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隆中对》中对诸葛亮的人物分析!(不少于300字)

作者&投稿:粱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隆中对》中对诸葛亮的人物分析!(~

首先,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心怀鸿鹄之志,是一个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无双国士”。诸葛亮在发表《隆中对》之前一直在乡下种田,在当时那种通信闭塞的环境下,竟然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而且什么事情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可见他一直留心政局、收集外部信息。从他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一是他的信息采集工作做得非常好,二是他一直在对政局进行深入思考。如果一个人不是心怀天下,希望“入世”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不可能这么关心政治;就算是出于爱好而关心,那么也不可能对政局发展有如此精辟的见解。
其次,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心怀传统政治思想,始终把兴复汉室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诸葛亮在发表《隆中对》之前已经知道曹操和孙权已经各自建立了稳定的割据政权,而且当时天下没有第三个可以匹敌者,如果刘备不出来打拼,天下就是孙曹两家瓜分的格局。诸葛亮宁可待在隆中高卧种田,也不出山找曹操或孙权寻求仕途;而说刘备,又说他是【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可见他心中有着强烈的汉室正统思想,难以接受曹操和孙权,最后给刘备也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第三,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治国理念明确,只言片语便尽显伟大政治家本色。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很明确地体现在寥寥数语中,要招揽人才、任贤用能、内修国政、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要以孙权为援,以曹操为假想敌,实行联吴抗曹战略——这些在后来诸葛亮治蜀都得到了实践。当然,这些能力与他在隆中隐居读书的历练生活是分不开的。

  一言以蔽之,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具体说:体现了诸葛亮以下特点和才干
  一、丰厚的知识积淀
  对策仅295字,若单从知识的角度聚焦一番,便已让人折服。仅文中提及的人名就有八位,皆为古“今”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或褒或贬,分寸有度。而提及的地名不下十多处,可见“胸中有丘壑”之视野广阔。若把地名和有关的人名连接起来,不难看出,一幅当“今”时局图便粗线条地勾勒出来了,从而可以看出孔明对时局形势把握的敏锐。细化“对策”的内容,就会发现它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地理、历史、民族等诸多领域。足见孔明知识阅历的丰厚与人文积淀。
  二、过人的演讲口才
  仅295字的“对策”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篇经典的演说词。说孔明是一位过人的演说家一点也不为过——他曾经出使东吴,独自一人舌战群儒。295字的“对策”可谓字字珠玑,远胜过长篇大论。
  透过历史的帷幕,我们仿佛看到了孔明在针对刘备“君谓计将安出”的征询之后,“羽扇纶巾”,漫步在刘备跟前,答对随即脱口而出、一气呵成的神情与风采。细读“对策”全段文字,语次分明,思路清晰,分析缜密,有理有据,所言极具说服力,闻之翘手称是拍手称绝。对策从当“今”时局说起,说到曹操,切中所具有的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和拥兵百万(军事)两大优势,建议采取的策略是“不可与之争锋”;论及孙权,首推所具有的国险(地理)、民附(人脉)两大优势,建议采取的策略是“可为外援而不可图也”。对象明确,策略有别。接下来说到夺取荆、益二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先后有序,以理服人,目标明确。论及刘备本人,皇室后裔的身份,信义著称于四海的美名,何愁天下英雄不至呢?在上述分析演说的基础上,孔明一举亮出自己的对策,令刘备眼前一片光明。刘备一个“善”字的首肯,就是对孔明对策演说的最高评价。
  三、卓越的军事谋略
  基于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逆用猖蹶,至于今日”的前半生经历,为了帮助刘备实现“成霸业,兴汉室”的远大抱负,孔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军事谋略及建议。首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较为稳固的根据地作为成就霸业的“根基”。因此建议刘备夺取荆、益二州。荆州处于战略的十字路口,有四面受敌之险,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易攻难守。仅只夺取荆州远远不够,还得夺取益州。益州是个天然的粮仓,极具军事经济价值。汉高祖刘邦就是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赢得天下的,所以只有夺取荆、益二州使之连成一片之后,方能进退自如——进可凭荆州向外扩张,退可凭益州守住腹地,这样才能解决长久立足的问题。之后,实施成就霸业的战略第二步,对外结盟孙权,孤立曹操,同时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睦相处。内部则加强治理,作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北伐曹操的充分准备。最后才是完成战略第三步,一旦时机成熟,便联合东吴展开对曹操夹击的钳形攻势,实施军事打击,直到消灭曹操。充分体现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
  四、惊人的政治眼光
  孔明的“对策”可以说是给刘备描绘了一幅最佳的蓝图。后来历史发展的轨迹跟孔明的高瞻远瞩是惊人地相似与吻合,怪不得后世的人们这样来评价孔明的“先见之明”:“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这简直是太神奇太伟大了!立足现实而作出对未来发展的准确判断,这样的政治预见性绝不是一种偶然和巧合,而是孔明高度的政治智慧的一种体现,是孔明作为一个政治家最杰出的表现。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的缘故,孔明早已在人们的心中被神化为智慧的象征了。
  (作者单位:湖北汉川市实验中学)

