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有哪些风俗习惯

作者&投稿:仁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莆田的习俗有哪些?~

莆田的习俗有:
1、扫巡
莆田人在年前都会给房子来个大扫除,莆仙话叫做“扫巡”,“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扫巡通常选在腊月初十至二十之中的某一个晴天,预示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

2、初一吃线面
莆田人把春节称之为“做岁”。莆田春节特色从正月初一早上开始,人人都吃一碗线面作为早饭。线面上放满煮熟的配料,如猪肉、香菇、紫菜、黄花菜、花生米等。最最正宗的吃饭是把上述这些配料配着线面吃,才是符合传统礼节的。俗话说“食面了添一岁”,吃了线面就长了一岁。

3、冬至暝
冬至节的前一夜,俗称“冬至暝”。莆田民间,家家户户厅堂上都上红蜡烛,在祖先神位前的晾箔上装红福橘。并插上”三春”一支,又用红纸封着10双筷子,以及生姜一排,板糖一块,供奉在桌子上。供筷子,表示一家团圆;供生姜,表示家庭火辣兴旺;供板糖,表示生活甜美幸福。

4、白头春联
指联头,又指绿额春联(白额春联),当年是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戚继光、戚家军,纪念为抗倭牺牲的军队将士和人民,至今还一直是莆田人的传统习俗。

5、头牙
农历二月初二,是每年的第一个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称为“头牙”。头牙过完,也就意味着春节正式结束,一年的忙碌生活也正式开始。

莆田春节的风俗:
1、做红团
莆田市民过年时家家户户户都要做红团,一般在腊月廿七、廿八两日内进行,从做红团这天起,过年的气氛开始越发的浓厚起来。红团,颜色红,形状圆,寓红红火火,团团圆圆之意。



红团制作主要用糯米面团制成的红团皮配上绿豆馅或糯米馅,再用印有福、禄、寿、喜、财、丁、贵、双孩儿的红团印,一印一敲一红团就完美呈现,最后用洗净的“鸡叶”垫底,置入蒸笼内,用大火蒸。红艳艳,亮闪闪的红团伴随着腾腾的蒸气把这个年味渲染得越发浓郁。

2、白额春联习俗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直到次年正月廿五日,兴化城光复,逃亡百姓才返回家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为纪念莆田这段悲惨的历史,莆田民间约定正月初四重过大年,称为“做大岁”。

直到今天,莆田人家的春联,那抹象征着喜庆吉祥的红色,在白额的比照与警示下,也显得格外得热烈、珍贵。


3、辞年
莆田人一直传承的“辞年”习俗,在除夕子时,人们会在家门前摆好供桌,供桌系上了绣花红桌围,桌上摆上祭品,祭谢天地,辞别旧岁。“辞年”的祭品十分丰富,花果茶酒齐备,“六斋”、“十味”、线面、“龟”、“团”、鸡、鸭、还有“隔年饭”,摆满供桌。地上的盆里烧着“贡银”。大人在一旁念念有词,祈祷来年平安。

4、围炉
除夕的年夜饭是莆田人的重头戏称作“围炉”,各家往往会准备丰盛的晚饭。那天晚上,如果家人有在外没回家,餐桌上也要留个空位子。之后,灶上要留“隔年饭”,灶膛里用块大木柴烧个彻夜不熄的“火宝”,象征年年有余岁岁兴旺。而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丰盛。

5、正月初一吃长寿面拜年
这碗线面比较讲究,碗底垫着芥蓝,碗面铺着紫菜、花生、香菇等配菜。喻示福寿绵长。吃线面第一口不喝面汤,莆田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吃面后,亲邻戚友间互相拜年,主人以红桔、瓜籽、糖果、香烟饷客。是日,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到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有的也去寺庙拜佛祈求平安。

  扫巡辞旧迎春
  莆田城乡人民在每年腊月年关之前,家家户户都进行一次“扫巡”(扫尘),以卫生清洁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节。这是莆田群众的一个传统习俗。

