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乌鸦》《一枚银毫》《居里夫人传》的介绍或笔记

作者&投稿:务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居里夫人传》读书笔记~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门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


读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
我是多么渴望像居里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而今,同居里夫人对照,我真感到惭愧,平时我做事没有恒心,每当做数学题时,一旦碰到难一些的题目,就不愿多动脑筋,一次做不出来,就渴望家长帮助,希望他们能帮我完成……

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从平时开始,就要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不怕困难。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进取精神,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希望自己长大了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院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
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可不就是我看本书第一遍时的情形?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坏了,我哪回不是这么对自己说来着?难道非得把自己逼入绝境,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成?难道人真的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
说再多的空话也不如去行动。
向居里夫人致敬……

近日重新阅读了《居里夫人传》,再一次为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所震撼.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就激动不已,自觉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其实本人一向自恃颇高,很少敬佩什么人,但对于居里夫人,却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在我看来,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波兰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她的家庭、她本人的天赋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担任过中学校长),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更是一个塑造人的大熔炉.因此,年轻夫妇若想为人父母,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从此他们的生活将彻底改变,他们要担负起一项重大使命——养育一个小生命,将他(她)塑造成一个“人”.这可不比养猫养狗,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认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决不可随便尝试.毕竟,我们不仅要对生命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是成功的,子女们不但个个成才,而且团结友爱,感情甚笃.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罗尼雅间的手足之情尤为感人.姐妹俩先后资助对方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其谦让、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联想到报章杂志上的一些社会新闻:某家的兄弟姐妹为了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来,他们真该为自己的举动而忏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应好好珍惜这样的血缘亲情才对,为什么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就变得如此自私无情呢?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实在是得不偿失呐!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我真的非常羡慕玛妮雅的家庭,羡慕她与姐姐之间的那份无私真挚的亲情.
  事实上,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一个人.看来,“长大”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磨难是不可避免的.
  整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也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的那章.她当时经济拮据,为了避免干扰,便从姐姐家搬到了一个阴冷的小阁楼上.每天七点起床,学习到凌晨三点方才就寝.冬日的巴黎寒风刺骨,一床薄被哪敌严寒.于是,玛妮雅只能将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甚至将椅背压在上面,以此来增加重量和温暖感.仅有的一点生活费只够她终日以水果果腹,根本谈不上添置衣物.她正是穿着打补丁的衣裙和垫着硬纸板的破皮鞋度过了在索尔本大学的求学生涯的.看到这里,我真的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了.现在的我,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致于空有雄心壮志,却拿不出半点实际行动.自订的学习计划哪回不是落得个虎头蛇尾、一纸空文的下场.我实在很想拥有居里夫人拼搏奋斗时的那股子劲头,哪怕是三分之一也行.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我只希望这次的“激情”可以持续地长久一些,但愿我能够尽快找到自我奋斗的动力.毕竟,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一点精神支柱的.我的支柱究竟在哪儿呢?
  也许上面的话题显得有些无病呻吟,但那确是我目前的疑惑之一.当然,对于人生,除了迷惘,我尚有许多幻想.比如说:爱情、婚姻.那么,怎样的爱情和婚姻可称得上是理想和美满的呢?我觉得,居里夫妇的例子给了我最好的回答.他们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结合的最高意义——家庭与事业的和谐统一.他们的相恋是那么的奇特:一场“纯学术”的谈话让他们互生好感;简陋的小阁楼成了他们探讨学术问题兼约会的场所;居里先生将自己的学术著作作为定情之物;最终,“科学”这个共同理想,把两个天才溶化在了一起.婚礼议程极其简单,结婚用品除了两辆自行车外,别无他物,而蜜月旅行便是骑车郊游.在短暂的十一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始终相濡以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发现并提炼了钋和镭,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是何等质朴而动人的爱情啊!或许在爱情观上人各有志,更何况这样的“天作之和”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们的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一些信心,确切地说,是一种信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着完美境界的!美好的生活是值得向往的!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想,有了这信仰,那些执着追求理想的人们便又可平添一份力量和勇气.
  不仅如此,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这对纯粹的学者心目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将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君不见今日的学术界里,这类招摇撞骗的假学究何其多也!然而,科学研究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人,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神圣殿堂.所以说,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宇宙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方能发现真理,并且真正懂得真理的价值.
  读罢《居里夫人》一书,我已将我的感悟悉数与大家.书中还有一些感悟东西,忽隐忽现,难以捕捉.那只有一边生活、一边体会了.

  第六本书《居里夫人传》

  在今天的世界上,不知道居里夫人的恐怕不多。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门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母亲去世3年后写成。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她所得的名誉头衔,居里夫人年表,是一本很详实的个人记录。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为27种文字在世界上发行。

  居里夫人的一生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卓越非凡。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居里夫人是女性的楷模,谁也没有认准要让她这么一个美丽而纤弱的女子去背负科学的十字架,而她却是走得如此义无反顾,并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得以永恒,这个世界该为有这样的女性而骄傲。她的传记女人都应该读,定能从中有所收获。

  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的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一部内容详实的科学家传记

  居里夫人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一切荣誉、金钱、灾难都在她科学之光的照耀下荡然无存。艾芙·居里说自己的母亲:"她终生拒绝财富,对于荣誉,也漠然视之。她生性严于律己,而且不露锋芒,因此,她始终不可能采取任何一种沽名钓誉的态度,既不表示亲昵,也不假装和蔼,不肯故示端严,也不肯矫饰谦逊。她根本不懂得显声扬名。玛丽·居里与生俱来的品质是: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她的这一切,比她的工作或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难能可贵。"

  1935年11月23日,在美国纽约市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的悼念会上,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

