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义不帝秦》中“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这里的“则”怎么理解。“则为一身”怎么翻译。

作者&投稿:肥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有《鲁仲连义不帝秦》全文的译文?~

【原文】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齐故。今齐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召而见之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鲁仲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仲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仲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仲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之!’威王勃然怒曰:‘叱磋,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日:“然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车,百日而欲舍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缲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繱,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王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
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公元前257年,秦兵围攻赵国的邯郸城。魏王暗暗派辛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劝赵玉尊崇秦昭王称帝,说这样秦国就会退兵。平原君心中很犹豫。这时鲁仲连游历到赵国,听说了这件事,就去见平原君,要求见辛垣衍。鲁仲连见到辛垣衍,辛垣衍已知鲁仲连的来意,就主动发起进攻,发问鲁仲连这样的高义之士到赵国有什么可求。鲁仲连反击说,象周朝隐士鲍焦那样抱木死去,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抗议当时的社会。如果秦王称帝,暴虐地统治天下,那么我也会像鲍焦那样赴东海死去。我来这里的目的不是有所求,而是要帮助赵国。我将让燕国和魏国来帮助赵国,辛垣衍认为让燕国帮助赵国倒有可能,但让魏国帮助赵国就不可能了,自己是魏国的大臣,对这一点是有数的。鲁仲连说,假使魏国看到秦王称帝的害处,就必定帮助赵国了。接着鲁仲连又说齐威王侍奉周王是很真诚的,周室贫困弱小,诸侯没有谁去朝拜,而齐国却偏偏去朝拜。但周烈王死了,各国诸侯都去吊丧,齐使最后才到,周显王就要斩了齐使。鲁仲连举这个例子是说,魏国现在为秦国效力,如果秦王真的称了帝,说不准哪一天也会翻脸的。辛垣衍这时才说,魏国不过是秦国的奴仆,尊崇泰国称帝也是没法的。
鲁仲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让秦主把梁王处以烹醢的刑法。”辛垣衍听了很不高兴,嫌鲁仲连说的太过分了。鲁仲连说:“等我慢慢地对您说:从前鬼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长得很美,进献给纣王。纣王却认为她太丑,因此把鬼侯剁成了肉酱。鄂侯极力去说情,又被纣王晒成了肉干。文王听说后,只是喟然长叹一声,因此又把他拘禁一百天,想要把他杀死。为什么和人家同称帝王,终于落到肉干肉酱的地步呢?”鲁仲连的意思是说,讨好有野心的帝王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如果魏王一味讨好秦王,必然是鬼侯和鄂侯的下场。接着鲁仲连又说,齐闵王想称帝的时候,他到鲁国,要鲁国以天子的礼节接待他,鲁国关死大门,不让他进来。他到邹国想去吊唁刚死去的邹国国君,声称要以天子的身份出现,邹国的群臣都不同意,说如果那样他们将伏剑自杀。说到此处,鲁件连正色说道:“邹鲁两国的大臣,在君王活着的时候,没能力更好地供养侍奉,在君王死后也没有预备在君王嘴里含饭含玉的能力,然而齐闵王还想在邹鲁的大臣面前实行天子之礼,因此都不接待。如今秦国是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梁国也是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都是万乘之国,相互间都有称王的名份。如果只看到一次战争秦国取得了胜利,就想从此尊秦称帝,这是使三晋的大臣,连邹鲁的奴隶都不如。
再说秦王的野心没止境地膨胀,直到做成皇帝,他们将变换各诸侯的大臣,并且夺去他们听说的无才者的位置,而安排他们所谓贤良的人;夺去他们所憎恨人的位置,而安排他们所喜爱的人。他们又将要让自己的子女和善说坏话的小妾成为诸侯的妃姬,居住在梁王宫中,梁王怎么能平安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靠什么保住原来的尊贵地位呢?”鲁仲连句句击中辛垣衍的要害。辛垣衍再也坐不住了,站立起来,再三拜谢说:“原先我认为先生是平常的人,我从今才知道先生是最高义的人。请允许我离去,我不敢再谈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军将领听说这个消息,为此退兵50里。
