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整理高中文言文中“连用两个单音词”的句子 并解释次的古义和今义 比如: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 (

作者&投稿:揣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学习高中文言文,主要该学什么~

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次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要达到这个目标,先要明确这里所说的文言的含义。它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说中所使用的语言。

还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作的具体阐释,即: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个阐释,对文言文学习从语言到内容到最终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便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应把握的“纲”。具体学法如下:

一、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是学习文言的重要基础

学习现代文,是从认字开始,学文言亦然。所谓“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就是这个意思。中学生学习文言,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开始,这些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无论从语言到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学习这些文章,从初读第一篇开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释为翻译。另外,在实词与虚词两者间,大量的、难于掌握的是实词。下面就先谈一谈关于实词的掌握。

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与现代汉语使用的词汇没什么差异,如“人、马、山、石、大、小、上、下”等,这给我们学习文言带来很大方便,没有初学外语满眼茫然的 。这类词,我们便可视作现代词去理解。一种情况是与现代使用的词汇完全不同,甚至从现代汉语中根本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来。如“宦官”,是古代以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之人在宫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古文中与之同一概念的词汇还有“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等,由于时代的发展,宦官已经消失,那么表达这一概念的一系列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均已消失。另外,“宦官”还有一义项是“仕宦之通称”(如《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但现代各级政府官员也不有此称呼了。再如“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后作王室的代称)、“章甫”(古代一种帽子)等等,皆因事物的消亡不见了。而“曰”、“叟”、“须臾”等词,已被“说”、“老头”、“一会儿”等词汇代替。这类实词,虽难记些,但不会同现代汉语混淆,可把它们当作生词去记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许多古今都使用的词,但其意义却与今义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情况复杂,难于掌握。这些词汇,又常常被列为考查重点,是需要下大力气掌握的。应把学习重点放在这类词汇上。请看下列几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Α{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②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③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梅花岭记》)

Β{①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②莫我肯顾(《硕鼠》)

③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Ε{①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②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坐縻 粟而不知耻(《卖柑者言》)

Α组中的“冒”字有多种义项,②③两句中分别是“轻率”、“假托、冒充”义,与现代汉语没什么区别,而第①句中却是“涂盖、敷上”义,讲为“冒充(它)”,就大错特错了。

Β组中的“顾”字,②③两句中都讲为“顾及、顾念、考虑”,也与现代汉语无异,可第①句中则是“ 访”义,如果用今义去解释它,就要出笑话。“顾”在古汉语中还有转折连词的用法(《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少见。

Ε组中的“坐”字,除第②句与现代汉语同义(后来将其名词意义写为“座”),①句讲为“因为”,③句讲为“白白地”。“坐”字在文言中也还有其中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义项。

对这类情况复杂、难于掌握的实词,要结合课本中关于古今词义变化的知识,勤翻字典,多作比较,防止错误地用今去释古义。同时,还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有些看似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词语,在古汉语中实则两个单音词,其意义也常常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请看下表:

例句
古义
今常用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方位名词“中”与动词“间”的连用。中:中间;间:夹杂,读jiàn
里面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谍报”是名词 “谍”和动词“报”的连用,义为:侦探报告。
刺探到的敌方情报

精技击者不过百人(同上)
“不过”:不超过。(也是两个单音词连用)
仅仅,只是

诸君而有意(同上)
“有意”:有某种打算。(两个单音词连用)
故意,居心。

婉贞于是率少年结束而出(同上)
“结束”:整好装束。(两个单音词连用)
不能继续

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图画》)
“体面”:是“体”和“面”两个词的连用。体:立体。面:平面
光彩,好看;体统,身份。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交通”:连接,交错相通。(两个单词连用)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无论:是否定副词“无”与动词“论”的连用,义为:不要说,更不必说。
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属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作文:写文章。(两个单音词连用)
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还有动词义)

事事皆其所已经者(《少年中国说》)
已经:副词“已”和动词“经”的连用,其义为:已经经历过。
是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的副词。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叔向贺贫》)、其实百倍(《六国论》)
其实:指示代词“其”与名词“实”的连用,其义为:那事实,即实际情况
承接上文而含转折意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

