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如栽树>唐太宗举了隋炀帝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却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太宗举了隋炀帝的事例,目的在于什么?~

举炀帝之事是说本根不清则枝叶不茂,太宗以为君为本根,君正则民安,太宗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
,将栽树比作治国,君为根,世为枝叶,用此比喻以自勉。

举例的目的:为了提出此比喻。根本原因:百姓安居、天下太平、国祚绵长写栽树的目的:为了更加形象地表达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君主好比树根,百姓好比枝叶,君正根正则民安枝繁。

因为他暴政施于民身上,其实这句话和魏征那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栽树栽不好,就会死。就是说治国治不好就要亡国

举炀帝之事是说本根不清则枝叶不茂,太宗以为君为本根,君正则民安,太宗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安民,将栽树比作治国,君为根,世为枝叶,用此比喻以自勉。

举炀帝之事是说本根不清则枝叶不茂,太宗以为君为本根,君正则民安,太宗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安民,将栽树比作治国,君为根,世为枝叶,用此比喻以自勉。追问能不能分别写出来?
举例的目的:
根本原因:
写栽树的目的: 回答举例的目的:为了提出此比喻。
根本原因:百姓安居、天下太平、国祚绵长
写栽树的目的:为了更加形象地表达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君主好比树根,百姓好比枝叶,君正根正则民安枝繁。

选自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贞观政要》通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论政话语。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的意图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就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天天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年年谷物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叶繁茂荣华。帝王如果不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应该是借隋朝灭亡的教训,以此为鉴。唐太宗认为爱民很重要,以人为本…栽树就是个比喻,生动说明治国方略

原因:人民富足,百姓安居乐业。
目的:希望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依法治国、仁者爱民。


《治国安民》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
参考答案 � ①"民为本""存百姓"的思想;隋朝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②实践:知人善用,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等.效果: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③以史为鉴,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

治国如栽树中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人民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唐太宗认为,清清静静(指不时兴繁重的徭役),那么天下就会平安无事,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根基指的是百姓)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指国家繁荣昌盛)。)

枝繁叶茂文言文
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全篇译文: 贞观九年之时.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

《治国安民》的译文
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治国犹栽树原文
然而,隋炀帝的欲望并未止于此,他不断搜刮,四处征伐,滥用武力,这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惨痛教训。因此,我日夜思索,致力于维持国家的清静,力求天下太平,使百姓不必承受繁重的劳役。结果,我们实现了徭役的减少,年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植树木,...

吾欲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树叶茂盛君能...
兴:盛行 夫(fú):文言发语词,无义。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

<治国如栽树>唐太宗举了隋炀帝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举炀帝之事是说本根不清则枝叶不茂,太宗以为君为本根,君正则民安,太宗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安民,将栽树比作治国,君为根,世为枝叶,用此比喻以自勉。

治国犹栽树阅读题答案
治国犹栽树,文言文,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治国犹栽树》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治国犹栽树》阅读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

治国犹栽树译文
因此,太宗深感治理国家的重要,他日以继夜地致力于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他的目标是国家清静,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不需再承受繁重的徭役。这样的治国理念带来了丰收的谷物,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他以种树为喻,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稳固,只有帝王自身清静,才能让百姓享受到宁静和繁荣的生活。"治理国家就像种植...

和田地区13666639770: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唐太宗对治国安民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
智侵派林:[答案] 从你发的这句话可以大概看出来吧.就是唐太宗认为国就像一颗大树,而百姓就是树根,如果树根稳固,树就能枝繁叶茂.国也是这样,百姓富足安乐,国家也就强盛了.

和田地区13666639770: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 -
智侵派林:[答案]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①句意为:东西讨伐不停止.“已”:停止;②句意...

和田地区13666639770: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唐太宗对治国安民有了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
智侵派林:[答案] 人民就像土,跟要深深扎进土中才能存活.举个例子,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就是水,人民是国家离开不了的.所以要善待人民,爱护人民.

和田地区13666639770: 唐太宗说:“治国犹如栽树”,具体说说其中的道理. -
智侵派林:[答案] 栽树需要你用心浇灌,好好培养,爱护,这样树才会长得好,治国也是这个道理,要好好爱护百姓

和田地区13666639770: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醒,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应了唐太宗( ) -
智侵派林:[选项] A.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醒,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应了唐太宗( ) A.君贵民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和田地区13666639770: 文言文 治国犹栽树 译文 -
智侵派林:[答案] 译文: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全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

和田地区13666639770: (湖南株洲)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 ① 曰:“往昔初平京师 ② ,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 ③ 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 -
智侵派林:[答案] 10.(1)每天 (2)苦于 (3)停止 (4)间杂 11.D 12.(1)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2)像莺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刺激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半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

和田地区13666639770: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他的这一思想的是() -
智侵派林:[选项] A. 知人善任 B. 轻徭薄赋 C. 、戒奢从简 D. 革新政治

和田地区13666639770: .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有重要价值的思想.阅读以下材料: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 -
智侵派林:[答案]

和田地区13666639770: 在《治国犹栽树》中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治国之道 -
智侵派林: 治国尤栽树,两者同出而异名.栽树,需要有四种条件:一曰天时,二曰地利,三曰人需,四曰培养.天时则有春夏秋冬,地利则有肥瘦湿寒,人需则有市场交往,培养则有天地人合.治国,亦如此,一曰攻,二曰守,三曰变,四曰新.进攻在于时势,稳守在于巩固,变动在于生存,创新在于长久.天道有变,事在人为! 唐太宗治国,在于取之时势,收之人心,安之乱民,囚之恶徒.由此四者,国家可以建立,政权可以巩固,民众可以安定.但虽如此,唐朝已不能强盛而驱逐天下,而仅能自保.原因为何?国家生产力没有激发,物质资源没有增加积累,财富多有余而均不足.所以国家一旦发生大的变故,唐朝必然灭亡,当然,这也是所有朝代有所更替的本质原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