鲁仲连一番宏论说服了辛垣衍,阻止了秦王称帝的阴谋,此时魏公子无忌夺取晋鄙的军权来救赵国,秦将只好率兵回国。赵围解除,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送千金,鲁仲连说:“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忧释难解纷,然而却不索取什么。如果有所取,这是商人的勾当。仲连我不愿干这等事。”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一生再没来见平原君。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齐故。今齐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召而见之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鲁仲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仲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仲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仲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之!’威王勃然怒曰:‘叱磋,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日:“然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车,百日而欲舍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缲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繱,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王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
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译文】
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魏安?王派大将晋鄙将军援救赵国,但魏王与晋鄙都畏惧秦军,所以魏军驻扎在魏赵接壤的荡阴,不敢前进。
魏王又派客将军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城,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秦国之所以加紧围攻邯郸的原因,是因为先前它与齐王互相争强逞威称帝,后来齐王去掉帝号。因为齐国不称帝,所以秦国也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日渐衰弱,只有秦国能在诸侯之中称雄争霸。可见,秦国不是为了贪图邯郸之地,其真正目的是想要称帝。如果赵国真能派谴使者尊崇秦昭王为帝,秦国肯定会很高兴,这样秦兵就会自解邯郸之围。”平原君一直很犹豫,没有作出决定。
这个时候,鲁仲连恰巧到赵国游历。正碰上秦军围攻邯郸,他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就去见平原君说:“事情现在怎样了?”平原君回答说:“我赵胜现在还敢谈战事?赵国的百万大军战败于长平,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邯郸,我还能说什么呢?”鲁仲连说:“刚开始我一直以为您是诸侯国中圣明的贵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贤明。魏国来的那位叫辛垣衍的客人在哪里?请让我为您当面去斥责他,让他回到魏国去。”平原君说:“那我就把他叫来跟先生您见见面吧!”平原君于是就去见辛垣衍,说:“齐国有位叫鲁仲连的先生,他现在正在这里,我把他介绍给您,让他来跟你见见面。”辛垣衍说:“我已听说过鲁仲连先生,他是齐国的高尚贤明之士。而我辛垣衍,魏王的臣子,此次出使是担负有重要职责的,我不想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你在这里的消息告诉他了。”辛垣衍不得已,答应去见鲁仲连。
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没有首先开口。辛垣衍说:“据我观察,居住在这个被围困的都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可现在我一见到先生的仪容相貌,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久留在这个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世上那些认为鲍焦(周时隐士,嫉世愤时)是不能自我宽容而死去的人,都是错误的。现在一般人不了解鲍焦的死因,认为他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死的。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以权术驾驭臣下,像奴隶一样役使它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了帝,然后再进一步以自己的政策号令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只是想对赵国有所帮助。”
