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作者&投稿:畅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这种午正三刻并非是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最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初三刻,即现在的十一时四十五分朔:农历每月初一叫作“朔日”。
朔日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因为月光其实反射的是太阳的光线,所以天是看不到月光的。这种月相就叫作“朔”、“朔月”或是“新月”。又,新月也指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因为天体轨道会有小角度偏移,所以十六日和十七日也是可能的)叫作“望日”。望日地球运行至月球和太阳之间,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恰好东升。月亮可以全面反射太阳光,所以在地球上看起来是圆月,这种月相就叫作“望”、“望月”或是“满月”。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从某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或是指从天黑到天明,我们可以说“晦朔”。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藏伏土中只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雁候北,草木萌动。

扩展资料: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来说,难度不小)。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中国早期的历法,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历算过程中,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切分为12个月,则每个月30又7/16天。十六时辰制,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录十六时辰的十六个时间节点中的十五个: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晡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午时三刻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

时间表示的方式为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扩展资料:

在古代,光阴表示时间。时间是人根据物质运动来划分的,不是本来就有的,宇宙中的"时"本来是没有间的。物质运动需要耗费"时",

但是如果不把"时"分割成间,我们的思维就无法识别"时",我们之所以能思考,是因为思维能对物质世界命名,物为实,思为虚,思命物以虚名,为思所用。没有进行分割过的"时",无法被命名,无法进行区分,只有分割成"时间"后,才能被思维所用,因为分割后可以命名了。

比如我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运动过程划分为一年,地球自转一圈的运动过程划分为一日,这样的划分便于思维使用数字符号来计算。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绝对不会以地球的运动过程来分割时。

所以,时间不过是人为了便于思维思考这个宇宙,而对物质运动进行的一种划分,是人定的规则,而并非什么自然规则。间是人为的划分,怎么分都可以。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地支对应的生肖、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纪时的时刻、五行、阴阳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节气时间段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时刻 五行 阴阳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属”这个生肖.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编辑]
组合
地支有六个组合,称为“六合”,有四个由三个地支组成的局势,称为三合局和全会方局,这种地支组合之后,亦会变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除了会合化局之外,地支还有互相冲克及相刑,故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会: 亥子丑会北方水局 寅卯辰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会西方金局
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为无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为持势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为无礼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为自刑之刑
[编辑]
其他用处
地支主要用来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来分章节,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数学刚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数学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别代表k-v这12个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但是我想古代应该用的是“农历”,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可是我发现很多古诗古文当中大多数直接写“某月某日”,比如著名的家喻户晓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中“九月九日”不是今天公历的“九月九日”,“山东”也不是指今天的山东。我小时候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夜风雨大作》觉得奇怪,“十一月四日”按照书上的解释是阴历十一月四日,为什么不写成“十一月初四”呢。读到王维的另一首诗,题目忘了诗中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钩”是极少见的写成“几月初几”例子类似的只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除此以外,即使写“几月初几”后面也要带个“日”字,叫“几月初几日”。而现在阴历的称呼“几月初几”后面是不带“日”字的。著名的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是“七月初七长生殿。”。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按照农历的习惯应该写成《九月初十即事》才对啊。 杨万里的《正月四日后圃行散》明明是正月初四,他却写成“正月四日”,类似的还有许多,比如韩愈的《答李翊书》开头:“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按照农历的习惯应该叫“六月二十六”才对啊。韩愈的《与于襄阳书》:“七月三日”,不说“七月初三日”。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现在读起来令人想到阳历的十一月八日和七月十日。难道古代不用农历?《祭十二郎文》:“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殁以六月二日”令人一下子想到公历的六月十七日和六月二日,而不是农历的六月十七和六月初二,难道古代用的历法跟今天的阴历不同?我想,历代历法差异当然是有的,但古代也是用的阴历啊。但日期的称谓与今天阴历日期的称谓不同?而《徐霞客游记》当中才有“戌午九月初三日……初四日、初六日……”好像古代正式的文章都用“几月几日”的称谓,“几月初几”的称谓属于非正式的、民间的俗称。像《徐霞客游记》之类的本来属于非正式的文章就用“几月初几日”的称谓。大概“几月初几”是民间的叫法,后来传入公历,就把本来属于阴历的正式称谓“几月几日”移到了对公历的称呼上,而对于阴历的日期只好用民间俗称的“几月初几”来表示了。是不是这样呢?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但是我想古代应该用的是“农历”,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可是我发现很多古诗古文当中大多数直接写“某月某日”,比如著名的家喻户晓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中“九月九日”不是今天公历的“九月九日”,“山东”也不是指今天的山东。我小时候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夜风雨大作》觉得奇怪,“十一月四日”按照书上的解释是阴历十一月四日,为什么不写成“十一月初四”呢。读到王维的另一首诗,题目忘了诗中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钩”是极少见的写成“几月初几”例子类似的只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除此以外,即使写“几月初几”后面也要带个“日”字,叫“几月初几日”。而现在阴历的称呼“几月初几”后面是不带“日”字的。著名的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是“七月初七长生殿。”。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按照农历的习惯应该写成《九月初十即事》才对啊。杨万里的《正月四日后圃行散》明明是正月初四,他却写成“正月四日”,类似的还有许多,比如韩愈的《答李翊书》开头:“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按照农历的习惯应该叫“六月二十六”才对啊。韩愈的《与于襄阳书》:“七月三日”,不说“七月初三日”。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现在读起来令人想到阳历的十一月八日和七月十日。难道古代不用农历?《祭十二郎文》:“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殁以六月二日”令人一下子想到公历的六月十七日和六月二日,而不是农历的六月十七和六月初二,难道古代用的历法跟今天的阴历不同?我想,历代历法差异当然是有的,但古代也是用的阴历啊。但日期的称谓与今天阴历日期的称谓不同?而《徐霞客游记》当中才有“戌午九月初三日……初四日、初六日……”好像古代正式的文章都用“几月几日”的称谓,“几月初几”的称谓属于非正式的、民间的俗称。像《徐霞客游记》之类的本来属于非正式的文章就用“几月初几日”的称谓。大概“几月初几”是民间的叫法,后来传入公历,就把本来属于阴历的正式称谓“几月几日”移到了对公历的称呼上,而对于阴历的日期只好用民间俗称的“几月初几”来表示了。是不是这样呢?

