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善”,你是赞同“性恶论”还是“性善论”呢?

作者&投稿:姓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你赞同哪一个的观点?并结合上述观点谈一谈是否需要教育。~

二者观点并不冲突,我都支持,我不知道为什么你们会把这两者划在对立的两边。
性善论指的是,人有向善的心,人类互相合作才发展到了现在,所以孟子强调人们要遵从自己的这份善心。
性恶论指的是,人的私欲是生来就有的,与野兽一样,所以荀子强调后期的教育。
人生下来就是白纸,但有的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
孟子举例,人有怜悯之心,你见他其他人被迫害致死,你是否会心痛?很多野兽也会有这种感情吧?
荀子举例,人不仅有善心,还有恶心,如果你杀了他人才能活,你是否会杀?如果没有受到教育恐怕想都不用想吧?与野兽一样,如果威胁自己生存,是谁都得杀死。

1、人性论是哲学界历来争议的焦点。在先秦诸子中,性善论以孟子伪代表,认为人性本善,后天的学习与教育是为了使人保持天赋的善性不丧失。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就连圣人也不例外。而圣人最终成为圣人受到他人的尊敬,是因为他们做出很多努力去改造自己的本性,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放纵自己的本性,服从自己的情欲,胡作非为,因此受人轻视。

2、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基本上说明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但是顺序不对。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性善是孟子说的,性恶是荀子说的。孔子只是说人性天生是相近的、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熏陶、教习,差距才原来越大。但是,孟子这里认为是天生性善,荀子认为是性恶,只能说各执一词了。
3、孟子说的性善论,指的是人的同情心、怜悯心,也就是孟子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将人性的这一点放大,就是孟子所说的性善了。因此,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
荀子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人性应当分成性伪两部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伪是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的。“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所以应当通过后天的积累学习来改变,达到圣人。
4、孟荀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孟子强调教育是为了保持和发扬人的善性。荀子提出性恶论,其主要目的不是批判人性,而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为他推行礼仪教育奠定基础,且教育与学习在人性由恶转向善中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我们要结合荀子思想其他方面理解其性恶论,这样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才对吧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孟子荀子殊途同归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人性问题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孟子主张人性善,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荀子主张人性恶,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人性思想虽然是对立的,但其目的取向却是一致的,即都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育,以不断完善人自身。

孟子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他指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人身上的仁义礼智等,不是由别人给予的,而是本身固有的,只不过没有认真思考过罢了。他还指出“尧舜,性者也”。(《孟子·尽心上》)尧舜之所以能实行仁义,不是由于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就是如此。荀子指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荀子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的。这是孟子和荀子在人性问题上的一个共同点。

前提的一致并未导致结论的统一。关于什么是人性,孟子和荀子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孟子反对把人生而就有的食、色之本能当作人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荀子则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行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得到的,因而不能作为人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有生之本能、食、色之欲,人又有道德善行。道德善行等道德意识不是人先天就有的,而唯有先天就有的才是人的本性。

对于人性内容的不同回答,必然导致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孟子把人的仁义礼智看作是人之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因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之性善也,由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人性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正因为人具有仁义礼智之善端,所以人性才是善的。由于荀子把人先天生就的自然本能看作是人的本性,因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为什么是恶的呢?“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此外,荀子还把人欲为善和人需要道德礼法的约束与规范作为人性恶的证据。在他看来,人缺什么就需要什么,人之所以追求善,就是因为人缺少善,就是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如果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道德礼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从形式上看,孟子和荀子对待人性的态度是一善一恶,截然相反,但从二者的取向来看,二者又是相同的。孟子把人的仁义礼智看作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人的自然性,还承认人的口眼耳鼻的本能是人的天性,只不过认为不能让人的自然性去腐蚀人的社会性。荀子把人的自然性视为人的本性,但他认为不能让人的自然性任其发展,如若顺着人的本性发展,那么社会生活将无法进行,因而需要社会道德和礼法来矫饰人的本性,从而通过“人为”,使人施行善的行为。孟子和荀子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人性的内容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虽然他们在具体操作上有些差异,但基本立场却是倡导人的道德行为;虽然人的自然性是不可缺少的,但都认为应该限制它。

凡提出人性理论的人,都相应地提出了寻待人性的方法或取向。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了“存放心,养其性”,荀子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化性起伪”。孟子的存心养性强调的是自我修养,荀子的化性起伪强调的是外在的教育引导作用。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用水必然向下这样一种现象来说明人性善的必然性,但他难以回答社会现实中人们的恶行。孟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逃避人们的责难,提出了存心养性的理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心)是善的,是与禽兽不同的,由于有的人不知道保守自己的本心,不知道加强自己的善性,而把本心放了,把本性灭了,结果变得和禽兽差不多了。在孟子看来,就像“牛山之木美,被人砍光,山上草叶新苗,被牛羊吃光”一样。因此,人要成其为人,要想使自己不走向禽兽的境地,就要努力保守人的本性。“尽其心者,养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即尽最大努力修养善心,保持人的善心,培养人的本性。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后天的人为而形成的。荀子认为人之所以由性恶变成性善,完全是后天礼法教育的结果。尽管荀子认为尽管人的本性是恶的,但他认为人的本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通过礼法的教化,化性起伪,就可以变恶的本性为向善的本性。

