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与现代衣食住行的差别

作者&投稿:子丰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是什么样的~

“三生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
所谓“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属于学校德育的范畴。其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
二、人生观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
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应当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在阶级社会里,人生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同历史上剥削阶级的种种人生观根本不同,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进步人生观的合理成份,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无疑,这是极为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
三、“三生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
1、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瞬息万变,总会遇到许多大小各异的矛盾、挫折和冲突,给人带来烦恼与困扰。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掌握与各种致病因素作斗争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观点的总和,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活动方向和进行方式。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实际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也是培养人的一种信念。在大干世界中,许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信念对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人的潜能的发挥有着奇特的作用,信念在人们无能为力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无论是来自思想意识或宗教信仰,还是来自丰富的经验,都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取得最好的结果。
2、“三生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充分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

教育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伟大使命,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现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似乎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能力强。这一观点的缺陷表面上看是将知识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相混淆,实质上是人性关怀的缺失。它将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颠倒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三生教育”在本质上充分强调以人为本,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人格、尊严等方面的需求,以培养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在美国,比如哈佛大学50周年校庆时,曾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哈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观念上,“三生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个生命个体,无好坏优劣之分,挖掘每个生命体的特点和优点,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对大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现在,在许多高校,我们不时听到的消息是:某所大学又有学生跳楼,某所高校又发生一起凶杀案……不可以否认,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生命因各种原因从大学校园里消失,而这些逝去的生命十有八九是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这些生命的离去,对大学生有没有什么触动?应该说基本没有,当代大学生对同龄人的离去大多是漠不关心的,最多也是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少去思考这个群体的安全,更没有想过想方设法去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然而,仅仅责怪大学生是不够的,最主要的应从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上找出缺陷和不足。所幸的是,近年来高校中屡屡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已引起了各级教学行政部门、各高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这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没有把学生领入生命领域的探寻和思索,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教育者和课堂都没有告诉大学生。高等教育尚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作为肩负重要育人任务的高等学校重视并切实实施生命教育,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充分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为此,高校在“三生教育”活动中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对违规学生的处理要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严而有情,严而有度,等等措施,都可以较好地唤起大学生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重新认知。学校对大学生开展挫折意识教育并开设“三生教育”课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从学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去关心学生等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认真审视生命的意义、学习生存的技能、确立生活的崇高目标。
四、“三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生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它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生存技能低下、生活目标缺失,不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家庭与社会带也带来极大的压力。“三生教育”的积极开展,有利于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他们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有利于他们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可能是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在校大学生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都是大学生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接受“三生教育”,培养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态度;遇到逆境,不失去信心。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勇于迎接挑战、战胜自己、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展示青春的魅力,使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

思想不同`社会观念不同``

  近代与现代衣食住行的差别

  近代 现代
  衣 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中山装、学生装及西服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 中国人的着装,也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并且年年翻新,变化无穷。城市年轻人的服饰,已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食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了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到1987年,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注重吃好。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餐桌。城市人更讲究营养,注重膳食结构,粗粮,绿色食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住 "1854年,租界当局修订土地章程,准许华洋杂处,华人开始涌入租界。到了70年代,进入租界的华人富商数量愈加增多,他们也开始住进了洋房。最初他们的住房是完全按照外侨原住国的建筑式样建造的,是纯粹的西式建筑。但是随着进入租界的江浙富人的增多,房屋建筑者们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在建造洋房的过程中,又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这样就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就更适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同时也使华人对西式建筑的认同感更为加强。 在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出现了石库门式的里弄住宅。
  " 中国人自古以来特别重视住房, 安居乐业使中国人幸福生活的一句成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空前的改善。农民们纷纷建造起了楼房,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安居工程”也使中低收入的职工也能买到合适的住房。人均住房面积大大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宽敞的住房,而是追求具有现代设备、环境优美的舒适住宅。
  行 电车、马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当时人力车的数量最多 汽车、飞机、轮船、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等,家用轿车已经开始普及,人们甚至已经在运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作为新的交通工具去遨游太空了。
  风俗 近代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的民主思潮的影响,主张“断发易服”“废除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移风易俗。但在广大的农村,女子缠足仍然没有停止。在城市,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那时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 取代等级森严界限鲜明的跪拜礼仪。 新中国成立后,在风俗习惯方面荡涤了封建糟粕,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党 和政府还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都是问题啊


中国近代生活的衣食住行与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
衣:古代穿长袍,近代是长袍与西服并行不悖,并产生了中山装,现代是列宁装,军装,之后又有喇叭裤,当代是休闲服,牛仔。食:原古较为“野蛮”,古代较为中统,分等级序列。近代开始传入西餐,现代食物逐渐丰盛。住:古代是富人高楼大厦,穷人无立足之地。现代是水深火热,当代是全面小康。行;古代是牛马...