  爱因斯坦激动而又满怀尊敬地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在近600字的悼词中,爱因斯坦只用了30多个字谈到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其他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由此可见,居里夫人不仅以她卓越的科学贡献荣获两次诺贝尔奖,为世界留下彪炳的功勋,而且,她那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浩然正气,归真返璞、贫贱不移的一片丹心,更是后世永远无法忘怀的高风亮节的楷模,激励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居里夫人传》一书回顾了居里夫人这位影响过世界进程的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主要描述的是居里夫人的品质、她的工作精神、她的处事态度。作者艾芙·居里向读者详介了她的母亲除了在科学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外,她还用自己一生为人处世的崇高行为给女儿树立榜样,对女儿的教育也有许多独特的做法。读完这部书,相信居里夫人对困苦和灾难的忍耐和工作精神都会催我们奋发,她的处事态度更可以荡涤我们的心灵。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所以能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传》中译本序
  当人们谈起近代科学的历史时,不能不联系到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一生中所做出的贡献卓越非凡,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敬仰。然而,居里夫人的一生,有成功也有磨难。她出生于一个被沙俄占领的波兰教师家庭。民族的压迫、社会的冷遇、生活的贫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和奋发精神,她决心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

  1891年,她靠自己当家庭教师积攒下的钱,从华沙到法国巴黎大学求学,经过刻苦努力,三年中她先后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并取得进研究室工作的机会。1894年,她结识了居里先生,为科学献身的理想把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他们生活清贫,工作、学习却十分紧张。1896年,在居里夫人分娩大女儿伊雷娜期间,法国的亨利·柏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她怀着极大兴趣阅读了柏克勒尔的报告,开始系统地探索除铀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化学元素具有类似的放射性,进而发现了两个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

  居里夫人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她决定用波兰命名一个新发现的元素为"钋",另一个新元素为"镭"。科学的攀登还有更艰巨的路程,他们开始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但没有适用的实验室和缺乏其他物质条件,仅仅在巴黎市理化学校内找到一间上漏下潮的破旧棚子,略加修整后就成了他们的"实验室"。在这里,他们不但进行了大量周密的科学研究,还要从事繁重的化学工艺的操作,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进行无数次的溶解、蒸发、分离和提纯。经过整整四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第一次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多一点的纯氯化镭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后来还第一次获得了金属镭。1903年,巴黎大学授予居里夫人物理学博士学位,又和居里先生、柏克勒尔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居里先生因车祸不幸逝世。居里夫人尽管内心悲痛,却仍然以坚强的意志生活着、工作着,她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学的讲座,指导实验室工作,潜心研究着各种放射性元素,并完全担负起供养老居里先生和教育两个女儿的责任。
  ……

  在了解了居里夫人的光辉一生以后,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和启迪是深刻而广泛的。第一,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第三,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第四,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到法国去做研究工作(1937年)时,居里夫人已经去世。但我在居里实验室工作了10年,我的老师是居里夫人的长女伊雷娜。她的简朴的生活方式,对虚荣的蔑视态度和对青年的热情关心与指导,以及研究室里的浓厚的学术和民主讨论的气氛等,都继承了居里夫人的优良传统,使我荣幸地,又是间接地接受到了居里夫人的学术和品德的教育。

  艾芙·居里为她母亲撰写了这本言情并茂的传记,使后人得以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自强不息的一生,我们应该深深感谢她的劳作。(钱三强)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李远哲教授等三人。李远哲初一时就吐露了想做个伟大科学家的理想。促使他形成献身于科学的思想的是《居里夫人传》。伟大科学家的勤劳不懈、热爱生命的高贵情操和理想,为李远哲的生命旅程照亮了一条光明大道,使他确立了一生追求的目标。

  坚强的母亲
  我经常向女青年们谈起居里夫人的事迹。我认为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所走过的道路,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由巴黎坐20分钟电车便到达索站。这是一个与繁华城市截然不同的幽静住宅区。在索市有个法国日莲正宗的巴黎会馆,所以我每次去巴黎必到那里。走在那附近的石板路上和七叶树成行的林荫道上,仿佛又听到历史的脚步声。我和妻子常在这里散步。这一带有玛丽·居里的包围在绿树丛中的故居,还有玛丽·居里与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墓地。玛丽的二女儿艾芙·居里的名著《居里夫人传》曾使年轻时代的我十分着迷。因此每到这里便产生一种与昔日知己相逢的亲切之感。

  众所周知,由于居里夫妇共同发现了镭元素,于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玛丽·居里又单独获诺贝尔化学奖。能够两次得到这种奖金的人,在科学界只有她一个。
  我所关注的不是她的这些业绩,而是她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战胜悲痛把两个女儿培育成人的坚强母亲的生涯。

  艾芙在《居里夫人传》中,这样描写过:
  "玛丽心中从未考虑过在家庭生活与科学家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她一直把妻子的爱、母亲的责任和科学研究摆在同等的位置上,她绝不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而且她以极大的热情和意志获得了成功。"
  玛丽对女儿的教育,主要靠的是自己的表率行动。她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并为此信念奋斗不息。她的坚定信念就是"科学的力量才会给人类带来进步"。尽管今天科学上也出现了核武器时代,人们不再对一切科学都寄与美好期望。然而她是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是科学的"激动人心"的时代。

  玛丽与丈夫皮埃尔是研究事业上的最好合作者,同时又是和睦的人生伴侣。
  在玛丽一生中遇到许多不幸:她最热爱的父亲去世;姐姐的孩子生病;第二个孩子流产;丈夫体弱多病。在那困难接踵而来的时期,她曾与丈夫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
  玛丽说:"如果我们中的一个死去了,留下的那一个也不会活着吧。"皮埃尔却答道:"不,你说错了,不管发生什么事,即使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也要继续从事研究。"

  命运是残酷的,他们谈过的那种结局,终于出现了。
  四年后,她的丈夫在不幸的马车事故中丧生,那时她才38岁。尽管她抱着无限悲痛,却仍然按照皮埃尔的嘱咐,一面继续研究,一面抚育女儿。为此,开始了艰苦的历程。
  她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充满细致的母爱与周到的关怀。有几次机会可以给孩子留下大批财产,但是她都放弃了。她一直和贫困搏斗,抱着必须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生活的信念,对于这种不为儿孙留"美田"的做法,我深表赞同。

  我在玛丽·居里的道路上看到了一个永不屈服的坚韧的人之中核。我想正是这个中核完成了对女儿的家庭教育吧。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父母通过自己的生活态度使孩子认识这种人之中核,并使其贯穿于生活之中,不断培育下去。
  应该看到居里夫人完成这样好的家庭教育使命,不是靠她高深的学识,而是靠她作为母亲的"灵魂"。

