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证悟了什么?为何发生六种震动

作者&投稿:竺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到了什么一念行者~

我也不知道啊,我也想知道。以我的心来说,能够放下一切就没有苦,其实真理。不想过去,不想将来活在当下。不管他有没有钱,是不感觉没精神,不管对与错,不畏生死。

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明白苦行是完全无益于修道的,他以苦行寻求菩提的尝试宣告失败了,其中有“此是释迦族圣人佛陀降生处”字样仍然依稀可见,已经面临死亡的边缘,吃的是树叶和草根,穿的衣服是从垃圾堆中拣来的烂布,睡在埋死尸的坟墓中或荆棘床上,不得无上菩提,决不起此座。”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

  南怀瑾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佛陀所证悟的是:“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的痛 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佛陀所证悟的是什么道理?现简单地将之分为四点来说明,但实际上真正的证语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只能通过实修实证去证得:
  
  一、佛陀感到过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历史上的种种都历历如绘地展示在眼前,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 的环索,绵绵密密的联缀在一起,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这一念之下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风光霁月,说明了佛陀的修证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佛 的法身存在于一切时中。

二、佛陀感受到远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拢而来,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五彩的光芒。过去污秽的,现在转变成清净;过去丑陋的,现在是多么美好;过去 黑暗的,现在呈现着一片的光明。从青山的翠碧中,他体悟到了佛性真如;从溪涧的涓流里,他证验了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世界的远近,对佛陀好像 已经没有了隔碍。这说明了佛陀所觉悟的已经超越了空间的有限性,遍一切处而常转FALUN。

三、佛陀觉悟到世间上的烦恼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而众生无知,执假为真,计较人我是非,妄起贪瞋痴,以圣者的智能来看,实在是百无聊赖,甚为可悯!佛陀 证悟到生死无非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死不是两个,而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 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种种的悲哀。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 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崇,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佛陀此时的心 情,恰如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因此能够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

四、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对待、差别,虽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种,皆为平等。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 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海中,佛陀证悟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 一切都被包含于万法缘起的理则之中。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没有独立性,恒常性,所谓缘起者,即相互因成,物物之间,互为因缘,关系密切,人我本为一体, 我和你非二,乃至一切万物皆无差别,生命彼此是贯穿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彼此没有隔阂,没有障碍。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生,我即众 生,众生即我,因为万物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帮助你,非帮助你,而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够了解此理,则人人彼此应该互相尊重,共容共成,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运用大智能来救度和他一体不二的众生。

  
  宣化上人:为何大地发生六种震动?

  此为宣化上人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讲叙的《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序品第一 。
  
  何为六种震动? 就是震、吼、击、动、涌、起! “震、吼、击”是声,意思是有震、吼、击的声音;“动、涌、起”这是形;意思是有动的形象、有涌的形象、有起来的形象。三个是声,三个是形。这六种震动,也就是表示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震动有六种,要是把它扩大来讲,每一种里头,又有三种,这三六就是十八种。这十八种的表法,就是表示十八界。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每一种怎么又可以变成 三种呢?
  “动”有:动、遍动、等遍动。
  “震”有:震、遍震、等遍震。
  “吼”有:吼、遍吼、等遍吼。
  “击”有:击、遍击、等遍击。
  “涌”有:涌、遍涌、等遍涌。
  “起”有:起、遍起、等遍起。
  
  怎么叫动?怎么叫遍动?怎么叫等遍动?“动”,只是这一个地方的震动。“遍动”,这是一四天下都震动了。一四天下,就是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 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都震动了,这叫遍动。“等遍动”,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统统都动了,尽虚空、遍法界都震动, 这叫等遍动。
  
  这六种动法,又代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一动,表示什么呢?表示破我们的无明。因为你若要经过这六个阶段,就要破六次的无明; 你破一次,无明就少一点;破一次,就少一点;破六次,所以叫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修习禅定的人都有的,都会亲身体验;就不坐禅的人也有,就是表示净六 根,只是六根的震动而已。
  
