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陈情表》优秀教案!(内容简练,重难点突出,板书设计构思新颖)谢谢!

作者&投稿:舟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想寻找李密的《陈情表》的优秀课件和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表达的浓浓亲情,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和语文知识;

  3.学习文本通过记叙生活琐事表达情感的写法,学会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下话语导入课文。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

  李密,西晋文学家。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2.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3.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并标记疑惑之处。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自己与祖母“更相为命”的情状,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但由于“刘病日笃”而处在“报国恩”和“徇私情”不可兼顾的两难之中,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三、研读讨论

  1.开头“臣密言”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关系着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

  明确: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5.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感情。

  6.艺术特色。

  明确:(1)文笔委婉恳切,耐人寻味;(2)以“情”编织全文,情真意切;(3)寓理于情,情理交融;(4)语言骈散相间,参差交错,有极强的感染力。

  7.师生共同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示例: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8.学生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体味亲情,反思自我。

  四、梳理积累

  1.文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灾难祸患。 夙:早。 闵凶:忧伤不幸的事。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指去世。 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福气,福分。 薄:浅薄。 息:子。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7)臣具以表闻

  具:详尽。

  (8)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9)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狼狈:形容进退两难。

  (10)犹蒙矜育

  矜:怜悯。

  (11)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12)更相为命

  更,交互。

  (1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听任。 庶:或许。 卒:终。

  2.文言虚词。

  于

  (1)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向”。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表示动作的范围,可译为“在”。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到”。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急于星火。《陈情表》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理解为“在这”“从这”等。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可译为“在这职业上”。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可译为“对这件事”。

  以

  (1)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臣具以表闻……(《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可译为“拿”“用”。

  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凭借,可译为“凭”“依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表示身份,可译为“凭借”。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臣以险衅……(《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因为”。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可译为“因为”。

  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在”。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表示处所,可译为“从”。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可译为“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可译为“率领”。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猥以微贱……(《陈情表》)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可不译。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可译为“来”。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可译为“来”。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可译为“来”。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副词。通“已”,已经。如: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5)无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

  3.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臣少仕伪朝。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谨拜表以闻。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3)臣之进退。进退:动词作名词,进退两难。

  (14)凡在故老。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15)无以终余年。终:使动用法,使……终。

  (1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1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秀才:名词作动词,做孝廉,做秀才。

  4.师生共同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4)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

  5.古今异义词。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不行 句中义: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今义:不可以。

  成立 句中义:成人自立。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 (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句中义:申诉。今义:①受害人向法院告发;②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苦 句中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学生找出其他古今异义词。)

  6.文言句式。

  (1)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

  (3)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4)拜臣(为)郎中 省略句

  (5)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省略句

  (6)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7)则告诉不许 被动句

  7.古代官职变化词语。

  (1)察、举:考察举荐,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如“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2)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如“拜臣郎中”;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3)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除臣洗马”;又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4)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5)擢:由选拔而提升。

  如《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6)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7)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如《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8)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如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9)出:指出京受任。

  如《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10)去:卸职。

  如《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1)黜:废免,革职免官。

  如《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对“臧使者”的处分。

  (12)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才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4)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5)罢:革除官职。

  如《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6)复:恢复旧职。

  如《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祖孙情深 (尽孝) 尽孝日短 先尽孝

  君臣义重 (尽忠) 尽忠日长 后尽忠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教案
教案是备课内容简要而有序的记录,是支持教师上课的范本,简单说,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备忘录。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中,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带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案在常规教学中的应有的作用
首先,要打破传统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倡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教案。同时要改变教案检查的传统理念和标准,重新界定教案的功能和地位。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不是苛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促进教学生成的载体。唯其如此,才能调动教师写教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倡导教案“留白”。所谓的教案“留白”,就是指教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来说就是教案的书写在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和开放的观念,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适应新的情境,随时改变原有的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点:
一是每次教学的基本计划,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及教育资源的使用计划;
二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必须按教学准备有序有效实施;
三是教学研究的成果,教案是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四是教学实施的工具,教学过程中教案是参照系,可以提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标、思路,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每一次教学。