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其实:那果实


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有意:有某种打算。(两个单词连用)
故意

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至于: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义为:到,到达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风齐王纳谏》)
地方:是名词“地”与“方”的连用。地:土地,领土;方:方圆。
指某一地区

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形成:是名词“形”与动词“成”的连用,义为:形势确立
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
是非:指示代词“是”与否定副词“非”的连用,义为:这不是
常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或指口舌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同上)
心计:名词“心”与动词“计”组成的主谓词组,义为:心里盘算。
计谋

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北:黄河以北 河南:黄河以南
河北省 河南省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为:连词“因”与动词“为”连用。因:于是,便。为:写,作。
连词,表原因 。

空中多而窍(《石钟山记》)
空中:中间是空的
天空上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动词“具”和名词“体”的连用。具:具备。体:形体。
不抽象、明确。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
行为:名词“行”和动词“为”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
举动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同上)
非常:否定副词“非”和形容词“常”连用。非:不,不是。常:一般,平常。
十分,很,极。

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梅花领记〉)
何必:疑问代词“何”与副词“必”连用,义为:为什么一定
表反诘语气的副词,义为:不必。

除表中列出的例子外,中学课本中还有一些类似情况,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可谓智力孤危中”的“智力”,“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秋天”,“于是相如前进 ”中的“前进”,分别应该讲为“指出,给。。。。。。看”,“求学的人”,“智谋和力量”,“秋季的天空”,“走上去奉献”。它们都是相邻的两个单音词,不能误作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

要弄清文言实词的意义,除了要了解上面所述古今异义现象外,还应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现象等知识。

一词多义在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古汉语中亦然,这种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做些研究,会发现其规律的(或通过引申,或通过比喻、借代,或通过假借等等),因为情况复杂,难于掌握,也无需一一弄清每个多义词词义的来龙去脉,所以不必就此下很多功夫。但必须对常用实词已经形成的多个义项,在逐渐学习接触的过程中,仔细比较,整理积累,以求尽可能多地掌握它。请看一例:

“引”,本义是“拉开弓”。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的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解作“开弓也”。如〈孟子 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引而不发,指把弓拉开,可是并不射出箭去。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把弓拉开,形状变化了,所以引申为“长”,“延长”。如〈水经注 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又为“伸长”,如〈左传 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又指“延续”。如〈诗经 小 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勿替:不废)

开弓是把弦和箭导向后方,所以引申出“导”、“领”的意义。如:〈西门豹治邺〉:“引河水灌民田》”。《资治通鉴 亦壁之战》:“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又:“引军北还”。三句中的“引”都是“领”、“导”之义。

由“拉弓”引申为拉的动作,义为“拉”。如《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又指“持”、“拿”,如“丈人目先生使引七刺狼“,再引申为”拿来作为凭证、理由“,如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开弓是把弦和箭向后拉,所以引申为向后退。〈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中山狼传〉:“先生仓卒以手捕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便旋:绕圈子)。

看,一个“引”字,从不同角度引申出多少既有某种联系,又有区别的意义来!

再谈谈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文言实词入句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原来的语法特点,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不适用了。活用现象一般包括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数词活用为动词等等。形式虽多,但较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要好掌握多,因为前者需要大量记忆,有如背记外语单词,而后者只要掌握规律,学会辨识就行。其规律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归纳,也可以直接把研究者、老师早已归纳出来的拿来印证、理解,达到熟习、掌握。列举其中一些规律如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而是支配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标“。”的是活用的词语,以下同)。

②名词用在代词的前面,而又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Α假盘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Β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④补语前的名词,别无动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字后省略介词“于”)

二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特点如下表所列:

类型
结构
作用
例句
翻译格式

一般名词作状语
比况结构
表特征
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象……似的
(一样)

比况结构
表态度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象对待……似的

介词结构
表工具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 拿……

介词结构
表方式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用……

介词结构
表处所
相如廷叱之
在……

时间名词作状语重叠式

表时间
乡邻之生日蹙
一天天(月、年)

