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劝屈原应该怎样处世

作者&投稿:诏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屈原渔父~

不一样的,《渔父》是《楚辞》里的一篇。写一渔父因见屈原憔悴困苦,劝他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然屈原表示决不妥协。篇中表达了两种处世哲学的对立,并明显赞同屈原的立场。值得一提的是《渔父》似不是屈原所作,多认为是后人写出而假托屈原之名。
《屈原列传》则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屈原列传》是关于屈原的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史料,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屈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知变通的形象。
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听了屈原的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扩展资料:
《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渔父序》在末尾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为楚人因怀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诗词互相传赠。这说明《渔父》在秦汉以前已经广为流传。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
《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渔父

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

一、原文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二、译文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三、出处

先秦·屈原《渔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渔父序》在末尾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为楚人因怀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诗词互相传赠。这说明《渔父》在秦汉以前已经广为流传。



在《楚辞·渔父》中,渔父劝屈原应该采取一种“和同”的处世哲学。这种哲学主张与世无争,随遇而安,不与外界抗争。
渔父认为,圣人可以“与世推移”,即根据社会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处世方式。他建议屈原应该“和同”,即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不要过于执着于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他说:“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椓其酾?”意思是说,世人都是污浊的,你为何不随波逐流?众人都是沉醉的,你为何不跟着吃酒糟?
渔父的话中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于执着于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他认为,只有顺应自然,与世无争,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然而,屈原并没有接受渔父的建议,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也说明了屈原的处世态度与渔父的不同。

全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解释:水清的时候可以用来洗涤冠缨;水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广义:传统上讲世事清明时,可以出仕为民造福;世事混乱时,也不必过于清高自守,这是渔夫劝屈原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

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渔父是道家的一位隐者,看到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落魄,听到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后,劝说屈原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并以反问句启发屈原不要“深思高举”,要“淈泥扬波”、吃糟喝酒,随波逐流,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
最后“莞尔而笑”,拍打着船桨离去,口中唱的《沧浪歌》更是诠释出自己的出世道理“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不管世道清浊与否,皆可与世沉浮。

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

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


渔父劝屈原应该怎样处世
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一、原文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在今天还有可取之处吗
应该是有可取之处的。渔父对屈原被楚怀王迫害的遭遇深为同情,劝屈原顺应时势:“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见《史记.屈原列传》),意思是,圣明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渔父的话并非信口而言,在屈原之前的越王勾践就真的这样做的,他被夫差的军队打败将自杀时,...

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这种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你觉得今天还有可取...
应该是有可取之处的。渔父对屈原被楚怀王迫害的遭遇深为同情,劝屈原顺应时势:“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见《史记.屈原列传》),意思是,圣明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渔父的话并非信口而言,在屈原之前的越王勾践就真的这样做的,他被夫差的军队打败将自杀时,...

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朝发枉渚”处:今湖南常德德山 图片来源: 武陵藏珍---沅澧流域历史文化图说\/周新国 周波 著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

屈原的的简介,越长越好!急!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

渔父(屈原的文章)在中华历史种的内涵~!
竭力劝导屈原遵循道家“和光同尘”的处世原则,摆脱尘世间一切不必要的烦恼。 《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作为人生诱导者角色是完全的主动行为,这一特点在两篇《渔父》的开头与结尾处表现得非常明显。《庄子·渔父》开篇即描写孔子正率领弟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其乐融融。渔父...

屈原要跳江,这时候孔子去劝,他会怎么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也。

屈原简介
屈原从小就很勤奋,渴望学习。早年,楚怀旺信任他。他是左佐和三义医生。他经常与王怀讨论国家事务,参与制定法律,倡导规章制度,弘扬道德,改革政治,团结反秦。促进“美国政治”。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的实力有所增强。由于他自己的性格,他在修改规定时不愿意听上官医生的话。此外,楚怀王的命令尹子兰...

沧浪歌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沧浪歌》赏析 广义:传统上讲世事清明时,可以出仕为民造福;世事混乱时,也不必过于清高自守,这是渔夫劝屈原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 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

英吉沙县18215536706: 渔父劝屈原应该怎样处世 -
在璐行气:[答案] 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 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

英吉沙县18215536706: 屈原的优秀品质 -
在璐行气: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英吉沙县18215536706: 分析屈原和渔夫的形象,探讨她们不同的人生态度,你的人生态度�� -
在璐行气:[答案] 《楚辞·渔父》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另一个是“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渔父. 从渔父劝屈原的话“举世皆浊何不汨其泥扬其波”,可以看出渔父推崇一种圆滑处世的态度,但是从他离去时所...

英吉沙县18215536706: 《渔父》中的渔父和屈原各具有怎样的处事态度 -
在璐行气: 屈原和渔父各自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白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 “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

英吉沙县18215536706: 屈原的有关信息 -
在璐行气: 屈原像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

英吉沙县18215536706: 《楚辞.渔父》表现了渔父和屈原的什麽处世态度 -
在璐行气: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英吉沙县18215536706: 《沧浪水之歌》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
在璐行气: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吾足.翻译: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屈原 《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世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吾足....

英吉沙县18215536706: 爱国故事 -
在璐行气: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

英吉沙县18215536706: 记得屈原的《渔父》说的有两种观点:屈原本人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读醒”,现代社会对人也是一个见多识广要求,事情看的太明白,问题烦恼... -
在璐行气:[答案] 屈原的是大智慧;渔夫的是小聪明;但遗憾的是我们多是这种小聪明——许多年前大智慧翻起了一股浪花被打下去了,现在多是关注眼皮底下一丁点儿事儿的碌碌之辈了. 小聪明也不容易——闫真有本书,书名就叫《沧浪之水》,说的是从屈原到渔...

英吉沙县18215536706: 从文中可知渔父和屈原有怎样的处世态度? -
在璐行气: 屈原愤世嫉俗,眼睛里容不了沙子,渔夫是追求平淡不去追求所谓的对错.真正的自由奔放,不为世俗所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