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洋脊”?

作者&投稿:裘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洋脊是指洋中脊吗?那中洋脊又是指什么,还是跟前两个是一样的概念?~

洋中脊一般是指现在正在拉张的大洋活动中心,它是热值最高的地方,表现为洋壳由中心向两边加厚;洋脊是一个通指,包括古洋脊和现今正在活动的大洋中脊;中洋脊可能是某些学者的说话,我认为可能是说洋中脊最活跃的那部分。

人有脊梁,船有龙骨。这是因为有了它们,人才能立于天地之间,船才能行于大海之上。可你知道吗?海洋也有脊梁,大洋中脊就是它的脊梁。
大洋中脊又称中洋脊、中隆或中央海岭,是海底狭长绵亘的高地,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彼此相连,长达8万公里。在板块构造模式中,大洋中脊顶部标出了海底扩张轴线,属分离型板块边界。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单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部分。
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驶入海洋,进行环球考察。驶到北大西洋中部时,发现有一条巨型海底山系。但直到1925~1927年间,通过法国“流星号”调查船的回声测探仪,对大西洋水深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证实了整个大西洋底纵列着一条长达17000公里的大洋中脊。1956年,美国学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世界各大洋底部都存在有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分布在大西洋中间,走向与大西洋东西两岸大体平行,呈S形纵贯南北。由于这条巨大山脉像大西洋的脊梁,因而取名为大西洋中脊。自北极圈附近的冰岛开始,曲折蜿蜒直到南纬40°,长达1.7万公里,宽约1500~2000公里不等,约占大西洋的1/3。

中洋脊
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三大洋的中脊在南半球互相连接,总长达8万公里,面积约1.2亿公里2,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3。其脊部通常高出两侧洋盆底部1~3公里,脊顶水深多为2~3公里,少数山峰出露于海面形成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等。洋中脊常被一系列与其正交或斜交的断裂带错开(称断错带),其中大西洋中脊在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断裂带(Romanche gap),东西错动距离达1000多公里。沿断裂带有狭长的沟槽、海脊和崖壁。在大西洋和印度海中脊的轴部,一般有深约1~3公里、呈纵向分布的中央断裂谷地。洋中脊是现代地壳最活动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活动、岩浆上升和地震,水平断裂(转换断层)广布。根据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新地壳产生的地带。热地幔物质(熔融岩浆)沿脊轴不断上升,凝固成以超基性和基性岩组成的新洋壳,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扩张的半速度(即每边速度)多为1~5厘米/年。

海岭
海岭又称大洋中脊。

在四大洋中有彼此连通蜿蜒曲折庞大的海底山脊系统,全长达80000多千米,像一条巨龙伏卧在海底,注视着波涛滚滚的洋面。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就是太平洋中脊出露部分。在大洋中脊的顶部有一条巨大的开裂,岩浆从这里涌出并冷凝成新的岩石,构成新的洋壳。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中间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的海岭,也叫做大洋中脊。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太平洋有地震活动性的海岭,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这个海岭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把它叫做东太平洋中隆,它在加利福尼亚湾北端中断,与圣安德烈斯断层相连。

海岭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如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有大西洋海岭相隔;非洲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为印度洋海岭。海岭是板块的分离边界,又叫生长边界。海岭是受引张力的区域,热流量高。

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部的地震带就是他们的中脊,太平洋的地震都分布在边界上。

就是大洋中脊,在世界各大洋的海底中央,都有一系列的海底山脉,绵延数千甚至上万千米,被人称为大洋中脊。这些山脉是地壳板块的断裂之处,地质活动频繁,有大量的海底火山和地震活动。

海底火山喷发产物最大的特徵,是当岩浆从地底下上升到地表喷发时,会碰到厚层的海水,快速冷却形成玻璃质的岩石。火山若在深海的环境,岩浆喷发速度够快且量大时,将形成厚层块状的熔岩流,如大部分海底中洋脊的喷发。若岩浆喷出的速度较慢,则形成枕状熔岩。在浅海的环境中喷发,岩浆将会与海水作用,发生水成火山喷发,产生较剧烈的喷发作用,形成枕状角砾岩和玻璃凝灰岩。