介词结构 谨食之,时而献焉良庖岁更刀 按时 每……
方位名词作状语

介词结构 表方位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在……
表趋向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向……
从……
上面列举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四条规律和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特点一览表,是研究者给我们总结出来的,学有一些规律,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语法知识归纳整理。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这句话中,四个代词“其”前,分别出现了四个形容词,因为代词是不受形容词修饰的(此处是意动)。以此类推:“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孟子·腾文公下》。什一:指孟子所主张的古代田税法,即征收农产品的十分之一。今兹:今年。),在代词“之”前出现了形容词“轻”,那么“轻“也一定作动词使用了,这里是使动用法。义为:使田赋和关市之征减轻些。“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中的“苦”是形容词,也出现在代词前(“其”),也活用了动词了,此处 是使动用法。只要掌握了规律,活用现象不难把握。

学习实词,还必须懂得一些通假知识,否则,读文言就会遇到很大困难所谓通假,就是古代书面语言的同音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古文字少,不能尽表其义,需要时,依据口语的声音用一个同音字代替,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二是本有其字,书写者可能为一时方便而借用同音或音近、或笔划较少的字代替了本字的字被子沿用下来,也就成了通假字。通假字有同音通假(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需要说明的是:①在中学阶段,将古今字也视作通假。如“莫”“通”“暮”(《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②所谓“同音”、“音近“,是指古音。古音与今音差别很大,如《淆之战》中“堕军实而长寇仇”一句的“堕”通“隳“,是“毁弃”的意思。从今音看,两个字的声、韵均不相同。再如《西门豹治邺》中“弟子趣之”一句的“趣”通“促”,是“催促”的意思,也属之种情况。

学习文言实词,还有其它一些知识也要了解。如复音词的偏义现象、异读问题。

偏义,是指由两个单音的近义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得音词,其中一上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作”,劳作;“息”,休息。这里只“作”起作用,“息”无义。

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以上的读音。异读有多种情况,有时因义不同而异读,如“属”,在“衡少善属文”(《张衡传》)中读zhǔ,是“隶属,管理”的意思。有时因词性不同而异读,如“衣”,作为名词,读音是yī,当它活用作动词时,要改读作yì(“皆衣yì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有时因通假而异读,也就是假借字要读本字的读音。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生”通“性”,要读“xìng”而不读“shēng”。有时因是专有名词而异读,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乐曲名等。如“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无射,读wúyì,而不读wúshè。“可汗大点兵”(《木兰辞》),可汗,读kèhàn,而不读kěhàn。

下面谈一谈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考试说明》又明确指出“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应该说比实词好掌握。但文言虚词同现代汉语的虚词相比,要比文言实词同现代汉语的实词相比的差距大。文言虚词中,几乎没有一个词是古今完全相同的,而且用法复杂,使用频率还颇高。所以在用大功夫学习实词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虚词的学习。

文言虚词的知识,除散见于各篇课文书下注释和文后练习外,已在高中语文课本古文单元知识和训练中作了系统介绍,结合课文文句的学习就能掌握。因为文言虚词数量有限,也可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记忆。需要提醒的是:①文言虚词也存在容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混淆的问题。如文言文中的“所以”边用,常常是“所”和“以”两个单音虚词,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同解。还有“于是”、“至于”,也常常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其意义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和“至于”。②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更多,情况更复杂,甚至在同一语段中使用同一虚词,词性也相同,含义却各异。如《察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这段话中,用了四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如果笼统地译为“他”就会指代不明,因为它们指代对象不同,第个指代“抱婴儿的人”(前文有交待),第个指代“婴儿”,第个指代“婴儿”,第个指代婴儿的父亲。③注意文言中的兼词。所谓兼词,是指古汉语的合音兼义词。从语音上讲,是由两个(或三个)字音合成的一个音节;从词义上讲,是指一个词包含有两个词的意义。如“盍”、“焉”、“诸”、“叵”等有时“兼义”,要分别讲为“何不”、“于其间(于之)”、“之于(或‘之乎’)”、“不可”。④同一个意义,可以用多个语词表达。如第二人称代词“你”,在文言文中有多个词来表示,请看下列例句:

1、三岁贯女(《硕鼠》)

2、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记》)

5、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淆之战》)

这五个句子中的:“女”、“汝”、“若”、“而”、“尔”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考试说明》要求中学生了解常驻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哪些算是常见的?共多少个?没有具体阐释。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

二、掌握语法规律是启开文言之门的一把钥匙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这些知识,随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均能逐一接触到,这里强调几点: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学习文言,还有一些重要环节(如诵读,就非常重要),还要学会断句,掌握翻译方法等等,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达到中学大纲要求,完成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任务。

文言中的复音词
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即字)组成,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单纯的复音词
这类词包括:
1.联绵词: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萧瑟、陆离、玲珑,辗转等;有叠韵关系的,如,彷徨、逡巡、须臾、窈窕、仓皇、披靡等。
2.译音词:如,单于、可汉、葡萄、琵琶等。
3.叠音词:如,奄奄、翩翩、霏霏、区区等。
这类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合成的复音词
从构词方式上看,包括:
1.联合式,如,社稷、旌旗、婚姻、殷勤、首领、干戈、倾覆等。
2.偏正式,如,天子、布衣、足下、太息、横行等。
3.附加式,如,阿母、森然、率尔等。
4.偏义复词,这类词是指两个由意义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在实际使用时,意义只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缓急”(《谭嗣同》)中的“冀缓急或可救助”)偏指“急”,“利害”(《〈指南录〉后序》中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害”。

古今双音词的变化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很大比例,这是在语汇方面与白话文相比而较为明显的区别。有些单音节词语流传至今,逐渐变化成现代双音词,当然,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词。这部分双音词,大部分保留下来,继续在现代交际中发挥着它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环境的变迁,无论是由单音词演变成的双音词,还是由古汉语继承下来的双音词,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甚或根本性的变化,假若用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意思去理解文言文的双音词的意义,必然会出现理解的偏差甚至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尴尬。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区分古今双音词的意义变化。一般说来,古今双音词的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单音节词汇演变成双音词
例如,初中课本《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高中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璧有瑕,请指示王”、“于是相如前进缶” ,《赤壁之战》中的“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都属于这种情况。其中的“可以”应解释做“可以凭借(它)”,“妻子”应该理解为“妻子儿女”,“指示”是“指点给……看”,“前进”是“上前去呈献”,“形成”中的“形”是名词“形势、局势”,“成”是“形成”。在读这些句子时,要在词与词之间有间隔停顿,例如“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应读做“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 / 成矣”。
类似的情况在课文中还有不少,聊举一二以引起大家重视。
1.操虽托名汉相,其 / 实汉贼也。(《赤壁之战》)其:他。实:实际上。
2.割据江东,地 / 方数千里。(《赤壁之战》)地: 土地。方:方圆。
3.是 / 非贿得之。(《王忠肃公翱事》)是:代词 这。非:不是。
4.吾社之行 / 为士先者。 (《五人墓碑记》)行:名词,品行。为:动词,做为,成为。
5. 众谓予一行 / 为 可以纾祸 。(《指南录后序》)行:动词,去。为:是。
6.意北尚可/ 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可:能够、可以。以:介词,用、凭。