  拿“涌”字来讲,从东边涌出,从西边没下去──东涌西没,这从东边开始。东方是属木,木是青色的;青色在人身上,是属肝,又主于眼睛,所以这是属于 眼根。南方是属火,火是红色的;红色主于人的心,舌头属于心,也是红色的。西方是属金,金是白色的;白色在人身上,是主肺,在六根,是属于鼻,鼻子属于 肺。北方是属水的,水是黑色的;黑色在人身上,就主肾经;肾在人的六根,就属于耳根。
  
  这是表示什么?表示这眼睛的功德生,则鼻子的烦恼灭;鼻子的功德生,则眼睛的烦恼灭了;耳朵的功德生,则舌头的烦恼就灭;舌头的功德生,则耳朵烦恼 就灭。这也是与其他的五根,互相交流这种功德和烦恼。这六根,每一根都有功德的;将来到《法华经》的后边,都会讲“眼睛有多少功德、耳朵有多少功德、鼻子 有多少功德、舌头有多少功德”;在《楞严经》上也有讲过。所以它功德生时,烦恼就灭;烦恼生时,功德就灭,互相来震动。
  
  身是主于四方的,这眼、耳、鼻、舌,都属于身;意,有一种攀缘这四种的功能。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外边的六种震动,有三种是声、三种是形;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内里边的六种震动。
  
  里边震动,就是六根;这六种震动,就表示在六根的门头震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互相帮助,也可以说它们结成一党,狼狈为奸。怎么叫狼狈 为奸?狼和狈,必须要在一起,才能走路;若不在一起,它们就不能走路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狼、狈,和普通豺狼不同;狼的前边那两条腿长、后边那两条腿短, 狈的前边那两条腿短、后边那两条腿短长,狼没有狈就不能站立,狈没有狼就不能走路,狼和狈常常相附而行,所以这叫狼狈为奸。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是,它可以作恶,也可以作善。向下边跑,它就可以令你的法身,跟着它们到地狱里去;或者做饿鬼,或者转畜生,都是 因为这眼、耳、鼻、舌、身、意带你去的。要是成佛呢?也是由眼、耳、鼻、舌、身、意互相合作;你帮助它、它帮助你。好像我讲的,鼻子的功德生出来了,眼睛 的烦恼就灭了;眼睛的功德生出来,鼻子烦恼就灭了。什么是眼睛的烦恼?什么是鼻子的烦恼?你所愿意看而得不到的,见着,心里就生出贪心来,就有一种烦恼; 这个烦恼,是因为眼睛而造成的,这就是眼睛的烦恼。
  
  眼睛的功德是什么?眼睛看见经典,哦!这个经典这样好,我要读一读!这也是眼睛帮你心里明白这个经典的道理。我眼睛看见佛像,于是就拜佛;为什么你 拜佛?你眼睛看见佛像,就“我要恭敬、我要供养”,这眼睛有了功德,来帮助你了。那么眼睛可以帮助你,鼻子、耳朵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统统 都是这样子,都有这种的力量,也可以帮助你,又可以破坏你,看你怎么样去做?你要是根据善功德去做,眼、耳、鼻、舌、身、意,就帮着你去做善功德;你要是 以罪孽过做基础,去造罪孽过,眼、耳、鼻、舌、身、意,也可以帮助你去造罪孽过。《楞严经》上说,你堕地狱也是因为你的六根;你成佛,也是因为你的六根, 没有旁的。所以我说“愚痴就是智慧”,也就和这六根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听经听多了,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知一切知,一觉一切觉。
  
  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
悟彻本来理,一通一切通。
  
  这六种震动,不离于你个人的六根;你六根为什么要震动?这个震动就表示破你的无明。为什么要有六种呢?要六番破无明──就是破凡夫的无明,破初果的 无明、二果的无明、三果的无明、四果的无明,然后再破十地的无明、等觉的无明;破了等觉的无明之后,就是妙觉,这才成佛了。大地六变震动,也就表示这六个阶段,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佛,这六种次第成佛的果位。这是“六种震动”大略的意思。
  