近日,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泰特帕雷岛附近的一座海底火山喷发。火山喷出的岩浆和气体直冲到海面以上70米的空中,并且在海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岛屿。一些澳大利亚科学家目睹了这一罕见的造岛过程。

在陆上喷发的中性安山岩岩浆,若岩浆中含有较多的气体,将发生剧烈的喷发,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吐坡火山的喷发,火山喷发柱的高度可达到20公里的高空,产生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碎屑流的堆积;若岩浆中所含的气体较少时,将以较温和的形式喷发。

因中性岩浆的黏滞性较大,除了部分产生熔岩流流出火山口外,大部分会以熔岩丘的方式喷发出来,如1991年日本的云仙火山,火山喷发当时,安山岩质的岩浆如挤牙膏的方式,在火山口附近,形成垂直高约200公尺的熔岩丘,因熔岩丘的角度过大而发生崩塌,形成火山碎屑岩的堆积。陆上喷发的岩浆在地表上流动时,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发生热氧化作用,在岩石表面形成红棕色的特徵。

地球表面的板块是因为三次超级火山的爆发和岩浆蔓延所造成的结果 透过太平洋海底山脉磁极的转换研究发现, 海底山脉是从海洋板块升起的古代火山, 但是海底山脉并不高得足以到海平面以上形成岛屿。
研究者能够确定海底山脉形成的时间并且分析其磁化方向。 其原理是当海底火山喷发后, 熔化的岩石冷却固化成海底山脉, 在冷却的过程中, 地球当时的地磁会磁化熔岩中的磁性物质, 使得当时的磁极方向得以保存在其中。透过研究古地磁方向的记录, 并且从海底山脉中地磁方向的变化, 科学家能够计算磁极的位置和偏移的历程。 大约 在八千四百万年以前地磁方向曾有相对快速的偏移, 这个地磁偏移情形持续了两百万年。这个变化时间的长度对地质学家而言是相当快速的。

大多数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反应物越过一个能量障碍。通常所提供的能量是热
能、光能、压差或电势。现在,令很多化学家感到吃惊的是,机械力也被列在其
中。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来说,我们可以把它“推”一把。在超声波的
影响下,特殊设计的聚合物的重排反应可以加快,反应通道会出现偏向,产生从
纯粹热或光诱导反应不能获得的产物。这些聚合物含有一种mechanophore,其位
置在来自拉伸流(extensional flow)的力最大的点上。除了为控制化学反应提
供新方法外,这项研究工作还会导致具有机械适应性的材料问世,如能够产生一
种信号来警告将要出现的损坏、进行结构改变以减慢损坏速度、甚至自我修复的
聚合物材料。(Letter p. 423; News & Views)封面图片:Benjamin Grosser,
Imaging Technology Group, Beckman Institute, UIUC

关于金催化活性的研究(Good as gold)
Relativistic effects in homogeneous gold catalysis
含有金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尤其是cationic phosphine-gold(I)复合物,正在成
为种类越来越多的合成转化反应的强大催化剂。对金、尤其是对相对论效应的理
论研究,能为合理解释这些催化剂所观测到的活性提供一个框架。David Gorin
和 F. Dean Toste利用实验和计算数据总结了我们目前对均一的金催化作用的理
解,重点是以前未研究过的活性以及新方法的开发。(Review Article p.
395)

不用保护官能团的新合成方法(Organic synthesis: Spurning protection)
Total synthesis of marine natural products without using protecting
groups
全合成(用结构较简单的起始材料来合成复杂有机分子的过程)在过去50年里取
得了引人瞩目的进步。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但能够生成足够数量大天然产物、
供进一步研究的合成路径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一组化
学家发现,在合成过程中使用“保护”官能团的例行做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
关键障碍。在一个分子的其他部分在发生化学转变的时候,经常需要“保护”官
能团来掩蔽该分子的活性部分。为了演示新方法所具有的潜力,该文作者们在没
有使用任何一个“保护”官能团的情况下合成了一个大家族的海洋生物碱中的几
个成员。该方法使他们能够在10步或更少的反应步骤中获得以前需要20步或更多
化学反应步骤才能获得的数量有意义的分子。(Article p. 404; News &
Views)