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不仅表现在他为建立蜀汉政权,统一中国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而且也表现在他深知治国之本。他分析政治形势,除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而外,还特别突出地强调恤民和用贤两事。他在论述东吴“不可图”时,指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汉中“民殷国富”而其主刘璋、张鲁“不知存恤”,致使“贤能之士思得明君”。他把能否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从是否恤民和举贤着眼,这就更加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见。
诸葛亮的崇高智慧和科学预见,并非天性而来,而是建筑在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历史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历史的实践雄辩地证明,诸葛亮的预见非常英明。只是由于刘备、关羽曾一度没有坚定地执行联孙抗曹的外交政策,结果遭到了孙、曹两面的夹攻,而失去了荆州。特别是吴、蜀彝陵一战,西蜀元气大伤,再加上刘备和诸葛亮相继死去,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西蜀每况愈下,致使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规划完全落空。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这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一个聪明、博学、智慧的化身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〇年,病逝于公元二三四年八月。字孔明,号卧龙先生,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二十六岁之前,诸葛亮隐居乡间,但胸怀大志,对于国家大事却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诸葛亮志向高远、忠心耿耿。他虽然早年不得志,但不为志向所屈,在隆中山中隐居。他修身养性,立志做出一番大事业。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崇尚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内知人心,能言善辩。在政治上,他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在军事上,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在“草船借箭”中,他非常镇定,利用第三天夜间江面大雾作掩护,非常顺利地“借”到了曹操的箭。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赤壁之战”中,他利用风向转变,成功实施火烧连营战术,大败曹操。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利用了曹操的疑心,知道他在大雾天不敢贸然行动,只能放箭抵御,所以将十万支箭成功“借”到手。他还利用了司马懿认为自己小心谨慎,不会把空城敞开大门,成功实施“空城计”。他还利用周瑜的狭隘心理,“三气周瑜”将他活活气死……

但他毕竟还是一个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斩马谡”一举便是他的一大败招! 如果孔明给他一个机会,马谡痛悔之余,经过这般磨练,日后说不定马谡会成为成熟的将相之才。然而,孔明没有给他机会,上演了一场悲剧。还有他不善于挖掘、培养人才,造成蜀国人才奇缺,限制了人才的自由发展,加速蜀国灭亡。

诸葛亮的一生多付辛劳,然他满腔的智慧与忠心造就了他万古留芳的贤相之名。两千年来,诸葛亮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深入人心,他的存在是中国历史与华夏民族共同的骄傲!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冰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在本文中主要是从他那一大段对策中体现出来的。但如果只有那段对策,仍不能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此文之妙就妙在对策之前有“蓄势”,对策之后有“余波”,同时又从侧面和反面反复地衬托渲染,相辅相成。这样,诸葛亮的形象便栩栩如生了。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原文
最后,诸葛亮提到如果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应派遣得力将领镇守荆州,而刘备则应亲自带领主力进入川陕地区,与曹操进行决战。这样的策略布局,将为刘备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蜀汉建立和发展的核心战略思想。以上是《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及其解释。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对天下大势的...