  莆田百姓大多数是由中原迁移过来的,岁时习俗有的与中原地区大同小异,有的则是从移居过来后在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年终岁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劳动生产之后,为喜庆一年来的收获,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过新年,群众于农历12月农闲期间,家家户户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巡”(扫尘)。意即扫掉尘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话把年前大扫除叫“扫巡”。“扫巡”的时间,各地都没有统一。有的地区群众从“
  尾牙”(农历12月16日)后开始,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刷干净,再让太阳晒干。然后室内再用竹竿绑着树枝(带叶),作成一把大大的扫把,把每个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就叫“扫巡”。 有的地区不受限制,腊月初直至年关前进行。群众“扫巡”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双休日和天气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扫巡”的工具农村用芦苇、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扫把,并贴上一小块红纸,然后缚在竹竿上,用于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屋梁、楼梁、楼板和天花板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污物。室内打扫清理垃圾和废物;铺地板砖的进行洗擦、厨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铺、蚊帐全部进行洗涤。通过清洗、打扫把室内全面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
  有的地区群众在“扫巡”之后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线面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杂烩),期望来年阖家平安。
  “扫巡”意味着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跨进大吉大利的新一年。这个有益于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环境卫生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来沿袭至今。

  历十二月开始准备辞旧迎新,外出亲人,多回家“过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头牙”一样隆重。旧时,商家老板结清店员工资,以示雇约终止。二十日以后,各家选个晴日(须双日)大扫除,清理屋内外卫生,打扫后还要巡视其有无干净,俗叫“扫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备办礼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礼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须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并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让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时会代人家隐恶扬善。这一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渐废。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头”,忌吵架,忌出门,不得讨债。乐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庙为穷人施舍钱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贴春联。春联多由塾师代笔,写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贴的“白头春联”,相传是清兵入莆时,滥杀百姓,受难家属贴白联志哀 。“过年”时,清政府强迫百姓贴红联歌颂“新朝新政”,有人贴红联时,让原来白联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从此,贴“白头春联”就形成习俗。“做岁”吃红团 ,“番薯起”。红团 以糯米或绿豆或地瓜干为馅,以拌食用红的米米祭皮包馅,印成模拟的“红团 ”,上面点红蒸成。
  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凌晨一时左右,家家红烛高烧,香烟袅袅,以丰盛牲礼祭神祀祖,俗叫“辞年”。晚上灯火辉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亲人,也留个座位,表示全家团圆,俗叫“围炉”。盘菜十二碗,全鸡、全鱼;小菜八碟,精致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谚。小菜中的咸虫戈,要十个脚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虫代,传说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遗俗。汉人怕孩子在节日说晦气话,“围炉”时,先把豆腐或虫代 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过窍”。如有失言,也认为“化外人”(苗民)说的,不碍事(此俗早废)。“围炉”后,长辈给下辈“压岁钱”。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谈谈笑笑,通宵不眠,俗叫“守岁”。除夕是穷人还债的最后一天,负债人被债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过年。城隍庙于“三十暝”演戏,让负债人去看戏避债,债主不敢在城隍爷面前讨债,俗叫“三十暝看炉戏”。新中国成立后,大扫除、贴春联、祭神祀祖,围炉家宴之风仍在,避债之俗不见。

  其他: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白额春联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白额春联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除夕夜不关灯

  这个习惯和一个民间传说有关。当地有一个老妇人,平时行善积德,为人真诚,深得大家的赞扬。就在倭寇大肆屠杀的那天晚上,老妇人一家还在睡梦里。这时候,老妇人在梦里梦见菩萨要她起来点灯。信佛的老妇人梦醒之后,就按照菩萨的指点点了灯。直到天亮才知道倭寇屠杀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屠杀完之后用点灯来做记号,表示屠杀过该户人家。老妇人一家就这样逃避了这场灾难。此后,除夕夜吃完饭,无论什么时候就寝,灯总是要一直开到天亮,以用来表示开灯可以避免灾祸,保一家平安。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每家吃的几乎也是同样的饭菜,都是捞线面浇鸡汤或鸭汤,而且吃的第一口必须是线面,据说这样就不会淋到新年里的第一场雨;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忌用扫帚扫地,意味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还有一些禁忌如初二不能挑水,初三才能放鞭炮开井。

