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物的诗文鉴赏

作者&投稿:唐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鉴赏古诗词的景物描写~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
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醉别
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
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诗鉴赏之表达技巧篇


  表达技巧设问角度
  1. 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②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 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例①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③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②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例③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问: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答: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④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见上)问: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答: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写景又透露出作者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
  例⑤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夜耕夜绩麻)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渔家傲》
  【内容】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

  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账。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赏析】:

  此词即景取譬,托物寓情,融写景、抒情、比兴于一体,以新颖活泼的民歌风味,以莲塘秋江为背景,歌咏水乡女子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上片叙事。起二句写近日溪水涨满,情郎趁水涨驾船相访。男女主人公隔溪而居,平常大约很少有见面的机会,所以要趁水涨相访。说“几度”,正见双方相爱之深;说“偷相访”,则其为秘密相爱可知。这涨满的溪水,既是双方会面的便利条件,也似乎象征着双方涨满的情愫。“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红斗帐,是一种红色的圆顶小帐,古诗词中经常联系着男女的好合。采莲船很小,一般仅容一人,说“难开红斗帐”自是实情。无计向,即没奈何、没办法。合欢,指并蒂而开的莲花。这三句写不得好合的惆怅,说“难”,说“无计”,说“空”,重叠反复,见惆怅之深重。特别是最后一句,物我对照,将男女主人公对影伤神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下片抒情,紧扣秋江红莲的现境设喻写情。红菡萏,即红莲花。面对秋江中因浪随风曳生姿的红莲,女主人公不禁产生这样的痴想:希望自己化身为眼前那艳丽的芙蓉,年年岁岁托身于秋江之上;更希望情郎化身为花底的轻浪,与红莲紧密相依,没有障隔,雨丝风浪中长相厮伴。用“红菡萏”和“花底浪”来比喻情人间亲密相依的关系,比得奇巧妙合,堪称作者一大创造。

  年代】:唐
  【作者】: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内容】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

  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同为晚唐诗人的李义山,有一首《安定城楼》,与许丁卯这篇,不但题似,而且体同(七律),韵同(尤部),这还不算,再看李诗头两句:“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这实在是巧极了,都用“高城”,都用杨柳,都用“汀洲”。然而,一比之下,他们的笔调,他们的情怀,就不一样了。义山一个“迢递”,一个“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个“一上”,一个“万里”,端推意远。神超多见风流,意远兼怀气势。

  “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这正是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而取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万里之愁,其意何在呢?诗人笔下分明逗露——“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似焉而已。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之为汀洲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盖蒹葭秋水,杨柳河桥,本皆与怀人伤别有连。愁怀无际,有由来矣。

  以上单说句意。若从诗的韵调丰采而言,如彼一个起句之下,著此“蒹葭杨柳似汀洲”七个字,正是“无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再从笔法看,他起句将笔一纵,出口万里,随后立即将笔一收,回到目前。万里之遥,从何写起?一笔挽回,且写眼中所见,潇潇洒洒,全不呆滞,而笔中又自有万里在。仿批点家一句:此开合擒纵之法也。

  话说诗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慨然,——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那一轮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溪山,——不一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据诗人自己在句下注明:“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形势了然。却说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诗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

  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那一联两句中。使后来的读者,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遂为不朽之名作。何必崇高巨丽,要在写境传神。令人心折的是,他把“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地清晰,如此地自然,如此地流动,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令人并无一丝一毫的“合掌”之感,——也并无组织经营、举鼎绝膑之态。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不紊;然而在“艺术感觉”上,则又分明象是错错落落,“参差”有致。“起”之与“沉”,当句自为对比,而“满”之一字本身亦兼虚实之趣——曰“风满”,而实空无一物也;曰空空落落,而益显其愁之“满楼”也。“日”“风”两处,音调小拗,取其峭拔,此为诗人喜用之句格。

  那么,风雨将至,“形势逼人”,诗人是“此境凛乎不可久留”,赶紧下楼匆匆回府了呢?还是怎么?看来,他未被天时之变“吓跑”,依然登临纵目,独倚危栏。

  何以知之?你只看它两点自明:前一联,虽然写得声色如新,气势兼备,却要体味那个箭已在弦,“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意趣。诗人只说“欲”来,笔下精神,全在虚处。而下一联,鸟不平芜,蝉吟高树,其神情意态,何等自在悠闲,哪里是什么“暴风雨”的问题?