  我在一般百姓之中,也见到过许多家庭的妻子或母亲能够克服悲伤与痛苦,把孩子教育成出色的人才。总之,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不是牢骚满腹,而是生活在乐观开朗之中。常言道:"孩子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要使孩子看到脊背,自己就必须背过脸去朝前走。父母应当一天比一天更加充实地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生命中便自然产生出充满信心地生活下去的原动力量。"家庭教育"是各种教育中最完善的"育人教育"、"灵魂教育"。 对孩子们来说,最好的教育环境是在父母的心中。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自身的不断成长与成熟。(池田大作)

  《乌鸦》
  最初知道一个叫九丹的女人写了本《乌鸦》,大概是在《中华读书报》上看见了一个小简讯,十分标准简练的语言句式如同小时侯归纳的中心思想:这本作品以某某某某为线索,通过某某某某,展现了某某某某,说明了某某某某……这样的介绍自然是让人的眼光一扫而过,不留痕迹。所以如果不是在《南方周末》上又看到了那篇叫做《看,这个叫九丹的女人》的访谈,我还真记不得这回事了。自私狂妄前后矛盾的九丹,犀利独立头脑敏锐的记者,这篇不太长的访谈录的字里行间里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以及记者不以为然的态度。我很快好奇地偷偷地找到了这本书要看一看媒体所谓的“妓女文学”与九丹所说的现代女性真实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后来发现我们的同学录上也及时地贴出了这篇访谈并有人询问谁看过这本书怎么样还有人回应说在某个站点可以看到,才知道原来关心《乌鸦》的不止我一个人。——看来,鲁迅说的“捧杀”和“棒杀”还不太全面,还有“棒活”甚至“棒红”的,比如这个九丹。

  一:身体写作

  陈染林白当红时,媒体开始使用“身体写作”的说法。陈染的《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都涉及了一个女性的生理,自然也包括性的成长史。无论是性意识的蒙昧觉醒还是自慰还是性交,在大胆的文字中都有一种歇斯底里的叛逆姿态和细腻飞翔的诗意。无畏展示一向以温柔敦厚面目示人的女性的真实的心灵史和成长史,这使人——真正的尊重女性意识、女性文学的人对于陈染林白这一代女性作家总有些敬意。这时的“身体写作”有时被温和的称作“女性体验小说”,有时被激昂地称作“以血作墨”。是的,假如说英文里的“PEN”和“PENIS”有某种寓意和关联的话,那么女性的这种大胆写作,的确是在以鲜血来展示一种真实——无论是以贞操为代价的初次的鲜血,还是生命为代价的血管里的鲜血。

  无论女性作家的初衷如何,她们以血作墨的勇气和文字却难以逃脱商业社会的阴谋。严肃与作戏,写与卖,血与力比多,纯文学与假文学,在商业时代真的是难以划清界限。我个人的感觉,陈染毫无疑问是严肃的,林白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做作的因素,而海男的《我的情人们》与封面的大腿则几乎完全沦陷于商业操作的阴谋。还在陈染林白时代,一些有远见的批评家已经对女性文学的前景表示了忧虑。戴锦华说,“女作家的身份成为构造畅销的卖点。”——几乎不用很久,当卫慧异军突起遍遭骂名却越骂越火时,已经证明了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现在回头看,尽管卫慧的作品必将,甚至已经被时间所淘汰,但卫慧本身在女性文学史上还是应该记上一笔的。她是第一个清楚地,公开地“卖”自己作品的人,她很清楚自己的卖点在哪里。如果说之前的女性文学是身不由己地无可奈何地跌入商业阴谋的话,这时开始,卫慧已经主动地向商业招手,开始合谋了。合谋的目的,自然是名与利,归根结底还是利。如果说“身体写作”在陈染时代还是一个严肃的女性主义理论术语,只是偶尔被不明真相没有文化的商业媒体拿来炒作一把的话,在卫慧时代则已经沦落为一个十分贬义的词语。据说有记者问卫慧:“有人说你的作品是身体写作,你怎么看?”卫慧回答:“不,我用电脑写作。但有的人用身体阅读。”够机智,——顺便说一句,这一点比九丹在记者面前的表现强多了。毕竟是复旦大学出来的。

  我那时也随着大家一起骂卫慧来着,当然也中了卫慧的圈套令她红了又红。然而现在看了九丹的《乌鸦》,才知道自己真是骂错了卫慧。她是多么纯情啊!她追求享乐,可也还要一点情,即使是矫情。她是多么渊博啊!即使有时候用错一个英文单词,可至少不犯低级错误。她是多么有文采啊!她是多么高贵啊!——我道歉,我一直以为女性最不自重也就到卫慧那样了。

  关于身体写作,九丹也有一段名言。有人问,你是不是也像那些标榜用身体写作的女人那样用身体写作?九丹说,什么叫身体写作?是指跟男人睡觉之后把跟男人睡觉的事情写出来,然后又通过跟另外一些叫做编辑的男人睡觉的方式把它发表出来?如果你们所说的用身体写作是指这样的一种东西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们,不是,绝对不是。——说的多好啊,把身体写作的理论又推进了革命性的一步。

  二:她们之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天。在一代代的女性写作者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和感情呢?陈染在《声声断断》中这样评价棉棉:流畅而过瘾。在我所有的作品中一直是试图反叛或挣扎人群里那些陈腐的观念和秩序的,在这种无尽的纠缠中又累又沉重。但我在棉棉的叛逆中却看到一片鲜亮,因为她根本就不屑于再去打碎什么。……我的绝望来自于体制、人群、社会,而棉棉们的绝望真实地来自于自身——对自身生命缺乏节制或控制的后果。陈染在棉棉面前表现了一种前辈的胸怀,说自己老了,这让我很不习惯,一直以为陈染就是最前卫先锋年轻的,她如果说自己老了就不是陈染了。

  林白和棉棉之间也存在着惺惺相惜的理解和默契。林白那部半虚构半写实的小说《玻璃虫》的末尾写到了在一次11个作家参与拍摄一部记录片的现场,林白遇到了MM:

  “然后她就坐到了她的位置上。所有的灯都对着她,所有的眼睛都看着她。她拿起将要回答的问题,点燃了一支细长的香烟。

  一打板,她就开始说。从容镇定,流畅自如,一点都不打结,半句都不重复,一套全新的语汇携带着全新的价值观,像晴天霹雳般来到我们面前。

  我认为我的确是碰到了天才女孩。

  一个初中没毕业就离家出走的女孩,一个如此年轻就具备了超人的悟性和惊人的表达能力的人,如果她不是天才谁又是天才呢?

