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人的死亡是如何解释的?

作者&投稿:匡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对于人类的结局死亡如何解释?~

无生无死的境界,是属于佛理。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是这样吗?古来就有豪言壮语说不怕死,要有勇气,但是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子了。佛家用因果来解释生死,生与死互相为因果关系。虽说死后能生,但是记忆也会同时消失,你会忘掉有关自己的一切。如果死后还能有记忆,恐怕也就没有人害怕死了,就是因为死了你今生的一切都会消失,所以才怕这个死字。为什么会死呢?身体就好像个蜡烛,因为到时候了,燃尽了所以就死了。所以古人说人死如灯灭,这是很科学的。用佛家的话讲,叫四大分离。

佛教不害怕死亡,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轮回,认可因果的观点。
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流转循环的过程,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现世是前世的结果,后世是前世的延续,一世转一世,没有穷尽。一个人只要未得究竟解脱,则他必将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即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的流转发中进入下轮的生命历程。
正如《心地观经》所说:"有情轮回六道生,犹如车轮无始终。"至于人死后究竟入哪一道,要看他今世修行、积德如何。前世决定今世,今世决定来世,三世因果环环相连。

扩展资料:
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
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参考资料:佛教——百度百科

佛学《西藏生死书》中记载: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

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死亡的实际经验非常重要。虽然我们将会如何再生和再生到哪里去,大都取决于业力,但我们在临终那一刻的心境却可以影响下一世的好坏。

因此,在死亡的瞬间,尽管我们已经累积了各式各样的业,只要我们努力产生善的心态,还是可以加强和激发善业,造成快乐的轮回。

扩展资料

佛学《西藏生死书》意义:

本书讨论严肃的生命课题,竟然能引起这么大的回响,足见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广大,扣紧每一个人心弦,激发大家的共鸣。

生死是每一个人无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类以来,乃成为人生最主要的目标。在众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论和实物,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发出来的光明和热力,救度了无数的人们。

这本书已经变成许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一遍又一遍地读,不断地思惟,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许多读者告诉我,这本书挽救了他们的婚姻、家庭、事业、人生,提供了他们养生送死的指南,升华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藏生死书



十二因缘是佛陀对生死因果轮回的解释!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规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对待生死,抱有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既不是知生命短而悲观失望,消极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把死亡看作解脱苦难的机会和进入天堂的机会而盲目乐观,或采取愚蠢的自杀行动。"死”是人的生命结束,离别家庭亲人,放弃一生所有东西的可怕的遭遇,没有一个人不怕死亡。说不怕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佛祖教导人们认识生、老、病、死苦,立志摆脱生死轮回,积极战胜死魔。在未能摆脱生死,因业力取得人身时,要懂得得到人生不易,生命短促无常,要懂得珍惜人生,以人生无常为动力,积极向上,多做利己利人之事,勿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临终时没有恶业的沉重包袱,没有内疚,轻松愉快,顺其自然地闭上眼睛,这是一般人的死法。修行的人,可分三等,下等修行人,戒恶行善,诵经念咒,消掉业障,临终前不得重病,不受重苦,可以安然地死去;中等修行人,行善积德,修习禅定胜观,死时入定坐化,化骨出现舍利等;上等修行人,修习梦瑜珈,死亡中阴瑜珈等,将死亡和证道相结合,生前死后,出现异乎寻常的各种奇异征兆,以示成就。这只是粗略的分类,细分修行人死亡,可分三等九类。总的修行人死亡没有痛苦和恐惧的感受和表现,可以得到善终善逝。而且,苦乐都是精神上的感受,思想精神上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就可以减轻死亡的恐惧和痛苦。

生老病死是人必然要经历的。
佛陀释迦牟尼佛也正是因为亲眼看见了生老病死的苦,才放弃王位踏上修行之路。

死亡是无常的表现,但是死亡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死亡只是某一个人生的结束。从轮回的角度来看,死亡意味这一段轮回的结束。所谓,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死亡,是这一生人生的完结,但是如果没有证得解脱,无法脱离六道轮回的话,人的死亡作为这一段轮回的结束,不过是意味着另一段轮回的开启。