  讲到此处,不禁想起,那不知名氏的一首千古绝唱《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诗人许浑,也正是在西风残照里,因见汉阙秦陵之类而引起了感怀。

  咸阳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翻如凭吊。“万里”之愁乎?“万古”之愁乎?

  行人者谁?过客也。可泛指古往今来是处征人游子,当然也可包括自家在内。其曰莫问,其意却正是欲问,要问,而且“问”了多时了,正是说他所感者深矣!

  “故国东来渭水流”,大意是说,我闻咸阳古地名城者久矣,今日东来,至此一览——而所见无几,唯“西风吹渭水”,系人感慨矣。

  结句可谓神完气足。气足,不是气尽,当然也不是语尽意尽。此一句,正使全篇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好处,确有悠悠不尽之味。渭水之流,自西而东也,空间也,其间则有城、楼、草、木、汀洲……;其所流者,自古及今也,时间也,其间则有起、沉、下、鸣、夕、秋……。三字实结万里之愁,千载之思,而使后人读之不禁同起无穷之感。如此想来,那么诗人所说的“行人”,也正是空间的过客和时间的过客的统一体了。

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

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

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

王维善于概括地抒写雄奇壮阔的风景。这类诗气魄雄伟,意境开阔,白描笔法,粗线勾勒,而且角度富于变化。请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峰是终南山(可泛称秦岭)主峰。诗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崇峻,正象山水画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白云”二句尤其出神入化。每一个有登山经验的人读了这首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诗写登山,下面的《汉江临眺》则是写临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一首描写襄阳风景的诗。先写楚地的形势,中写江流浩荡的景观,末写流连忘返的情意。粗线勾勒,境界壮阔,全是白描的写法,甚至不写山色是青是紫,是浓是淡,只说其若有若无,象一幅水墨山水画。诗人把握的是总体印象,而且是用诗思而非肉眼统摄的图象(这点与西方诗歌逻辑有别),表现出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艺术效应(这点又与西洋绘画逻辑有别)。王维类似的诗句很多,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

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请看他的山水小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静无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东升,空山洒满光辉,山鸟被惊醒,在山涧里发出鸣叫,显得格外清脆,更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人闲”有的版本作“人间”,其意亦可通,“桂花”就可释为月华。诗人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诗人是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富表现力、最引人遐想的动人一刻写的。这是一幅富有音乐感的月夜小景。与《辛夷坞》的空寂入禅相比,此诗热烈活泼,富有人间气息。

王维有一首描写深秋景色的小诗,名为《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源于陕西蓝田县西北。红叶即枫叶。早行山中,一路欣赏山景,忽然觉得衣服湿了,以为是下雨,细看却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中岚气,衣服大概就是让它打湿了吧!诗人把游客的这个感觉过程浓缩在两句诗里,写得十分有趣。此诗有色彩:白石、红叶、翠岚。有音响:溪水冲激石床。也有游人的感受。诗虽短小,却是包蕴丰富。唐代书法家也是诗人的张旭也作有一首七绝《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中的“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的另一番景象。王维诗中的“湿人衣”却是写幻觉和错觉,写出了浓翠欲滴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两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更是一首集诗画乐于一体的佳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写的是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象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象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

王维有些名句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等,诗中有画,诗中有乐。

王维的诗歌追求写意效果,讲究浑然一体,充分传达诗人的主观意趣。《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洒,四面芙蓉开。

表达了诗人闲适静穆的心情。《山居即事》更为细致地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沸腾的生活更衬托出诗人门庭的冷落。是一种企羡,还是真的已经超然于现实?难以明解。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写辋川秋天傍晚的景色,清静幽雅,如在画中。裴迪醉后狂歌于王维门前,别是一番情趣。“渡头”一联被传为绝唱,《红楼梦》中的香菱曾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高度赞美这句诗的画意诗情。王维的诗因为“诗中有画”,所以最易把读者带入诗境。难怪当香菱向黛玉请求作诗方法时,黛玉首先要她读的唐人诗,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而是《王摩诘全集》(见《红楼梦》第48回)。