  与她相比,我觉得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老了。

  我哭了起来。

  当众痛哭。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哭,我就是特别想哭,想当着所有的人痛哭。谁都劝不住我,我不愿意离开现场,我要听她说下去。她当时说了些什么我一句都记不住了。我现在可以记住她书上的一些句子:

  我天生敏感,但不智慧;

  我天生反叛,但不坚强;

  我用身体检阅男人,用皮肤写作,

  我认为我的小说和我的歌一样,

  非但是即兴的,而且是及时的。

  在我经历着高潮

  迅速醒来的那一刻

  我预感到自己

  将成为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女人

  而故事总是要有代价的

  这些短句来自一本叫做《啦啦啦》的书。我喜欢它们。

  我意识到,MM和她的书,正是上天送给我的特殊礼物,她将成为我下一部长篇的开篇人物,我将给她取一个名字,这样,她就将从真实的她变成虚构的她。当她消失的时候,我的人物将出现,那是另一个女孩,只有十七岁。”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里的MM就是棉棉。

  也许陈染林白那一代还有着女性同声同息,互为呼应的意识,所以她们不吝于赞美。而她们之后的女作家则继承了“文人相轻”的传统。卫棉之争姑且就不说了;现在九丹一出,据说卫慧在香港就写了一篇东西来骂她;九丹自然也不示弱——看过《乌鸦》的人都能够理解,那个撒谎成性,毫无道理的争风吃醋互相倾轧的主人公王瑶对这点也并不陌生。九丹说别的女作家都是“一丘之貉”,也许就不让人奇怪了。

  三:说说《乌鸦》

  我记得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要对《乌鸦》说些什么的,可是写到这里已经索然寡味,不想说什么了。不过为了向大家表明我还是拜读过这只乌鸦前面说的不是想当然的空穴来风,还是简单的表明一下看法吧。

  首先,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是第一考虑要素。一个在语言技巧各方面都乏善可陈勉强可说是普通的东西,却偏要把自己抬的多高,纯粹是无稽之谈。从这一点上,《乌鸦》只是通俗故事罢了。尽管九丹强调说自己并没有把文字当成第一要素,“关键是文学观念。……我不喜欢在文字上‘闹来闹去’……”(见《九丹有话要说》,中华读书报,2001,8月22日)——言下之意是艺术性不好是她不想而不是她不能,可是文学观念并不与文字的“闹来闹去”冲突,语言是一个基本素质问题。

  其次,说说思想吧。《乌鸦》的内容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一群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女性互相倾轧、不惜卖身的遭遇。九丹被称作“妓女作家”决不是因为这样的题材,——王安忆也写过《我爱比尔》,《米尼》,——而是因为她的态度。这个主人公毫无技能毫无准备的就要通过经纪人去新加坡,在给经纪人打电话要求对方去机场接机时居然不知道告诉对方自己的航班,这点幼稚和愚蠢真让人怀疑这个在国内是记者的主人公的智商(真令在新闻行当混饭的我觉得丢人)——或者应该怀疑安排这种情节的作者的智商。她一下飞机,或者说还没下飞机就开始撒谎,到处声称自己来自高干家庭,偷走了房东的漂亮裙子还敢穿出去参加宴会,从第一眼看见某个男人开始就勾引对方并把同住的女孩视为敌人处处嫁祸……单单这些也无所谓,即使我们不理解这样的人也不能就此说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存在,文学完全可以描写这些现象。由于是第一人称,作者没有任何谴责的态度和倾向,这也无所谓,尽管我个人认为文学还要承担一定的人文精神,可不承担的话我也给予尊重;况且作者说了,“如果把写作比作脱衣服,我不想展示美丽的身体,只想展示自己的伤口和罪恶。”她还很冠冕堂皇似乎很有忏悔意识的说,不是归结于社会和他人,而首先是因为自己的罪恶。可是,实际上,当九丹在舌战中以偏盖全的说这是所有人的罪恶的时候,她还是在变相的为自己主人公的罪恶开脱:瞧,不是说我一个人是这样的,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法不责众,人性就是这样的。可纵然人性本恶,人总该有一些自主的向上的意愿和努力吧?这里丝毫没有。是毫无理由的堕落。不,不叫堕落。从高层往下坠落才叫堕落,这里本来就是毫无廉耻的。

  还有一点要说的。关于性。(经过这么漫长的胡说八道之后,对于这一点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啊?不过SORRY,我替九丹说一句,让你们失望了。)《乌鸦》的简介中说:尽管有些大胆的性描写,但是作品本身的需要云云。实际上,与《上海宝贝》相比,这里哪里有什么性描写啊!甚至觉得作者对这点十分陌生笨拙,只有一些下流的荤段子罢了,比我们通常说的要低级多了。唉,语言不好,技巧不好,故事不好,思想不好都可以原谅,毕竟我们不能拿我们通常评价作家的标准来要求九丹。可是,连性描写都写不好,套句话说,那就不叫某某,只能叫九丹了。

《乌鸦》de故事梗概-------某个令人惊惶的夜晚,吉他手艾域与其未婚妻遭街头恶霸杀害。整整一年后。艾域借着一股不能了解的力量复活,他拥有超自然力量及视觉,而且身边亦不时出现一只黑乌鸦守护着,它正是艾域穿梭阴阳两界的灵魂向导。艾域开始展开一连串凶狠的报复...

《一枚银毫》--------
爸爸讲故事、妈妈讲故事,一个长久不变的经典童年最温馨的画面,故事里、故事外牵动着多少母与子、父与子的亲情... ...