辛垣衍问:“先生您将怎样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让魏国和燕国发兵救赵,而齐国、楚国倒是本来就会帮助它的。”辛垣衍说:“燕国么,我倒是真的认为它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刚从魏国来的,先生怎么能使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回答:“那是因为魏国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的危害的缘故。如果让魏国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它一定会救助赵国的!”
辛垣衍又问道:“秦国称帝究竟会有些什么危害呢?”鲁仲连说:“当初齐威王曾施行仁义之政,率领各诸侯国去朝见周天子。当时的周王室又贫穷又衰弱,诸侯们都没去朝见,只有齐国朝见他。过了一年多时间,周烈王死了,各诸侯国都去吊丧,齐国去得晚了。周室大臣都很生气,在给齐国的讣告里说:‘天子驾崩,如同天地塌陷,新天子都亲自守丧。而戍守卫东部边防的诸侯齐国的田婴竟敢迟到,按理应该杀掉才是。’齐威王勃然大怒,竟然骂道:‘呸!你妈也不过是个奴婢罢了。’结果成了天下的笑柄。齐威王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他,死后却辱骂他,这实在是因为忍受不了周室过分的苛求啊!然而做天子的,本来就如此,这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辛垣衍说:“先生您难道没有见过奴仆吗?十个仆人跟随一个主子,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和智慧都胜不过吗?不,只是由于惧怕主人罢了!”鲁仲连问:“这样说来,魏国和秦国的关系就像是仆人与主子的关系了?”辛垣衍回答:“是的。”鲁仲连问:“既然如此,那么我就可以让秦王把魏王煮了剁成肉酱!”辛垣衍很不服气地说:“咳!先生您的话太过分了,您又怎么能让秦王把魏王煮了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可以,等我讲给您听。从前,鬼侯、鄂侯、文王三个人是商纣王所封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很漂亮,所以就把她送进纣的后宫,纣却认为她丑陋,就把鬼侯剁成肉酱。鄂侯因为此事极力为鬼侯辩护,所以被纣王杀死后制成了肉干。文王听说后,长声叹息,纣王就把文王囚禁在牖里的库房里一百天,还要把它置于死地。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同别人一样称王称帝的人,最后却落到被人制成肉酱、肉干的下场呢?
齐王准备去鲁国,夷维子驾车随行。问鲁国人:‘您打算用什么样的礼节接待我的国君呢?’鲁国人回答:‘我们准备用十太牢的规格来款待贵国国君。’夷维子说:‘您怎么能用这样的礼节来接待我们的国君呢?我们的国君是天子。天子巡视四方,各诸侯国君都要离开自己的宫室到别处避居,还要交出钥匙,自己提起衣襟,捧着几案,在堂下侍候天子吃饭。天子吃完饭,诸侯才能告退去处理政务。’鲁国人一听这番话,立刻锁门下匙,没有让他们进城。齐王不能进入鲁国,又准备到薛地去,向邹国借路通行。恰巧在这个时候,邹国国君死了。滑王想入城吊丧,夷维子就对邹国的孝子说:‘天子来吊丧,主人一定要把灵柩移到相反的方向,在南边设立朝北的灵堂,然后让天子面向南祭吊。’邹国的大臣们说:‘如果一定要这么办,我们就只有以死抗争了。’所以,齐滑王就没有胆量进入邹城。鲁国和邹国的臣子,都很贫寒,生前领不到俸禄,死后又得不到很好的安葬,然而一旦(齐王)委让他们对其行天子之礼时,他们也都不能接受。
现在秦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彼此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相互都有称王的名分,仅仅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要尊秦为帝,这样看来,赵、韩、魏三国的大臣还不如邹、鲁二国的大臣啊!况且秦国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它称帝的野心,会马上更换各诸侯国的大臣们。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臣子,把职务授与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务授与他们亲近的人。他们还会把他们的女儿和那些善于毁贤嫉能的女人配给诸侯充当妃嫔,日夜谗毁。这样的女人进入魏王的王宫里,魏王还能安安然然地过日吗?而将军您又怎么能继续像原来那样受宠信呢?”
于是,辛垣衍站起身来,向鲁仲连拜了两拜,道歉说:“起初我还以为先生是个平庸之辈,如今我才知道先生是能经纬天下的士人呀!请让我离开这里,我不敢再说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国的将军听说这件事后,把围困邯郸的部队撤退了五十里。恰巧这时魏国的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军队前来援救赵国,进攻秦军。秦军撤退,离开了邯郸。这时,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就摆酒宴款待他。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金向鲁仲连祝福。鲁仲连笑着说:“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替人排除忧患,解除危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任何报酬。如果说收取报酬,那就和买卖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我鲁仲连不忍心做这样的事。”于是辞别平原君而离开赵国,终身不再露面。



