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下官或者诸侯王,因为太会做人,太深得民心,结果被上面的皇帝怀疑有反心。都有谁?

作者&投稿:溥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一句成语怎么说来着:”…………却因……而死“大概就是自己的无心之举,却间接的伤害了别人。求告知!~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原文: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
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翻译:
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
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顗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
周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这时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叫周,周没搭理他。
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系肘,应该是说放到衣袖里,古人的长袖里一般有个兜,用来装东西)。”
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
王导不回答。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
想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得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
1、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
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
“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2、周顗
周顗(yǐ)(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人。晋朝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
周顗少年时便有声誉,弱冠时袭封武城侯,曾在东海王司马越之子、镇军将军司马毗属下为长史。琅玡王司马睿出镇建业,征辟周顗为军谘祭酒。
后出任宁远将军、荆州刺史、护南蛮校尉,官至尚书左仆射。周顗以雅望而获盛名,但他常酒醉失态,又不理俗务,有“三日仆射”之称。
王敦之乱时,周顗被大将军王敦冤害,终年五十四岁。后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顗

有的,萧何就是这样。萧何曾今在后方积极的筹集押运粮草,帮助刘邦在前线对抗项羽的军队。指挥调度非常灵活,帮助刘邦最终取得了天下,被称为楚汉三杰之一。但是萧何始终都被刘邦猜忌。又一次,刘邦在外打仗,常常派人回来问候萧何的起居,萧何感到很高兴:原来你还很关心我啊。但是,他旁边的一个人就告诉他了:皇帝是在怀疑你啊,如果你能够让自己家的子弟跟随皇帝去打仗,到那里做人质,皇帝就不怀疑你了。萧何照做之后,皇帝果然就没有再派人查看萧何。
萧何一心为民请民,反而惹得刘邦不高兴。萧何也矛盾了:我一心为你刘邦治理天下,难道不是天下越好你越高兴吗?怎么反而怀疑我呢。萧何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直到一天有人说,皇帝怀疑你,是因为你太得民心了,迟早有一天你会因为得民心而夺去他的天下。所以萧何赶紧就去做坏事,到京城附近强取人民的土地,大肆建设自己豪华的府院。这个消息被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他感到很高兴。见到萧何后,他说:丞相啊,你怎么能抢老百姓的土地财产呢?难道你忘了秦朝时怎么亡国的吗?如果你生活不好,可以来找我嘛。萧何呢,也是个愣头青,没有政治敏感度,他还以为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就趁机向刘邦所要御花园,说你的院子太大了,有很荒凉,如今老百姓没有地种,你能不能把御花园解禁,让老百姓进来种地啊?这下刘邦真火了,说你敢打我的主意,那我的地讨好老百姓。于是把萧何关进了天牢。最后才被放了出来。
外国历史上很少见,我不会外国历史。但是我觉得我国和外国不太相同。外国是一种城邦制封建,他们几乎一个城就是一个国家。不太可能有什么得民心受到怀疑攻击的。如果有,就是启蒙思想家和教会的矛盾。哪个更惨,被烧死,被流放的都有……

其实就是功高震主!
中国古代的每次王朝更迭基本都会出现!
春秋战国的范蠡,汉高祖的萧何,韩信,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着跟中国的政治氛围有关,只能同患难,不能同享乐!
他们中有的不明白被杀,也有的明哲保身,主动让贤!
人贵有三明嘛!
外国的就比较少,就算被杀,也大多出于形势原因!一般外国帝王成就都比较大,很少害怕会被取代的!加上外国多议会和宗教,所以互相有牵制!
如果非得找个的话,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第二共和国时期倒是有比较相似的!
至于名字我记不太清了

萧何做丞相时,做的太好,引起刘邦的猜忌。于是他强卖房产,令百姓对他不满,刘邦知道了,批评了萧何,其实心里面很高兴。当然,这是萧何想看到的结果。

太多了,王守仁平定叛乱,为民请愿,给江彬诬陷成反贼;岳飞精忠报国,且非常爱民,被宋高宗所杀;海瑞一身正气,为人民服务,被人诬陷说“鱼肉官绅”。
翻翻中国历史,可以看出,好人不长命,坏人一生平安。你看张居正,五十几岁死了;杨继盛,给严嵩害死了;杨涟,给阉党残酷折磨,最终惨死;岳飞精忠报国,给宋高宗宰了,自毁长城;林则徐,给罢免了......多少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什么董存瑞黄继光杨靖宇等等同志,都没有胜利,壮烈殉国;雷锋是个好人吧,出车祸死了。
反倒是那些坏人,一生平安,严嵩,人家辉煌几十年,虽然被打压成丧家之犬,人家也能活到八十多岁;秦桧同志,也就死了时给宋高宗那么了一下,死后谥号不好而已。从古至今,小人长命、英雄早逝,什么都有。希望对您有帮助!