从详细的死亡前后的状态来说,最详细的描述可以通过阅读《西藏生死书》来了解一二。

人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最终也是赤裸裸离开这个世界。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佛教的角度来看,死亡意味着六道轮回的重新转动,进入那一道,都是业力牵引,善恶因果不虚。而探讨业力,则涉及个人业力,共业,因缘。如果平时注意去恶修善,自净器意,就能踏入修行之路,在六道轮回也能趋向善道,远离恶道。如果平时作恶多端,习气业障不去好好清净转化,死亡则意味着恶道轮回的开启。

从死亡的方式来说,还有横死,善终之类的死法,这都涉及因果,业力。关于死亡,佛教对其探讨很多。还有十二因缘的角度。老死是十二因缘之一。根源在无明。断无明则了生死。一心念佛则往生净土继续修行乃至成佛从而避免生老病死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

生老病死,乃人生大事,不可不慎。人生在世,如少水鱼,活一天,少一天。应该精进去恶修善,自净器意,努力改恶迁善,好好修行,从而把握死亡,把握自己,而避免在轮回中头出头没的迷茫状况。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渐近死亡的人生道路上不懂得修行,不懂得改恶迁善,不懂得去恶修善自净器意,不懂得为自己铺设一条觉悟之路。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说人死后是中阴身,中阴身是由极微小的四大组成,可以说中阴身也是会死的,当中阴身死,就是新的生命了!可以说实在也没有什么生死。生死二字看重了就是大问题,看轻了也就无所谓什么生死了!死后去天堂是很可怕的,最好别去,地狱也别去。而且天堂不是什么好地方,天福享尽还要轮回受苦。天堂,地狱,人间都是可怕的地方。

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准备;生也未尝生,死也未尝死。生,是缘生故有;死,是缘灭故无;无生也无死,无死也无生。生死是很自然的事,有生必有死,死了可以再生,故死并不可怕,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管流到那裏去,仍会流回来;如换一件衣服(身体);如换一间屋子;如木柴一根根的烧完了,但延续生命的火种仍然存在。所以死亡并不代表灭亡。当面对死亡,要有如游子回家的欢喜;面对死亡,要有如囚犯释放的自由;面对死亡,要有如落叶归根的自然;面对死亡,要有如空山圆月的明净。


佛教对人的死亡是如何解释的?
佛学《西藏生死书》中记载: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死亡的实际经验非常重要。虽...

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它既强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又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2、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工作的丧失、生理机能的减退和社会关...

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死亡无需忌讳,请正面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2.珍惜生命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的内涵与存在的意义,教会孩子正确地看待死亡,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健康的生命观,从而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善待生命。死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明白死亡并不可怕,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珍爱...

佛教是如何看待人的死亡的?
佛教认为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消失。对此,佛教引用印度婆罗门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何谓生死轮回,佛说: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离不开炙然火宅般的三界。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仍将延续,所做的种种业力,也将跟随着并影响着我们。“六道”,佛教的六...

如何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死亡教育并不是传授学术知识,而是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思考,引导学生去认识、面对和理解死亡这个人类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正如胡宜安教授所说:“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死亡相处。”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死亡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意义和...

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要注意哪些?
1、家长不要用自认为善意的欺骗来哄孩子。例如:死亡的人他走了,到其他地方去了,以后就回来了;死亡的人他走了,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你就看到了;死亡的人走了,是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被人骗走了等等。2、面对死亡时,家长应该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死亡,但那是...

道教对死亡有什么说法吗?像佛教的极乐世界等
极乐世界。我道教属东方甲乙木之教,故特别强调东方长生极乐净土。俗语言:〔日出 东方,日落西方。〕故我东方长生净土法门专司度生又度死之救度工作,乃是在世信 仰求精神寄托之最佳法门,亦是百岁後求灵魂往生长乐净土之最佳法门。许多外教人 士及我道教人士对道教没有深入了解,谓我道信仰大都只求在...

如何对中学生开展死亡教育?
一、死亡教育是要树立中小学生正确的健康生命观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年轻人自杀身亡。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死亡人数有所增长,自杀已经成为了中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中小学自杀的人数每年增长近3成,轻生者正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死亡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刻不容缓的...

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应该实话实说,用他们还能理解的语言对他们说。比如,可以说:“XX死了,他不会回来了。每个人都会死,不过要很多很多年以后才会死,你现在还小,不要去想它”。6、 家长自己不要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否则孩子也会蒙蒙眬眬地怕死。应该让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死了就不动了、不吃了、不工作...