【评析】
鲁仲连排患释难,在侠义的天下之士精神感召下,说服了魏国拯救了赵国。他论辩的主旨是指出诸侯国不应该向残暴专制、妄图称帝的强秦低头。他一方面指出诸侯国们伺候天子时丧失尊严的屈辱悲惨状况,指出倘若秦国称帝那么各国不会有好日子过,届时肯定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是诸侯国的大臣也岌岌可危。另一方面举出众多宁死不屈的诸侯国及其大臣,借以唤醒那些投降派们的斗志和勇气。这样从正反两方面的论证说服,终于使原来打算事秦的大臣和国家走上了联合抗暴的道路,从而也化解了赵国的重大危机。
鲁仲连的演说激情洋溢、斗志昂扬,说理透彻、推理严密,一切折射出他强大的情感力量和严谨的思维能力。论辩是集情感、语言能力、心理素质、逻辑能力和知识储备为一体的高难度艺术,论辩虽然以语言为载体,但语言是人的知识、情感、意志的外化。在论辩中只有具备严密的思维能力,才能滴水不漏、所向披靡,而论辩如果缺乏热情和情感力量,那么很难撼人心魄。

 鲁仲连义不帝秦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

  【原文】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注释】
  1、秦:秦将王陵、王龁。
  2、邯郸:赵国都。今河北邯郸县。
  3、魏安厘王:魏昭王之子,名圉(yǔ)。在位34年。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三十四年魏安厘王卒,信陵君卒。“厘”通“僖”,音xī。《说文·里部》:“家福也。从里?声。”《史记·孝文本纪》:“今吾闻祠官祝厘,皆归福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厘,福也。”义同“禧”。又为姓。《史记·孔子世家》:“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司马贞索隐:“厘音僖。”“僖”为古谥法用字。《逸周书·谥法》:“有过为僖。”汉蔡邕《独断》卷下:“小心畏忌曰僖。”司马光《赵少傅谥僖质议》:“谥法:小心恭慎曰僖。”
  4、晋鄙:魏国大将。
  5、荡阴:今河南汤阴县,是赵魏两国交界的地方。汉时称荡阴县,唐改名汤阴县。
  【原文】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注释】
  1、客将军,别国人在魏做将军,所以称客将军。
  2、辛垣衍(yuán yǎn):复姓,名衍。《史记》异文作“新垣衍”。
  3、间入(jiàn):潜入,偷偷进入。闲闲间之关系:闲:《说文·门部》:“闲,隟(軶)也。从门,从月。賿,古文闲。”徐锴系传:“大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闲軶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古文从门从外。按,从内而见外,则有闲也。”“闲”本义是缝隙,象两门之闲的窄缝,故有闲隔、闲距义,引申为时间的短暂,即闲歇、空闲义。引申有闲谍义,再引申有私下,秘密义。文中正用此义。闲:《说文·门部》:“闲,阑也。从门中有木。”本义是木栏之类的遮拦物。从木表示遮拦物由木制成。在闲暇、空闲、清闲、闲静等意义上,“闲”字常与“闲”字混用,但凡表示“栅栏、道德、规范、防范、阻止”义不能用“闲间”。后表示间隙、间隔、中间义时,则另造一从门从日的“间”字。“闲”字今己废。
  4、因,介词。依靠,通过。《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后汉书·逸民传·矫慎》:“隐遯山谷,因穴为室。”《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録録,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因人成事,依凭他人办成事情。《后汉书·李固传》:“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因公假私,谓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
  5、平原君,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的叔父,名胜,封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两朝任相。赵王,指孝成王,名丹。
  【注释】
  “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注释】
  1、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齐愍王(宣王子,名地)称东帝,秦昭王(名稷)称西帝。
  2、已而,由副词“已”和连词“而”组成的固定结构,表示前一分句叙述的情况发生不久便出现了后一分句叙述的情况,可翻译为旋即,不久。《史记·孝武本纪》:“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说苑·复恩》:“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龟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又,“既而”。
  3、归帝,归还帝号,也就是取消了帝号。
  4、以,介词,因。苏代劝齐愍王取消了帝号,秦昭王因之也取消帝号,所以说“以齐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已而以齐故复归帝”,为了强调原因而将“以齐故”独立后置。
  【原文】
  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注释】
  1、愍,同“闵”。古代谥号用字。《史记·鲁周公世家》:“庆父竟立庄公子开,是为愍公。”司马贞索隐:“《春秋》作‘闵公’也。”《荀子·王霸》:“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愍宋献是也。”杨倞注:“愍与闵同。”闵,《说文·门部》:“吊者在门也。”本义是哀伤,怜念。后分化作“悯”。齐愍王即齐闵王。下文用“闵”字。
  2、益弱:王本原注:“秦围邯郸时,齐愍王已死二十余年,此句疑有误。意思可能是‘今之齐比愍王时益弱。’益,更加。”按,释“益”为“更加”,误。齐愍王曾于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称东帝,上辛垣衍也说“(秦)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可见在辛垣衍眼中愍王时的齐国并不弱,故“更加”也就无从说起。此“益”当作“日渐”、“渐渐地”解释(此义诸辞书多收,无庸论证),“今齐愍王已益弱”应是说“今之齐比愍王时已渐弱。说见《古文观止》。