地幔上涌事实上不对称(Mantle upwelling: Not getting it straight)
Skew of mantle upwelling beneath the East Pacific Rise governs
segmentation
新海洋壳是随地幔上涌在中洋脊产生的,这个过程过去被假设在活跃山脊下是对
称的。但来自East Pacific Rise的新的地震成像数据表明,事实不是这样:地
幔上涌事实上是歪斜的。这也许是海洋扩散中心的分割化的部分原因,并且也许
还可解释为什么该山脊的一部分火山和热液活跃、而另一部分却处于休眠状态。
(Article p. 409)

大型梭菌类细胞毒素的自催化分解(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C.
difficile toxins made toxic)
Autocatalytic cleavage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B
Clostridium difficile是在医院中发生的感染的原因。它见于一些健康成年人
的大肠中,正是由于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好的”肠道细菌数量的减少,才为C.
difficile毒素引起严重腹泻和大肠炎创造了条件。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所有大
型梭菌类细胞毒素的分解是一个自催化过程,也就是说该毒素激发其本身,是由
宿主纤维醇磷酸酯共因子诱导的。C. difficile感染极难治疗,所以将治疗药物
瞄准这一由毒素激发的分解过程具有潜在重要性。(Article p. 415)

YORP效应被观测到(Asteroid 1862 Apollo:The difference a day makes)
Acceleration of the rotation of asteroid 1862 Apollo by radiation
torques
YORP(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效应是太阳系中的一个重要
影响因素。实际上观测它的作用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现在,对小行星1862
Apollo科学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当太阳能从一个非对称天体被发射并重新辐射
时,YORP效应出现。所产生的力起一个引擎的作用,驱动该天体转动。这一同样
的非对称性还可被用来跟踪一个小行星的转动,因为它在不同时间反射不同数量
的光。重新分析关于小行星1862 Apollo自旋的记录,研究人员发现,由于YORP
效应,它的转动速度在仅仅40年时间里就已经增加了额外一圈,在效果上相当于
增加了一天,即便Apollo的直径远远大于一公里。(Letter p. 420; News &
Views)

北美岩石圈底部和顶部的错位(Driven by convection)
Seismic evidence for convection-driven motion of the North American
plate
一组地震图片、地质年代资料和板块运动重建资料,被用来比较北美岩石圈底部
和顶部一个热点轨迹的位置和年代。这项工作显示,该轨迹的表面和深部存在一
个明显错位;随着轨迹年龄的增长,该错位也在增加。该错位可以由北美底下地
幔岩石圈中的蠕动得到最好的解释。这些观测结果所暗示的剪切作用表明,板块
运动是由板块底部的粘性牵引力驱动的,而不是被其阻滞的。这一结论对于了解
板块构造的驱动力有重要意义。(Letter p. 428)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素和演化因素(Adaptive radiations: Bursting to
evolve)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and predation on diversification in a model
adaptive radiation / Immigration history controls diversification in
experimental adaptive radiation
生命的多样性被认为是源自一系列演化突发事件或“适应性辐射”。造成这些突
发事件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在大灭绝之后出现、会出现在岛屿上、并且
从时间上来讲是零星或偶然出现的?Justin Meyer 和 Rees Kassen在一个包含
原生动物捕食者Tetrahymena thermophilia及其细菌猎物的群落中为我们提供了
实验证据,该证据表明,引起演化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受这些捕食者影响。要减
少猎物的种群数量,捕食者会降低猎物物种分化成新形式的速度。捕食者在孤立
的岛屿上数量稀少,而且有时会发生大量灭绝,说明它们的缺席是随后发生的突
发演化事件的一种催化剂。在另一篇论文中,Fukami等人利用模型细菌种群发
现,生物多样性是向群落内迁移的生态过程和群落内的多样化演化过程这两个过
程的结果。这意味着,只有将生态和演化综合起来,才能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
(Letters pp. 432, 436; News & Views)

一个分子受体中两个效应的测量与区分(Channel gating: Take the
positives)
Relating ligand binding to activation gating in CNGA2 channels
环核苷酸门控(CNG)通道是眼睛的光受体和鼻子的化学受体中调控电响应的膜
蛋白。Biskup等人对由四个相同的亚单元组成的CNGA2通道中的配体结合和通道
激活进行了同时测量。这使得人们首次有可能对一个分子受体中影响结合和影响
构象变化的效应进行区分。分析显示,通道激活有一个令人吃惊的机制,该机制
不符合具有相当结合点的已有门控模型,但却适合一个在配体结合中有高度正/
负合作性的模型。(Letter p. 440)

