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隆中对》吗?

作者&投稿:辛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真的有<隆中对>吗~

有。“隆中对”,节选于史书《三国志》。本无篇名,《隆中对》标题是后人加的。

《隆中对》本无篇名,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是记叙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对:回答、应对,对策。)《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史学家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标题是后人加的,开始名《草庐对》。后来一直名叫《草庐对》或《隆中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材时,以《隆中对》之名将其编入了教材。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陈寿(233-297)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
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6岁)对刘备陈说天下形势及兴复汉室之计。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
《三国志》既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

作品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纯在的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 “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有。“隆中对”,节选于史书《三国志》。本无篇名,《隆中对》标题是后人加的。

《隆中对》本无篇名,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是记叙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对:回答、应对,对策。)《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史学家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标题是后人加的,开始名《草庐对》。后来一直名叫《草庐对》或《隆中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材时,以《隆中对》之名将其编入了教材。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陈寿(233-297)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
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6岁)对刘备陈说天下形势及兴复汉室之计。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
《三国志》既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

作品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诸葛亮的《隆中对》,真的有网上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吗?
《隆中对》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很客观,也很精辟,即使现在的许多学者也十分推崇。但是,我要说,这在当时,真的算不上“独特见解”,因为在当时,起码有两个人都有这种远见,一个是曹操,一个是周瑜。曹操最早的部署,就是先灭刘表,占领荆州,然后再攻打张鲁,拿下益州,这和《隆中对》的...

蜀汉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是否可以说《隆中对》不靠谱?
按照《隆中对》的设想,北伐主力应该是刘备自汉中而出,然后关羽的荆州军团配合北上,两面夹击,完成兴复汉室的伟业。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单单关羽一支军队已经让曹魏疲于奔命,因此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战略理论上是非常正确的。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高明的战略规划,不一定能够按照原有的安排进展...

诸葛亮初见刘备的对话,1500年后《隆中对》历史依据是什么?
所不同的是齐桓公是异姓诸侯、功臣之后;晋文公“姬”姓,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周的小宗。天王称同姓诸侯为“伯”、异姓诸侯为“舅”,合称“伯舅”。刘备的身份,诸葛亮说的在《隆中对》里说的是“帝室之胄”。所以诸葛亮的意思是让刘备效仿齐桓公和晋文公成就自己的霸业,扶助汉室帝业。

历史上,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在(或者完全是在)隆中提出来的吗?
我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历史上,诸葛亮一生胜少败多,因为他缺乏临场应变的能力,但是诸葛亮却很有战略眼光,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提出隆中对是诸葛对当时局势加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这事完全有可能的。至于战术上,诸葛亮的空城计几番遭到历史的质疑,而当年星陨五丈原可能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当年魏延提出...

《隆中对》是出自《三国演义》么?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

《草庐对》是如何被篡改为《隆中对》?
公元207,刘备到隆中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有一段著名的“对答”,后人将其命名为“隆中对”。南阳卧龙岗方面对此有异议,认为:“陈寿曾编有《诸葛氏集》,收录有该‘对答’,原名应该是‘草庐对’,‘隆中对’之名是后人取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陈寿根本就没有对该“对答”进行过命名,不论...

刘备与孔明在隆中那次密谈,也就是隆中对、既然是密谈,又为何会传出来...
这是大家公认的,如此我便有两个疑惑之处。首先,这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一次交谈,双方有问有答。但你看“隆中对”,就是一篇文章。如果真的是在谈话中说的话,可能会这样完整吗?会像散文一般吗?正常的谈话中间肯定搀杂着一些必要的语言。其次,《隆中对》通篇265个字。大家想想,不到300字,要是读...

孔明在隆中的对答到底是叫“隆中对”还是“草庐对”
经查,在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没有《草庐对》这个篇名。因此,《草庐对》这篇文章的题目,不是陈寿命名的,而是张澍自己添加的。2、张澍的《诸葛忠武侯文集》的文章作者标注是诸葛亮,而实际上《草庐对》不是诸葛亮撰写的。《草庐对》是诸葛亮向刘备“谘臣以当世之事”的对答,是...