王维山水诗的价值

王维山水诗的价值,首先应放到中国古典山水诗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

先秦时代的诗歌(如《诗经》和《楚辞》)中,有些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但处于内容的从属地位,并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才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这就是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但这类诗当时不多见。

山水诗是从魏晋以后开始兴起的。由于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士大夫们希企隐逸,寄情山水以远祸。晋室南渡,江南美丽的自然山水更吸引了士大夫们。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潮把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结合起来,引导士大夫们从自然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崇尚清淡之风也带来赞美山水隽语的发达(见《世说新语》)。玄言诗中亦出现山水佳句。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酝酿,终于产生出第一位山水诗人,这就是晋末宋初的谢灵运。

谢灵运长期优游名山胜境,写有大量的山水诗。其诗语言富丽精工,喜雕琢,追求形似。诗的结构往往是纪游式,末后总留有玄言诗的尾巴。他的诗往往是有句无篇。稍举一些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写园林;“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之写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之写冬;“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之写暮色;“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之写春景。这些精美的诗句,如一幅幅精致的山水画。谢灵运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随后,南齐诗人谢眺也写了一些清新流丽的山水诗篇,有些佳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南朝梁代诗人何逊也有些写景名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但他们的诗作都存在有句无篇的毛病。

山水诗直到盛唐时代才蔚为大观。孟浩然与王维首开山水诗派,光被后代诗坛。孟浩然比王维稍长,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写出了旅人的哀愁情绪和对大自然的细微感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豪壮、雄浑、磅礴。《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末四句: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写得有气魄,有感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前四句: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也写得意境盎然。

与孟浩然相比,王维在创造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上,在对自然山水美景的细致品味上,在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上,在山水诗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要突出许多。可以说,王维既是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诗人,又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宗。中唐的“韦柳”(韦应物和柳宗元)诗派,直到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无不承其余泽。李白的山水诗以气势取胜,具有叛逆精神。杜甫的山水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博大精深。王维的山水诗则意境空灵,充满禅趣,耐人寻味,虽然没有李白、杜甫诗歌中的那种震颤人心的思想灵光,但在艺术风格上极大地丰富了盛唐诗苑。不读王维的山水诗,就不能彻见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

王维的山水诗也有其当代价值:

它可以培养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使我们更充分地品味大自然的美,进而自觉地去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它当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感。爱国并非抽象。欣赏王维的山水佳作,能够增强我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深依恋之情。王维的山水诗蕴含着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我们由此又可以获得探索的快乐,享受祖国优秀文化的滋润,从而拼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

它可以陶冶我们的身心。品味王维诗歌优美的意境,遐想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就会得到某种精神愉悦。禅与气功有相通之处,进入诗境也就是进入王维所创造的“禅境”,我们也许能获得某种“气功效应”。

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

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

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

王维善于概括地抒写雄奇壮阔的风景。这类诗气魄雄伟,意境开阔,白描笔法,粗线勾勒,而且角度富于变化。请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峰是终南山(可泛称秦岭)主峰。诗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崇峻,正象山水画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白云”二句尤其出神入化。每一个有登山经验的人读了这首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诗写登山,下面的《汉江临眺》则是写临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一首描写襄阳风景的诗。先写楚地的形势,中写江流浩荡的景观,末写流连忘返的情意。粗线勾勒,境界壮阔,全是白描的写法,甚至不写山色是青是紫,是浓是淡,只说其若有若无,象一幅水墨山水画。诗人把握的是总体印象,而且是用诗思而非肉眼统摄的图象(这点与西方诗歌逻辑有别),表现出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艺术效应(这点又与西洋绘画逻辑有别)。王维类似的诗句很多,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