  3、方今,现在。《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
  4、雄,《说文·隹部》:“鸟父也。”本义是鸟类中的雄性。《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引指指强有力者。李白《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诗:“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雄。”此处义为称雄,名词活用为动词。明宋濂《诗冢铭》:“先生以文雄江东。”
  5、诚,假如。《管子·幼官》:“举机诚要,则敌不量。”南朝宋鲍照《代空城雀》:“诚不及青鸟,远食玉山禾”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
  6、秦昭王:“昭”为秦王稷谥号,辛垣衍其时不得预知,故也不可能说“秦昭王”。“昭王”二字为旁记字误入正文:原文但作“赵诚发使尊秦为帝”,或于“秦”旁记“昭王”二字,意谓此处之“秦”指秦昭王,抄者疏忽大意,乃误作正文录人,遂成谬传。下文“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与此相应,并无“昭王”二字,益证此处“昭王”非原文所有。
  【原文】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
  【注释】
  1、适:《说文·辵部》:“之也。”本义是到某地去。《论语·子路》:“子适卫。”引申为女子出嫁。虚化为副词。正巧,恰好在这个时候。此处正用此义。《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后汉书·班超传》:“会徐干适至,超遂与干击番辰,大破之。”今简化为“适”。但在古代“适”“适”非一字。“适”音“扩”,本作“蓈”,《说文·辵部》:“蓈,疾也。从辵?声。读与?同。”后隶作“适”形。用于人名,如宋有洪适,编有《隶释》《隶续》二书。其它如活?、括?、铦銽。
  2、游:游历。注意与“游”的联系和区别。具体可参见《子产不毁乡校》。
  3、会:《说文·亼部》:“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音huì。段玉裁注:“《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甲骨文作鸥,金文作,正象器盖相合形。引申为会合。引申为机会,虚化为副词,正巧碰上。此处正用此义。又,会计,见《冯谖客孟尝君》。
  4、奈何:怎么办?奈之何。若之何。
  【原文】
  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
  【注释】
  1、也:句中语气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同时兼有提示作用,以待下文对所提示的对象进行解释或叙述,可译为“呀、么”。《论语·雍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孟子·告子下》:“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2、言事:谈论国家大事。
  3、百万之众:四十余万。两年前,即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兵于长平,坑赵降兵四十余万人。长平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
  4、折:挫败。今有“损兵折将”。
  5、内:状语,指深入国内。内围,深入境内包围
  6、去:离开,使动用法,指打败秦军使之离开。【[2]】“而不去”是“而胜也不能去之”之省略。
  7、其人,那个人。其,远指代词。那个。是,近指代词,等于说“这里”。
两次说“胜也何敢言事”,表现出平原君对此事着实束手无策。
  【原文】
  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注释】
  1、鲁连,即鲁仲连。“鲁连”是他的简称。古人可称名、呼字,甚至取号,因此同一个人有不同称谓。就好像屈原亦可称屈平,项羽也可叫项籍。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本文最后一段也称“鲁连”。
  2、始:当初,原先。同“初”。
  3、乃今:此刻才,如今。乃,这才,副词。《左传·襄公七年》:“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庄子·在宥》:“躬身求之,乃今也得。”成玄英疏:“立身以来,方今始悟。
  4、梁,就是魏。见《冯谖客孟尝君》注。问:文中叙述文字一律称“魏”,如“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平原君也称“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然而鲁仲连却称“魏”作“梁”,“梁客辛垣衍安在”,“梁不知秦称帝之害也”,为什么称呼上会有梁、魏之别呢?答:《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赵歧注:“孟子适梁,魏惠王礼请,孟子见之。”《四书朱子注》:“梁惠王,魏侯莹也。都大梁,僭称王,谥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子至梁。”问:辛垣衍在鲁仲连称魏作梁后,也称魏作梁,如“若乃梁,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这又是什么原因?答:比如说大陆跟台湾有些词称法不同,如“网络—网络”、“网上邻居—网络芳邻”、“硬件—硬件”、“考虑—考虑”、“博客—部落格”等等,如果分别来自两地的人说话,提到这些词时,很可能有一方会暂时变成对方的说法。两方都坚持自己的说法,反而不利于交流。
  5、安在:在哪里?安,疑问代词,在动词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诗·小雅·小弁》:“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辰,时运)《南史·袁湛传》:“根本既倾,枝叶安附?”【今吾安居而可?】
