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酒的渊源

作者&投稿:阴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陶渊明与水的渊源~

饮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序言是: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象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其六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其九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杨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杨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其十三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

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黄色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的酒,写成了《饮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诗。

其十四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

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纯真的人。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的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见了。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诗书烧成灰。

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

最后突然转到饮酒上,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酒,才对得起头上戴的过滤酒的葛巾。陶渊明饮酒诗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的一首。这组诗是借酒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为是酒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是二十首饮酒诗的总结。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8806.html

一、身世背景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二、陶渊明的思想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 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 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 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 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 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
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 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
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 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
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 但是, 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

扩展资料陶渊明的故事
一、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二、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彭泽当县令。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三、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
无论贵贱人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饮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序言是: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象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其六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其九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杨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杨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其十三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

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黄色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的酒,写成了《饮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诗。

其十四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

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纯真的人。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的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见了。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诗书烧成灰。

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

最后突然转到饮酒上,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酒,才对得起头上戴的过滤酒的葛巾。陶渊明饮酒诗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的一首。这组诗是借酒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为是酒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是二十首饮酒诗的总结。

陶渊明:田园诗与酒

(陶渊明的“酒中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兴宁三年(365),死于宋元嘉四年(427),是我国四、五世纪饮长江水成长的一位伟大诗人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同时留下诗名酒名的人不多,著名的仅有三人,陶渊明位列其中,余下两
位是阮籍、李白。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他独创的田园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一个流派,独树一帜,影响深远。陶渊明一身爱酒、颂酒,读他的诗,仿佛时时都可以嗅到酒的醇香,体验到酒的魅力。南朝梁代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可见诗人对酒之偏好,可见陶诗与酒之融洽。

� 一、陶渊明的“酒中趣”

� 陶渊明嗜酒,留有许多佳话。

�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就十分好酒。他到亲戚朋友家去喝酒,总是一去就喝醉,喝醉就回

去。从诗人写的《五柳先生传》中,可以看到诗人青年时代诗酒自娱,性情爽快的生活风貌: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陶渊明一生中,仕途生活只有13年。在经过几次入世、出世的反复,陶渊明彻底看透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决心归隐田园。但是,为了归隐后有酒喝、有饭吃,他不得不先做点物资上的准备,于是这位以“固穷守节”而著称的伟大诗人也灵活了一次,作了彭泽(今江西彭泽)令,这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关于这个为酒做官的故事,萧统的《陶渊明传》叙述得颇为详细。

� (陶渊明)谓亲朋曰:“聊欲弦歌(指做地方小官),以为三径(指归隐的处所)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糯米之类,可以做酒),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粳稻)。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关于为酒做官这件事,在诗人的《归去来辞序》里也有记述:� 于时风波(指战事)未静,心殚远役。彭泽去家百余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 当然,诗人最终还是不愿“口腹自役”,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彭泽令只做了80多天,便高唱《归去来兮辞》,坚决退隐田园了。�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清苦的,尤其是晚年,农田收成好的时候,还能过“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清淡自娱的生活,遇到天灾,有时就要断炊挨饿,所谓“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即便如此,诗人对酒的嗜好仍丝毫不减。

� 诗人有一首《乞食》诗,写作者晚年遭灾,饿得不由自主地出门求乞。敲开一家人的门,主人用酒饭招待。“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在极端困苦的景遇中,短暂的一次诗酒之会,也给诗人以极大的欣娱。

� 刘宋著名文学家颜延年与诗人的交情较好。颜作始安郡太守,经过寻阳,每天都到陶渊明家饮酒。临走之时,给诗人留下两万钱,诗人就全部送到酒家,陆续取酒。�陶渊明好酒,但决不能与那些只知胡吃海喝、醉生梦死的酒徒同日而语。诗人晚年,有一次断炊很久,起床也困难。江州刺史檀道济到访,并馈以梁肉,却被诗人挥而去之。诗人固然好酒,但更坚守自己的志趣。他决不愿为酒食而向权贵低头。�陶渊明嗜酒,自有他的道理。诗人曾为其外祖父孟嘉写过一篇传记,描写了孟嘉的人品和风度,同时也写到了孟嘉对酒的态度和认识:� 温(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君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耳!”