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请看他的山水小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静无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东升,空山洒满光辉,山鸟被惊醒,在山涧里发出鸣叫,显得格外清脆,更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人闲”有的版本作“人间”,其意亦可通,“桂花”就可释为月华。诗人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诗人是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富表现力、最引人遐想的动人一刻写的。这是一幅富有音乐感的月夜小景。与《辛夷坞》的空寂入禅相比,此诗热烈活泼,富有人间气息。

王维有一首描写深秋景色的小诗,名为《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源于陕西蓝田县西北。红叶即枫叶。早行山中,一路欣赏山景,忽然觉得衣服湿了,以为是下雨,细看却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中岚气,衣服大概就是让它打湿了吧!诗人把游客的这个感觉过程浓缩在两句诗里,写得十分有趣。此诗有色彩:白石、红叶、翠岚。有音响:溪水冲激石床。也有游人的感受。诗虽短小,却是包蕴丰富。唐代书法家也是诗人的张旭也作有一首七绝《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中的“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的另一番景象。王维诗中的“湿人衣”却是写幻觉和错觉,写出了浓翠欲滴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两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更是一首集诗画乐于一体的佳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写的是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象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象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

王维有些名句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等,诗中有画,诗中有乐。

王维的诗歌追求写意效果,讲究浑然一体,充分传达诗人的主观意趣。《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洒,四面芙蓉开。

表达了诗人闲适静穆的心情。《山居即事》更为细致地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沸腾的生活更衬托出诗人门庭的冷落。是一种企羡,还是真的已经超然于现实?难以明解。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写辋川秋天傍晚的景色,清静幽雅,如在画中。裴迪醉后狂歌于王维门前,别是一番情趣。“渡头”一联被传为绝唱,《红楼梦》中的香菱曾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高度赞美这句诗的画意诗情。王维的诗因为“诗中有画”,所以最易把读者带入诗境。难怪当香菱向黛玉请求作诗方法时,黛玉首先要她读的唐人诗,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而是《王摩诘全集》(见《红楼梦》第48回)。

王维山水诗的价值

王维山水诗的价值,首先应放到中国古典山水诗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

先秦时代的诗歌(如《诗经》和《楚辞》)中,有些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但处于内容的从属地位,并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才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这就是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但这类诗当时不多见。

山水诗是从魏晋以后开始兴起的。由于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士大夫们希企隐逸,寄情山水以远祸。晋室南渡,江南美丽的自然山水更吸引了士大夫们。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潮把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结合起来,引导士大夫们从自然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崇尚清淡之风也带来赞美山水隽语的发达(见《世说新语》)。玄言诗中亦出现山水佳句。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酝酿,终于产生出第一位山水诗人,这就是晋末宋初的谢灵运。

谢灵运长期优游名山胜境,写有大量的山水诗。其诗语言富丽精工,喜雕琢,追求形似。诗的结构往往是纪游式,末后总留有玄言诗的尾巴。他的诗往往是有句无篇。稍举一些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写园林;“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之写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之写冬;“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之写暮色;“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之写春景。这些精美的诗句,如一幅幅精致的山水画。谢灵运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随后,南齐诗人谢眺也写了一些清新流丽的山水诗篇,有些佳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南朝梁代诗人何逊也有些写景名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但他们的诗作都存在有句无篇的毛病。

山水诗直到盛唐时代才蔚为大观。孟浩然与王维首开山水诗派,光被后代诗坛。孟浩然比王维稍长,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写出了旅人的哀愁情绪和对大自然的细微感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豪壮、雄浑、磅礴。《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末四句: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写得有气魄,有感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前四句: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也写得意境盎然。

与孟浩然相比,王维在创造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上,在对自然山水美景的细致品味上,在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上,在山水诗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要突出许多。可以说,王维既是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诗人,又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宗。中唐的“韦柳”(韦应物和柳宗元)诗派,直到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无不承其余泽。李白的山水诗以气势取胜,具有叛逆精神。杜甫的山水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博大精深。王维的山水诗则意境空灵,充满禅趣,耐人寻味,虽然没有李白、杜甫诗歌中的那种震颤人心的思想灵光,但在艺术风格上极大地丰富了盛唐诗苑。不读王维的山水诗,就不能彻见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