总之,孟、荀二人中,一个从人性善出发,但不注意保养会变恶,得出了需要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结论;一个从人性恶出发,认为人性恶,才需要后天的道德礼法教化,以改变人的本性。前者是通过教化保住人的善性,后者是通过教化改变人的恶性。无论是存心养性,还是化性起伪,都在于倡导后天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修炼和道德行为,都在强调后天道德教化的必要性

一、同属儒学。本质一致,都是向善;
二、“性本善”强调善在人类文明后,尤其是在华夏血脉中传承的基因,对国人深刻影响,他引导了我们对民族的认同,对儒学中肯定人性的认同。这是谁都爱听的。
三、我不认为荀子说过“人性本恶”,他的《荣辱》、《性恶》章中表述的只是他对人性中恶善的认识和见解,我没看出他认定人性本恶。或许是我书读的太少。
四、同意“性善”。怜悯、助人、求知等是婴孩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些在常态的社会有广阔的伸张空间,而攀比、占有欲、复仇心理,则更多的是被隐藏在深层,是被后天激发出来的,而且人在潜意识里本能的就在抑制。与“性本恶”相连,我更认同“行本恶”,“行”即习惯,跟遗传有关(排除环境影响的那一部分),跟基因有关。所以我区分了“性”和“行”。

这取决于你对善恶的判断标准。
首先人是动物这点无可非议。那么人的行为必然会受动物的本性的影响。有人说你给婴孩两个苹果,他必定会选大的哪一个。于是这便成了性善论的佐证了,因为它表现了人的贪欲自幼便有。这当然是个笑话,婴孩会选大的苹果,是出于动物的本能,是远古时代的老祖宗通过基因遗留下来的。倘若这是恶,那世上的动物细菌甚至植物都是恶的了。因为出于更好的繁殖后代的本能每个生命都会选择更好条件。
有人说人是邪恶的因为人为了私欲什么坏事都干的出来。诚然某些人的行为另人发指。可是如果在他的心目中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是对的,那在他而言这是善,并且他按照他心目中的善去行的话,那他便是一个大善人。世间没有神,所以便没有真正的善恶。如今的善恶是大多数人认可的,是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一个标准。在动物界就没有善恶,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你不能说大鱼是恶,也不能说小鱼是恶,这只是生命的本能,是枷锁,是桎梏,是一张标明众生卑微的标签。倘若有一个人在接受了当今道德文化的教育,并且认同了它,却又做出了另人发指的行为,甚而让内心羞愧的话,那么他实在是一个恶人。
前一种人他依照本心而行,虽然他的善不为他人认同,他的善是他人眼中的恶,但他问心无愧。大家观点不同吧了,而他的观点又是少数派,所以他成了恶。如果当今社会的人,皆持他的观点,那么如今的道德观便是恶的了。
后一种人是知恶而为恶,那他的可恶便.....
我并非为恶人开脱。一句话,顺心而行方为大善,大佛即大魔。为何如今善人如此之多,皆因众意难违。人怕死,他不敢顺着本心而行,因为一旦侵害到他人的利益,会遭到他人的报复。所以没几人敢为恶。所以人必有所倚仗,才敢行恶。除却秦始皇又有谁敢肆意欺凌世人呢。而他同样遭到了报复,人们烧了他的宫殿,杀了他的族人。纵千古一帝又如何,众意难违同样适用。或许唯有不惧怕众人报复而又无比强大的神才有资格顺心而行,那么他心中的善不论世人如何看待,人们都必须接受奉为圭臬。可是真的有这样一位神吗?哎 东特闹
好了,如今的善恶倒不如说是一种准则。你唯有去遵循。就如交通规则一般。闯红灯死叫自作孽不可活,行绿灯死,则呼悲剧。其实闯红灯哪里恶了。笑话,这只是让人更好的活下去的一种制度。没人说动物闯红灯是恶,因为这制度是适用于人类的,动物非此类而。所以很多时候动物和人类没有可比性。
是的所谓善恶无非是让更多的人活下去,更高层次是让人开心的活下去的一种制度,是的是制度准则。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的神圣意味。所以性无善恶,有些人天生喜欢这种制度,有些人即便几经教诲依旧不喜欢这种制度。所以有了善恶之分。就好像长颈鹿大部分是长颈的,虽然这样利于长颈鹿生存但总会有短颈的。