� 陶渊明受其外祖父的影响很大,追求“酒中趣”,也应该是陶渊明对酒的态度和认识。

� 那么,什么是陶渊明的“酒中趣”呢?《五柳先生传》中一句话说的很明白:“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萧统在《陶渊明集序》则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以乐其志 ”、“寄酒为迹”,这大约就是陶渊明嗜酒所追求的“酒中趣”了。

� 二、“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陶凯以武功博得高位,曾经做过晋朝的大司马,但因出身寒微,被人讥为“小人”。到陶渊明出生以后,家道已大大衰落。在特别讲究门第的东晋时代,象他这样的家庭出身,其仕进之路必定是崎岖坎坷、难有出路的。陶渊明少年时期,在儒道两家思想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中,养成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中不同的志趣。年轻时代的陶渊明即怀有济世之志,从29岁起,先后几次出仕,做过祭酒、参军、县令,然而每次历时都很短。诗人孤高自守,与黑暗的官场杆格难入。他初次出仕,做州祭酒,由于“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最后一次做官是彭泽令,一次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来 ,他手下的人禀告说,应当“束带见之”,他叹口气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当天即解职而去。从任职到去职,仅有80多天。

� 几次从政的经历,使诗人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浇灭了诗人“大济苍生”理想的火花,终于走上“躬耕田园”的生活道路,然而,由此也成就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独创了田园诗的新形式,使田园诗成为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的新流派。

�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他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着突出的成就。而以嗜酒著称的陶渊明,似乎特别善于遣酒入诗,在那些清新又极富奇趣的田园诗中,仿佛时时可以闻到江南乡村飘逸的酒香,时时可以看到诗人诗酒耕读、极富情趣的田园生活。酒,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增添了无尽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脍炙人口的《饮酒》其五,是诗人酒后的作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这首诗写农村自然景色的恬美静穆和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诗中不见一个酒字,但酒的韵味十足。人们常常慨叹“悠然见南山”中一个“见”字,十分地精妙,如果把“见 ”换成 “望”,意思一样,而意趣就尽失了。而诗人为什么用“见”不用“望”呢?这里一半的功劳恐怕要归之于酒。诗人酒后薰薰然、陶陶然,在东篱采菊,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只有这一“见”字,才能准确、传神地表现诗人薰薰然的神态。而这一如神来之笔的“见”字,诗人恐怕也只有在酒意的朦朦胧作用中才能得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传唱的名句,其艺术魅力应该说与酒的魅力是分不开的。�陶渊明爱酒、爱菊花。萧统《陶渊明传》中记有这样一件事:陶渊明“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花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江州刺使王弘)派人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后来,好事的文人们竟将这件事和由于上面一首诗作为典故,演化成重阳节饮菊花酒(也称东篱
酒)、赏菊花、赋菊花诗的雅事,并逐步成为流传千百年的民间风俗。诗因酒而增色,酒随诗而传扬。诗与酒,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的一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多侧面地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

�“盥(guan冠)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劳作后,洗了脸洗了脚,坐在檐下休息,喝上几杯酒散散心。�“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葵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诗人与农民劳作后一起回家,并拿出酒来慰劳邻居。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酌。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其一)诗人自己酿酒自己喝,孩子们在身边嬉戏。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mian缅)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诗人辞官归来,一路眉开眼笑,“载欣载奔”。牵着幼儿进入家里,满满的酒樽已经摆好。拿过酒壶和酒杯自斟自酌,斜眼看着庭院里的树枝,脸上露出喜色。