古今双音词意义发生了较大差异
这类古今异义的现象在中学课本中较为普遍,是进行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比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亲戚”,“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差异就比较大。在现代语言交际中,这些词语都已被赋予了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绝境”通常指没有出路的境地,而原文中的意义则是“与外界隔绝的境地”。一死一生,相去甚远。“亲戚”指除直系亲属之外的有婚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以及成员。原文中的“亲”则是指“父母”,“戚”是指“兄弟姊妹”。一外一内,所指代对象范围不同。“卑鄙”一词常用做贬义词,指(言谈、行为)恶劣,不道德。原文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短浅。一贬一谦,无法苟同。由于文言文中此类情况较多,特做简要梳理,以防学习时产生误解。
1.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更不用说。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桃花源记》)交通:动词,交错相通。
3.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约束:名词, 盟约。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5.致殷勤之意义。( 《赤壁之战》)殷勤: 恳切慰问。
6.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中国: 中原,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7.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十一:十分之一。
8.古之学者必有师 。 (《师说》)学者:泛指学习的人。
9.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 (《鸿门宴》)山东: 崤山以东。
10.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鸿门宴》)婚姻:儿女亲家。
1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非常:名词,指意外的变故。
12.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谭嗣同》)条理:措施,办法。
13.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梦溪笔谈》)具体:形体上 具备 。
14.仍不失为下曹从事。《赤壁之战》从事:指低级属官。
15.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崤之战〉) 吾子:敬词,相当于现代的“先生们”。
另外,古代双音词中还有一种偏义复合词,即形式上是双音词,但在意义上只有一个词的意义有效,另一个仅仅作为衬词。例如,“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中的“利害”偏指危害。“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中的“公姥”则主要指“姥”,即婆婆。“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偏指在“作”,劳作。“今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中的“庐冢”偏指庐舍。这种现象也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语言环境掌握其具体意义

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起义》) 处处,到处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会,聚会;计,商议
何苦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怎怕,怕什么
垄断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山川阻隔
自信 宁信度,无自信(《郑人买履》) 相信自己
结束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整装
实弹 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冯婉贞》) 装上弹药
不好 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不美(指相貌)
即使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即,就;使,让
留意 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 考虑
老子 遥见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老人
丈人 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老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长辈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祭祀的牛羊等
可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可以;以,凭,
烈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有志节操守的男子
无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更不用说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的地方
扶老 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 指拐杖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出身低微,行为鄙鲁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扩大
感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动奋激
深入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长距离进入
有意 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有某种打算
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 愿意
有时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 按一定时间
鞠躬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恭敬,谨慎
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 弯下身子
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
稍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渐渐

无赖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活泼玩皮
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 为非作歹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在此,在这上
大风 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麻疯病
小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年轻人
虽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虽然如此,但是……
中心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 心里
以为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把……看作
作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写文章
不避 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 不亚于、不次于
人情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 人的通常情况
县官 今募天下人入县官,得以拜爵(《论贵粟疏》) 朝廷
或者 或者曰:……(《封建论》) 有的人,有些人
指示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出来给……看
约束 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信约
前进 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上前;进,进献
因而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趁机
美人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嫔妃
以往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这里到那里
宣言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扬言
亲戚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父母兄弟
地方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它的果实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他实际上
横行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北面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面朝北,指臣服
殷勤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关切、问候
中国 率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指现在中原地区
不过 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矣(《赤壁之战》) 不超过
形成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形势形成
从事 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官名
妻子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妻子儿女
初一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刚刚开始

所以 入叩所以(《狱中杂记》) 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原因的虚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用来,靠它来……
风流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杰出、英俊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繁华景象,流风余韵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 学问才华,雍容风度
具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形体齐备
故事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所以,事情……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旧例
口舌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代指言辞
无聊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处境困窘,没有依靠
慷慨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 理直气壮,意气激昂
山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崤山以东
祖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祖辈与父辈
智力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 智慧和力量
至于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终于达到某种程度
自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 自作主张
处分 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专由(《孔雀东南飞》) 安排,处置
逢迎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迎接
交通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交接相连
生人 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孔雀东南飞》) 活着的人
可怜 东家有贤女,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 可爱
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 可叹
秋天 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日的天空
因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此写作
突出 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骤然冲出

1约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2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3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4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5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
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6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
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7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8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
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9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
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10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
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11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
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
他利益,褒义词。
12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
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13股:古代指大腿,现在指臀部、屁股。
14 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15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用于指感谢