我以为二者并不矛盾。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人应该保持原来的本性,不能“丧失其本心”;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强调后天学习的意义,目的是改恶为善。二者观点看似不同,但应都是主张人应该向善的。所以孰是孰非便无所谓了。

楼主,荀子应是“人性本恶”。这二人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历史课上就是这样讲的。


曾子以什么著称
他以崇尚孔子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注重教育培养等著称 拓展:曾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学习、持重、诚实、恕道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仁爱”思想。曾子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是人的本性,应当发扬这种仁爱之心,尽力去帮助别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曾子还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

耿子(古代中国哲学家)
耿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种善良本性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扬。耿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而非恶。这种善良的本性表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如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爱护弱小等...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告子曰:“性,犹湍...
小题1:C小题2:孟子看到客观世界对人的制约,认为人性本善,如果变得不善,那是外力所为。而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3分) 小题1:(孟子肯定的只是告子“水无分于 东西”的说法,并没有肯定他关于人性的观点,也没有对告子的观点作补充和发展)(...

孔子为什么会认为人性本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孔子是不讨论人性的,儒家讨论人性是从孟子开始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不良的熏染让人性变坏。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因此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重点在于能否去行,知行合一。而国家也应当通过实行仁政,唤醒百姓心中本...

人本善还是人本恶
第一派别以孟子为代表,他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提出,人们生来具有天生的善良本性,但是后天的环境和经历可能影响人的行为,导致人做出不善之举。因此,孟子强调教育和环境在塑造一个人性格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派别以韩非子为代表,他认为人性本恶。韩非子认为,人天生具有私心和贪欲,这种本性可能引发不道德...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分别是谁的观点?
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性本善是一个字词。出自《水信无分于东西》中孔子的言论,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由作者孟子所著。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从而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告子上》全文
《孟子·告子上》全文 段落一:人性本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才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段落二:论荣辱与道德 告子提及荣辱与道德的关系,指出一个人受到赞誉或指责与其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孟子的性善论的现实意义
因此,孟子就批评告子说:“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认为“以人性为仁义”,就像“以杞柳为__”一样,是违逆人性的,这在孟子看来就是祸害仁义了。第二,孟子的性善论对于不良的社会环境有一种批判意识。告子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

告子孟子思想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出了一个关键观点:“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内在拥有“四心”,即仁、义、礼、智。这些品质并非外在赋予,而是我们固有的,只是平时未能察觉。因此,我们应该在自我本性中发掘这些美德,“尽其才”,发挥天赋。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进一步阐述,人...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性本恶指的是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性格邪恶,需要后天教化和影响才能成为善良的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就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人才会慢慢变得邪恶。另一思想家荀子则提出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需要后天环境的不...

郑州市13755708908: 论述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各自的基本内容,并比较两者异同. -
采洁肺宝:[答案] 人性论是哲学界历来争议的焦点.在先秦诸子中,性善论以孟子伪代表,认为人性本善,后天的学习与教育是为了使人保持天赋的善性不丧失.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就连圣人也不例外.而圣人最终成为圣人受到他人的尊敬,是因为他们做出很多努力去...

郑州市13755708908: 对人性,孔子、孟子、告子各有什么看法? -
采洁肺宝:[答案]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性善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性恶论); 告子曾在孟子门下学习,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以人性为仁义.

郑州市13755708908: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分别是谁的观点?
采洁肺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

郑州市13755708908: 孟子和荀子不都是儒家的吗,怎么一个提出性本善,一个提出人之性恶,这不相悖吗? -
采洁肺宝:[答案]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 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郑州市13755708908: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你同意哪个关点? -
采洁肺宝: 我觉得单从字面意思看,人之初是性本善的,人生命的开端,本性都是善良的,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但是在我看来人有恶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趋势是向恶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两种观点都有它的可取性,看个人理解了.

郑州市13755708908: 孟子主张“性本善论,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善者伪之”论,你认?
采洁肺宝: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孟子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荀子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强调道德修养是主体通过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两种人性论看似对立,实际上是互补的.当然孟子主张的性本善论在中国历史上盖棺而论完全就是个笑话,导致伪善和犬儒主义的盛行. 求采纳

郑州市13755708908: 孟子的“性本善”论和荀子的“性本恶”论的区别? -
采洁肺宝: 这两个都是心理学上的知识,他们都是对人为什么作会为人的原因作了一个分析:孟子的"性本善"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关键的转变是在于后天的培养教育.而荀子的"性本恶"是指的,人在上一世做了坏事,所以这一世才转世为人来这个世界上受罪的,因为他认为,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担忧不已,每天都在为一些事情而忙碌,所以他认为的"性本恶"实际上就是指的人来这世上是为上一世而赎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