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吴国为了发展骑兵开辟了四个马源是那几个?

作者&投稿:源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时代吴国为发展骑兵,艰苦地开辟了哪四个马源?~

一是蜀国;二是魏国;三是辽东;四是交州。出处《军队干部学习丛书》知识竞赛题。

去看三国演义,蛮好的。


一是蜀国;二是魏国;三是辽东;四是交州。出处《军队干部学习丛书》知识竞赛题。


《三国志通俗演义》;页数要看版本了。

曹丕称皇帝过了9年孙权才称皇帝(229-252)。为一代明主,孙权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刚,有勾践之奇,这方面超过了曹操,刘备。但称帝后,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小人,猜忌群臣,终给身后东吴留下祸根。还派人去了台湾,是中国政权第一次在台湾行使主权啊!鄙视阿扁!!!~~~
吴国的大臣其实都不怎么样!张昭,顾雍,诸葛瑾,诸葛恪.....虽然都姓诸葛但是哥哥们的才能比弟弟差太远,这些人都是文臣,偏安江南,没有大一通的气概,比器曹操不值得一提。本人唯一看重的是陆逊,的确有出众的才能,但是孙家人只把他当救火队员啊,从根本上就没有重要他的意思,生不逢时,没有遇到明主啊!!!
陆抗是陆逊的儿子,多次击退司马氏的进攻,可以吴国上下都是偏安的人,一个人是挽救不了国家的。陆家父子可畏鞠躬尽瘁啊!!!一家只言,不要见笑啊!!~~
《三国演义》基本是戏说,太偏向刘备了,其实曹操是个真英雄啊,能文能武,统一北方,大力发展生产,为司马统一天下奠定了经济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啊。缺点是皇帝的权力旁落,引起曹爽与司马争权,所以曹丕挂了以后魏国一直被诸葛亮压着打,可怜啊!!!
西蜀的的确有天险,但是诸葛大师一直在用兵,国库亏空,+上个混蛋皇帝,完玩是迟早的事情。中国人比较相信血统,所以《三国演义》偏向西蜀,人家可是汉的皇室,鬼知道真的假的。阿瞒这样的英雄被批判几千年了,您受苦了。直到易中天大师的出现,曹操的待遇才有所上升。
我相信陈胜的话:王侯将相宁有中乎。
吴国的优势是长江天险+富庶江南+西蜀进攻曹魏,没有什么压力。败家子们就沉沦拉,孙权登基到吴国灭亡,吴国的皇帝没有拉进取心,小霸王当年联合18路诸侯讨伐董卓的雄心没有了,只知道享受,也没有几个相样的人才,这样的国家不灭亡谁灭亡

以下是引用:
吴国战略指导上有个致命弱点即划江自守,偏安一隅,缺乏进取精神。吴国虽然比不上魏国灿若繁星、众广济济,比不上蜀国一流人物聚集,但从孙策创业以来,就有周瑜、鲁肃相随,后来又有吕蒙、陆逊、江东13虎出现辅佐,但其势力范围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作战“北不逾合肥,西不过襄阳”,始终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活动。不可否认,孙氏政权盘踞江东80多年曾打过几场光辉的战列,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它们大都属于防御性作战,非主动进攻性。

吴国的保守应该说开始于孙权。孙权雄才大略,有一统天下的大志[⑴复有诏责数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曰:“以此言之,孤於齐桓良优,未知诸君於管子何如耳?久不相见,因事当笑。共定大业,整齐天下,当复有谁?凡百事要所当损益,乐闻异计,匡所不逮。”⑵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以上两个均来自《吴书.孙权传》],但有其心无其力,虽然多次北伐
黄武七年秋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于石亭。