怎样防止心肌肥大发展成心脏衰竭?(Cardiac hypertrophy: Boosting the
heart)
p53-induced inhibition of Hif-1 causes cardiac dysfunction during
pressure overload
心脏增大或心肌肥大是对工作量增大的一种生理反应,帮助维持心脏功能。然
而,如果这种状况时间长了,它会发展成心脏衰竭。在用一个心肌肥大小鼠模型
所做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有了新的认识。当实验动
物心脏增大时,会形成新的血管来支持它。但大约两星期后,肿瘤抑制蛋白P53
会在心脏细胞中积累,血管形成被阻断,小鼠出现心脏衰竭。通过抑制P53或通
过促进血管形成来影响这一过程,也许可以成为阻止心肌肥大向心脏衰竭发展的
一种手段。(Letter p. 444)

维生素B12生物合成的最后一关被攻克(The long road to vitamin B12)
BluB cannibalizes flavin to form the lower ligand of vitamin B12
维生素B12(钴胺素)是已知最大的非聚合物天然产物之一,是惟一完全由微生
物合成的一种维生素。尽管进行了多年研究,但科学家对该维生素的一部分的生
物合成仍然很不了解。现在,研究人员终于揭示了其生物合成中的最后一个未知
步骤。BluB的X-射线晶体结构已被确定。它是一种酶,利用分子氧来分解黄素
(四羟酮醇)单核苷酸共因子,形成维生素B12的低配体。这一反应是一例不寻
常的过程,即一种共因子在酶催化下被破坏来合成另一种共因子。(Letter p.
449; News & Views)

SD序列与第一个肽链的形成(Ribosomes: Gettng started)
Peptide bond formation destabilizes Shine–Dalgarno interaction on the
ribosome
核糖体不在一个mRNA的末端启动转录过程,相反,它们会结合到一个内部点
(Shine-Dalgarno (SD)序列)上,然后单向转位。对断开核糖体的mRNA 和 30S
部分之间的结合所需的力进行的精确测量显示,在第一个肽链形成之前,SD序列
稳定核糖体-mRNA的相互作用。一旦该肽链形成,SD序列就不再稳定它。所以,
最初肽链的形成是核糖体释放SD的一个触发因素,而且还可能是允许核糖体开始
沿mRNA 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Letter p. 454)

端粒酶是怎样组合成形的?(How telomerase shapes up (Zhuang AKE))
Stepwise protein-mediated RNA folding directs assembly of telomerase
ribonucleoprotein
端粒酶(起稳定线形染色体端部这一重要作用的核糖核蛋白(RNP)组合体)的
生物起源是一个健康细胞中的一个重要过程,破坏它们的突变能引起疾病。研究
人员对RNP组合体的机制很不了解。Michael Stone等人利用一种单分子方法对端
粒酶组合体进行了实时分析,对每个组合步骤的精确顺序进行了分解。他们的结
果确定了一个分成不同层次的组合机制,该机制包含两个连续的步骤—由蛋白诱
导的RNA折叠,最后是将端粒酶复合物模制成它的功能形状。(Letter p. 458)


什么是“中洋脊”?
中洋脊 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三大洋的中脊在南半球互相连接,总...

什么是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称中洋脊、中隆或中央海岭,是海底狭长绵亘的高地,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彼此相连,长达8万公里。在板块构造模式中,大洋中脊顶部标出了海底扩张轴线,属分离型板块边界。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单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部分。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驶入海洋...

什么是洋中脊?请说明洋中脊上发生的主要地质作用。
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在地貌上,是一条在大洋中延伸的海底山脉;在地质上,是一种巨型构造带,断裂特别发育。洋脊具有以下特点:地震非常多、由非常年轻的玄武岩组成、有高的热流、厚的地壳、重力值高于正常值(参看Isostasy〔地壳均衡〕)。现在已经证明,离开洋脊向大陆方向,大洋盆地地壳的年龄越来越...

