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发展的宋元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作者&投稿:冯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多元文化杂陈背景下宋元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状况及其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⑴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于政的教训,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但轻视军事对武将过分防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⑴原因:①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统一,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②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③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④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⑤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文明。

⑵特点:①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②辽、西夏、金随着同汉族经济联系的加强,其文化与汉文化进一步交融,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点。③这一时期,科技有突出发展,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往世界。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已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高峰。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⑵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⑶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反抗,但边防空虚,导致边患迭起,时受辽、夏的侵扰。3.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社会风貌。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不可能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因为鉴真生活在唐代,相差两百多年,偶尔去吃一碗宋嫂做的名小吃馄饨有可能,因为宋代东京城里的食品有二百多种,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也有可能,因为蹴鞠是宋代十分流行的一种体育运动,去瓦舍欣赏各种表演节目也有可能,因为瓦舍就是瓦子,它是东京城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在里面可以看表演,也可以购物。故答案选B。

  宋元文化
  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上述发明和造纸术的发明,统称为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但它毕竟费工费时,且不经济,印刷术的改进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2)指南针的应用与传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制成了“司南”;北宋时,随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们用磁针指南制成了指南针;也是在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3)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它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4)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历史上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动乱,伴随而来的是移民潮的兴起。西晋永嘉之乱,形成了第一次中原人口南迁高潮;唐末五代战乱,再次把大批北方人推向南方;北宋靖康之难及宋室南渡,掀起了更大规模的移民高潮。

  湖南境内很早以来就是移民的落脚地之一,特别是隋唐几百年间,湖南经济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湘中、湘北地区开始成为较为发达的经济区,北方移民往往就寓居在这样的地方。五代时有廖氏家族迁到湖南衡山,宋代“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南寓武陵。”到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每逢一朝代交替之际,流寓湖湘的士人、家族总是不绝如缕,促使湖湘地区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盛于历代,行省制度始于元代,城市商业化已成定局;北宋前期,政治较为稳定,但却一直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危机,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国力不支,面对北方辽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的攻击束手无策。于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变革思潮迭起,先后有仁宗时的庆历新政,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企图挽救北宋王朝日益加深的危机,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宋徽宗时蔡京等奸臣乱政,政治黑暗,民不聊生。l126年(钦宗靖康二年),在强大的金军的攻击下,徽、钦二宗被俘,生存了100多年的北宋王朝终于在金军的铁蹄下覆亡。紧接着,康王赵构宣布即位,建立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纷纷举起了反抗大旗,有的被迫举家举族迁移,涌向南方,归于南宋。南宋之际,湖南地区相对北方来说,虽然破坏较小,但在溃兵、土匪的骚扰下,损失仍然惨重。突出表现在人口锐减,户数已由l102年(北宋崇宁元年)的l19万减少到l162年(南宋绍兴三十二年)的96万。李纲在绍兴(l131一l162)年间曾作诗记述湖南当时的情况:

  “亿昔湖南全盛日,郡邑乡村尽充实。连年兵火人烟稀,田野荆榛气萧瑟……上户逃移下户死,人口凋零十无八。”

  地广人稀的湖南地区正是北方移民的好去所。据史载,“靖康之难”迫使北方千百万人离开家园,南下寻求新的住所、新的生活,出现了“中原士民扶携南渡几千万人”的悲壮景象。这批人大多流寓在“有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无人可耕”的荆湖、两浙等地。湖南的洞庭湖区、湘江中下游等平原、河谷地带,土地广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因此这些地区更成为北方移民理想的移居地。像前引《夷坚志》载西北士大夫多携家南寓武陵就是证明。以潭州为中心的湘中地区,五代以来已完全奠定了其在湖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地位,因此也吸引着大批北方移民,成为移民聚居区。