老年人的死亡教育内容包括哪些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任何人都不是为了等待死亡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此,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关键。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才构成了人生的意义。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提出生命有尽,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个人的局限性,从而思考怎样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怎样去度过自己的岁月。从这个意义上...

兰溪市13246708570: 佛教对人死的看法 -
广战马利: 对佛学而言,死其实没有死,因为依然在轮回中.死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一个状态的结束以及另外一个阶段的开始,另一个状态的开示.由因果、业力、习气等因素带动着状态的重启,即是轮回.学佛,很大程度就是要通过修行、改变身语意的惯性,明白其中的规律从而打破轮回的惯性,进而达到改变业力,习气,转化因果趋向的目的,从而达到彻底的解脱.而这种解脱需要借助去恶修善,禅定,六度万行等.周易也是周而复始的,循环不息.死意味着生,有生必然有死,有死必然也有生,生死是同时并存的.周易也揭示了现实的因果,例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履霜坚冰至”等.南无阿弥陀佛!

兰溪市13246708570: 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
广战马利: 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规律,但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生”的欲求;对于“死”大都不免产生极大的恐惧,认为人一死亡,一切都完了. 而佛教认为,一期生命的死亡,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人的死亡如同搬家,一座房屋破旧了,换一幢新的;一个生命衰微了,再换另外一个身体,其间会因人的善恶业报,有的到达极乐世界,有的来世做人,有的变为畜牲.

兰溪市13246708570: 佛教是怎么看待死亡的,是解脱吗? -
广战马利: 对于修到一定程度的成就者来说,他们已经可以来去自由,想走就走,想来就来.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不是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那很可能又是在六道轮回中受苦,地狱饿鬼畜生道的痛苦是人间的几千万倍都不止.所以,死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解脱.

兰溪市13246708570: 佛教对死亡的理解 -
广战马利: 推荐《生死书网站》.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为恶源,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音拿摩.

兰溪市13246708570: 佛教对于人类的结局死亡如何解释?
广战马利: 无生无死的境界,是属于佛理.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是这样吗?古来就有豪言壮语说不怕死,要有勇气,但是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子了.佛家用因果来解释生死,生与死互相为因果关系.虽说死后能生,但是记忆也会同时消失,你会忘掉有关自己的一切.如果死后还能有记忆,恐怕也就没有人害怕死了,就是因为死了你今生的一切都会消失,所以才怕这个死字.为什么会死呢?身体就好像个蜡烛,因为到时候了,燃尽了所以就死了.所以古人说人死如灯灭,这是很科学的.用佛家的话讲,叫四大分离.

兰溪市13246708570: 佛教的死亡观是怎样的? -
广战马利: 肉体死亡之后,神识继续在轮回中投生.圣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愿力往生清净刹土,或者尘刹救度众生;凡夫只能以业力投生,感受苦乐.

兰溪市13246708570: 佛学对生死的解释是什么 -
广战马利: 佛学对生死的解释如下:(一)指有情的出生入死︰梵语、巴利语皆作ja^ti-mara-na.即生、老、病、死四相中的最初与最后.《胜鬘经》解作︰'死者谓根坏、生者新诸根起.'盖有生者必有死,有因者必克果,是以生死轮回永无休止.故诸经...

兰溪市13246708570: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慧觉转贴给大家看》 -
广战马利: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本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死”在佛教称为“往生”.一个真正认清生死本来面目,了解因果的人,面对生死的态度,自然一心不乱...

兰溪市13246708570: 佛教对死的解释 -
广战马利: 简单说,不过是脱掉一件外套,再另换一件外套.说道理,则人本没有生死,比如水,本来没有波,因为风吹而起波,类似人诞生.风力一过波停止又归水,类似人死亡,而实际是不生不灭的

兰溪市13246708570: 佛教对于生与死的看法,要是古文的,最好是大彻大悟的那种, -
广战马利: 人的真心本无生死,生命只是一种存在形式尔矣,佛家讲因果,一切都是因缘果报,人的寿命、财福、智慧、健康、乃至任何的遭遇,只有开始行善,才能把生命的通向美好幸福的未来,一个人只有变的无私、不对任何人发脾气、不对任何事物产生想占为己有的心,他才能常处永远的快乐之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