黄龙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于阜陵俟之,淩觉而走 。

嘉禾2年3月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琼征六安,皆不克还。

赤乌二年春三月,遣使者羊衜、郑胄、将军孙怡之辽东。击魏守将张持、高虑等,虏得

男女。

赤乌四年春,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淩战于芍陂,中即将秦晃等十余人战死。)
皆以失败告终或者未能继续进攻魏之心脏地带。为什么孙权会失败呢,因为他一直以来奉行保守政策。于是这使得吴国军队的心理上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以致在整个吴国军民中形成了一种安于现状、贪图太平的状态。尤其是军队建设上,吴国以水兵为主,却缺乏陆地作战力量,特别是骑兵。而在当时,如果没有强大的步骑兵作为基干力量,夺取中原是根本是幻想,永远不可能。因此吴国每次与魏交锋,都只能打些水战、游击战或者袭击战,纵深只要稍微延伸一点就必然惨败。吴多次进攻魏没错,尽管有时时机对吴有利,但稍受挫折,便畏首畏尾退回江东,划江自保。

周瑜、鲁肃等都曾经为孙权勾化出一幅图天下一统的战略蓝图,可惜孙权没有完全按照鲁肃的意思办,他在保守思想的影响下只想到局部眼前利益不得荆州不足据长江,不据长江,不足保江东。却忽略了大局长远利益联盟的重要性,历史经验证明,一强对众弱,最嫉众弱联合,只有破坏弱小集团之间的联盟,才能对具体作战对象形成绝对优势,秦就是如此,采取远交外攻逐一破坏其联合。南宋著名学者陈亮曰:蜀汉,天下之右臂也,江东,天下之左臂也。安有断右臂,左臂能全乎?从此蜀国成为最弱,问鼎中原的希望渺茫,吴国亦少去一有利盟友。反为魏国各个击破造成了有利的形势。

孙策曾经评价孙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看来这一评说是很正确的,孙权确实作到了,而且很好,但正如孙策另外说的”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看来这一评价也正确,孙权虽有其志却保守(矛盾中)。

当曹操率领大军平汉中时,孙权应该不失失机地大举北进,但逍遥津惨败给魏将张辽,吴军便立刻缩回江东,再不露头。

当诸葛亮6出祁山时,魏蜀交战杀得难解难分,吴国本来应该在东线有所作为。但他们只采取了保守性北伐小打小闹,便达道回府了。并不深入用大力量进攻魏之心脏地带。

当司马懿率军远征辽东时(那时魏蜀祁山之战刚刚结束),魏军兵疲力竭,中原军力空虚,正是吴国北伐的大好时机。然而吴国却举棋不定,坐失良机
当魏国三路伐蜀国进行全面进攻时,吴国本应向中原进攻,一为拓展土地壮大力量,一为解蜀国之危。但他们中了司马昭之计,害怕把战争的祸水引到自己的头上,错过了这个最后的良机。

孙权的保守一直被后代所继承,良机的错过,联盟的复合,力量的限制,反映出了吴国在战略指导上的很大失误,保守限制了他们眼界和行动的精神锁链。历史经验证明,无进取则难以自保,吴国企图依靠长江之险保住江东,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晋国经济的发展,吴国政权的腐败堕落,没有发展难以巩固,人心涣散,追求安逸,长期奉行保守政策,被灭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不能逃脱的命运了。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孙权时期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良好的自然条件中,发展经济,扩充势力,在政治上保持了一定稳定局面。 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见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二十四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孙权于221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吴大帝孙权),后迁都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魏汉未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曹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曹操为了战胜强大的对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才。后来他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曹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曹操死后数月,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时,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而有识鉴的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国齐王芳时,又增设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时,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臧否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但在士族阶层发展和易代纷纭的岁月中,此制并不能长久地超然于士族势力和政局之外而坚持其既定准则,西晋时已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别的户籍,男丁世代当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士逃亡,妻子没官为奴。冀州士家有十万户以上。

曹操势力得以不断壮大,经济上主要得力于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颍川黄巾,夺得大批劳动人手和耕牛农具,在许昌附近开辟屯田区。接着,许多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区一般都在易垦或冲要地点,自成系统,不属郡县。屯田民是国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对分(不用官牛的)向国家缴纳地租,但不负担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军士屯垦,称为军屯。屯田者的生产有政府保障,其劳动生产率比郡县的自耕农民高,在短期内屯田即能保证军粮的需要。齐王芳时,由寿春到洛阳一线,军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见曹魏屯田)。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对豪强兼并行为的惩罚,但大族豪强兼并事实上难以阻止。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魏国与日本境内的邪马台国保持着较频繁的交往。西域诸国也有使臣和商人往来。