  6、责而归之:叱责他而使他回去。归,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鲁仲连“绝有胆识”。
  7、绍介:介绍。古代宾主之间传话的人称介。按照古代礼制,宾至,须介传话,介不止一人,相继传辞,故称绍介。引申为引进。宋苏轼《物不可以苟合论》:“足非不能行也,而待摈相之诏;口非不能言也,而待绍介之传命。”(绍,《说文·纟部》:“继也。”)又如“会计”与“计会”,词形不定是因为尚处于过渡阶段。
  8、见之(xiàn):使之见。使动用法,使……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见,让孔子谒见。
  【原文】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注释】
  1、东国:齐国。因齐在赵的东方,所以称东国。
  2、高士:品行高尚而不做官的人。“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是判断句,作“吾闻”的宾语。
  3、使事有职:原注“使臣的事,有一定的职守”。按:原注将“使事”看作定中结构,不如看成特殊动宾结构(即“为动用法”)为好。说“使臣的事,有一定的职守”,未免空泛,如果理解成“为事出使(赵国),有职责在身”,可就与下文“吾不愿(希望)见鲁连先生也”意思更加连贯,更合乎逻辑关系。
  4、不愿见:不希望见。这是因为辛垣衍心虚,“亦知帝秦之说不足入高士之耳。”(《古文观止》语)
  5、泄之:泄露这件事。“泄泄”异体字,避李世民讳。
  6、许诺:答应。《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原文】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中而不去也?”
  【注释】
  1、玉貌,对人容颜的敬称,即尊容。汉刘向《说苑·修文》:“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得,接其服而像其德,故望玉貌而行能有所定矣。”清姚鼐《遇刘朴夫》诗:“新诗别更奇,玉貌看犹昨。”又,玉体:犹言尊贵的身体。《战国策·赵策四》:“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王本P128注6)求人则必卑躬屈膝,鲁仲连不似,故曰“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2、曷:《说文·曰部》:“何也。”疑问代词。“曷”“何”用法有很多相同处,但远不及“何”用法广泛,也不及“何”与其它词语的结合能力强。“曷为”即“何为”,“为”是介词,其宾语要前置,因为什么。《战国策·齐策一》:“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原文】
  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鲁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注释】
  1、鲍焦:周代隐士。传说因不满当时政治,抱木饿死。鲁仲连说这话,是在说明鲍焦不是为个人利害而死。以,以为(认为),如“左右以君贱之也。”
  2、从容:襟怀宽广。无从容,即没有宽阔的胸襟,心地狭隘。
  3、为(wèi)一身:为个人。
  4、上,通“尚”,崇尚。“上尚”音同。崇尚的“尚”,古书中常作“上”。如本课此句即是。上下的“上”古书中也作“尚”。《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作“草尚之风必偃”。《说文》:“上,高也。”“高,崇也。”“崇,山大而高也。”“尚,曾也。”段注:“曾,重也;尚,上也;皆积累加高之意。”徐灏笺:“尚者,尊上之义也,向慕之称。尚之言上也,加也。曾犹重也,亦加也。故训为曾。”“尚”本训“上”,又训“以为上”,即“尊尚”、“崇尚”。用为形容词则为“高尚”。二者本同源,音同义通。所以古书常通用。但是两汉以后区别较严。“尊尚”、“崇尚”、“高尚”以及用于副词“犹”“庶几”等意义都不能写作“上”。
  5、首功:以斩获敌首计功。裴骃《史记集解》引谯周曰:“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皆以恶之也。”司马贞索隐:“秦法,斩首多为上功。谓斩一人首赐爵一级,故谓秦为‘首功之国’也。”与今之“首功”不同(第一等功劳)。
  6、权使其士:用权诈之术来使用他的士人。权:《说文·木部》:“黄华木。”本义是一种树。借表秤或秤锤。《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何晏集解:“权,称也。”。《礼记·月令》:“正权概。”郑玄注:“称锤曰权。”引申指称量、比较。《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又引指权力、威势、计谋《谷梁传·襄公三年》:“故鸡泽之会,诸侯始失正矣,大夫执国权。”。《左传·宣公十二年》:“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杜预注:“中军制谋,后以精兵为殿。”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此处即指诈术,这里是名词直接作状语。
  7、虏使其民:像奴隶一样地役使他的人民。虏:《说文·毌部》:“获也。从毌,从力,虍声。”本义是俘获。所俘获的人,即战俘,也叫虏。《汉书·匈奴传上》:“斩首捕虏七百余级,卤获马牛羊万余。”战俘后多用为奴隶,故奴隶也称虏。《韩非子·说难》:“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这里也是名词直接作状语。
司马贞《史记索隐》:“言秦人以权诈使其战士,以奴虏使其人。言无恩以恤下。”
  8、彼,指示代词,那个。者,语气词,表提顿。
  9、则,假设连词。若,如果。《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史记·高祖本纪》:“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金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虽然再三,则渎,亦恐徒劳耳。”
  10、肆然:放肆地,毫无忌惮地。“然”是词尾。
  11、过而遂正于天下:原注认为可能有误字,引《索隐》曰:“谓以过恶而为政也”。按,“正”当作“主宰”“统治”解,“过而”作“甚而,进而”解,整句可以翻译为:“那秦国假如毫无忌惮地自称为帝,甚至(进而)使天下归于一统,我只有.......了。”