控制大洋中脊,海沟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中洋脊(Mid-oceanridge),又称洋脊、大洋中脊、中央海岭,是位于全球海中张裂性板块边界的一系列火山结构系统,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海底山脉,长达80,000千米(49,700英里),其中连续的山脉长达65,000千米(40,400英里),与之相对应的地质结构是陆地上的裂谷(地堑),地函的热对流在中洋脊中央...

中洋脊的相关知识有哪些?
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隆起于洋底中部

世界最长的海底山脉
中洋脊(Mid-ocean ridge),又称洋脊、大洋中脊、中央海岭,是位于全球海中张裂性板块边界的一系列火山结构系统,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海底山脉,长达80,000千米(49,700英里),其中连续的山脉长达65,000千米(40,400英里),与之相对应的地质结构是陆地上的裂谷(地堑),地函的热对流在中洋脊中央处...

中洋脊形态
大洋中脊系统,作为全球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数万公里,宽度在数百至数千公里之间,占据世中洋脊界大洋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规模堪比全球的大陆面积。这些中脊的地形特征显著,它们相对于两侧洋底具有较高的高度,平均高度大约在2000至3000米之间,局部甚至能露出海面,形成如冰岛般的岛屿地形。中脊...

海底下最长的山脉
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三大洋的中脊在...

中洋脊的特征
纵向延伸的中央裂谷和横向断裂带是大洋中脊最突出的特征。裂谷是沿正断层经过显著错断所形成的,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型凹地。沿大洋中脊顶部发育的裂谷称中央裂谷。谷宽约25~50公里,深约1~3公里。裂谷两侧为突起的裂谷山脊。中央裂谷是地球上最大的张裂带。其正断层的走向与中脊及其裂谷平行;...

尘世巨蟒游戏中的尘世巨蟒
尘世巨蟒,即中洋脊,是海洋地壳新生地带的象征。中洋脊,又称洋脊或海岭,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岩浆对流上升,在此处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从而创建出新的地壳层。这个过程推挤旧的地壳,促使海底扩张,进而扩大海洋面积。而大陆地壳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分离,导致地震频繁发生于新生地壳的中洋脊区域。中洋脊并不...

陕县17020307291: 中洋脊 - 搜狗百科
赏娜复方: 中洋脊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

陕县17020307291: 大洋中脊是什么? -
赏娜复方: 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

陕县17020307291: 大洋中脊是什么啊? -
赏娜复方:[答案] 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

陕县17020307291: 大洋盆地中巨大的什么叫大洋中脊 -
赏娜复方: 大洋盆地中巨大的( 海底山脉 )叫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称为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中洋脊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

陕县17020307291: 什么是构造脊 -
赏娜复方: 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

陕县17020307291: 中洋脊是怎么形成的问一下它最初是怎么形成的?是大洋板块之间的碰撞么? -
赏娜复方:[答案] 中洋脊成因 关于大洋中脊的成因,大多采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来解释.此说认为: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热地幔物质沿脊轴不断上升形成新洋壳,故中脊顶部的热流值甚高,火山活动频繁.中脊的隆起地形实际上是脊下物质热膨胀的结果....

陕县17020307291: 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脉是什么山脉?
赏娜复方: 中洋脊 .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陕县17020307291: 中洋脊是怎么形成的
赏娜复方: 中洋脊成因 关于大洋中脊的成因,大多采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来解释.此说认为: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热地幔物质沿脊轴不断上升形成新洋壳,故中脊顶部的热流值甚高,火山活动频繁.中脊的隆起地形实际上是脊下物质热膨胀的结果.在地幔对流带动下,新洋壳自脊轴向两侧扩张推移.在扩张和冷却的过程中,软流圈顶部物质逐渐冷凝,转化为岩石圈,致使岩石圈随远离脊顶而增厚.冷却凝固伴随着密度增大、体积缩小,洋底岩石圈在扩张增厚的过程中逐渐下沉,于是形成轴部高两翼低的巨大海底山系.长时间后,再变成另外的样子.

陕县17020307291: 什么是洋中脊?请说明洋中脊上发生的主要地质作用. -
赏娜复方:[答案] 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在地貌上,是一条在大洋中延伸的海底山脉;在地质上,是一种巨型构造带,断裂特别发育.洋脊具有以下特点:地震非常多、由非常年轻的玄武岩组成、有高的热流、厚的地壳、重力值高于正常值(参看Isos...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