刘备赢得汉中之战为什么不能复制刘邦统一全国的方法?
所以曹操对汉中的决心并没有那么大,如果换一个地方可能曹操就要跟刘备拼命了。而且刘邦当时面临的对手也不想刘备现在的对手那么强大,就算是把刘邦放到三国可能对曹操也是没辙。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时候和诸葛亮对天下大事有一番对话,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说:益州险塞,沃野...

急求诸葛亮《隆中对》管仲的“管桓对”赏析 评论 !!!
现在要修理国政,立纲陈纪,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也就是说该怎么安定国家,用什么方法。这一问,便有了有名的“管桓对”。诸葛孔明也在这个地方学了管仲,管仲觉得经过齐桓公这么隆重的接待,是时候把自己的大论拿出来谈,诸葛孔明也要刘备三顾茅庐这么隆重,才来个“隆中对”。“管桓对”提出的治理...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兴复汉室应该采取哪些策略?1.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

诸葛亮传隆中对重点句子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或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三国演义《隆中对》原文
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对刘备陈说天下形势及兴复汉室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草庐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

历史上真的有《隆中对》吗?
《隆中对》本无篇名,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是记叙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对:回答、应对,对策。)《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史学家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标题是后人加的,开始名《草庐对》。后来一直名叫《草庐对...

三顾茅庐《隆中对》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中华上下五千年 三顾茅庐《隆中对》 的故事。 刘备到荆州以前,在与各路诸侯的征战中屡次失败。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认为是没得到有才能的人辅佐自己。见到名士徐庶后,刘备对他很器重。徐庶见刘备爱才,就对他说:“此地有位诸葛亮,有‘卧龙’之称,将军愿意见他吗?”诸葛亮,字...

诸葛亮的《隆中对》,其中最核心的知识点是什么?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最主要的三个知识点分别是:1、占据益州和荆州;2、做好北伐的准备;3、复兴汉室。1、占据益州和荆州首先,当刘备多次登门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终于愿意给刘备出谋划策了,当时的天下已经确定是“三分”了,其中最大的一份是归属曹魏的曹操,另外两份则是分...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在论及统一大业时,先谈对内、对外等多方面的准备,后谈如何进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写隆中对后的反响,不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从文章的结构来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语言的概括精练,也达到了相当完美的高度。诸如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宁化县15844073289: 急!求《隆中对》中对诸葛亮的人物分析!(不少于300字) -
晏贾复方: 一言以蔽之,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具体说:体现了诸葛亮以下特点和才干一、丰厚的知识积淀对策仅295字,若单从知识的角度聚焦一番,便已让人折服.仅文中提及的人名就有八位,皆为古“今”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或褒或贬,分寸有度...

宁化县15844073289: 隆中对故事梗概及对诸葛亮的人物分析 -
晏贾复方: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

宁化县15844073289: 隆中对中刘备与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
晏贾复方:[答案] 刘备--这个人物很矛盾~对手下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这点可以说明~对百姓忠厚和气,百姓中的声望很高(当然也可能是虚伪)~对收留他的人(公孙瓒,袁绍,刘表,曹操等)而言反复无常~对妻子则是无情无义,无数次的扔下妻儿独自...

宁化县15844073289: 诸葛亮人物的评价? -
晏贾复方: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

宁化县15844073289: 联系隆中对分析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晏贾复方: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 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宁化县15844073289: 诸葛亮人物行为分析、、 -
晏贾复方: 对诸葛亮: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

宁化县15844073289: 隆中对中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
晏贾复方: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宁化县15844073289: 《隆中对》中 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
晏贾复方: 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 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 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宁化县15844073289: 《隆中对》与《出师表》中,表现出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
晏贾复方: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都带有着传奇色彩.他到死都衷心追随者刘氏父子,成为千古佳话.诸葛亮的谋略大概没有人会怀疑,蜀汉的鼎力,诸葛亮是功不可没的.在《隆中对》中就有详细地记载.刘备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