  南宋初,湖南地区人口锐减,到l162年(绍兴三十二年)仅96万户,但60年后即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湖南的户数达到125万余户,是湖南在两宋文献记载中的最高数额。在这几十年中,湖南户数大幅度地增长,其中湖滨诸州如潭州增长最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除了由于政局趋于稳定,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使人口自然增殖外,北方人口大量迁入,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就宋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看,劳动人口的增长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宋初接唐末五代残破之余,南宋又接两宋之际大规模的战乱,局面依然是地旷人稀、亟待开发。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垦田数,976年(太宗开宝九年)为295.232万顷60亩,1021年(真宗天禧五年)达到524.7584万顷。40多年间,垦田面积增长了近80%。与此同时,人口增长更快,1021年全国人户为867.7677万户,比976年的309.0504万户增长了180%。可见,垦田同户口是一样不断增长的,劳动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是推动垦田面积扩大的最根本因素。

  湖南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人口大量增加,促使荒田的开垦和生产的发展。据记载:宋真宗以前,湖南地区近水良田悉已开垦,而水力不及之处,则大多荒芜。后来官府提倡种植山田,农民从湖北买回粟米种植,“由是山田悉垦”。999年(咸平二年)李允则知潭州时,“湖湘之地,下田艺稻谷,高因水力不及,一委之榛莽”。允则果断废除“潭州三税”,即马氏楚国之地税,潘美之屋税、牛税,并作出规定,赋租“并纳粟米、杆草”,鼓励开垦山地种植粟米等旱类作物。自此,“湖南无荒田,粟米妙天下”。

  南宋中原人口的到来,对湖南和以潭州为中心的湘中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两宋交替之际的潭州一带,十室九空,极目灰烬,“有屋无壁”,经济亟待恢复。人口的增长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中原人口南迁对湖南和湘中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稻、麦两作制的推广。麦原来以北方为主要栽培区,唐至北宋逐渐推广到江南,但真正发展起来则是在南宋。因为北方人口大量南下,带来了面食习惯,一时间对小麦的需求量迅速上升,价格上扬,刺激了湖南农村种麦的积极性。加上宋政府历来倡导南北粮食品种交叉种植以备荒灾之年,劝南方各州广种二麦,也加速了麦的推广。如 l172年(乾道七年),江西、湖南灾伤,百姓缺粮,朝廷诏令“逐路监司守臣劝谕人户广种二麦,以备水旱”。史载:“建炎(l127年)以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干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细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中原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对促进当时湘中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有有识之士指出这一点。绍兴五年,屯田郎中樊宾说,荆湖、江南与两浙有大批良田无人可耕,地有遗利,而中原南渡之人,人有余力。如果“使流寓失业之人,田荒闲不耕之田,则地无遗利,人无遗力,可以资中兴”。

http://www.pep.com.cn:82/200406/ca415591.htm

文化方面:
宋元时代中国文学史出现了重要的转折,从最显眼的体裁变化来看,近代文学的两种主要体裁——通俗小说和戏剧文学.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前者以秦观、晏几道、李清照、柳永等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等。
从总体上讲,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向阴柔和婉而不是阴暗刚雄豪。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以叙事为主,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更直接表现人民的喜怒衰乐,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它成功地宣告了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其文化意义:一是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判逆形象。二是褒贬分明,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具有民主倾向的进步意义;三是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是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二是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三是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文以载道即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设计,文是手段,道是目的。

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这种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二是这种思想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体自由。

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以下文化特征:一是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二是它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代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构成,可分为三个显著时期:一是远古到春秋,艺术与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相联系;二是战国到两汉,各门艺术以其自身的功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三是魏晋以后,各门艺术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基本确立。
中国音乐的特色:一是旋律为主。二是理性精神。三是节奏喧泄。

中国古代戏曲的最优秀代表是昆曲和京剧。

戏曲以其本身的综合性把各门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

戏曲之美表现在它的程式化和虚拟化。

戏剧中的生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小生分为中生、冠生、穷生。

戏曲程式化的表现:一是角色分行,分生旦净丑四行;二是穿戴类型;三是唱法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所决定的。

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儒家重阳刚,道家主阴柔。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