王维的山水诗也有其当代价值:

它可以培养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使我们更充分地品味大自然的美,进而自觉地去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它当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感。爱国并非抽象。欣赏王维的山水佳作,能够增强我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深依恋之情。王维的山水诗蕴含着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我们由此又可以获得探索的快乐,享受祖国优秀文化的滋润,从而拼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

它可以陶冶我们的身心。品味王维诗歌优美的意境,遐想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就会得到某种精神愉悦。禅与气功有相通之处,进入诗境也就是进入王维所创造的“禅境”,我们也许能获得某种“气功效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
古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闲适 , 生活 , 理想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著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

关于山水的诗句并赏析
赏析如下: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 5.山水的古诗及鉴赏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

方岳描写风的诗词《春思》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春思》是南宋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方岳描写风的诗词《春思》,欢迎阅读!《春思》南宋•方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李白《长相思》作品赏析
李白的《长相思》里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大概就是“美人如花隔云端”了吧!这首《长相思》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一起赏析一下原文、作品翻译等内容吧!李白《长相思·其一》诗文鉴赏: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

《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
赏析: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

如何赏析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
如何赏析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 借景抒情的散文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散文虽然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但是赋予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江上》 诗歌鉴赏
江上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 飞雪 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① 作者 是个穷愁潦倒的 诗人 ,他的一生 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 异乡 。②沧江,因 江水 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作品鉴赏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 比喻 和反衬的 修辞 方法,形象地写出了 晴空无云 ...

题大庾岭北驿一诗的赏析
【解题指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诗词创作中称此类为“虚”,因此不能以虚为虚,必须化景物为情思,这也是诗词鉴赏的一把钥匙。所以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必须到诗人所写的景物中去寻找才行。 ②诗人以“应见陇头梅”作结,含有不少潜台词,请展开联想,加以发挥: 【答】诗人想象明天岭上看到的将是盛开的红...

《入彭蠡湖口》诗词鉴赏
《入彭蠡湖口》古诗简介 《入彭蠡湖口》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山水诗。此诗作于前往临川途中由长江入彭蠡湖口时。诗中细致地描写了入彭蠡湖口的经过与所见的景物。面对彭蠡湖,诗人看到灵异不显,异人隐迹,暗喻贤人隐世之理,故最后发出“弦绝念弥敦”之叹。全诗意境疏朗高远,笔致趋于跳荡,用典不露痕迹,情...

小池古诗文鉴赏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信丰县17678127971: 写景的五首诗加赏析 -
守斩万敏: 1、【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赏析: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信丰县17678127971: 求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以及赏析,200字以上 -
守斩万敏: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

信丰县17678127971: 写景诗 并赋上写景句的赏析(200字左右) -
守斩万敏:[答案]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草、水、树...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

信丰县17678127971: 古诗词赏析,最好有名点的.300字.最好写景的. -
守斩万敏:[答案]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赏析】: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

信丰县17678127971: 八句的写景名诗八句的写景古诗,要名家写的,还要赏析,至少十首. -
守斩万敏:[答案]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今夜鄜...

信丰县17678127971: 关于写景的古诗 并赏析 -
守斩万敏: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

信丰县17678127971: 描写景物的诗文及鉴赏 -
守斩万敏: 诗鉴赏之表达技巧篇表达技巧设问角度1. 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例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

信丰县17678127971: 写景的古诗文怎样赏析?我看不懂写景诗的意思,也翻译不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更看不出来,我应怎样学习? -
守斩万敏:[答案]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

信丰县17678127971: 按类型收集、整理几首我国古代对景观审美描写的诗词 -
守斩万敏:[答案] 你说的是不是像 边塞诗 田园诗等这些风光的,游诗,月夜的等等 边塞: 《渔家傲》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把稳.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夕阳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信丰县17678127971: 你能想起哪些写景诗句,并简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上加以赏析 -
守斩万敏: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写雪后美景,以春花喻冬雪.“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还传递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诗人把一个银白的世界变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