明的基本原理是二元论,它持续了好多个世纪。”①此外,杜威、诺尔,以及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也对若干对立的教育理论作了概括和研究。但若就价值主体而言,则只可分为学生中心和社会中心(包括集体、国家和社会)。
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历史上课程价值取向的误区

历史上对课程的价值选择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存在着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选择模式,这有着其深远的社会渊源。
(一)教育价值选择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势必导致课程价值选择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

教育价值选择出现非此即彼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②主观原因是人们在思想方法上的二元对立模式。由于哲学上对立两极的长期争论而始终得不到统一,人们在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形成以非此即彼为主要特征的认识和判断形式。在教育上由认识论、价值论而引起价值的两难选择,价值是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与对立,“当肯定价值的一元性而否定价值的多元性时,教育价值选择就会局限于教育价值的理想指向而脱离教育价值的现实指向,陷入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当肯定价值的多元性而否定价值的一元性时,教育价值选择就会与之相反,陷入没有理想追求的现实主义。”③

教育价值选择出现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也有客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社会需要的多元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社会利益间的冲突。2.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社会发展服务和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并为人的发展服务之间的复杂性。这两个因素也会引起人类教育的价值选择发生矛盾,走向对立的两极。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人与整体的社会总是在矛盾与一致的不断运动中向前发展的,教育价值的选择表现为与社会总体的价值观、认识观、生活观的同步性,而作为教育价值系统的子系统的课程价值自然与其母系统保持着整个系统的协同性,出现亦步亦趋的现象。当教育价值选择因局限于理想指向脱离现实指向而陷入理想主义时,课程的价值取向也表现为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当教育价值选择因局限于现实指向脱离理想指向而陷入没有理想追求的现实主义时,课程的价值取向也表现为不顾理想的现实主义。
(二)教育事实的偏差引起教育价值选择的反省,从而牵动课程价值取向的转轨。

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为例。欧洲封建社会建立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以宗教神学武装起来治理国家的统治人才,课程的价值选择必然要服从这一目的。当时的教会学校的全部教育内容就是进行宗教教育,连从古希腊古罗马流传下来的“七艺”也被蒙上神学的色彩,其内容始终贯穿神学思想,神学成为全部教学科目的“王冠”,各种自然科目(科学)被打下冷宫。这就是当时课程的价值取向,但此时的教育内容(课程)尚能适应刚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10世纪开始,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手工业与商业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引起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这时新大陆、新航线的发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于是出现了新兴资产者反抗封建主阶级和城市自治反抗封建政权桎梏的斗争。这时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大肆宣扬封建神学的教育已出现重大危机(教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出现偏差)。相反,崇尚科学知识、重技能培养、打破封建束缚的教育价值取向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呼唤,于是文艺复兴“抑神扬人”的教育呼之即出,应运而生,创设了新的课程体系,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所实施过的智育、体育、道德教育和美育又被拾起,并给以扩展与深化,并由此创设了文艺复兴的辉煌灿烂文化,但盯薄伽丘、莎士比亚、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哥白尼、伽利略、夸美纽斯等给人类留下了永恒闪光的足迹。

由此可见,教育事实的偏差势必引起人们对其重新审视,从而使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选择发生变化,从而也建立起新的课程价值取向。人类的教育与课程正是在这种实践与价值的相互矛盾运动中不断得以发展和进步,逐渐向理想目标迈进。
(三)社会的更替促使新的统治者利用权力迫使教育为之服务也引起课程的价值取向出现二元对立。

当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取代了旧的社会形态后,新的统治者就持批判眼光对旧的社会的一切进行审视,重新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因为“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是所有统治者的至理名言。这样,在新的政治观、新的价值观的主导下就出现了新的教育价值选择,新的课程价值取向。这在阶级社会里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辛亥革命结束后民国教育宗旨的更替和变化。1912年在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的主持下,制定了民国的第一个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统而观之,则是‘德、智、体、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④。这便是民国初的教育和课程的价值取向。但事隔不久,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政府,1915年袁世凯亲自颁定教育宗旨,“其实质正是清末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教育宗旨的翻版,并对此五项进一步发展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这就使封建教育宗旨在袁世凯假意玩弄的新名词底下彻底复活了。”⑤

可见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教育及课程的价值取向较多地以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为轴心而转移,表现出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三、人性与科学的整合:课程价值的正确取向

首先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人性”一词指的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特性、本质或本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⑥
(一)缺乏人性: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隐忧。

社会发展至今,人类的灾难主要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人类的自身!当人类的脚步踏入20世纪的时候,有人发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科学的欣欣向荣使人类忘乎所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再度光临,人们只看到科学的伟大力量,因科学按照它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冲破封建神学宗教的牢笼,拓宽了人类的认识领域,使人类的智慧之花得以绽放,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充分显示,有人称当今时代是新科技革命的时代,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浪潮接踵而至,第四次浪潮也悄然来临,这时人类展望明天,似乎离人间天堂只有一步之遥。