经济:
直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仍然是以政治职能为主。从当时进行的户口统计和商税征收来看,也可佐证这一点。其时户籍统计,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不加区别;商税统计,政府虽在城市里设置市官征收商税,但商税的数目缺乏记载。而到了宋、元时期,原有的商品性农业又有了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类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其中最主要的是茶叶和棉花两种。茶叶在唐代虽已成为主要的农业商品加以生产,而至宋代则进一步成为宋王朝专卖的主要商品;尤其到南宋时,种植范围扩大,东南产茶的州即达66个,县242个。棉花,这一时期开始大面积种植。北宋时,南方植棉区已扩大到整个珠江流域;至南宋时则迅速扩大到长江流域;元朝时长江、淮河流域,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都普遍有了种植,甚至关中渭水谷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开始种植。正是由于这一时期茶、棉的广泛种植,尤其是棉花在广大的农村逐渐取代蚕桑和苎麻而卷入商品流通,并使植棉、纺纱、织布分离而转为商品生产,为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与此同时,北宋中期政治、经济、教育、科举体制诸方面,都作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和“庆历新政”等一系列改革。尽管熙宁强调的是“富国”,而新政注重“富民”,但它们都提出了“但少徭役,人自耕作”的设想,采纳了“厚农桑”、“修水利”的意见,且主张“方田均税”,建议“从长改革,使天下之财,通济无滞”①。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和农村的商品经济流通,同时也导致了城镇体系职能组合结构向经济方面的转化。概括起来,这类转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经济职能突出

在宋代由于农村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职能有了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上传统的坊里制度被打破,出现了临街设店的景象;商品流通上产生和推广了交子(纸币)②;财政收入方面,开始征收商税③。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许多原先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已逐步演变为政治、经济职能并重的城市①。

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但它毕竟费工费时,且不经济,印刷术的改进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2)指南针的应用与传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制成了“司南”;北宋时,随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们用磁针指南制成了指南针;也是在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3)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它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4)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就宋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看,劳动人口的增长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宋初接唐末五代残破之余,南宋又接两宋之际大规模的战乱,局面依然是地旷人稀、亟待开发。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垦田数,976年(太宗开宝九年)为295.232万顷60亩,1021年(真宗天禧五年)达到524.7584万顷。40多年间,垦田面积增长了近80%。与此同时,人口增长更快,1021年全国人户为867.7677万户,比976年的309.0504万户增长了180%。可见,垦田同户口是一样不断增长的,劳动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是推动垦田面积扩大的最根本因素。
直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仍然是以政治职能为主。从当时进行的户口统计和商税征收来看,也可佐证这一点。其时户籍统计,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不加区别;商税统计,政府虽在城市里设置市官征收商税,但商税的数目缺乏记载。而到了宋、元时期,原有的商品性农业又有了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类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其中最主要的是茶叶和棉花两种。茶叶在唐代虽已成为主要的农业商品加以生产,而至宋代则进一步成为宋王朝专卖的主要商品;尤其到南宋时,种植范围扩大,东南产茶的州即达66个,县242个。棉花,这一时期开始大面积种植。北宋时,南方植棉区已扩大到整个珠江流域;至南宋时则迅速扩大到长江流域;元朝时长江、淮河流域,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都普遍有了种植,甚至关中渭水谷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开始种植。正是由于这一时期茶、棉的广泛种植,尤其是棉花在广大的农村逐渐取代蚕桑和苎麻而卷入商品流通,并使植棉、纺纱、织布分离而转为商品生产,为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与此同时,北宋中期政治、经济、教育、科举体制诸方面,都作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和“庆历新政”等一系列改革。尽管熙宁强调的是“富国”,而新政注重“富民”,但它们都提出了“但少徭役,人自耕作”的设想,采纳了“厚农桑”、“修水利”的意见,且主张“方田均税”,建议“从长改革,使天下之财,通济无滞”①。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和农村的商品经济流通,同时也导致了城镇体系职能组合结构向经济方面的转化。概括起来,这类转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经济职能突出

在宋代由于农村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职能有了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上传统的坊里制度被打破,出现了临街设店的景象;商品流通上产生和推广了交子(纸币)②;财政收入方面,开始征收商税③。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许多原先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已逐步演变为政治、经济职能并重的城市①。

宋元时代中国文学史出现了重要的转折,从最显眼的体裁变化来看,近代文学的两种主要体裁——通俗小说和戏剧文学.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前者以秦观、晏几道、李清照、柳永等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等。
从总体上讲,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向阴柔和婉而不是阴暗刚雄豪。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以叙事为主,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更直接表现人民的喜怒衰乐,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它成功地宣告了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其文化意义:一是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判逆形象。二是褒贬分明,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具有民主倾向的进步意义;三是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是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二是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三是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文以载道即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设计,文是手段,道是目的。