教师写好教案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项目填写要齐全、教学环节要完备。教案项目包括题目、教具、教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任课班级、授课时间等,一般都有固定表格,填写要规范,如有变动必须马上注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是在对学生教材与培养目标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概括必须准确、科学,教学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总和,一般包括导入语(由旧课导入新课)、教学主要内容、板书设计、重点提问(互动环节)、课后思考(或作业),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才能完整。
二、重点、难点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表格中,必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展开,对重点给与重视,对难点分析明白,这一切都在于服务实现这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这一具体目标是一门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因而要做到每一课教案和全部课程目标体系上的有机统一。
三、教学材料处理要灵活。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缩写,不能写成教材的提纲,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因为教材是死的,教学是鲜活的;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参考材料,不能代替全部教学,更不能代替教师备课和教学中的创造性劳动。所以教案中对教学材料的处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形成有机整体,一要完整,二要逻辑严密,三要通过创新形成特色。
四、案例教学材料要绝对“新鲜”。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使世界变小了,市场变大了,技术更新快了。教材即使最新出版,由于其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等环节,有些内容很快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实践。高职教育是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即在备课过程中树立最新的实践性教育理念,用最新鲜的材料去充实教学内容,用最新、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去阐发理论,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中,科学规定教师一课时的备课工作量是2—3小时,一个高校教师每周课时量规定在十课时左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具体保证。
五、板书设计要力求创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极富个性特点的创造性劳动,其个性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每次课的板书设计中。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每一节课设计出具有如下特点的板书方案:一是严密的逻辑性,板书顺序是逻辑推理的高度概括再现;二是概括性,高度凝练概括本课的教学主要内容;三是符合审美要求,板书设计要符合审美规律,给人以明确清晰、美观大方的良好审美感受;四是结构的完整性,即对一个知识点的全面完整表述;五是创新性,每个人即使在讲同一内容时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作用,板书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化。因此板书设计可以借鉴、参考,但决不能照搬照抄。
六、要不断充实完善。教案撰写不是一次性劳动,初稿完成后,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一是因为初稿往往有顾此失彼之处;二是教材研究与教学实施常有灵感产生,出现新的闪光点及时补充进去;三是需要用新材料与新信息对教案进行补充;四是备课不是一次性劳动,一节课的备课也不是一次有效,过期作废,需要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角度补充不足;五是集中备课或教研组活动中从课程之间的衔接上或交叉中获得提示、补充。充实完善不是推翻重来,可以利用备注栏,也可以形成一页纸粘在一角,对照研读。
七、教案以手写为主,条理清晰,字迹工整。教案撰写是创造性劳动,是对教师研究能力、写作能力、概括分析能力的有效训练,也是对教师书写水平、概括能力、材料组织等综合素质的反映,所以教案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也是检验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手写教案对教师要求更高,更能真实检查教师备课质量、更具有可比性,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师要写一手好字。出色的手写教案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鲜活样本。
八、关于电子课件。电子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改进的成果,对传统教学手段是一种改进和有益补充,但高职教育实践证明,电子课件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的一个工具条件,它直观、容量大,许多用讲授法难于实现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的展示、演示、模拟得以实现,还可以节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板书时间,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教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电子课件的过度使用易于禁锢教师思维,限制了教师临场发挥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一、符合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是指教师要认真贯彻大纲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大纲、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编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纲扣本、有科学性。
二、加强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同时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要对别人的经验在思考的基础上消化、吸收,结合个人的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写出水平和个性。
三、注意差异性
由于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因此编写教案也就不可能有千人一面的固定模式,为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应过分强调要求整齐划一,在保证教案的基本常规不漏向外,具体的写法不宜多干预,要因人而异,形式多样,如果领导对老师的教案要求整齐划一,统一模式,这表面上看来很规范,但在实际上束缚了老师的手脚,扼杀了创造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没有固定不变得,教师的教案就不能有统一的模式。
四、讲究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尤其是要设计好开头、结尾,首位呼应,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都要经过设计,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多说,该什么时候说,用什么语调说等都应经过精心安排。
五、强调操作性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一种方案,是施工的一种“图纸”他贵在使用,能操作。有的教师写的教案繁琐,上课时还得时不时地看教案,因此在基本观点都阐述不清楚,更谈不上旁征博引,开发学生智能了,因此写教案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好的教案文字很简练,但从中却能看出教师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有相当的深度,教学思路十分清晰,能力训练层次分明,文字简明扼要,有提示性。
六、考虑变化性
教学进度中常常出现离开教案所预见的情况,教师不能死抠教案而打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根据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动机,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出问题,出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方案,这样,出现打乱教案的现象,也不会紧张,可以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如果我们的教案过于详细、完美,将在无形中对教师的教学形成束缚,剥夺了课堂教学生成的契机和充分拓展的空间,其教学效果未必理想。我们经常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眼睛里有学生”,就是指要根据学生和课堂不断变化的实际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无论我们备课、写教案多么详细、充分,都无法穷尽课堂上将要发生的一切情况,意外事件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机智来应对。
1、字迹工整、清晰,可以使用缩略语、外语书写;
2、在熟悉教材以及大纲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的,表明重点、难点,也可以使用符号表示;
3、各部分内容的授课时间分配合理;
4、能够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如:启发式、学导式、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等;
5、能够充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本次教学内容服务,如:挂图、模型、幻灯、投影、CAI等;
6、加强语言艺术的设计、逻辑编排的构思、板书设计等;
7、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8、要求课后有教学体会,教学总结。
9.教案不同于讲稿,不是教材的翻版,是教师主动创作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反映教案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富有个性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 "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僴 ) 兄弟 期功强(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 /font> )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俷 ) 庶刘侥( ji僶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 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 我看你还咋说 "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 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 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 )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 )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 )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 ,一词多义:(略)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
1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晋对李 陈情 李对晋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http://baike.baidu.com/view/170227.htm#4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2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WG妞儿 2011-09-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

求《陈情表》优秀教案!(内容简练,重难点突出,板书设计构思新颖)谢谢...
2008-03-01 教案(教学设计)的撰写 67 2008-05-21 求《陈情表》优秀教案 17 2011-03-27 请问,在设计教案时,板书设计的所有内容都要写在教案里面去吗? 18 2018-01-05 教案设计技巧是什么? 2 2012-04-03 写一份教案,内容应该包括什么 26 2017-01-02 写教案时重难点可以写成一样的吗 2 2017-...