有人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这是真的吗?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刘备以《隆中对》为战略目标,但并没有完全按照对策的规划实施。诸葛亮为刘备的规划,第一步便是取荆州。刘备在取荆州上就不果断。曹操南征,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南撤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顺势夺荆州,也有人劝刘备将刘琮劫持到江陵,但是都被刘备以不忍心为由给拒绝了。...

历史上,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在(或者完全是在)隆…
隆中对"是在隆中提出来的,不过其思想应该是早就成形,只不过苦于无门说去!当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才满怀豪情壮志将其陈述出来.诸葛亮本就有名动天下之意,只是无名主可投,自然他那翻壮志豪情也无人可说,他的战略眼光也经过深思熟虑的,才敢有称雄天下之心.

冕宁县17687845498: 《隆中对》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
希甄锋派:[答案] 隆重对 在陈寿所著 三国志 中提到过 所以肯定是有的 至于到底内容是什么,场景如何让 除了诸葛亮 与刘备 恐怕无人知晓

冕宁县17687845498: 隆中对事实上 -
希甄锋派: 隆中对事实上是诸葛亮同志早就心存腹稿的.刘备“凡三往乃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一揽子倾出时局分析,极具战略高度,刘备“茅塞顿开”.可谓各得其所矣. 诸葛亮尝抱膝而诵“梁父吟”,自比管乐,可见他是一个有心人,早就把天下大势心知肚明了. 若是曹操同志也“三顾茅庐”,隆中对将是另一种版本,也必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

冕宁县17687845498: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确有其事
希甄锋派: 是啊,鲁肃也有一个与诸葛亮相同的隆中对,由此可见,鲁肃也是一个 相当 有才的人

冕宁县17687845498: 隆中对的历史背景 简单滴 -
希甄锋派: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指出,自董卓专断朝政以来,豪强蜂起,争雄天下.曹操战胜袁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暂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人心归附,贤能...

冕宁县17687845498: 隆中对的作者 -
希甄锋派: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还有一种提法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

冕宁县17687845498: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的和有什么不同点? -
希甄锋派:[答案] 两者有本质区别.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这里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虚构的.而“隆中对”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里面所记叙的多是真实的.“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中只是寥...

冕宁县17687845498: 史书中的隆中对和小说的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希甄锋派: 大家怎么都写的那么简陋的说. 其实正史上(不管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其他也好)隆中对都是突出诸葛亮和刘备的谈话,对于刘备的三顾茅庐只是一句话带过,那是啊,跑个三趟有啥好写的. 罗贯中不一样,刘备啊,那是谁啊,那可是帝室之胄诶,不好好夸夸他怎么可以,是吧.所以说,他就一点也不可惜笔墨,就写了,刘备他是很崇拜诸葛亮的.一趟一趟的跑,找诸葛亮,张飞说他不管,关羽说他也不管,抱着老子就是要找到诸葛亮让他给我做事的心理的三顾茅庐. 再之后就是原版抄了.人家罗贯中再怎么喜欢刘备也不能篡改历史啊,虽然这是小说. 主要区别就是这样.

冕宁县17687845498: <隆中对>与<三顾茅庐>的区别 -
希甄锋派: 两者有本质区别.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这里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虚构的.而“隆中对”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里面所记叙的多是真实的.“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中只是寥寥几笔,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个故事是有历史依据的,但并不是小说里描述的那样.

冕宁县17687845498: 《隆中对》选自什么,作者是谁,字什么,什么朝代的人,什么什么家,所著本书共多少卷 -
希甄锋派: 《隆中对》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233—297年),字:承祚(zuò),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冕宁县17687845498: 诸葛亮的隆重对是抄袭吗?
希甄锋派: 诸葛亮一向就具备深居山中,晓知天下事的本事,虽然历史上有鲁肃版的《隆中对》,而诸葛亮在之后竟然也提出和鲁肃观点一样的三分天下说,但是要清楚一点,鲁肃提出三分天下时,刘备还不知道在哪呢,所以鲁肃的三分天下没有把刘备的算在内,而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所以肯定要把刘备算在内,撇开这点不谈,诸葛亮时刘备的势力已经发展壮大,而刘表就一胸无大志,二没有度量,三不会用人,之后的势力当然不能与刘备相比,所以就出现了不一样的三分天下.可见诸葛亮是对天下形势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简单的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抄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