� 不难看出,酒给诗人的田园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酒已深深地融入了诗人的田园生活。很难设想,如果诗人的生活和诗中都没有了酒,还会不会有陶渊明,还会不会有陶渊明的田园诗。

�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封建社会农村阶级和社会矛盾的粉饰。其实不然。诗人的田园诗赞美农村的恬美、宁静,歌颂邻里之间的淳朴真情和家庭生活的亲情,实际上是把田园与官场对立起来,用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用田园中人间的真情对比官场的欺诈和险恶,从而坚定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坚持固穷守节的志趣。诗人所说的“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三、“寄酒为迹”�其实,陶渊明的诗,包括他的田园诗,并非都是那样的静穆,那样的潇洒,那样的飘逸。透过静穆、潇洒与飘逸的一面,我们时时可以感触到诗人那深深的忧愤与悲痛。

� 陶渊明的诗按题材、内容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田园诗与咏怀、咏史诗。咏怀、咏史诗集中围绕出仕和归隐的矛盾,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

高尚品质,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酒则成为诗人抒发内心愤懑之情的诱因和媒介。

� 在陶渊明大约归田后的第十二年,诗人写下了他的名作《饮酒》二十首。在这二十首诗里,他回忆了过去的生活,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生活中种种观感和体验,对险恶、污浊的社会表示了忧愤与不满。这组诗的小序记述了他写这些诗时的寂寞心情:�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 “闲居寡欢”,“顾影独尽”,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痛苦的;“以为欢笑”,不过是长歌当哭而已。其实,诗人是知道酒会伤身,使人短寿的。“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形影神三首》)但诗人还是“忽焉复醉”,可见诗人是因痛苦而醉;因醉而更加痛苦。

� 《杂诗》其二,也十分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有志难骋、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悲愤:�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 这首诗从傍晚写到天明;从明月的冷寂写到内心的悲凄。其中写到酒的两句尤其生动传神,尤其沉痛感人:“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诗人心里本有许多话要说,话到嘴边才觉察到身边无人,于是转向自己的身影劝酒。这一“挥杯”之中,深藏着多少诗人挥之不去的忧愤啊!

� 我国文学史上,若论以酒解忧的诗文,最著名的当然是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句,几乎妇孺皆知。然而,曹操仅此一句。屈原当然是一位“愤怒”的诗人,但其诗中,饮酒与销忧尚未结缘。诗酒同时留有盛名的阮籍,却没有一首咏酒的诗,以至有“阮诗无酒”之说,更遑论以酒销愁的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多篇生动传神写酒与忧诗文的著名诗人,还当数陶渊明。

� 由于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尽管诗人有万丈忧愤抒发,也不能不有所掩饰。

《饮酒》二十首,包含了诗人对社会政治的痛恨、不满等丰富深刻的内容,诗人将这些诗归在《饮酒》这个总题目下,通过“饮酒”来“咏怀”,就是为了以酒为掩饰,逃避黑暗势力的迫害。魏晋时期,象阮籍那样的许多文人往往借醉酒避害。《饮酒》二十首最后一首最后两句,诗人特意申明:“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只怕我的诗中多有谬误不当之词,请求谅解,因为我是一个喝醉了酒的人啊!

� 《饮酒》二十首中有十首写到了酒。是酒给诗人深深伤痛的心以抚慰,是酒让诗人在忧愤中强作“欢笑”,是酒掩饰了诗人对恶势力的猛烈抨击。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大约主要就是这个意思。

去百度查查不就知道了


陶渊明与酒的渊源
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这是个好法...

陶渊明的资料 急急急!!!
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题材的分类 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 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 人的继承发展 行役...

陶渊明的渊明是什么意思
陶渊明名潜,“潜”的本义是“没入水中,且在水下活动”,“渊”的本义是“深水,潭”,“渊明”二字即“清澈见底的深水潭”,恰好成为“潜”字的注脚(水深且清方能潜水活动自如)。又因为古人在一般场合下都采取“姓+字(号)”的称呼方式,所以“陶渊明”这一礼貌性的称谓就沿用至今了。这就是...