16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17.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18.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19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20作文: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21.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更不必说。
22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23.稍稍? 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24更衣? 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
25.无日? 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
古义:不久。
26.殷勤? 今义:热情、周到;古义:关切、问候。
27唧唧? 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
古义:叹息声。
28.豪杰?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古义:有声望、地位的人。
29往往? 今义:常常; 古义:①处处。
30.何苦?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
31.肉食? 今义:肉类食物;
古义: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32陇断? 今义:把持独占;古义:山川阻隔。
33美人? 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
34.具体? 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35.结束? 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
古义:整装。
36约束? 今义:限制;古义:①盟约。
37以往? 今义:从前;
古义:从这里开始,向那里……
38.感激? 今义:深深的感谢。?
古义:感:感动;激,奋激。
39.因而? 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 古义:趁此。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体系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2.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课本注解的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文章来源:网友提供 点击数:441 更新时间:2008-7-6 16:14:29 一、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文件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文件 首页 在问 全部问题 娱乐休闲 游戏 旅游 教育培训 金融财经 医疗健康 科技 家电数码 政策法规 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日报 日报精选 日报广场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日报作者 ...

高中文言文常见字词翻译
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中1-160)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③伤悼(为……哀叹)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高中文言文实词整理“冲,垂,次,错”
冲:1,向上冲《韩非子 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2,虚,空虚《老子》“大盈若冲,其用不穷”3.谦虚。《三国志 魏书》“皆谦冲节俭”4.年幼 5,交通要道《左传》“及冲,击之以戈”6,冲击,撞。“使轻车锐骑冲雍门”7, 对着。《山海经》“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垂:1.边疆。

高中文言文快速记忆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又一层...

高中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道难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

高中语文文言现象整理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二、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4、省略介词。“亮躬耕(于)...

整理文言文实词“虽”,要解释和例句,最好例句是高中课文中的
1.意思:虽然.例句:高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意思:即使.例句:高一《勾践灭吴》“夫虽无四方之忧...”

高中必背文言文大全
高中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需要大家背诵,这是高考必须要得分的一部分,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背文言文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必背文言文大全一 《寡人之于国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杜集区17157153339: 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的例子 -
稻堵经舒: 除了联绵词外,文言文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需要解释为双音节词.不过,文言文也有一部分复音词,它们的词义几乎与现代义相同. 有时,文言文两个单音词连用,词形和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往往容易被...

杜集区17157153339: 文言文单音节词 -
稻堵经舒: 高考文言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 加(更;增加) 假(借助;不真实的) 河(黄河;泛指江河) 橹(盾牌;划船的工具) 赢(背负;胜或获得) 走(跑;不行) 次(水边;量词) 向(从前;对,朝或偏...

杜集区17157153339: 文言文中单音词变双音词常用的有哪些 -
稻堵经舒: 文言中的复音词 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即字)组成,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单纯的复音词 这类词包括: 1.联绵词: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萧瑟、陆离、玲珑,辗转等;有叠韵关系的,如,彷徨、逡巡、...

杜集区17157153339: 文言文单音词转换双音词,求方法,谢谢 -
稻堵经舒: 不知道这样回答能不能帮助你,不过我还是想说,古代的双音节词是固定的,比如容与、徘徊、儃徊、须臾、窈窕,单音节词要转换成文言文双音节词不是求方法的,只能积累,比方说单音节词:旋(不久的意思),可以转化成双音节词无何、...

杜集区17157153339: 文言文单音词变双音词 -
稻堵经舒: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大致有三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或前缀),加后缀的如:鼻-鼻子,石-石头;加前缀的如:师-老师,姨-阿姨.2.在原来单音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

杜集区17157153339: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帮忙总结一下? -
稻堵经舒: 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

杜集区17157153339: 同词不同音不同义的词语 -
稻堵经舒: 在原来单音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例如,率-率领,议-议论,亡-逃亡,恭-恭敬,予-给予,奇-奇怪,寒-寒冷,饥-饥恶,旗-旗帜,巩-巩固. 一般来说,古代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

杜集区17157153339: 高二语文所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稻堵经舒: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杜集区17157153339: 高中的文言文应该怎样掌握好? -
稻堵经舒: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

杜集区17157153339: 详解古汉语词汇的结构形式 -
稻堵经舒: 简单点说,就是一个词的内部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从词的结构形式上看,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 现代汉语词汇则以双音节词为主.了解了这一特点,就要避免把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理解.如:“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