中国近代与现代衣食住行的差别
近代 现代 衣 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中山装、学生装及西服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 中国人的着装,也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并且年年翻新,变化无穷。城市年轻人的服饰,已逐步融入国际潮流。食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

中国人民1840至1940之间的衣食住行有哪些变化?
中国人民在1840年至1940年之间的衣食住行经历了显著的变化:1. 饮食: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的饮食状况从经常食不果腹转变为不仅能吃饱,而且还注重营养均衡。2. 服饰:从衣不蔽体,逐渐过渡到现在温暖舒适,多样化的衣着打扮。3. 居住:过去,人们常常住在破旧的房屋中,无法有效遮风挡雨。而现在,新中...

从古至今衣食住行的变化
在近代中国历史中,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西俗化的倾向。这一现象反映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首先,在服饰方面,中国人逐渐接受了西式服装,如西装、衬衫等。最初,这些服装被视为“夷服”,但随着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加深,人们开始欣赏其简洁、灵活的特点。到了...

衣食住行的变迁
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

10年前的衣食住行和现在的变化
1. 衣着方面的变化:过去,人们的衣物常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庭成员的衣物往往是循环利用的,小孩子只有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而这些新衣往往是简单的粗布制成。现在,购买新衣已成为日常,人们不仅追求新衣,更注重品牌、款式以及衣物对健康的影响。2. 饮食方面的变化:过去,...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的 衣食住行 有哪些变化?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

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一、衣 1.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2.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1840至1940之间的衣食住行有哪些变化?
中国人民1840至1940之间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以下:1、旧中国人们食不果腹——新中国不仅能吃饱,还讲究营养;2、旧中国人们衣不蔽体——现在温暖而舒适;3、旧中国人们通常住在破房子里无法遮挡风雨——新中国人们住在高楼大厦里,住房面积大,设备好;4、旧中国人们交通不便——新中国交通便利,飞机、...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影响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总的来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全面冲击的结果,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和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导致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江阴市13970387133: 50年代到现代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
占信津乐: 应该讲变化太大了: 1、食:杂粮+土豆------白面+猪肉+蔬菜------白面+鸡、猪、牛、羊、鱼肉+各种蔬菜.现在天天找杂粮吃,呵呵. 2、住:一家人挤一间土房------四合院...

江阴市13970387133: 60年代的衣食住行和现在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差别
占信津乐: 衣:凭布票购买布匹自己裁制,每人每年不到2丈棉布(当时化纤很少),不够一套衣服,所以往往隔年才能置一身新衣,弟弟要穿哥哥的旧衣.当年全国人民的服装式样...

江阴市13970387133: 我们近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区别 变化 -
占信津乐: 近代化仅指工业化或者经济的快速发展,即资本主义化. 而现代化就是整个社会的平衡、持续发展的趋势. 近代化与现代化在时间、内容、目标、价值等方面都有区别.

江阴市13970387133: 七十年代的衣食住行与现在有哪些不同请诸位高手指教
占信津乐: 70年代时: 1、衣、全棉料多,化纤料极少,样式单一,花色偏暗偏少,上打下,小的穿大人的改制旧衣. 2、粗粮多、细粮少,产量低,不够吃,油少、肉少. 3、草房多、瓦房少、平房没有,一家挤在一处 4、地奔多、坐车少,最好的是有辆自行车还是旧的

江阴市13970387133: 中国近代生活的衣食住行与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 -
占信津乐: 近代生活,

江阴市13970387133: 列表比较20世纪年代和现在衣食住行的不同 -
占信津乐: 1绝代双骄2倚天屠龙记3我本善良4人在边缘5书剑恩仇录6连城诀7狄青8回到唐山9大地飞鹰10爱在暴风的日子11南拳蔡李佛12群龙夺宝13名门14杨家将15倚天屠龙记16决战皇城17边城浪子18六指琴魔19新札师20我和春天有个约会21国际刑警22雪山飞狐23银狐24刺马25神剑魔刀26上海风云27白骨阴阳剑28蜀山奇侠29楚留香之蝙蝠传奇30十三太保

江阴市13970387133: 民国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现在有哪些区别 -
占信津乐: 农村的女人还是裹小脚的 有文化的人 有身份的人还是穿长袍的 照明当然是有条件的用灯了 城市还是用灯多一些 农村就用煤油灯了 男人挣钱,女人在家的习惯还在大部分家庭延续

江阴市13970387133: 初二历史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说明祖国近代日新月异,不断走向富强 -
占信津乐:[答案] 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进入近代以来,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男子服饰的变迁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

江阴市13970387133: 与历史相比现代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与历史相比现代的衣食住行有什么
占信津乐: 古代人穿衣有贵贱之分,穿衣有尊贵卑贱.现代人属于无拘无束,穿衣形态万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