  12、有,副词,只有,只好,只能。
  13、赴:奔向。今有“奔赴”一词,另有“讣告”之“讣”,是它的分化字。详见下。
  14、为之民:做他的百姓。双宾语结构。
  15、所为(wèi),由代词“所”和介词“为”组成的复合结构,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可译为“所以”。“所”指代见辛垣衍的目的。《公羊传·隐公三年》:“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所为)言‘所以’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
  16、以:介词,省略宾语“之”。凭借这个。
  【原文】
  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注释】
  1、固:副词,本来。“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2、请以从:请允许我认为它会听从你的。请,表敬副词,请允许我做……的意思。见《郑伯克段于鄢》。以:以为,认为。
  3、若乃:由连词“若”和“乃”组成的复合虚词。“若”和“乃”都可表示转折或提起,二者连用为词,与单用义同。“若乃”用在句首,表示叙述完一件事之后,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郭璞《尔雅注》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
  4、恶(wū):《说文·心部》:“过也。”本义是罪恶、罪过。假借为副词。用法与“乌”(本义为乌鸦)同,用在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史记·滑稽列传》:“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5、使:假使,假设连词。《国语·吴语》:“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
  【原文】
  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能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注释】
  1、齐威王:名婴齐,齐宣王的父亲。
  2、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指人),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周易·益》:“莫益之,或击之。”《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战国策·江乙对荆宣王》:“羣臣莫对。”诸侯莫朝,没有哪个诸侯去朝见。“莫”又可为否定副词。不,不能。《诗·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史记·陈丞相世家》:“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3、周烈王:名喜。崩,《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为封建时代帝王死的专称。
  4、吊:《说文·人部》:“问终也。”甲骨文作蟙蟜蟢,象人身被蛇缠绕形,《说文》认为是从人持弓,弓为蛇形之变。本义是“吊唁”。后来写作“吊”。异写字。
  5、赴:《说文·走部》:“趋也。”本义是奔向,前往。赴汤蹈火。引申有前往报丧(奔丧)义。《左传·隐公三年》:“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杨伯峻注:“赴,今作讣,告丧也。”《仪礼·既夕礼》:“赴曰:‘君之臣某死。’”郑玄注:“赴,走告也。今文赴作讣。”“赴”“讣”二字为本原字与分化字的关系。
  6、天崩地坼: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7、下席:谓离开原来的居处,睡在守孝的草席上。司马贞索隐:“下席,言其寝苫居庐。”
  8、东藩:齐国。藩的本义是篱笆,引申为屏蔽的意思。古代封建诸侯,为的是屏藩王室,所以称诸侯为藩国。齐国在东方,故称东藩。曾国藩。
  9、斮(zhuó),斩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斮”字条曰:“斮,斩也。衺斩曰斫,正斩曰斮。”斫斮音同,上古声母稍异。
  10、勃然:生气时脸色突变的样子。然,词尾。《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愤怒貌。
  11、叱嗟(chì j iē):怒斥之声。叱:大声斥骂。《公羊传·庄公十二年》:“手剑而叱之。”何休注:“手剑,持技(拔)剑叱骂之。”嗟,叹词。
  12、而母:你的母亲。而,《说文·而部》:“颊毛也。”甲骨文作涌勇,又加一横作恿,象人面部颊毛形。金文作,睡虎地秦简作,与今同。后借为第二人称代词,你(的)。《诗·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郑玄笺:“而,犹女也。”“而母,婢也”是判断句。
  13、卒:最终。“卒”有尽、完毕义。《诗·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郑玄笺:“卒,终也。”引申为终于,最后。《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14、为,介词,表被动。“为天下笑”是“为”字被动句。
  15、生:周烈王生时。
  16、诚:实在。副词。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求:苛求。
  17、固然:本来就是这样。天子高高在上,对下颐指气使。
  18、无足怪:不值得奇怪。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简析《鲁仲连义不帝秦》中鲁仲连批驳辛垣衍的过程。
简析《鲁仲连义不帝秦》中鲁仲连批驳辛垣衍的过程。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鲁仲连批驳辛垣衍,分析矛盾,指陈利害,有理有据,义正词严。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村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反受其害。其次用邹、鲁尚知对抗来...