首页 - 幼儿故事 - 童话故事-->>一枚银毫

一枚银毫

从前有一枚毫子,当他从造币厂里走出来的时候,他容光焕发,又跳又叫:“万岁!我
现在要到广大的世界上去了!”于是他就走到这个广大的世界上来了。
孩子用温暖的手捏着他,守财奴用又粘又冷的手抓着他。
老年人翻来覆去地看他,年轻人一把他拿到手里就花掉。这个毫子是银子做的,身上铜
的成分很少;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一年的光阴了——这就是说,在铸造他的这个国家
里。
但是有一天他要出国旅行去了。他是他旅行的主人的钱袋中最后一枚本国钱。这位绅士
只有当这钱来到手上时才知道有他。
“我手中居然还剩下一枚本国钱!”他说。“那么他可以跟我一块去旅行了。”
当他把这枚毫子仍旧放进钱袋里去的时候,毫子就发出当啷的响声,高兴得跳起来。他
现在跟一些陌生的朋友在一起;这些朋友来了又去,留下空位子给后来的人填。不过这枚本
国毫子老是待在钱袋里;这是一种光荣。
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毫子在这世界上已经跑得很远,弄得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到了什
么地方。他只是从别的钱币那里听说,他们不是法国造的,就是意大利造的。一个说,他们
到了某某城市;另一个说,他们是在某某地方。不过毫子对于这些说法完全摸不着头脑。一
个人如果老是待在袋子里,当然是什么也看不见的。毫子的情形正是这样。
不过有一天,当他正躺在钱袋里的时候,他发现袋子没有扣上。因此他就偷偷地爬到袋
口,朝外面望了几眼。他不应该这样做,不过他很好奇——人们常常要为这种好奇心付出代
价的。他轻轻地溜到裤袋里去;这天晚上,当钱袋被取出的时候,毫子却在他原来的地方留
下来了。他和其他的衣服一道,被送到走廊上去了。他在这儿滚到地上来,谁也没有听到
他,谁也没有看到他。
第二天早晨,这些衣服又被送回房里来了。那位绅士穿上了,继续他的旅行,而这枚毫
子却被留在后面。他被发现了,所以就不得不又出来为人们服务。他跟另外三块钱一起
被用出去了。
“看看周围的事物是一桩愉快的事情,”毫子想。“认识许多人和知道许多风俗习惯,
也是一桩愉快的事情。”
“这是一枚什么毫子?”这时有一个人说。“它不是这国家的钱,它是一枚假钱,一点
用也没有。”
毫子的故事,根据他自己所讲的,就从这儿开始。
“假货——一点用也没有!这话真叫我伤心!”毫子说。
“我知道我是上好的银子铸成的,敲起来响亮,官印是真的。
这些人一定是弄错了。他们决不是指我!不过,是的,他们是指我。他们特地把我叫做
假货,说我没有一点用。‘我得偷偷地把这家伙使用出去!’得到我的那个人说;于是我就
在黑夜里被人转手,在白天被人咒骂。——‘假货——没有用!我得赶快把它使用出
去。’”
每次当银毫被偷偷地当作一枚本国钱币转手的时候,他就在人家的手中发抖。
“我是一枚多么可怜的毫子啊!如果我的银子、我的价值、我的官印都没有用处,那么
它们对于我又有什么意义呢?在世人的眼中,人们认为你有价值才算有价值。我本来是没有
罪的;因为我的外表对我不利,就显得有罪,于是我就不得不在罪恶的道路上偷偷摸摸地爬
来爬去。我因此而感到心中不安;这真是可怕!——每次当我被拿出来的时候,一想起
世人望着我的那些眼睛,我就战栗起来,因为我知道我将会被当做一个骗子和假货退回去,
扔到桌子上的。
“有一次我落到一个穷苦的老太婆的手里,作为她一天辛苦劳动的工资。她完全没有办
法把我扔掉。谁也不要我,结果我成了她的一件沉重的心事。
“‘我不得不用这毫子去骗一个什么人,’她说,‘因为我没有力量收藏一枚假钱。那
个有钱的面包师应该得到它,他有力量吃这点亏——不过,虽然如此,我干这件事究竟还是
不对的。’
“那么我也只好成了这老太婆良心上的一个负担了,”银毫叹了一口气。“难道我到了
晚年真的要改变得这么多吗?”
“于是老太婆就到有钱的面包师那儿去。这人非常熟悉市上一般流行的毫子;我没有办
法使他接受。他当面就把我扔回给那个老太婆。她因此也就没有用我买到面包。我感到万分
难过,觉得我居然成了别人苦痛的源泉——而我在年轻的时候却是那么快乐、那么自信:我
认识到我的价值和我的官印。我真是忧郁得很;一枚人家不要的毫子所能有的苦痛,我全有
了。不过那个老太婆又把我带回家去。她以一种友爱和温和的态度热情地看着我。‘不,我
将不用你去欺骗任何人,’她说。‘我将在你身上打一个眼,好使人们一看就知道你是假
货。不过——而且——而且我刚才想到——你可能是一枚吉祥的毫子。我相信这是真的。这
个想法在我脑子里的印象很深。我将在这毫子上打一个洞,穿一根线,把它作为一枚吉祥的
毫子挂在邻居家一个小孩的脖子上。’
“因此她就在我身上打了一个洞。被人敲出一个洞来当然不是一桩很痛快的事情;不
过,只要人们的用意是善良的,许多苦痛也就可以忍受得下了。我身上穿进了一根线,于是
我就变成了一枚徽章,挂在一个小孩子的脖子上。这孩子对着我微笑,吻着我;我整夜躺在
他温暖的、天真的胸脯上。
“早晨到来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就把我拿到手上,研究我。
她对我有她自己的一套想法——这一点我马上就能感觉出来。她取出一把剪刀来,把这
根线剪断了。
“‘一枚吉祥的毫子!’她说。‘唔,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她把我放进醋里,使我变得全身发绿。然后她把这洞塞住,把我擦了一会儿;接着在
傍晚的黄昏中,把我带到一个卖彩票的人那儿去,用我买了一张使她发财的彩票。
“我是多么苦痛啊!我内心有一种刺痛的感觉,好像我要破裂似的。我知道,我将会被
人叫做假货,被人扔掉——而且在一大堆别的毫子和钱币面前扔掉。他们的脸上都刻着字和
人像,可以因此觉得了不起。但是我溜走了。卖彩票的人的房间里有许多人;他忙得很,所
以我当啷一声就跟许多其
他的钱币滚进匣子里去了。究竟我的那张彩票中了奖没有,我一点也不知道。不过有一点我
是知道的,那就是:第二天早晨人们将会认出我是一个假货,而把我拿去继续不断地欺骗
人。这是一种令人非常难受的事情,特别是你自己的品行本来很好——我自己不能否认我这
一点的。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就是从这只手里转到那只手里,从这一家跑到那一家,我老是被
人咒骂,老是被人瞧不起。谁也不相信我,我对于自己和世人都失去了信心。这真是一种很
不好过的日子。
“最后有一天一个旅客来了。我当然被转到他的手中去,他这人也天真得很,居然接受
了我,把我当做一枚通用的货币。不过他也想把我用出去。于是我又听到一个叫声:‘没有
用——假货!’
“‘我是把它作为真货接受过来的呀,’这人说。然后他仔细地看了我一下,忽然满脸
露出笑容——我以前从没有看到,任何面孔在看到我的时候会露出这样的表情。‘嗨,这是
什么?’他说。‘这原来是我本国的一枚钱,一个从我家乡来的、诚实的、老好的毫子;而
人们却把它敲出一个洞,还要把它当做假货。嗯,这倒是一件妙事!我要把它留下来,一起
带回家去。’
“我一听到我被叫做老好的、诚实的毫子,我全身都感到快乐。现在我将要被带回家
去。在那儿每个人将会认得我,会知道我是用真正的银子铸出来的,并且盖着官印,我高兴
得几乎要冒出火星来;然而我究竟没有冒出火星的性能,因为那是钢铁的特性,而不是银子
的特性。
“我被包在一张干净的白纸里,好使得我不要跟别的钱币混在一起而被用出去。只有在
喜庆的场合、当许多本国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才被拿出来给大家看。大家都称赞我,他
们说我很有趣——说来很妙,一个人可以不说一句话而仍然会显得有趣。
“最后我总算是回到家里来了。我的一切烦恼都告结束。我的快乐又开始了,因为我是
好银子制的,而且盖有真正的官印。我再也没有苦恼的事儿要忍受了,虽然我像一枚假钱币
一样,身上已经穿了一个孔。但是假如一个人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假货,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人应该等到最后一刻,他的冤屈总会被申雪的——这是我的信仰。”毫子说。
(1862年)
这篇故事安徒生1861年5月在意大利的立佛尔诺省,是他在那里住了几天写成的,
发表在1862年哥本哈根出版的《丹麦大众历书》上。一枚货真价实的银币,像人一样,
在不同的情况下,在不同人的眼里,成了假货,处处受到排挤、批判,并且戴上帽子(被打
穿了一个孔),最后转到识货人的手中才得到平反。“假如一个人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假货,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应该等到最后一刻,他的冤屈总会被申雪的——这是我的信
仰。”这个信仰使他没有寻短见,活下来了。关于这个故事的背景,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
“我从齐卫塔乘轮船,在船上我用一枚斯古夺(意大利币名)换几个零钱,对方给了我两枚
假法郎。谁也不要它。我觉得受了骗,很恼火。但是很快我觉得可以用这写一篇童话……”
在他1861年5月31日的日记中,他补充写道:“我把这枚钱送给了立佛尔诺车站的一
位搬运夫。”