胤陀证胤悟当下所展现的量子心灵效应现象
释迦牟尼佛当时证胤悟宇宙实相时,山河大地发生六种变化与震动。这些变化一般上大家只把它当是一种神迹故事来看,难以理解其现象背后原由。若按照现代物理科学来解释,这当中就蕴涵着现代量子力学与弦理论的原理。佛胤陀在菩提树下证胤悟的瞬间,实际上是‘自我’彻底消融,化入虚空宇宙最深层的万象时空当中!

若以心灵学结合物理学来看,那是从一种常态的心灵意识(无明),瞬间瓦解,灵明自性彻底消融入超时空维度的宇宙实相。心灵意识从质量上的质变,进入量能上的量变。这过程若从物理层面来说,就是心灵能场从物质的原子层,瞬间瓦解渗透入了原子核内的中子、质子、夸克、光子、以至融入最细微难思的‘弦’态场域。这瞬间的粒子空间能场跨越,可以说质变与量变同时在进行。在微观的物质能量场来看,这一举动将在各个空间维度里,释放出无与伦比的量子能场效应,继而产生能场震动现象。这说明了人类在超微观的心智意识层里,若对固有的事物认知有所改变,心念意识上产生质变的话,那么在宏观的各宇宙维度空间向度里,也同时产生量子能场量变的现象。这能场的发生将会是大无其外,小无其内。佛胤经上说当时‘他化天’上的魔宫发生震动胤摇晃,地球也产生震动胤摇晃的异象,一切都因这既微观又庞大的量子效应而感受到的同一现象。

以量子力学原理来简单解析佛胤陀在菩提树下证道当时,山河大地发生六种震动神密现象,是想让大家从微观的物理层,进入玄妙难思的心灵层,并以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心灵能场在修行中所展现的力量。若能理解物质科学在微观上变化的现象原理,明白了心理和物理之间的微妙联胤系,自然就不会觉得神通的神秘与玄妙。要知道,人类的心灵能场无始以来,当下与宇宙万物,间不容隙的相互连接,同时与各维度粒子、时空、法界相互重叠连成一体。可以这么说,在每一粒子维度上的超越与突破,既意味着‘界’的突破,其所展现出来的空间概念,将会与我们肉胤眼所看或感知到的世界,会有极大的差异。这意味着人们在禅定中所经历的各种境界,其实是一种自我现象认知的探胤索;从一种由相对而成的世界,逐步消融无始无明幻境,渐阶契入无限自性,与一真胤法界合一,从而体证生命实相,了知宇宙初因,回归本源大道。

所以从原子→核子→质子→夸克→光子→弦,每一维度的突破与跨越,都会有一番新的景象呈现。这即证明,我们目前所处的时空,是属于分胤子原子结构层;在这原子层内,还有其它更细微我们感受不到的内部结构世界。这清楚说明了一件事;我们实际上是处于时空相互重叠,维度相互并存的世界。在这基础概念下,也间接阐述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教哲理精要。世尊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开示:“微尘刹土之空间,互相融入不思议,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已多次揭胤示,我们所在的虚空宇宙,具有多胤维度的时空,当中层层相叠重重并存,无有穷尽!以现代最新的量子物理与弦理论来解读《华严经》内此等难思议之虚空法界现象,一切就显得合情合理。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灵;我想不只在头上三尺而已,十方法界神灵实际上存在于我们当下所处的任何地方!
所以心念的变化,即是时空万物的变化;各时空能场也同时相对改变。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变化呢?事实上已经起到变化,只是这变化太细微玄妙,以人类粗糙的感官觉知不能察觉出来。再来是一般人的心灵能场的力度,也还没发挥到足以彻底改变物质的外观现象。只有非常少部分心灵意念能场庞大的人,才能达到随时分解与重组物质的形态结构,这就是经胤书所言的神通法胤力了。以科学看佛胤学,用物理说佛理,相互说明引证,就不存在唯物还是唯心的偏颇。佛胤经最终的经义精髓,是圆融的般若智慧,当中是完整的色空一体。实际上大家无量世以来,一直都具足这完整的如来德性智慧,只因诸多妄想不能证得而以。

