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论语.乡党

作者&投稿:范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乡党的原文~

乡党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 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 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太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论语.乡党》中最值得称道的一段记载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的这个表现同当今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冷漠现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马厩着了火,孔子听说之后所问的是伤了人没有,而不去问马的情况,关心的是人而不是财产,这种人文关怀恐怕是咱们现在很多人没法比的。咱们现在遇到事故和灾难,经济损失是不会不提的。虽然按照规定也有通报人员伤亡情况,但更被关心的还是经济损失,而不是人的生命,这恐怕是咱们现实社会常常出现各种冷漠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中所说的人,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动物,主要是生物学的含义。古时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学的含义,常常还有身份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人民这个词来解释这个问题。人民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政治意义上的内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称。民是指的平民,是贵族以为具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而人则是指没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他们没有户籍、没有权利,仅仅剩下生物学上人的意义,比如奴隶,他们可以说没有作为人的起码权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这个物种之外,因而称之为人。
马在当时是贵族的重要工具和财产,但贵族一般只是使用,不会整天呆在马厩里。负责饲养和管理马匹,整天在马厩工作的人多数是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地位的人员。马厩发生火灾,首先会受到伤害的就是这些人,这句话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这些人,而不是马的拥有人。
直到人文主义被提到相当高度的今天,人们对于财产的关心程度往往还是远远高于对人的关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对财产和亲人之间作出选择是,选择的是财产。而孔子在那个社会身份等级分明的时代,对于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而社会地位又很低,不被社会所关注的人员表现出这样的关怀,不能不说是十分可贵的。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清人考证,此马厩为孔子自家的。孔子退朝回家,得知马厩被烧了(焚可以指人为也可以指天灾),只问了一句是否伤人。记录者加了一句“不问马”,言外之意是一般人总是还有问问马的,马毕竟是条命,也是重大财产。后人解释说是“贱畜而重人”。朱子说:“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不过,“贵人贱畜”之说不足以解惑。领导干部里不是常说“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吗,可见财产也是很重要的。“贵人”不足以“不问马”。动物保护主义者一定会对孔子有意见。

  还有一个疑问,孔子问伤了人没有,回答是什么呢?伤了还是没伤。如果伤了人,孔子会立刻组织善后工作,很可能“未暇问”马。可是记录者只说“不问马”,而不是“未及问马”。而且如果伤了人,为什么就此戛然而止了呢?伤了谁?是马夫还是别人?重不重?有没有生命危险?如果伤了人,夫子之言仅此三字,似乎不合情理。如果没有伤人,孔子又不问马,是不是有点“不爱马”了呢?难道马的地位在孔子心目中如此之低吗?孔子曾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马亦有德,岂可不爱哉?

  或许可能的答案是马厩里已经没有马了。《正义》云:“夫子仕鲁为大夫,得有马乘,故郑(玄)以退朝为自朝来归,明此厩为夫子家厩矣。”原来,夫子坐着马车去上朝,家里的马厩里已经没有马了。

  可是如果马厩里没有马,记录者为什么又要多此一举地加上句“不问马”呢?

  难道句读应当这样读:“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虽然刘宝楠《正义》明确说不应把“不”误读为“否”,《释文》、扬雄都犯了这个错误。但是,“不”和“否”也是可以通假的。而且《论语》中没有用作“不是、没有”的“否”。(“否”字只有一见:《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这样一来,孔子就并非不问马了,而是问了人之后得到否定消息,再问马,这也是先人后马,重人轻马,一问一答,合情合理。


《论语》乡党篇白话释义和解读
孔子在乡党中,其谦逊和寡言如同温文尔雅的学者,但到了庄重场合如宗庙和朝廷,他的言辞变得清晰且谨慎,展现出了儒家修身中的谨言慎行。孔子深知语言的力量,认为说话应适时、得体,避免无谓的纷争,这不仅关乎人际关系,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在朝廷中,孔子根据不同层级的官员调整自己的言行,与下大夫交谈...

如何理解《论语·乡党》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还放上绅带(很宽大的腰带,上朝时候所用。所以有“绅士”之说。)这个充分反映出孔子对礼的遵循是一丝不苟,死而后已。\\x0d\\x0a关于孔子与君主相见的具体过程,有人推测还是要按照礼节,孔子面向北方,而君主面南。孔子东首而右侧。这个推测是有根据的。汉代时候有个名臣龚胜曾经照《论语》...

《论语 乡党》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行举止
《论语 乡党》主要记录的是孔子的一些日常习惯和活动及言论。正因如此,除了开头第一段“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外,后面关于孔子内容的语句都省略了主语。这个省略的主语如果要加上去,就是“孔子”这个词。比如紧接后面的第二段,“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这...