《居里夫人传》

今天的世界上,不知道居里夫人的恐怕不多。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门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母亲去世3年后写成。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她所得的名誉头衔,居里夫人年表,是一本很详实的个人记录。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为27种文字在世界上发行。

居里夫人的一生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卓越非凡。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居里夫人是女性的楷模,谁也没有认准要让她这么一个美丽而纤弱的女子去背负科学的十字架,而她却是走得如此义无反顾,并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得以永恒,这个世界该为有这样的女性而骄傲。她的传记女人都应该读,定能从中有所收获。

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的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一部内容详实的科学家传记

居里夫人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一切荣誉、金钱、灾难都在她科学之光的照耀下荡然无存。艾芙·居里说自己的母亲:"她终生拒绝财富,对于荣誉,也漠然视之。她生性严于律己,而且不露锋芒,因此,她始终不可能采取任何一种沽名钓誉的态度,既不表示亲昵,也不假装和蔼,不肯故示端严,也不肯矫饰谦逊。她根本不懂得显声扬名。玛丽·居里与生俱来的品质是: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她的这一切,比她的工作或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难能可贵。"

1935年11月23日,在美国纽约市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的悼念会上,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

爱因斯坦激动而又满怀尊敬地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在近600字的悼词中,爱因斯坦只用了30多个字谈到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其他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由此可见,居里夫人不仅以她卓越的科学贡献荣获两次诺贝尔奖,为世界留下彪炳的功勋,而且,她那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浩然正气,归真返璞、贫贱不移的一片丹心,更是后世永远无法忘怀的高风亮节的楷模,激励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居里夫人传》一书回顾了居里夫人这位影响过世界进程的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主要描述的是居里夫人的品质、她的工作精神、她的处事态度。作者艾芙·居里向读者详介了她的母亲除了在科学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外,她还用自己一生为人处世的崇高行为给女儿树立榜样,对女儿的教育也有许多独特的做法。读完这部书,相信居里夫人对困苦和灾难的忍耐和工作精神都会催我们奋发,她的处事态度更可以荡涤我们的心灵。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所以能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传》中译本序
当人们谈起近代科学的历史时,不能不联系到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一生中所做出的贡献卓越非凡,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敬仰。然而,居里夫人的一生,有成功也有磨难。她出生于一个被沙俄占领的波兰教师家庭。民族的压迫、社会的冷遇、生活的贫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和奋发精神,她决心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

1891年,她靠自己当家庭教师积攒下的钱,从华沙到法国巴黎大学求学,经过刻苦努力,三年中她先后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并取得进研究室工作的机会。1894年,她结识了居里先生,为科学献身的理想把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他们生活清贫,工作、学习却十分紧张。1896年,在居里夫人分娩大女儿伊雷娜期间,法国的亨利·柏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她怀着极大兴趣阅读了柏克勒尔的报告,开始系统地探索除铀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化学元素具有类似的放射性,进而发现了两个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