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诗人;还有以王粲、陈琳为代表的所谓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形成 “建安风骨”,留下许多名篇。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蔡琰(文姬)有《悲愤诗》传世,著名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创作于建安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的产生,是哲学思想的突出成就。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析为《伤寒论》及《金匾要略》二书),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华佗则精于外科手术、首创用麻沸散作手术麻醉剂。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计算上有重大贡献。马钧在机械上有多种发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车。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黄巾起义和张鲁保据的失败,略 有沉寂,佛教则继续流传。洛阳有佛寺,西域僧人前来传法译经。颍川人朱士行远赴于阗求经,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谥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景初二年(238),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俭(正元二年,255)、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蜀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188),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继任。刘焉、刘瘴相继压平了益州豪强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暂驻荆州的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据益州;二十四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刘备于221年称帝后,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与吴军进行了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其子刘禅继立。

刘备在新野时,邀约客居隆中的诸葛亮为辅佐。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荆州不可持久的形势,从战略上促成刘备进入益州,以图自保。刘备死,诸葛亮辅刘禅。小国弱民,处境困难。今川西和云、贵的一些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接连发生叛乱。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征,大军分为三路,诸葛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他们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诸葛亮败孟获,并按出军时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对孟获七纵七擒,终于使孟获归心,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

南中战争结束,蜀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诸葛亮于建兴五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国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诸葛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建兴六年,诸葛亮命赵云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以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前锋马谡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败阵,蜀军撤回。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出兵,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建兴十二年再次北伐,进军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病死军中,蜀军撤回,北伐停顿。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景耀六年,魏军三路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大军,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险道南下,于这年冬灭蜀。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吴汉未黄中起义时,孙坚随会稽朱俊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孙坚死,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开始向江东发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徒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三年以后(222)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234)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见。

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死(252)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先鄙视一下一楼胡侃乱贴不答问题~~~~
我所知道的只有一个——辽东公孙氏,辽东太守公孙康及其后,在吴、魏之间多次摇摆,曾被孙权封为王,也接受曹魏的官衔,实际是三国之外的第四股势力。后来公孙渊起兵叛魏建立燕国,被司马懿所灭。三国志有明确记载东吴从辽东购进马匹备战。
其他的我也不清楚了,个人推测可能会在和魏国的民间贸易中购买一些,通过蜀国汉中一带乃至西羌购买一些,其他的实在不清楚了(顺便问一下,哪里记载过四个马源?)

找不到.


三国时吴国为了发展骑兵开辟了四个马源是那几个?
一是蜀国;二是魏国;三是辽东;四是交州。参考资料:<<军队干部学习丛书>>

三国时吴国为了发展骑兵开辟了四个马源是那几个?
吴国虽然比不上魏国灿若繁星、众广济济,比不上蜀国一流人物聚集,但从孙策创业以来,就有周瑜、鲁肃相随,后来又有吕蒙、陆逊、江东13虎出现辅佐,但其势力范围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作战“北不逾合肥,西不过襄阳”,始终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活动。不可否认,孙氏政权盘踞江东80多年曾打过几场光辉的战列,但只要稍加分...

三国时代吴国为发展骑兵,艰苦地开辟了哪四个马源?
一是蜀国;二是魏国;三是辽东;四是交州。出处《军队干部学习丛书》知识竞赛题。

三国时吴国为了发展骑兵开辟了四个马源是那几个?
我所知道的只有一个--辽东公孙氏,辽东太守公孙康及其后,在吴、魏之间多次摇摆,曾被孙权封为王,也接受曹魏的官衔,实际是三国之外的第四股势力。后来公孙渊起兵叛魏建立燕国,被司马懿所灭。三国志有明确记载东吴从辽东购进马匹备战。其他的我也不清楚了,个人推测可能会在和魏国的民间贸易中购买一些...