尽管现代哲学家们,总想在二元两极中找到某种确定性,以克服痛苦的二元分裂,然而这似乎只是哲学家的事。人类仍然沉迷于科学的梦幻中,课程的唯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膨胀。唯科学主义的负面效应在呼唤人性的复苏,被蔑视多年的人性教育在低吟“明月何时照我还”。美国在尝到唯科学主义的苦果后不得不在1984年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报告书震撼美国,也引起世界各国的警醒。还人性教育的真面目以纠正扭曲的人性,追寻教育的本体价值,以富于良知的课程来拯救那些扭曲的灵魂,培养后一代,让人类真正“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已迫在眉睫。
(二)人性与科学:时代主题的呼唤。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人类在痛苦沉思后的觉醒,人类如何才能和平共处?如何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答案只有一个: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富于人性。和平与发展需要科学。科学自从产生至今,显示了其神奇的力量,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之光,所以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马克思早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与胡萨克谈话时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⑦科学,使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裕。

人类从产生之初离不开科学,今后的和平与发展更离不开科学。和平与发展更需要人性。科学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可能,而人性则是和平与发展的先决条件。缺乏人性的唯科学主义带来的危害前面已谈过,其原因在于科学教育的局限性,“一是科学教育自身并不能保证人类就一定会将科学技术用于造福人类的目的。”“二是科学教育的片面发展不仅无助于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以及人内心的不平衡性等世界性问题的解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⑧正因为如此,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基于对本世纪末教育发展的回顾和检讨以及对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的展望,提出了“学会关心”的宣言。这一宣言回顾了人类世界的今天尽管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又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生存环境的挑战,明确提出了“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总之要求人类应具更丰富的人性,反映到教育中来,则要求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便是:人性。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总主题,而“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则是全球教育的主题,人性与科学就是课程的价值取向。
(三)人性与科学的高度有机整合:课程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何调和好课程价值取向在人性与科学间存在的冲突,避免顾此失彼,找到二者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佳结合点,这就是优化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学上的优化思想是指寻找最恰当的标准或比率,寻找在特定的标准下最好的行动方案,以便获得最理想的效果。优化的前提是数量化,如以0.618为系数的优选法,税收中的税率等。70年代美国青年社会学家拉弗用一条曲线成功地解释了税率高低与收益大小的关系。拉弗曲线意在阐明低的税率可通过刺激生产而增加政府的收益;反之,过高的税率则会通过制造失望打击或遏止生产,政府反而减少收益。寻求曲线A、B两端点间最恰当的E点,正是优化之所求,尽管这个E点变动不居,且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最可行的点未必是处于50%的中点,)但毕竟可以通过试误不断调整以逼近这个E点。

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力求在科学与人性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的E点,协调好社会与个人在需要及发展等问题上存在的矛盾。当然,这个E点并非人性与科学的简单的代数相加或调和,而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如层次、学科、专业等)二者的高度有机整合(即这个E点是变动不居的,视条件而定)。这种整合的结果是一个人性与科学的统一体,其意义一是此统一体能协调课程和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种种冲突,完成各种整合⑨,二是通过此统一体培养出来的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能做到真善美的完美和谐与统一。这正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本质之所在,也是课程价值取向的终极目的和最高目标。何谓全面和谐发展?指的是个体根据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样的人对社会有极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无论何时、何地、什么条件下都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地担当起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达到个体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最和谐与统一。

在这里有必要区分关于个体发展的不同层级。第一层级:全面和谐发展,第二层级:和谐发展,第三层级:一般发展,第四层次:片面发展。这四个层级从高到低排列,不同层级对人性与科学的要求有所不同。我们从最低层级(片面发展)开始分析。片面发展是鲜明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文艺复兴时期以个性为取向,要求片面弘扬人性。进入现代社会后,又片面推崇科学,以科学为取向。由这二者作取向培养出来的人常常引起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和矛盾,都会引起人性的异化。一般发展。赞科夫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提出其“一般发展”理论。“我们所理解的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因此,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跟单方面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①0“一般发展”既包括智力的发展,又包括心理的发展,也包括性格与思想品质的发展,还包括身体的发展,即包括“人的完整发展问题。”①1

赞科夫在这里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没有指出发展的程度,但我们可从其“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①2看出他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强调学生的发展,而要使个体得到完全应有的发展则不是教学能完成得了的,这就是我们提倡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原因之一。