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这种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二是这种思想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体自由。

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以下文化特征:一是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二是它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代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构成,可分为三个显著时期:一是远古到春秋,艺术与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相联系;二是战国到两汉,各门艺术以其自身的功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三是魏晋以后,各门艺术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基本确立。
中国音乐的特色:一是旋律为主。二是理性精神。三是节奏喧泄。

中国古代戏曲的最优秀代表是昆曲和京剧。

戏曲以其本身的综合性把各门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

戏曲之美表现在它的程式化和虚拟化。

戏剧中的生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小生分为中生、冠生、穷生。

戏曲程式化的表现:一是角色分行,分生旦净丑四行;二是穿戴类型;三是唱法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所决定的。

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儒家重阳刚,道家主阴柔。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

宋元时代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
江南的繁荣
1.由占城(越南北部)引进早熟稻种,使江南稻米产量大增。宋代出现「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南宋时代,苏杭成为着名的鱼米之乡,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誉
3.江南的织锦、丝织、瓷器等工艺品,驰名中外
商业兴盛
宋代
1.夜市出现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完整呈现宋代汴京的繁荣景象
1.沿海城市设立「市舶司」,海关税收已是国库的重要财源
2.广州成为当时重要的通商港埠
元代
1.元代疆域辽阔,东西交通畅行无阻,来自欧亚各地的使国和商队络绎不绝。波斯和阿拉伯商多定居在大都、泉洲和中国西北地区。义大利人马可波罗曾留居中国,回国后口述游记,引起西方人的兴趣
2.泉洲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埠,已有灯塔设施
纸币出现
1.世界最早的纸币:北宋初年,四川商人发行「交子」
2.南宋的纸币称为「会子」,交子与会子须定期兑换
3.元代的纸币「宝钞」可以自由流通,是通行全国的货币
社会生活
宋代社会较为平等开放,平民工作之馀可以听说书,逛夜市,看戏剧,通俗小说开始蓬勃发展。饮茶、赏花的风气盛行,茶馆成为人们交谊的场所

再建议你到这里去看看:
宋元经济情况http://post.baidu.com/f?kz=80945561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了四类: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文化,风俗,在一开始都互相区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人和汉族人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汉族的丧葬习俗也更多的被蒙古族所使用,尤其是皇族.在已经发现的元代墓葬中,很多贵族的随葬品很多就是一个例证.近两年在内蒙的赤峰一代曾出土了几座元代墓葬,经考证就是蒙古人未进关前的墓葬,随葬品有金银及瓷器,其中有大半是宋代时期的汉族工艺品,说明在进关之前,汉蒙文化的交流就已经很多.
1.在政治 制度 法律与军事上
政治:谢咏梅的《札剌亦儿部显贵“国王”爵位封授与承袭》指出,札剌亦儿部木华黎是最早受封国王位号的功臣。自1217年木华黎受封国王讫元终,子孙承袭,世世无绝。国王最初代表朝廷全权经营中原,随着大汗亲历戎行及蒙古重心的南移,尤其是中原统治机构的构建,国王的军权、政权渐被削弱,其职权也转为充当畿辅藩屏或充任“藩大臣”。元中后期,由于驸马及部分异姓功臣频繁封王拜爵而势力日涨,国王在异姓功臣中的地位也日渐暗淡了。分为四章:一、中央政治制度;二、地方行政与监察制度;三、投下与蒙古诸王制度;四、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其他。治元史者大多认为,元代的中书省基本上是一汉式宰相机构。
制度:屈文军《论元代中书省的本质》一文,对此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文章围绕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两项内容,从元代宰相制度与唐宋等朝代宰相制度的比较、元代尚书省和门下省设置风波、中书省与行省关系、中书省与怯薛关系等方面,论证了元代的中书省尽管拥有汉式官署名称和官职称号,但本质上并不是传统宰相制度的自然发展,而是大蒙古国时期大断事官机构的延续。
法律:胡兴东《元代民事审判制度研究》认为:元代民事审判机构是多元的,这是元代在民事法律适用上采用属人法的结果;民事审判程序的规范十分发达,并且出现对弱势群体的特别救济。田宅争讼在元代民事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杨淑红《元代的田宅争讼》,就元代田宅争讼的具体内容和政府的审断进行了考察。
军事与反元斗争:王献军《元代海南的黎兵》从黎兵及黎兵万户府的设立、罢废与复立;黎兵万户府与屯田机构的关系;元政府使用黎兵治黎的原因;黎兵与土官制度的关系等方面对黎兵进行了论述。当北方红巾军政权入都汴梁之际,正是其大规模的北伐事业失败和北方红巾军整体实力被元军分割肢解之时,因而“入都汴梁”绝非北方红巾军反元的鼎盛期;不宜太高评价北方红巾军政权“入都汴梁”,因为它在事实上并不具有推进北方红巾军反元事业发展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高度发展的宋元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