关于三国时期的骑兵问题
一定要从甘陇进军长安,正是要稳定这个军马基地。吴国则不产马,其战马应当来自俘获或贸易,所以骑兵一直是吴国的软肋,吕蒙就说过取徐州则魏骑来攻时不易守,不如取荆州全据长江,可见骑兵一直是吴国的隐痛。三国的版图比北宋要大,北宋丧失了甘凉及燕云以北几乎所有产马地区,三国时则都保有。

有谁告诉我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大家帮帮忙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专诸杀吴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内部发生权力斗争。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雇专诸刺杀王位竞争对手吴王僚。话说事发当日,公子光宴请王僚,私下埋伏甲兵于...

三国时候吴为什么先进攻蜀国而不是魏。
我认为当时蜀国人才稀少,先主驾崩,国家动荡,而蜀国实力弱小,难以抵御吴国的进攻,蜀国又地处重要战略位置,攻下蜀国可以甩开当时镇守江陵的魏国名将文聘,从魏国防守薄弱的西北地区进行攻魏,从另一个角度说,攻打蜀国可以速战速决,而对于强大的魏国,首先获胜的机会十分渺茫,历来镇守魏吴边界的都可以说...

穷的连一辆战车都没有,春秋时的吴国到底凭什么称霸?
其实,吴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朝先祖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当时,周太王三儿子季历非常优秀,得到了周太王的喜欢。于是他想要传位给季历。为了顺了父亲的意愿,也为了周族的繁荣发展。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就带着家人离开了西岐,前往遥远的南方荒蛮之地。他们到达江南之后,按照当地人的...

战国时的背景是?谢谢了
这个可大了,,我觉得 周室东迁,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乱兼并,社会动荡,合纵连横 区域和民族融合,中华民族逐渐形成 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思想形态的控制,礼坏乐崩,所以士阶层崛起,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铁器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发展,开荒,出现私田,地主,农民等,即战国封建论 各国改革...

求成语典故?
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南柯一梦”有时也指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缥缈。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

大宁县17810248319: 司马家族为什么能够统一三国?
书贪复方: 首先,魏蜀吴三国中,魏国最强大. 吴国由于是豪强世家联合式政体,因此在整个三国中,都扮演着打酱油的角色.江东海军强悍,易守难攻;但没有强悍的骑兵,不能与曹魏的骑兵相抗.所以注定了只能据守.而蜀国,孔明的继承人蒋琬的政...

大宁县17810248319: 马的历史背景 -
书贪复方: 中国畜牧业史中,以养马的历史最为丰富.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已开始养马.由於马在战争、交通、仪礼及耕垦拽引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很早就被称为“六畜”之首.历代政府因战备需要,多大量养马,并设官管理....

大宁县17810248319: 马姓氏的来源 -
书贪复方: 百家姓之马氏[马氏属地]扶风郡,今陕西咸阳县东.[马氏来历]《元和姓纂》记载,马氏是嬴姓之后.颛顼帝裔孙伯益的后代中有一个叫赵奢的人,是赵惠文王的大臣,因大破秦军而被封为马服君,其子孙就以官为...

大宁县17810248319: 木流牛马是谁发明的? -
书贪复方: 木牛流马 鲁国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三国木牛流马 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700年后,三国时代的...

大宁县17810248319: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
书贪复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

大宁县17810248319: 人教版初一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
书贪复方: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

大宁县17810248319: 三国演义? -
书贪复方: 【《三国演义》简介】 (Romances of the Three Kingdoms/San-kuo yen-i)《三国演义》是我国最...

大宁县17810248319: 中国十大神级统帅
书贪复方: 中国古代历史辉煌灿烂,无数的军事统帅有如浩渺夜空中一颗颗闪亮的星辰,镶嵌在... 影响力方面,作为古代兵家代表人物,白起开创了大规模围歼战的先河,被尊为“武...

大宁县17810248319: 急求三国时期战船分类,以及特性
书贪复方: 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的记载.吴国水军的战船是当时最有名的,它包括“余皇”、“三翼”、“突冒”、“楼船”、“桥舡〔chu〓n船〕”等多种舰...

大宁县17810248319: 求初中历史的一些知识点,提纲,归纳 之类的 下周一模 -
书贪复方: 1 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 人类形成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距今约3000...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