莆田百姓大多数是由中原迁移过来的,岁时习俗有的与中原地区大同小异,有的则是从移居过来后在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年终岁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劳动生产之后,为喜庆一年来的收获,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过新年,群众于农历12月农闲期间,家家户户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巡”(扫尘)。意即扫掉尘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话把年前大扫除叫“扫巡”。“扫巡”的时间,各地都没有统一。有的地区群众从“
尾牙”(农历12月16日)后开始,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刷干净,再让太阳晒干。然后室内再用竹竿绑着树枝(带叶),作成一把大大的扫把,把每个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就叫“扫巡”。 有的地区不受限制,腊月初直至年关前进行。群众“扫巡”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双休日和天气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扫巡”的工具农村用芦苇、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扫把,并贴上一小块红纸,然后缚在竹竿上,用于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屋梁、楼梁、楼板和天花板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污物。室内打扫清理垃圾和废物;铺地板砖的进行洗擦、厨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铺、蚊帐全部进行洗涤。通过清洗、打扫把室内全面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
有的地区群众在“扫巡”之后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线面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杂烩),期望来年阖家平安。
“扫巡”意味着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跨进大吉大利的新一年。这个有益于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环境卫生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来沿袭至今。
历十二月开始准备辞旧迎新,外出亲人,多回家“过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头牙”一样隆重。旧时,商家老板结清店员工资,以示雇约终止。二十日以后,各家选个晴日(须双日)大扫除,清理屋内外卫生,打扫后还要巡视其有无干净,俗叫“扫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备办礼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礼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须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并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让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时会代人家隐恶扬善。这一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渐废。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头”,忌吵架,忌出门,不得讨债。乐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庙为穷人施舍钱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贴春联。春联多由塾师代笔,写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贴的“白头春联”,相传是清兵入莆时,滥杀百姓,受难家属贴白联志哀 。“过年”时,清政府强迫百姓贴红联歌颂“新朝新政”,有人贴红联时,让原来白联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从此,贴“白头春联”就形成习俗。“做岁”吃红团 ,“番薯起”。红团 以糯米或绿豆或地瓜干为馅,以拌食用红的米米祭皮包馅,印成模拟的“红团 ”,上面点红蒸成。
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凌晨一时左右,家家红烛高烧,香烟袅袅,以丰盛牲礼祭神祀祖,俗叫“辞年”。晚上灯火辉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亲人,也留个座位,表示全家团圆,俗叫“围炉”。盘菜十二碗,全鸡、全鱼;小菜八碟,精致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谚。小菜中的咸虫戈,要十个脚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虫代,传说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遗俗。汉人怕孩子在节日说晦气话,“围炉”时,先把豆腐或虫代 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过窍”。如有失言,也认为“化外人”(苗民)说的,不碍事(此俗早废)。“围炉”后,长辈给下辈“压岁钱”。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谈谈笑笑,通宵不眠,俗叫“守岁”。除夕是穷人还债的最后一天,负债人被债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过年。城隍庙于“三十暝”演戏,让负债人去看戏避债,债主不敢在城隍爷面前讨债,俗叫“三十暝看炉戏”。新中国成立后,大扫除、贴春联、祭神祀祖,围炉家宴之风仍在,避债之俗不见。
其他: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白额春联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白额春联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除夕夜不关灯
这个习惯和一个民间传说有关。当地有一个老妇人,平时行善积德,为人真诚,深得大家的赞扬。就在倭寇大肆屠杀的那天晚上,老妇人一家还在睡梦里。这时候,老妇人在梦里梦见菩萨要她起来点灯。信佛的老妇人梦醒之后,就按照菩萨的指点点了灯。直到天亮才知道倭寇屠杀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屠杀完之后用点灯来做记号,表示屠杀过该户人家。老妇人一家就这样逃避了这场灾难。此后,除夕夜吃完饭,无论什么时候就寝,灯总是要一直开到天亮,以用来表示开灯可以避免灾祸,保一家平安。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每家吃的几乎也是同样的饭菜,都是捞线面浇鸡汤或鸭汤,而且吃的第一口必须是线面,据说这样就不会淋到新年里的第一场雨;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忌用扫帚扫地,意味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还有一些禁忌如初二不能挑水,初三才能放鞭炮开井。
编辑于 2011-03-07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莆田景点大全_莆田最值得去的几个景点
根据文中提到的莆田为您推荐
千万网友总结的莆田旅游景点排名大全都在这里,真实莆田景点评价,远离坑人景点。下载大众点评看莆田景点排行榜,让你发现不一样的莆田!
汉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广告
拼多多,各地旅游景点正品低价,爆款1折起!
本月1163人下载
正品低价_品质保障_极速发货_轻松购物_下载拼多多,查看精选好货。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莆田有哪些风俗习惯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lanqiuwangzi 正在咨询一个法律问题
10条评论
热心网友1
sb
查看全部10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泉州鞋和莆田鞋哪个好_莆田鞋的区别
莆田本地实力终端,5年扎根市场,带你了解真相。鞋子水深,希望各位能找到好卖家。
广告2021-02-27
莆田有哪些风俗习惯?