年份按天干、地支算,前面再添上国家当时的年号。日期按阴历,时间一天为十二个时辰(与年相似,从子时至亥时一轮回)。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时间表示的方式为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古代人用天干和地支来表示时间,比如说庚辰年,但这么多又表达不清,因为60年又会有一个庚辰年,所以看古人的年的表述,就要看人物,事件的朝代,来确定具体年份。月和日也有用天干地支表现的,比如历史上有“马日事变”,就是指那一天是地支中的马当值。我们所说的生辰八字,其实就是指我们出生的年...

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这种午正三刻并非是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最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

古时候怎么表示时间
古代人表示日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干支纪年和农历日期。干支纪年法以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如甲子年、乙丑月等。农历日期则是以“几月初几”或“某月某日”来表示,如“九月初九”、“十月十一”等。问题四:古代人如何记录时间,怎么表达时间?古代人记录时间的方式主要有日晷、漏壶和报更。...

...秒概念的古代世界,人们是如何精确形容时间的?
形容时间本就更接近观念范畴,法律实践、军事活动和经济活动中的需要促成更为精确的计量观念,而这样的观念逐渐越过疆界,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使得我们容易相信古今之间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却不容易相信思维上我们与古代人完全是两类人,也因此我们不能理解相似情形下古代人与我们...

法语里日期是如何表达的
1、口述日期 ①学习月份的名称。法语的月份以斜体字表示,后面的圆括号里是法语发音。圆括号里面的(n)表示鼻音“n”。一月:janvier(zhah(n)-vyay)二月:février(fay-vree-yay)三月:mars(mahrs)四月:avril(ah-vreel)五月:mai(meh)六月:juin(zhwa(n))七月:juillet(zhwee-eh)八月:ao&...

形容时间宝贵的成语精选
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12、千金一刻: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13、白驹过隙:形容光阴消逝的很快。 14、乌飞兔走:形容岁月匆匆流逝的一意思。 15、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形容抓紧时间。 形容时间宝贵的成语 分秒必争 【解释】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形容抓紧时间。 【出处】《晋书·陶侃传》:“常语人曰:‘...

描写时间的四学词语有什么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45:地久天长 : 时间长,日子久。 46:不失时机 :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 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47:河清难俟 :俟:等待。 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 48:兼程并进 :兼:一倍;并:加倍。在一定的时间内...

中国古代礼仪有哪些?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

用具体日期表示时间的四字词语如阳春三月,寒冬蜡月,还有什么词_百度知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蕴涵着游子悲凉心情。“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萧瑟秋风正 “秋风”在我国古代颇具寓意。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季节向内地进犯,这样“秋风”就意味着古代边境的战事紧急。如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对“秋风”如此...

西平县15889075559: 古代怎么说时辰及日期 -
竹孙欣奇: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

西平县15889075559: 古代怎么说日期 -
竹孙欣奇: 答:古代的时间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古时的时(大时)不...

西平县15889075559: 古人说时间的方法 -
竹孙欣奇: 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二个小时 ,晚上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一更天为19点至21点,二更天为21点至23点,三更天为23点至下半夜1点,四更天为1点至3点,五更天...

西平县15889075559: 古代时间的表示方法... -
竹孙欣奇: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

西平县15889075559: 形容时间的古代词语 -
竹孙欣奇: (一)古代时间计量词的长短 昼夜~弹指~须臾~瞬间~刹那: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据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24小时有...

西平县15889075559: 古代人表达时间 -
竹孙欣奇: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

西平县15889075559: 古代描写时间的词语早上_________________中午__________________傍晚_________________.越多越好(急! -
竹孙欣奇:[答案] 旦 早晨.“旦辞爷娘去.”(《木兰诗》)夙 早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晓 天亮.“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曙 破晓,天亮.“鸣鸡外欲曙.”(《孔雀东南飞》)质明 天刚...

西平县15889075559: 在没有明确分、秒概念的古代世界,人们是如何精确形容时间的? -
竹孙欣奇: 这种观念上的漠视,而非记时方法的落后,才是“精确的时间控制”踽步独行的主要原因.准确地记载诸如统治者生日之类的重要法律日期,应该是容易且有用的事,但是在1284年,为尽量准确地算出卡佩王室最著名的女继承人之一、年轻的香...

西平县15889075559: 求我国古代用来表示时间的词$content -
竹孙欣奇:[答案]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 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支...

西平县15889075559: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的分类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少时 久之 顷刻表示突然发生:表示同时发生:表示相继发生: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表... -
竹孙欣奇:[答案] 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顷刻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未几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俄而 少时 少顷 表示过了很久才发生:久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