鲁仲连义不帝秦原文及翻译
原文:先秦·佚名《鲁仲连义不帝秦》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

下列人物出自《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是( )。
【答案解析】 课文第一段“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参见教材P51。本题知识点:《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这里的“则”怎么理解...
“昭王”二字为旁记字误入正文:原文但作“赵诚发使尊秦为帝”,或于“秦”旁记“昭王”二字,意谓此处之“秦”指秦昭王,抄者疏忽大意,乃误作正文录人,遂成谬传。下文“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与此相应,并无“昭王”二字,益证此处“昭王”非原文所有。 【原文】 此时鲁仲连...

“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土,虏使其民。”这句话怎么翻译...
翻译: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出处:《战国策·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原句: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的古今字有哪些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的古今字有赴、辟。周怒,赴于齐曰:赴,报丧,后来写作讣。诸侯辟舍:辟,避开,后来写作避。鲁仲连义不帝秦所记的是齐国人鲁仲连游历到赵,适逢秦国围赵之邯郸,鲁仲连坚持正义,力主抗秦,反对投降,并和魏国派到赵国的亲秦派辛垣衍展开一场激烈的论争。

鲁仲连义不帝秦作品原文
平原君将鲁仲连介绍给辛垣衍,辛垣衍起初不愿见他,但在平原君透露了鲁仲连的意愿后,他同意了。鲁仲连在与辛垣衍的对话中,坚决反对赵国尊秦为帝,他认为秦王会滥用权力,弃礼仪而行霸道。他提出,如果赵国能联合梁国和燕国对抗秦国,齐楚两国自然会支持。他还用齐威王与周天子的故事来说明,即使强大...

在鲁仲连义不帝秦魏无忌是如何夺取晋鄙的兵权
这是怎么回事啊?”正要拒绝接受命令。朱亥取出袖中藏着的四十斤重的铁锥,一椎砸死了晋鄙,魏无忌便接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开始整顿军队,向将士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中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双亲。”经过整顿选拔,得精兵八万人。

义不帝秦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注音一式 ㄧˋ ㄅㄨˋ ㄉㄧˋ ㄑㄧㄣˊ 汉语拼音 yì bù dì qín 出处 《战国策》 赵策。 鲁仲连义不帝秦 /司马光 王陵攻邯郸,少利,益发卒佐陵,陵亡五校,乃以王龁代王陵。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王亦使将军晋鄙将兵十万救救。秦王使谓魏王曰:「吾攻赵,...

鲁仲连义不帝秦原文及翻译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

河曲县17359165245: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这里的“则”怎么理解.“则为一身”怎么翻译. -
万妮参芪:[答案] 说“这里”. 两次说“胜也何敢言事”,表现出平原君对此事着实束手无策. 【原文】 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 平原君也称“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然而鲁仲连却称“魏”作“梁”,“梁客辛垣衍安在”,“梁不知秦称帝之害...

河曲县17359165245: 史记 鲁仲连义不帝秦 -
万妮参芪: 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读音xi一声,魏国国君)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

河曲县17359165245: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仲连是从哪些方面陈述 不帝秦的 -
万妮参芪: ①从大义上讲明抗秦救赵的道理,剖析帝秦的害处,以古论今论证秦称帝后使魏王“就脯醢之地”的后果.②以邹鲁小国维护国家尊严为例,指出三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的做法.③指出魏王受辖制的处境和新垣衍不能得故宠的后果.

河曲县17359165245: 简析《鲁仲连义不帝秦》中鲁仲连批驳辛垣衍的过程. -
万妮参芪: 四个层次:首先用周天子反衬秦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反衬秦帝的残暴,其次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最后指出如果降秦,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

河曲县17359165245: 鲁仲连义不帝秦 第一段怎么翻译? -
万妮参芪: 原文: 标题:鲁仲连义不帝秦 作者或出处:《战国策》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於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河曲县17359165245: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的翻译 -
万妮参芪: 原文节选:秦师围赵,鲁仲连义不帝秦,面折辩者.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因受字数限制,详细译文请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012075.htm

河曲县17359165245: 《鲁仲连义不帝秦》一文中鲁仲连哪些品质令人敬佩 -
万妮参芪:[答案] 爱国、清廉、胆识过人、智勇双全、德才兼备

河曲县17359165245: 如何评价程婴与公孙杵臼的"义"? -
万妮参芪: 什么是“义” 拙作《利用论》中的一节 儒家在讲利的时候,既然把义看到这样重要,提到那样的高度,那么究竟什么是义呢?它包含的什么内容呢?有必要在这里作进一步的探讨.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在《原道》一文的开头就说:“博爱之谓...

河曲县17359165245: 《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最后一段怎么变成鲁连了? -
万妮参芪: 那是他的别名.古人可称名、呼字,甚至取号,因此同一个人有不同称谓.就好像屈原亦可称屈平,项羽也可叫项籍.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最后一段,就是称“鲁连”,做为简称.

河曲县17359165245: 鲁仲连为什么要赴东海而死?
万妮参芪: 鲁仲连义不帝秦 据《战国策·赵策》记载,公元前257年,秦兵围攻赵国的邯郸城.魏王暗暗派辛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劝赵玉尊崇秦昭王称帝,说这样秦国就会退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