关于孔子的论语10字以下
1食不语,寝不言”,出自《论语·乡党》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蒙培元:怎样解读《论语》 ——从《乡党》篇末章注解说起
这些注解,虽然提供了对《论语》文字的解读,但并未充分理解其深层次意义。从文字结构看,注者为何做出这样的解释呢?这可能与《乡党》篇记录的内容有关。该篇主要是记录孔子的个人生活、饮食起居和日常礼节,涉及社会政治处境和人际关系。注者很自然地将该章的叙述与人的社会境遇相联系,更直接地联系到...

《论语 乡党》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行举止
《论语 乡党》主要记录了:孔子在不同场合言行举止的不同表现,说明人的言行举止除了与身份地位相符之外,仍要随着时间、场合的改变而及时做出调整,做到收放有度、进退自如,这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有关论语席不正,不坐的解读心德
【原文】席(1)不正,不坐。(《论语•乡党第十》)【注释】(1)席:指铺在地上的草席、蒲苇或竹篾等。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语译】坐席没有摆正,就不坐。【研析】也许有人会觉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过于吹毛求疵。其实不然,当人在自己渐渐偏离正道的一...

论语乡党第十著名语句
1食不语,寝不言。【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2【原文】10·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

论语第十章《乡党篇》+第十一章《先进篇》
《论语》第十章《乡党篇》记录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和生活细节,展现了他在不同场合的恭敬与谨慎。例如,他在家乡时显得恭顺,似乎不善言辞,但在宗庙和朝廷中,他的话语清晰且深思熟虑,坚持适度饮酒,避免酒后失态,以及注重饮食和交谈的礼仪。第十一章《先进篇》则聚焦于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对...

《论语》乡党篇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强调了饮食的讲究与原则。他认为,对于饮食,应该追求精美的食物,尤其是肉类,应当切得细致入微。食物的质量至关重要,只有新鲜且未腐败的食物才会被纳入考量范围,无论是食物本身散发出的恶臭,还是烹饪过程中火候未到或食物变质,都会被视作不可食用的标志。在饮食时间上,孔子...

弋江区13910253082: 求论语中的乡党篇原文和译文 -
矣忠保心: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 【注释】 (1)恂恂:音xù,温和恭顺. (2)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

弋江区139102530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 -
矣忠保心:[答案] 1.(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弋江区13910253082: 《论语.乡党》第26篇 - 升车~的赏析!给我说一下,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的赏析,不要只是解释,句句赏析! -
矣忠保心:[答案]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上车必然先立正,执绥登车,在车中不四处打量,说话不急促不高声,不指手画脚.这是讲礼法,要我们从威仪上入手,进入自然法则.所谓世界不二元的是一元的,心与物是一不是二.

弋江区13910253082: 《论语 乡党》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行举止 -
矣忠保心: 《论语 乡党》本篇是《论语》的一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本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弋江区13910253082: 论语,乡党第十 -
矣忠保心: 这是因为其内容不同.如乡党第十中的“乡党是指邻里乡党”,因古代地方居民单位名称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乡党也就是指家乡.乡党第十主要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问题,提出一个人应有的规范.故称为第十篇为关于生活的“乡党第十.” 现进第十一是指以先进为内容(先进在古代指的“先修养礼后进选官”),所以关于修养这部分称“为先进第十一” 由此可得出规律:第某某前的几个字为本节的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弋江区13910253082: 问论语乡党篇的一句话深刻意思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
矣忠保心:[答案] 孔子是在鼓励子路要象鸟儿一样飞的更高看的更远,还有一层含义是鸟儿到老了就要飞不动了,学习的好时机千万要把握住,所以子路听了从老师的话回去以后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加以实践进步起来更加明显.这句话客观上反映了孔子...

弋江区13910253082: 《论语》乡党中“踧如也”还是“踧踖如也”? -
矣忠保心: 是“踖踧如也”,整段话的译文: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说话,是从容不迫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是态度和悦的样子.国君在场时,是局促不安、庄重严肃的样子.

弋江区13910253082: 求论语读后感(第十乡党)要求5篇,每篇300 - 350字 -
矣忠保心:[答案] 其实真挺简单的,但是这15分还真是不能诱惑我啪啪的打这么多字上去,论语那么多篇,每一篇都言简意赅,从中乡党篇第十中选出几句喜欢或者有道理的话 再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也就是概括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来两句自...

弋江区13910253082: 论语中关于习惯的句子《论语》中有哪些是关于习惯 -
矣忠保心: 《论语》中关于习惯或者习俗的内容,《乡党》篇中较为集中,这里例举如下: 1. 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