宋元时期政治发展表现?
宋元时期中国政治形势的主要变化:1. 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吏治与财政改革。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宋代李觏对财政经济问题关注较多,提出了较系统的富国主张。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和李觏强本节用,寓兵于农的改革主...

宋元时期呈现出哪些历史发展趋势
宋元时期是古代历史发展趋势上出现变化较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主要要以下几个方面:1、外族武力夺取中原王朝政权频繁,政权更迭频繁,间隔短。北宋被金所灭,南宋被蒙元所灭。2、中国大地上多个政权鼎立,宋、辽、金、西夏等,辽灭亡后,北方又迅速的崛起了蒙古。3、出现了空前的民族融合,由于...

宋元时期,我国历史发展是什么趋势?
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这种融合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宋元时期,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统一,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2、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3、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4、这...

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宋朝(960年-1276年)建于五代末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宋统一各藩镇后,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二帝发动宋代仅有的几轮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后宋朝一直采取重内轻外的消极防守策略,很少...

指出宋元时期取得的突出科技成就有哪些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沈括,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李诫在建筑学上的贡献,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及其传播(板书)雕版印刷是活字印刷术的...

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历史
一、政治方面: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二、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农业: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南北作物相互推广...

宋元时期发展了哪些科技呢?
5.南宋时期的突火枪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南宋,采用火药的武器有突火枪。它的原理与现代枪炮是一样的。突火枪是在1259年发明的,它用坚实的竹管做枪筒,能发射一种弹丸。而在一个世纪之前的12世纪,就有人制作了可以喷射火焰的枪械;1232年,飞火枪也出现了,它是用十几层纸卷成枪筒,...

宋元时期是什么朝代
历史上的宋元时期指宋:960-1279;元:1206-1368。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纷争后,960年北宋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燕云十六州在北宋战败后割让给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占据,北宋...

雁江区17598658246: 归纳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艺高度繁荣的原因 -
刘削丹红:[答案] 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是 1.起点高,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2.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

雁江区17598658246: 宋元时期的 政治 经济 文化 的结构 -
刘削丹红: 宋元时代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 江南的繁荣 1.由占城(越南北部)引进早熟稻种,使江南稻米产量大增.宋代出现「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南宋时代,苏杭成为着名的鱼米之乡,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誉 3.江南的织锦、丝织、瓷...

雁江区17598658246: 宋元时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形成原因
刘削丹红: 1、文化内容: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宋词发达 ,元曲盛...

雁江区17598658246: 为什么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文明的巅峰 -
刘削丹红: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高潮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可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与郦...

雁江区17598658246: 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是什么? -
刘削丹红:[答案]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被分割集中到皇帝手中;宋代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先后完成封建化过程,元代回族开始产生,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基本沿用至今,西藏...

雁江区17598658246: 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
刘削丹红: (1)北宋结束厂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大一统,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2)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3)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4)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5)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

雁江区17598658246: 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 -
刘削丹红: 原因: 1、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2、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 3、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4、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包括外来宗教),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 5、国家的相对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6、前代科技文化成就奠定的基础. 总之,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宋元时期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雁江区17598658246: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的发明和的广泛,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
刘削丹红: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沈括,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李诫在建筑学上的贡献,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是 1.起点高,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2.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

雁江区17598658246: 宋元文化为什么灿烂 -
刘削丹红: 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承继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等等,都是宋元时期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文化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