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轼用意何在

作者&投稿:聂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苏轼取名轼的深意是什么~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扩展资料: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人物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
  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中心思想  
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虽然看起来不如“轮”、“辐”等有用,但若少了“轼”,车子就不完整了。苏洵在给儿子取名时,想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希望儿子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同时,又鉴于自己常常因为心直口快而遭受挫折,故而也在名字中隐寓让孩子谨慎处世的殷殷嘱咐,要他们不计名利,只求能为国为民多做有用之事,而不求显姓扬名.真是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殷切地冀望平安,用意不可谓不深。


轼车的引证解释轼车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轼车的引证解释是:在车上凭轼致敬。汉刘向《说苑·善说》:“蘧伯玉使至楚,逢公子_濮水之上,子__草而待曰:‘敢闻上客将何之?’蘧伯玉为之_车。”。轼车的引证解释是:在车上凭轼致敬。汉刘向《说苑·善说》:“蘧伯玉使至楚,逢公子_濮水之上,子__草而待曰:‘敢闻上客将何之?

轼车的解释轼车的解释是什么
结构是:轼(左右结构)车(独体结构)。拼音是:shìchē。轼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在车上凭轼致敬。汉刘向《说苑·善说》:“蘧伯玉使至楚,逢公子_濮水之上,子__草而待曰:‘敢闻上客将何之?’蘧伯玉为之_车。”二、...

东坡逸事文言文阅读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 苏轼笑答:“想当然耳。”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 4“东坡肉”的...

关于《曹刿论战》的问题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曹刿论战》的比较阅读
A. 又何间焉 立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3.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 读...

苏东坡的文言文翻译
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著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

《礼记·檀弓下》的原文和翻译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二、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

轼文言文
2. 文言文翻译轼七八岁时 上梅直讲书 (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何以战的意思何以战的意思是什么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译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原文及翻译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

岢岚县18769022399: 苏轼的轼用意何在 -
达奚视硫酸: “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虽然看起来不如“轮”、“辐”等有用,但若少了“轼”,车子就不完整了.苏洵在给儿子取名时,想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希望儿子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同时,又鉴于自己常常因为心直口快而遭受挫折,故而也在名字中隐寓让孩子谨慎处世的殷殷嘱咐,要他们不计名利,只求能为国为民多做有用之事,而不求显姓扬名.真是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殷切地冀望平安,用意不可谓不深.

岢岚县18769022399: 苏洵给苏轼起名为轼,究竟是希望苏轼能像轼一样,还是以轼来警戒他,别像轼一样?轼究竟应该怎么理解? -
达奚视硫酸: 轼:古时候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供人在车子颠簸时抓扶,大多数情况下没什么用,可是少了它也不行,比喻不要显山露水,不要锋芒毕露,为人老老实实,安守本分.苏轼的父亲肯定是希望苏轼能踏实低调地做一个关键时候有用的人,不要当一个张狂高调的万金油,这是做人为仕的最好境界.

岢岚县18769022399: 为什么苏轼的父亲要给他取名为苏轼? -
达奚视硫酸: 这要结合苏轼苏辙兄弟俩的名字来分析了.《左传(庄公十年)》有云:“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 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

岢岚县18769022399: 苏轼苏辙名字的含义 -
达奚视硫酸: 从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名字的奇特之处就是都与车有关系.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而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事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岢岚县18769022399: 苏轼、苏辙的名字是不是根据《曹刿论战》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来取的? -
达奚视硫酸: 不是的.苏洵取名字,给苏轼取轼字是因为,轼是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显眼却又不可缺少,苏洵害怕苏轼张扬而给苏轼取这个名字.辙则是所有的车走过都会留下的痕迹,很低调,不会招来祸患,因而苏洵给苏辙取名辙

岢岚县18769022399: 苏轼名字的由来老师讲轼是勘测什么的意思,要是那时有卫星定位,没准就叫苏卫了.是父亲希望他能有远大的理想.但是到底是什么? -
达奚视硫酸:[答案] 一个是车的前轱辘,一个是车的后轱辘都是车贴近地的部分,起这个名字的目的是希望他俩日后踏踏实实,不要忘本.苏洵《名二子》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

岢岚县18769022399: 苏轼和苏辙姓名的由来 -
达奚视硫酸: 苏轼,名轼,字子瞻;苏辙,名辙,字子由,苏轼、苏辙的名字都与“车”有关.苏洵在《名二子》一文中对苏轼、苏辙兄弟取名缘由有交代:轮、辐、盖、轸都是车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 轼(车前横木,供站立车上远观时扶手之用)似乎可...

岢岚县18769022399: 苏轼苏辙二人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
达奚视硫酸: 父亲苏洵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说他们的名字,《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车箱,车中用来载人或装东西的部分.) 6辙:车轮行迹,也指车行的一定路线.

岢岚县18769022399: 古人的字是什么意思? -
达奚视硫酸: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