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观照的方法

作者&投稿:实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

推荐宣化上人的《六祖坛经浅释》。
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集月藏经》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于念佛之深浅。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南无阿弥陀佛!

般若就是智慧啊,这是简单的理解 ,其核心 就是让你换一种思维思考,或者说换一种正确的思维去思考 ,如何得到般若呢? 其一禅定,其二观想,所谓禅定 其实就是静虑,就是静静的思考,如何静静的思考呢? 就是用观照,何谓观照呢? 说的通俗点就是自我反省。

佛家基本的原则不是要让每个人都向善,而是让每个人得智慧般若,从而做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那便是天底下的大善事一件。

譬如,你因为抽烟很辛苦,当抽烟的这个念头来时,你要反观其因何而来,当你知道其因何而来时,就做到了圆觉经上所说的 “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

再譬如,当你因为钱而烦恼的时候,你就思考钱为何物? 当你因为长的丑而觉得自卑时,这时候你要反观,你为何会感觉到自卑,我是谁? 别人又是谁,谁又在分别?

那个方法的名词叫“止观”,如果你想要修行止观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定心,在定的基础上观。进入正确的止观时你会明白佛陀所说的一切是真实不虚的,我亲身体验到了!这个阶段是真正的修行,修道、证道、得道根据不同人的根基速度有别。


什么是般若观照
空为缘起\\空为唯心\\空为无常.色为有\\色为形\\色为相.有为缘起\\形为唯心\\相为无常.---色即是空 有为色\\形为色\\相为色 缘起为空\\唯心为空\\无常为空 缘起为有\\唯心为形\\无常为相.---空即是色 此即般若观照?如此演绎推理?佛教里讲的色,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境的感触,不是女色的色!食...

般若品第二作品注释
顿法是直接断除无明的方法,无需渐进。般若智慧的修行,需要去除邪见和执着,才能见到真理。智慧的光明能照破烦恼,使修行者清净无余。菩提智慧本自存在于自性之中,不需向外寻求。起心动念即是妄念,修行者需正念观照,离开三障。任何法门都可以成就道业,关键在于正法的实践。修行者应时刻观照自己的...

有什么好方法保持时刻观照而不迷惑不被意银所动,保持清净心?我要戒邪...
hi~ 兄台 一般要断淫有两种方式: 一种以禅定伏之;一种以智慧力断除无明烦恼。而第一种以定降伏,或以念佛、持咒、观照、不净观、白骨观等。而第二种则是以智慧观行苦、空、无常、无我,而断除我见我执之无明,无明一断,自然不会因"自我"起作意,也就不会在因"我"而去造作贪嗔痴等恶业...

佛教般若的含义是什么
从修证的次第来说,般若分为三种,如下所示:文字般若:是指佛陀所说的经教文字,或其弟子所说的身教而引生的智慧,文字般若的范围甚广,不独指经典文字,还包括言语、图表、符号等都可以摄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大智度论记载,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两头,知诸法实相慧,是名般若,其性本空...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其次,我们不断假藉文字去学习,若能通达佛法了,能认识佛法之真意了,而且是非常熟习,此时,就是即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我们从文字般若所得来的智慧,在禅定里面去观察。佛法虽不认为禅定是最重的,但是,禅定仍是必要的,禅定有何好处呢?可以帮助你的智慧去见真理,若你无禅定,你的智慧去...

般若读音是bore还是banruo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般若的体会方法:1、文字般若:“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句话是文字般若。2、方便般若:...

般若是什么?
是佛教词语.“般若”是梵文prajna的音译,意为‘智慧’。但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意思,是指超越一切的大智慧."般"字要读为"bo "(阴平).但是更严格的照原来梵文读起来则又不然:“般若:查字典注音为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

"观照"在佛教和禅宗里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这个过程,我们有参加禅修的人或有真正在使用如实观照的人,这个地方要铭记在心!注意听!修行,我们总是觉得可以慢慢来:“我现在还没有办法达到那个境界”,那么,我们就有一个想法:“我慢慢来”,还有一种时间的观念:“我现在还不会,我慢慢来,我一步一步地来,我次第地来”。我现在可以告诉各位:如果你的观念里面...