可见,以“一般发展”为取向的课程在对人性和科学的要求上尚不能达到人类教育的根本目的,这还尚待有所升华和发展。和谐发展。翻开教育史,我们可从古希腊雅典时期的教育家和后来的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等人的教育理论找到“和谐发展”的倩影,但他们仅从“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①3,或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协调来论述和谐发展,这是一种不科学的、不完全的和谐发展论。真正的和谐发展“就是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内在同一,从而使个体与社会获得一致的发展。”①4若以此为课程的价值取向,则培养出来的人较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的人在科学技术的掌握,在个性的发展上要充分得多。

然而人类追求的是最理想的境界,它要求人类不仅学会关心自己、他人、集体与社会及其发展,还要学会关心自然,这毕竟是人类最主要、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前苏联发展的几十年历程和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他谈到人的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他有能力担当多方面的任务,他应该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整个领域中的创造者、享用者、鉴赏者和保护者,是有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的人,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公民和具有道德基础的新家庭的建立者。”①5为此须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①6基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克思一样(马克思把教育理解为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这是马克思有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①7),只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谈全面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也许是当时人类尚未意识到生态环境随着人类的发展也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对发展的理解都尚未完满,不是真正的完全意义下的全面和谐发展。

人类发展至今,环境等生态问题日益困扰着人类的发展,于是提出了环境教育等有关课题,而这些归纳起来就是人类不仅要对人类自身慈善些,而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要有更多的良知,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良知与人性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一个所在。全面和谐发展需要人性与科学的高度有机整合。以此为取向组织起来的课程即是人类最理想的课程,以此知识武装起来的个体则做到个体、社会、自然的充分的长足的协调的发展。感谢导师郭道明教授的悉心指导!


语文课程体现哪些价值取向
该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二)相互适应取向 该...

简述课程价值取向怎样对教学目标产生影响
简述课程价值取向怎样对教学目标产生影响:首先,课程主体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是确立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基础。实践证明,对于该问题的认识关系到对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功能的认识、课程政策的制定。课程本质及其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的改革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去审视数学学具的现实内涵,并以发展性的眼光全面、现实的审读它的价值取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成功的设置了一个支点。它将所有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数学活动就是支撑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

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和幼儿园课程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和幼儿园课程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幼儿园课程价值把追求儿童基本身心素质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作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知识本位课程价值观。认为知识引导着人类的生活,课程要根据知识的分类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来组织,而不是建立在儿童的偏好、社会的需要上。社会本位课程价值观,以满足社会...

目前幼儿园领域或课程目标主要有哪些价值取向
或者说,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应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如何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的实现,应当引起幼儿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一、 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幼儿园工作规程》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的总...

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怎样的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

什么是课程的内容取向?
3、社会本位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强调社会需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将课程内容设计为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服务的形态。优点在于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然而,这种取向可能导致课程内容过于功利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知识的学习。课程内容写法:1、知识结构与系统性:课程...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
关于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2、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载体价值取向作者:江苏省通州市金沙中学 周汉平 新课程标准颁布伊始,笔者曾踌躇满志地给学生上课。没有了往日的满堂灌、满堂问,精心准备的教案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活跃异常,妙语连珠,禁不住洋洋自得。一日,校长有请,心花怒放。岂料一语惊人:家长反映,作业太少,上课没有什么好记,让学生多说,你说...

如何把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取向
一、注重课程渗透,使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一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的有机融合,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连江县13538794811: #教师面试#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
钮时安威: 【参考答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这些常见问题如果考生在考前没有经过准备,面试时难免会有疏漏,目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招聘机会的宝贵自不必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生在备考阶段对这些常见问题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是确保考生取得好成绩的好方法.

连江县13538794811: 新课标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
钮时安威: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连江县13538794811: 1、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
钮时安威: 1、从知识的广度转向知识的深度.2、减少X科难易不一导致的不公平.

连江县13538794811: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谈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谈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
钮时安威:[答案] 让学习内容更接近生活,或者说是更注重实验了

连江县13538794811: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钮时安威: 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

连江县13538794811: 简要概括一下学前教育的教学有什么特点 -
钮时安威: 第一,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量什么?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概括着学前教育课程最基本的特性,它决定着学前教育课程其他的基本特性.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是使学前教育课程实践保持基本方向和秩序的关键.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在不明...

连江县13538794811: 课程价值取向要解决什么问题? -
钮时安威: 课程的内容 以及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启发引导作用

连江县13538794811: 如何把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取向 -
钮时安威: 一、注重课程渗透,使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一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的有机融合,...

连江县13538794811: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特征与价值取向.. -
钮时安威:教学价值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对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领域中,不同地位、不同角色的人,由于其对教育与社会、教育...

连江县13538794811: 教育目的有哪几种价值取向? -
钮时安威: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详细说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