陈情表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 English)。疯狂...

语文《陈情表》教学反思参考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

文言文《陈情表》教后反思
《陈情表》教后反思第二篇 一、 文言文教学应以“读”贯之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情感。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这是我设计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陈情表第二段文化常识
3.陈情表教案 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预习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 责臣...

怎样上好语文教学的示范课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节确实真情动人,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却不再能激发我们如苏轼曾经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鸣。毕竟时代变迁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问作者李密为何不请人侍奉照顾祖母呢?由此组织学生联系现实展开讨论,我以为觉得,该文的最大现实意义就在此处。

[语文教学应该去伪存真] 去伪存真的意思
长期对网络资源和教辅资料的依赖使一些老师渐渐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丧失了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创新 教学设计 的能力,以及根据学生实际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重构的能力,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甚至退化到不看别人的赏析文章就读不懂文本,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就不会讲课的地步。一位老师讲《桃花源记》时,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目录
散文教学方面,李小鹏(第31页)分析了当前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刘萍(第32页)提供了《说'木叶'》教案设计,卢祖容(第34页)强调了入课导语的重要性,许小波(第35页)分享了《陈情表》的教学设计。阅读教学不断拓展,杨国庆(第43页)倡导海阔天空的阅读拓展,吕栋权(第44页)则分析了分级朗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ppt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

白城市17620574159: 《陈情表》课件 -
浦王盐酸: http://www.qlyww.cn/News/jxa/sdb/sdjcz/200508/387.html 参考资料:http://www.qlyww.cn/News/jxa/sdb/sdjcz/200508/387.html

白城市17620574159: 求《陈情表》译文? -
浦王盐酸: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

白城市17620574159: 求一篇《陈情表》的800字议论文,以忠孝为内容 -
浦王盐酸: 记得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那体现出的忠能使所有阅过此文的人为之动容,而出现在一百年后的西晋李密写出的《陈情表》也不逊色,它则流露出的是赤子的孝心.文中主要讲述的是李密面对君王的征召,向上递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

白城市17620574159: 怎么评价陈情表? -
浦王盐酸: 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李斯的《谏逐客书...

白城市17620574159: 急求《陈情表》的文言文仿写 -
浦王盐酸: 亲情,乃亲人之情,浓于水,比冰坚,割不断.亲情,似蜜沁人心田;亲情,似清泉解人干渴;亲情,似汪洋之一叶扁舟载你起航. 国以孝治天下,古有李密之《陈情表》,可谓言之深,情之切,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花郸羔肝薏菲割十公姜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白城市17620574159: 请你为第四册中的课文陈情表写一段题记,要求语言简洁,优美,深刻.50字左右. -
浦王盐酸: 臣之孝,天地共鉴:臣之忠,愿结草以报.而今忠孝两难全,故陈臣之情以闻.

白城市17620574159: 陈情表课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了李密的孝心 -
浦王盐酸: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

白城市17620574159: 《陈情表》能使皇上罢诏并千古传诵,并主要原因是什么? -
浦王盐酸: 该文主要是表达出是一份真真切切的孝心,我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主张“孝”,古代儒家文化占据我们文化的主要部分,孝是符合儒家文化的内涵的.所以《陈情表》能够千古传诵,但是陈情表结构与文字的独特性也是传诵的一个原因.个人观点,不知是否正确.

白城市17620574159: 高2语文《陈情表》问题 -
浦王盐酸: 因为李密的陈情表是用来拒绝晋朝廷的招揽,作为一个蜀国的降臣,如果用其他原因来拒绝都会被认为是对朝廷的大不敬,是会杀头的.所以文章先提到了孝治天下,说孝是最本位的~~求宦达和行孝道是矛盾的不能统一的,因为自己在蜀国的时候求宦达所以未能尽孝道,所以说自己不爱惜自己孝子的名节·~~~接下来就开始转折了~~说了自己作为降臣,不敢倨傲·~实在是因为自己奶奶身体已经不行了~~如果继续求宦达,那么就不简简单单是爱惜名节的问题了~~一下将问题拔高到了很高的地步·打消了朝廷的招揽之意

白城市17620574159: 陈情表的内容是什么啊 -
浦王盐酸:[答案] 《陈情表》, 西晋人李密所著,是他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请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