居里夫人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她决定用波兰命名一个新发现的元素为"钋",另一个新元素为"镭"。科学的攀登还有更艰巨的路程,他们开始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但没有适用的实验室和缺乏其他物质条件,仅仅在巴黎市理化学校内找到一间上漏下潮的破旧棚子,略加修整后就成了他们的"实验室"。在这里,他们不但进行了大量周密的科学研究,还要从事繁重的化学工艺的操作,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进行无数次的溶解、蒸发、分离和提纯。经过整整四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第一次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多一点的纯氯化镭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后来还第一次获得了金属镭。1903年,巴黎大学授予居里夫人物理学博士学位,又和居里先生、柏克勒尔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居里先生因车祸不幸逝世。居里夫人尽管内心悲痛,却仍然以坚强的意志生活着、工作着,她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学的讲座,指导实验室工作,潜心研究着各种放射性元素,并完全担负起供养老居里先生和教育两个女儿的责任。
……

在了解了居里夫人的光辉一生以后,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和启迪是深刻而广泛的。第一,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第三,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第四,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到法国去做研究工作(1937年)时,居里夫人已经去世。但我在居里实验室工作了10年,我的老师是居里夫人的长女伊雷娜。她的简朴的生活方式,对虚荣的蔑视态度和对青年的热情关心与指导,以及研究室里的浓厚的学术和民主讨论的气氛等,都继承了居里夫人的优良传统,使我荣幸地,又是间接地接受到了居里夫人的学术和品德的教育。

艾芙·居里为她母亲撰写了这本言情并茂的传记,使后人得以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自强不息的一生,我们应该深深感谢她的劳作。(钱三强)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李远哲教授等三人。李远哲初一时就吐露了想做个伟大科学家的理想。促使他形成献身于科学的思想的是《居里夫人传》。伟大科学家的勤劳不懈、热爱生命的高贵情操和理想,为李远哲的生命旅程照亮了一条光明大道,使他确立了一生追求的目标。

坚强的母亲
我经常向女青年们谈起居里夫人的事迹。我认为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所走过的道路,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由巴黎坐20分钟电车便到达索站。这是一个与繁华城市截然不同的幽静住宅区。在索市有个法国日莲正宗的巴黎会馆,所以我每次去巴黎必到那里。走在那附近的石板路上和七叶树成行的林荫道上,仿佛又听到历史的脚步声。我和妻子常在这里散步。这一带有玛丽·居里的包围在绿树丛中的故居,还有玛丽·居里与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墓地。玛丽的二女儿艾芙·居里的名著《居里夫人传》曾使年轻时代的我十分着迷。因此每到这里便产生一种与昔日知己相逢的亲切之感。

众所周知,由于居里夫妇共同发现了镭元素,于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玛丽·居里又单独获诺贝尔化学奖。能够两次得到这种奖金的人,在科学界只有她一个。
我所关注的不是她的这些业绩,而是她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战胜悲痛把两个女儿培育成人的坚强母亲的生涯。

艾芙在《居里夫人传》中,这样描写过:
"玛丽心中从未考虑过在家庭生活与科学家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她一直把妻子的爱、母亲的责任和科学研究摆在同等的位置上,她绝不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而且她以极大的热情和意志获得了成功。"
玛丽对女儿的教育,主要靠的是自己的表率行动。她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并为此信念奋斗不息。她的坚定信念就是"科学的力量才会给人类带来进步"。尽管今天科学上也出现了核武器时代,人们不再对一切科学都寄与美好期望。然而她是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是科学的"激动人心"的时代。

玛丽与丈夫皮埃尔是研究事业上的最好合作者,同时又是和睦的人生伴侣。
在玛丽一生中遇到许多不幸:她最热爱的父亲去世;姐姐的孩子生病;第二个孩子流产;丈夫体弱多病。在那困难接踵而来的时期,她曾与丈夫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
玛丽说:"如果我们中的一个死去了,留下的那一个也不会活着吧。"皮埃尔却答道:"不,你说错了,不管发生什么事,即使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也要继续从事研究。"

命运是残酷的,他们谈过的那种结局,终于出现了。
四年后,她的丈夫在不幸的马车事故中丧生,那时她才38岁。尽管她抱着无限悲痛,却仍然按照皮埃尔的嘱咐,一面继续研究,一面抚育女儿。为此,开始了艰苦的历程。
她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充满细致的母爱与周到的关怀。有几次机会可以给孩子留下大批财产,但是她都放弃了。她一直和贫困搏斗,抱着必须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生活的信念,对于这种不为儿孙留"美田"的做法,我深表赞同。

我在玛丽·居里的道路上看到了一个永不屈服的坚韧的人之中核。我想正是这个中核完成了对女儿的家庭教育吧。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父母通过自己的生活态度使孩子认识这种人之中核,并使其贯穿于生活之中,不断培育下去。
应该看到居里夫人完成这样好的家庭教育使命,不是靠她高深的学识,而是靠她作为母亲的"灵魂"。

我在一般百姓之中,也见到过许多家庭的妻子或母亲能够克服悲伤与痛苦,把孩子教育成出色的人才。总之,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不是牢骚满腹,而是生活在乐观开朗之中。常言道:"孩子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要使孩子看到脊背,自己就必须背过脸去朝前走。父母应当一天比一天更加充实地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生命中便自然产生出充满信心地生活下去的原动力量。"家庭教育"是各种教育中最完善的"育人教育"、"灵魂教育"。 对孩子们来说,最好的教育环境是在父母的心中。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自身的不断成长与成熟。(池田大作)


又是二月
❖ 《银顶针的夏天》这本书是1939年纽伯瑞金奖作品。一枚银顶针让大雨滋润久旱的大地,让十来岁的加妮特度过了一个精彩而充满回忆的夏天,所有的一切化险为夷……这是魔法的力量吗?还是因为有人在默默关心和祈祷好运的来临? ❖ 《绿野仙踪》是美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被称为美国的《西游记》。书里有奇妙...

安徒生写的所有童话
安徒生一生旅行不停,作品生产的来源不绝。他共计写了6部长篇小说,6部游记,5部诗集,25部剧本,3部自传.打火匣 海的女儿 皇帝的新装 飞箱 丑小鸭 卖火柴的小女孩 白雪公主(另一说为出自《格林童话》)没有画的画册 跳高者 红鞋 衬衫领子 一个豆英里的五粒豆 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 守塔人奥列...