扫巡辞旧迎春 莆田城乡人民在每年腊月年关之前,家家户户都进行一次“扫巡”(扫尘),以卫生清洁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节。这是莆田群众的一个传统习俗。 莆田百姓大多数是由中原迁移过来的,岁时习俗有的与中原地区大同小异,有的则是从移居过来后在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年终岁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劳动生产之后,为喜庆一年来的收获,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过新年,群众于农历12月农闲期间,家家户户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巡”(扫尘)。意即扫掉尘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话把年前大扫除叫“扫巡”。“扫巡”的时间,各地都没有统一。有的地区群众从“ 尾牙”(农历12月16日)后开始,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刷干净,再让太阳晒干。然后室内再用竹竿绑着树枝(带叶),作成一把大大的扫把,把每个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就叫“扫巡”。 有的地区不受限制,腊月初直至年关前进行。群众“扫巡”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双休日和天气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扫巡”的工具农村用芦苇、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扫把,并贴上一小块红纸,然后缚在竹竿上,用于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屋梁、楼梁、楼板和天花板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污物。室内打扫清理垃圾和废物;铺地板砖的进行洗擦、厨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铺、蚊帐全部进行洗涤。通过清洗、打扫把室内全面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 元宵时,早上会有人出来拿旗子或等等乐器出来,抬菩萨绕整个村一圈,晚上到家家户户串门。
22赞·309浏览2018-03-07
莆田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1~d6`3dL1O0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白额春联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白额春联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除夕夜不关灯 这个习惯和一个民间传说有关。当地有一个老妇人,平时行善积德,为人真诚,深得大家的赞扬。就在倭寇大肆屠杀的那天晚上,老妇人一家还在睡梦里。这时候,老妇人在梦里梦见菩萨要她起来点灯。信佛的老妇人梦醒之后,就按照菩萨的指点点了灯。直到天亮才知道倭寇屠杀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屠杀完之后用点灯来做记号,表示屠杀过该户人家。老妇人一家就这样逃避了这场灾难。此后,除夕夜吃完饭,无论什么时候就寝,灯总是要一直开到天亮,以用来表示开灯可以避免灾祸,保一家平安。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每家吃的几乎也是同样的饭菜,都是捞线面浇鸡汤或鸭汤,而且吃的第一口必须是线面,据说这样就不会淋到新年里的第一场雨;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忌用扫帚扫地,意味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还有一些禁忌如初二不能挑水,初三才能放鞭炮开井。
14赞·162浏览
福建莆田有哪些风俗习惯?
扫巡辞旧迎春   莆田城乡人民在每年腊月年关之前,家家户户都进行一次“扫巡”(扫尘),以卫生清洁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节。这是莆田群众的一个传统习俗。   莆田百姓大多数是由中原迁移过来的,岁时习俗有的与中原地区大同小异,有的则是从移居过来后在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年终岁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劳动生产之后,为喜庆一年来的收获,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过新年,群众于农历12月农闲期间,家家户户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巡”(扫尘)。意即扫掉尘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话把年前大扫除叫“扫巡”。“扫巡”的时间,各地都没有统一。有的地区群众从“   尾牙”(农历12月16日)后开始,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刷干净,再让太阳晒干。然后室内再用竹竿绑着树枝(带叶),作成一把大大的扫把,把每个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就叫“扫巡”。 有的地区不受限制,腊月初直至年关前进行。群众“扫巡”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双休日和天气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扫巡”的工具农村用芦苇、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扫把,并贴上一小块红纸,然后缚在竹竿上,用于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屋梁、楼梁、楼板和天花板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污物。室内打扫清理垃圾和废物;铺地板砖的进行洗擦、厨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铺、蚊帐全部进行洗涤。通过清洗、打扫把室内全面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   有的地区群众在“扫巡”之后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线面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杂烩),期望来年阖家平安。   “扫巡”意味着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跨进大吉大利的新一年。这个有益于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环境卫生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来沿袭至今。   历十二月开始准备辞旧迎新,外出亲人,多回家“过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头牙”一样隆重。旧时,商家老板结清店员工资,以示雇约终止。二十日以后,各家选个晴日(须双日)大扫除,清理屋内外卫生,打扫后还要巡视其有无干净,俗叫“扫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备办礼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礼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须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并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让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时会代人家隐恶扬善。这一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渐废。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头”,忌吵架,忌出门,不得讨债。乐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庙为穷人施舍钱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贴春联。春联多由塾师代笔,写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贴的“白头春联”,相传是清兵入莆时,滥杀百姓,受难家属贴白联志哀 。“过年”时,清政府强迫百姓贴红联歌颂“新朝新政”,有人贴红联时,让原来白联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从此,贴“白头春联”就形成习俗。“做岁”吃红团 ,“番薯起”。红团 以糯米或绿豆或地瓜干为馅,以拌食用红的米米祭皮包馅,印成模拟的“红团 ”,上面点红蒸成。   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凌晨一时左右,家家红烛高烧,香烟袅袅,以丰盛牲礼祭神祀祖,俗叫“辞年”。晚上灯火辉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亲人,也留个座位,表示全家团圆,俗叫“围炉”。盘菜十二碗,全鸡、全鱼;小菜八碟,精致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谚。小菜中的咸虫戈,要十个脚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虫代,传说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遗俗。汉人怕孩子在节日说晦气话,“围炉”时,先把豆腐或虫代 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过窍”。如有失言,也认为“化外人”(苗民)说的,不碍事(此俗早废)。“围炉”后,长辈给下辈“压岁钱”。小孩