屈原


中外历史上,下官或者诸侯王,因为太会做人,太深得民心,结果被上面的皇帝...
外国历史上很少见,我不会外国历史。但是我觉得我国和外国不太相同。外国是一种城邦制封建,他们几乎一个城就是一个国家。不太可能有什么得民心受到怀疑攻击的。如果有,就是启蒙思想家和教会的矛盾。哪个更惨,被烧死,被流放的都有……

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
八、称籍贯 称籍贯很好理解,他是哪里人,我们就用那人的姓加上籍贯相称。 如唐朝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人,故而人称“柳河东”;“王临川”指的是王安石。 九、称郡望 这种称谓方式算是比较特殊的。所谓郡望,是指某一地区有名望的家族姓氏(一般一个姓氏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郡望)。

古代未嫁女子对自己的称呼是什么?已婚女子又该怎么称呼?老妇人该怎么...
1、古代未嫁女子对自己的称呼:小女子 小女子:小姑娘,小女孩子,旧时对自己较为谦卑的称呼。形容在自己丈夫的庇护下,相夫教子,对自己丈夫言听计从,不敢有半分怨言(意外表柔弱的女子)。现代指娇小的女人,多为可人,娇气,傲气,骄气,稚气等女子的爱称或尊称。如: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

...吗?如果不是,应怎么称呼?下官对上官的统一尊称是什么?
在东汉时期,老百姓并没有将所有的官吏都称为“大人”。在当时,官吏的称呼是依据其官职和地位而定的。例如,对县令或太守等高级官员,可能会称呼其为“老爷”或“大人”。对于下级官员,可能会称呼其为“官爷”、“老爷”或“某老爷”(其中“某”代表官员的职务或地名)。此外,在东汉时期,对于年...

悬疑:历史上的司马懿真的是靠装病骗过了曹爽而最终灭了魏国吗?_百度知 ...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传位太子曹芳,即魏少帝。因曹芳年幼,不得已托孤司马懿,封为中尉。为防外姓篡权,又命曹魏宗室,大司马曹真长子曹爽为将军,辅佐曹芳。此时,司马懿平复辽东叛乱回朝不久。曹芳继位后,曹爽恐惧司马懿手握重兵,遂以提升司马懿为太傅为由,夺了其兵权。司马懿听之任之。...

古代死有几种称法?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古代称象有几...

四合院的历史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墁地,青石作阶。 3、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

文学常识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

历史语言问题(真正懂的回答)
你看在清朝有些官员不也没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除非求免死或犯大错的时候),而是说臣或者下官。那么搞清概念答案就很显而易见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 1 。第二个问的答案是 1 。第一个问题一般就是上了年纪的大臣的自称。而第二个问 就是当时是有两个朝廷,一个宋,一个金(撇开西夏不谈嘛...

古代宫廷中的称呼
国王正妻,通常指亲王、外姓王、封地的王的正妻。17.帝 帝为天上最高统治者,后来降为人间的皇帝。18.公主 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对皇帝,称“吾”或者“我”19.附马 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20.帝姬 古代...

振兴区15714719707: 分封制,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印柿依诺: 分封制是西周把一些土地和奴隶人口分给一些王侯.贵族.亲宗的制度 让他们各自去管理自己的底盘.同时向中央交纳一定的供奉.随从周王 作战. 分封制为西周的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容易导致王侯割据势力的形成, 郡县制,是秦废除分封制.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 由中央直接统治管理,不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两重制度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都在当时起了重要的作用 并为做为以后的朝代做为典范

振兴区15714719707: 六年级语文将相和问题 -
印柿依诺: (1)"将相和"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2)"将"指武将廉颇,相"指文官蔺相如(3)武将廉颇因蔺相如渑池之会靠一张嘴巴立了大功职位比他高而妒忌他,...

振兴区15714719707: 汉 郡国并行制的具体内容 -
印柿依诺: 西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西汉一代二百年间(前202~公元 8)的疆域和政区变化很大.初期的版图小于秦代,北方的河套地区为匈奴所占有,南方五岭以南为赵佗所割据(见南越),东南(今福建、浙南)地区和西南(今贵州、云南、川西南)...

振兴区15714719707: 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对比 -
印柿依诺: 个人觉得行省制和郡县制还是比较相似的,所以也就不谈差别了.顺便说下,下面的长篇大论不喜欢看的话取小标题就可以了,相同的地方显而易见,自己找好了. 不同之处: 传承制度不同 分封...

振兴区15714719707: 分封制和郡县制在官员产生和地方权限上有何不同,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
印柿依诺: 你好,分封制是层层分封,王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大夫分封士..听过封建这个词吧,指的是封邦建国,既然是一个国,那么,他手里自然就有军权,财权,简单讲就是军政一切大全,缺点很明显,比如我是王,我的附庸的附庸就不是...

振兴区15714719707: 古代历史上十大王佐之才 -
印柿依诺: 魏武挥鞭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

振兴区15714719707: 怎么说秦始皇是第一个皇帝呢? -
印柿依诺: 1.他之前的人都称"皇"或者"帝",他称"皇帝"2.他之前的夏商周王,因为分封制的原因导致国家实际权力(经济、兵权)分散在各个分封国手中.始皇帝的郡县制是中...

振兴区15714719707: 中国姓氏的起源? -
印柿依诺: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

振兴区15714719707: 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对历史有怎样的贡献? -
印柿依诺: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正面评价.如孔子称赞管子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朱熹亦称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称其“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另一方面,一些诸侯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东周历史上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属“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望采纳

振兴区15714719707: 西周、西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
印柿依诺:[答案] 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巩固国家政权,成为摆在西周统治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 分封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