艺术品的“艺术价值”高高在哪里?
由此来看,艺术的价值是无法使用通常的理性方法来定义了,它只能通过观照的方式来把握。中国的道家称这个范畴为“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当我们通过这样一种观照感到快乐时,就会使用一个字来形容:“妙”。 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通常不是由大众,而是由文化精英作出的。大众由于审美和艺术经验的不足,没有能力给...

般若是什么意思
二、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三、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

湖里区18290615683: 《大乘心地观经》里观心的方法是什么? -
芒追痹欣: 观心一法,是修心的要务,一切大乘经典所说的,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由于我们平时不能一念回光来返照自性,终于使妄念象脱缰之马一般,奔驰不停.现在我们用自性来照于自心,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所以《涅盘经》说:...

湖里区18290615683: 般若的三般若 -
芒追痹欣: 般若,梵语prajn~a^,意为智慧.又作三种般若.(一)指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大乘义章卷十依据大智度论,立三种般若义,即:(一)文字虽非般若,但为诠解般若之方便,又能生起般若,故称文字般若.即指诸部般若经.(二...

湖里区18290615683: 什么是语言般若? -
芒追痹欣: 1、佛教的般若有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语言般若接近文字般若,佛经文字正是表语言和佛的思想的.我们佛子看懂佛讲法、讲经是宿世与佛法有因缘,逐步积累而成的,理解也是逐步深入的,而你讲给别人听,他愿意听是他和你因缘好,当然也有你观机的本领和功德.2、世人不懂,是世人不信,宿世与佛法的善根不够深厚,佛祖住世时讲法,也有人不听,也有不理解的.离岸近的总愿意上岸,远的一时没机缘度,需等他自己愿意上岸、等他善根成熟.3、当然语言般若的应用可以随学佛功夫的增长,而增长,自己功夫增长,开启般若,对佛经会理解的更深刻,讲佛教道理的本领会提高,善巧方便的本领也会提高.佛的大智慧是无量劫积累的.

湖里区18290615683: 摩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分析 -
芒追痹欣: 【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

湖里区18290615683: 中观派是怎样修行的?具体怎样观?怎样修证? -
芒追痹欣: 心经上有一句话说的挺好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空就是空观,这色就是有观,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中观. 正如人家说的:“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第一句就是讲空,第二...

湖里区18290615683: 五种般若是一起开的吗?文字般若难开吗? -
芒追痹欣: 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

湖里区18290615683: 何为般若? -
芒追痹欣: 【般若】 梵语prajn~a^.(一)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

湖里区18290615683: 读诵佛经可以默诵吗? -
芒追痹欣: 读诵佛经出声或默诵均可,除了恭敬心,还应该讲究一下方法.诵念任何经典有两个方法:一是字字分明、不思其意、口出耳闻,这是修止、修定,因定发慧;二是随文入观,学习经典法理,解其义,在实际生活中,借经文起般若观照,这是修观.两种方法同用,便是修止观.唱经也是诵经的一种方式,其摄心的效果远不如念经.阿弥陀佛!

湖里区18290615683: 十大般若有哪些? -
芒追痹欣: 《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湖里区18290615683: 关天“止观” -
芒追痹欣: 止观其实是有止有观的,才叫止观,并不是“止观”,并不是让人不要有观想.止你都知道禅定,那么观很容易想到,就是慧,就是般若.这是从字面上解释的.那么从大意上理解,是实修和义理的结合.现在在修行方面,最理想的方式都是双修,即禅净双修,但是能达双修者,太少了.有这样几句话: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生当人师,来世作佛祖.老虎已经很威猛了,若是头上再长两个角呢?这又当人师又成佛祖的,不是因为荣耀,而是因为境界.若从修行中来解释,止就是心如止水,心像墙面那样如如不动,观是观想,分内观和外观,内观心,也为自省的一种方式,外观世界,断欲望、嗜好及烦恼,截断妄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