扫巡辞旧迎春

莆田城乡人民在每年腊月年关之前,家家户户都进行一次“扫巡”(扫尘),以卫生清洁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节。这是莆田群众的一个传统习俗。

莆田百姓大多数是由中原迁移过来的,岁时习俗有的与中原地区大同小异,有的则是从移居过来后在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年终岁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劳动生产之后,为喜庆一年来的收获,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过新年,群众于农历12月农闲期间,家家户户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巡”(扫尘)。意即扫掉尘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话把年前大扫除叫“扫巡”。“扫巡”的时间,各地都没有统一。有的地区群众从“

尾牙”(农历12月16日)后开始,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刷干净,再让太阳晒干。然后室内再用竹竿绑着树枝(带叶),作成一把大大的扫把,把每个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就叫“扫巡”。 有的地区不受限制,腊月初直至年关前进行。群众“扫巡”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双休日和天气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扫巡”的工具农村用芦苇、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扫把,并贴上一小块红纸,然后缚在竹竿上,用于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屋梁、楼梁、楼板和天花板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污物。室内打扫清理垃圾和废物;铺地板砖的进行洗擦、厨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铺、蚊帐全部进行洗涤。通过清洗、打扫把室内全面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

元宵时,早上会有人出来拿旗子或等等乐器出来,抬菩萨绕整个村一圈,晚上到家家户户串门。



还有呢,元宵时,早上会有人出来拿旗子或等等乐器出来,抬菩萨绕整个村一圈,晚上到家家户户串门。

好多啊 逢年过节 搬家结婚生孩子上大学哪怕是日常生活 都有很多不同的习俗 具体说出来我给你讲


东北有哪些民风民俗?
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

中国民风民俗有哪些
中国的民风民俗有: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春节拜年、走亲戚;元宵节吃元宵;寒食节祭扫、踏青;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具体介绍如下:1、除夕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

土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远近土、藏、汉各族群众蜂拥而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会终人散,则见会场上铺满白花花蛋壳,如同下了场冰雹,群众认为这样便能禳解雹灾。据传这“鸡蛋会”是明代嘉靖年间,因一次春天的雹灾而举行的,留下庙会打鸡蛋禳灾之俗,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二、土族的风俗习惯:土族淳朴好客,民间有“客来...