李白评价陶渊明的诗
”从这首诗来看,李白是极度崇拜陶渊明的,尤其是喝酒的嗜好,与陶渊明的影响有关。陶渊明醉心于吟酒,咏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怎么可能会不知道五柳春呢。李白如此评价陶渊明,其实也在跟陶渊明比试酒量!“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白如此豪饮,此等酒量与陶渊明渊源颇深!

找淘渊明的一生故事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 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

陶渊明的资料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 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

陶渊明简介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 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

桃渊明的诗歌的特点
陶渊明为官的结果,获得的是苦痛与烦恼,因他“质性自然”,人事的束缚当然不适合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对率性真淳的陶渊明真是痛苦无比。在“饥冻”和“违己”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择。辞去官职,意味著妻儿将和他一起挨饿受冻,意味著没钱买他最爱的酒;但是继续留任,便是违背自己的真性情,出卖自己的...

藏头诗:用“渊源远愿”写一首关于友情的诗。
渊明醉酒独徘徊,故友推门笑颜开。源头溪水菊开盛,藤蔓青青入苍苔。远处青山松独立,欢饮清酒且一杯。愿与朋辈登高望,明年谁又伴我来。

用李渊渊三个字名字作诗
渊明嗜酒称第一 渊明雅思真高世 好景重重合尽题 李白当年流夜郎 渊明终合在柴桑 渊明盛说家园趣 美名灵迹异诸方 李花浅白开自好 渊明千载幸同调 渊明灵运不再生 奇峰角立千螺晓 李人公子恣行乐 渊源盖是退之客 渊明妙句群贤和 强健老人松下鹤 李白一斗诗情通 渊侣先行是最荣 渊源师友简编上 ...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8258479240: 陶渊明与酒有何渊源?
帛闻日晒: 陶渊明,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五 柳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8258479240: 求作文,古诗里的酒文化 800字 速急!! -
帛闻日晒: 给你一片范文,字数要大于800 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8258479240: 陶渊明的诗句 -
帛闻日晒: 一、陶渊明的伟大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这是由于他对社会、对时空、对人生、对生死的彻悟;由于他的博学强记和丰富的人生实践;特别是由于他出类拔萃的文学天才,用白居易的话说:“常...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8258479240: 关于文人与酒!仔细点的! -
帛闻日晒: 一、首先,中国文人在历史上,是一群没有社会势力,但是单纯的、浪漫的、理想化的一群人.他们有才气,其主要的理想,不是“当作家”,而是搞政治,搞国家建设.可是,社会没有给他们希望的回复,与期望的机会,是他们很苦闷,于是...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8258479240: 饮酒诗与酒诗一样吗 -
帛闻日晒: 饮酒诗与酒诗多时一样.但也有不一样.1先说一样酒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有时就同影与形一样不离.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诗与酒的渊源.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8258479240: 什么是诗酒精神 -
帛闻日晒: 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高雅情调,酒和诗就像是一对姐妹花,彼此依托,相互映...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8258479240: 解释陶渊明饮酒所包含的道家文化内涵 -
帛闻日晒: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此诗的语言平淡朴素,但又不失韵味.以毫不夸张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出沁人心脾的境界,显得自然而又耐人寻味.“一语...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8258479240: 带有”酒”字的诗局 -
帛闻日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君不见黄河之水天...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8258479240: 古人为什么喜欢饮酒做对啊,有典故吗?
帛闻日晒: 一方面,诗人即为艺术家,艺术是需要灵感的,酒是能使人中枢神经兴奋的饮料,故而受宠. 另外一方面,古代社会贫富不均,作为诗人,很多都是忧国忧民,道德高尚的阶层,借酒消愁也是可谓了.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学艺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