草房子第7章佳句抄录
3. 《草房子》的各章好词好句有哪些 大模大样 红艳艳 兴高采烈 汗淋淋 不得安宁 迷迷糊糊 小心翼翼 乌黑乌黑 轻手轻脚 吃惊 黑糊糊 那是一九六一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 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扑进...

几个有意思的悖论
不过现代逻辑分析家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悖论:问题的核心是卡尔有没有在店内工作,如果艾伦也在店内,那谁还去在乎布朗呢? 四、乌鸦悖论(Hempel ’ s Paradox) 乌鸦悖论是关于证据本质的悖论,悖论来自于两句话,有句话说: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还有与之逻辑相对的一句话:所有不黑的东西都不是乌鸦。一位哲学家说道...

于坚文石美文摘抄
出版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作品有《作品111号》《怒江》《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避雨的鸟》《在诗人的范围以外对一个雨点一生的观察》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文石...

《银顶针的夏天》读后感
今天我把我爸爸给我买的七本书中的第二本书给看完了,这本书叫作《银顶针的夏天》,这本书是美国的伊丽莎白·恩赖特写的。 这本书讲了加妮特在干涸的河床上发现了一枚银顶针,她认为这枚银顶针有魔力,于是就把它带回了家中,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在这里大旱的厉害,也不经常下雨,但这天晚上却突然下起了大雨...

《安娜贝尔·李》美国抒情诗
14、《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5、《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有一个散发的女郎 徘徊,徘徊。 (二) 女郎,散发的女郎, 你为什么彷徨 在这冷清的海上?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你听我唱歌, 大海,我唱,你来和: ...

阅读查理九世
乌鸦城又究竟隐藏了怎样的骇人秘密?查理九世+少年冒险队,一同寻找真正的答案!第4册 《法老王之心》在黑贝街城市博物馆举办的一次古埃及展览,展览的主题是“埃及法老王的墓葬”。展厅中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穿着木乃伊的服装,非常有气氛。小伙伴们流连忘返。穿着古埃及衣服的神秘少女交给墨多多一个古董首饰盒,并给了他...

寓言故事
这时候,乌鸦红了脸,惭愧得没处躲藏。鸟儿们都拍拍翅膀飞走了。 关于寓言故事2 “愚公移山”记载在列子的《列子汤问篇》里。很久很久以前,也是所有老掉牙故事...突然,一只聪明的猕猴叫道:“我有一个好办法。我用手,抓住一只猴子的脚,它再用手,抓另一只猴子的脚,这样连成一串。不就能把月亮捞出来了吗?” 大家都...

尤三姐的意中人是谁?
尤三姐象现在的新新人类,如同九丹的书《乌鸦》里写的“我们都是坏女人,没有谁逼我们变坏,我们的坏是自觉自愿的”。那本书里充满了本能的生存,对于普通的道德标准总是避重就轻含糊而过。她们或许在心里存有一方洁净之土,但她们对自己的放任让自己与理想越隔越远,最后终于遥不可及。只是她所处的时代与现在有些...

莱城区13316535897: 爱伦坡的《乌鸦》 -
亥店灵宝: 乌鸦》一开篇就给读者营造了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在阴郁寒冷的午夜,除寒风呼啸之外只余男子的翻书声,一切沉浸在无边的黑暗之中.突然而至的敲门声,惊醒屋内之人,应门而去却发现屋外空无一物,只有肆虐的狂风融合在黑夜之中....

莱城区13316535897: 安徒生童话著作. -
亥店灵宝: 长篇小说(6):《即兴诗人》、《奥·特》、《不过是个提琴手》、《两位男爵夫人》、《生乎?死乎》、《幸运儿》剧本(25):☆诗剧:《阿夫索尔》、《圣尼古拉教堂钟楼的爱情》、《埃格纳特的人鱼》☆歌剧:《北欧的女神》、《...

莱城区13316535897: 谁有关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的事例、名言警句、古诗文和关于“自信”的古诗文 -
亥店灵宝: 名言警句:1、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2、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

莱城区13316535897: 谁有居里夫人的名言 -
亥店灵宝: 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 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居里夫人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莱城区13316535897: 请问有没有洛天依的《乌鸦》歌词?谢谢≧﹏≦ -
亥店灵宝: 洛天依--乌鸦(永夜幻想曲) 漆黑如墨暗淡无光天堂 天空已冷永夜无数时光 传说我们拥有蓝色翅膀 乌云从前诅咒如今这样黑暗 传说远方有蓝色天空 一片透明的苍穹 洗去羽翼诅咒的阴霾 噩梦 希望就藏在云的另一头 通往灿烂天堂的彩虹 让我挥着蓝色的翅膀 乘风 在雨在风在无边黑夜中 越是疲惫阳光越是让人刺痛 我看见了云的另一头 一片透明的苍穹 洗去我们诅咒的阴霾 噩梦 用尽了生命最后一分钟 让我回到蓝色的天空 可笑的发现我没什么 不同 在这个世界最遥远的天 慢慢坠落到无尽深渊 原来传说不过是谎言

莱城区13316535897: 谁知道世界名人谁有自传,请尽量多的推荐 -
亥店灵宝: 《居里夫人自传》、《从文自传》、《富兰克林自传》、曾子墨的《墨迹》、赵忠祥的《岁月随想》、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卢梭的《忏悔录》这些自传我大部分都看过.还有是老师介绍的.都不错啦.

莱城区13316535897: 谁有《乌鸦喝水》的课文?急需... -
亥店灵宝: 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二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 乌鸦喝水 原文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莱城区13316535897: 谁有电影居里夫人的台词,急 -
亥店灵宝: 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

莱城区13316535897: 关于《人鸦》这本书 -
亥店灵宝: 译者: 陈俊 作者: (奥)施莱伯尔-维克 简介 ······ 一个很普通的日子,德国男孩瑞夏德独自坐在榛子树树丛旁的草地上胡思乱想,一只叫朗尔多夫的乌鸦飞落在他身旁,呱呱地对他说:“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然后它竖起羽毛...

莱城区13316535897: 有谁知道居里夫人的名言?英文的!急!急!! -
亥店灵宝: The weak one sits and waits the opportunity; The powerhouse makes the opportunity.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We should not idly spend the life, should be able to say: “I had already made the matter which I can do.”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