壮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壮族风俗习惯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

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祈丰收”的习俗与“祭祀土地”的习俗差别在于形式上的不同,在古时候,中元节的晚上又被称为施孤之夜,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各地都有些什么民间习俗流传下来呢?作为广西人的干饭魂...

你的家乡立夏时有什么特色的风俗吗?
1、立夏有什么习俗:立夏蛋 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

二月二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月二主要有以下风俗习惯:1.炒玉米: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

广西南宁千名学生跳扁担舞,“三月三”这一天还有哪些风俗习惯?
在三月三这天,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基本上都非常热闹。我国的民俗节日非常多,民俗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多才多艺。不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民俗习惯,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它发扬光大。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蹉跎,我们依然...

客家风俗有哪些
2006-05-21 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 149 2013-04-14 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 715 2011-05-08 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 164 2016-12-20 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483 2013-10-08 客家人的风俗习惯 29 2013-12-18 客家人有哪些风俗 6 2020-09-11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客家是不是有分地区,风俗也...

上栗县17832517550: 莆田的习俗习俗有哪些?(10个)
磨品阿昔: 过年吃红团平海年初九城隍爷巡街大年初四过“做大岁”除夕饭间不开门过年贴春联年前大扫除“扫巡”大年初二不探亲戚从初九开始一直元宵到十九,每个乡镇元宵节不一样门口的灯笼,从初一一直开到十九清明和冬至两个节气均可扫墓

上栗县17832517550: 莆田的习俗有哪些? -
磨品阿昔: 莆田 涵江 冬至有吃汤圆,扫墓的习俗. 涵江 中秋 看白塘秋月的风俗端午节的话, 有去看宁海出日的习惯(我小时候去过)端午节按照“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的程序进行. 其它的好像跟全国的都差不多了.

上栗县17832517550: 莆田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
磨品阿昔: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

上栗县17832517550: 莆田有哪些风俗习惯 -
磨品阿昔: 莆田春节有哪些习俗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要祭拜天地,感谢这一年来的恩惠.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围炉”,就是做几道好吃的菜,全家和和乐乐的团圆过年. 初一吃面 初一早上第一餐是吃面,是那种细的面,象征长寿之意. ...

上栗县17832517550: 莆田有什么习俗 -
磨品阿昔: 莆田习俗1.一年过两次年 明末清初.福建总受倭寇侵犯.当时正好是大年三十.当地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于是.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各镇.各各村不一.有些是大年初...

上栗县17832517550: 莆田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磨品阿昔:冬至有吃汤圆,扫墓的习俗. 中秋 看白塘秋月的风俗 端午节的话, 有去看宁海出日的习惯(我小时候去过)端午节按照“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的程序进行.莆田新城网上面有很多这样民风民俗分享,你可以去看看.

上栗县17832517550: 福建莆田的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
磨品阿昔: 莆田的元宵节,有趣在于地域不同其时间亦不同时,且花样内容各式各样.但凡有时间,值得流连个把月好好欣赏享受其中的文化涵蕴.

上栗县17832517550: 莆田有哪些风俗,用简单语句写下来
磨品阿昔: 扫巡辞旧迎春 莆田城乡人民在每年腊月年关之前,家家户户都进行一次“扫巡”(扫尘),以卫生清洁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节.这是莆田群众的一个传统习俗. 莆田百姓...

上栗县17832517550: 简单的莆田风土民情 -
磨品阿昔: 大暑食荔枝、羊肉.荔枝是莆仙第一名果,兴化郡城因而雅称荔城.郭沫若游莆诗以“荔城无处不荔枝”概括出莆田的特点.大暑食羊肉,是莆田又一节令食俗.莆田民间认为大暑这一天要把热气发透,全年方能无灾无病.因而莆俗在大暑日专...

上栗县17832517550: 莆田人有什么风俗习惯啊???请告知.
磨品阿昔: 做红团.包粽子...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