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何为六种震动? 就是震、吼、击、动、涌、起! “震、吼、击”是声,意思是有震、吼、击的声音;“动、涌、起”这是形;意思是有动的形象、有涌的形象、有起来的形象。三个是声,三个是形。这六种震动,也就是表示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震动有六种,要是把它扩大来讲,每一种里头,又有三种,这三六就是十八种。这十八种的表法,就是表示十八界。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每一种怎么又可以变成 三种呢?
“动”有:动、遍动、等遍动。
“震”有:震、遍震、等遍震。
“吼”有:吼、遍吼、等遍吼。
“击”有:击、遍击、等遍击。
“涌”有:涌、遍涌、等遍涌。
“起”有:起、遍起、等遍起。

怎么叫动?怎么叫遍动?怎么叫等遍动?“动”,只是这一个地方的震动。“遍动”,这是一四天下都震动了。一四天下,就是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 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都震动了,这叫遍动。“等遍动”,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统统都动了,尽虚空、遍法界都震动, 这叫等遍动。

这六种动法,又代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一动,表示什么呢?表示破我们的无明。因为你若要经过这六个阶段,就要破六次的无明; 你破一次,无明就少一点;破一次,就少一点;破六次,所以叫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修习禅定的人都有的,都会亲身体验;就不坐禅的人也有,就是表示净六 根,只是六根的震动而已。

拿“涌”字来讲,从东边涌出,从西边没下去──东涌西没,这从东边开始。东方是属木,木是青色的;青色在人身上,是属肝,又主于眼睛,所以这是属于 眼根。南方是属火,火是红色的;红色主于人的心,舌头属于心,也是红色的。西方是属金,金是白色的;白色在人身上,是主肺,在六根,是属于鼻,鼻子属于 肺。北方是属水的,水是黑色的;黑色在人身上,就主肾经;肾在人的六根,就属于耳根。

这是表示什么?表示这眼睛的功德生,则鼻子的烦恼灭;鼻子的功德生,则眼睛的烦恼灭了;耳朵的功德生,则舌头的烦恼就灭;舌头的功德生,则耳朵烦恼 就灭。这也是与其他的五根,互相交流这种功德和烦恼。这六根,每一根都有功德的;将来到《法华经》的后边,都会讲“眼睛有多少功德、耳朵有多少功德、鼻子 有多少功德、舌头有多少功德”;在《楞严经》上也有讲过。所以它功德生时,烦恼就灭;烦恼生时,功德就灭,互相来震动。

身是主于四方的,这眼、耳、鼻、舌,都属于身;意,有一种攀缘这四种的功能。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外边的六种震动,有三种是声、三种是形;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内里边的六种震动。

里边震动,就是六根;这六种震动,就表示在六根的门头震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互相帮助,也可以说它们结成一党,狼狈为奸。怎么叫狼狈 为奸?狼和狈,必须要在一起,才能走路;若不在一起,它们就不能走路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狼、狈,和普通豺狼不同;狼的前边那两条腿长、后边那两条腿短, 狈的前边那两条腿短、后边那两条腿短长,狼没有狈就不能站立,狈没有狼就不能走路,狼和狈常常相附而行,所以这叫狼狈为奸。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是,它可以作恶,也可以作善。向下边跑,它就可以令你的法身,跟着它们到地狱里去;或者做饿鬼,或者转畜生,都是 因为这眼、耳、鼻、舌、身、意带你去的。要是成佛呢?也是由眼、耳、鼻、舌、身、意互相合作;你帮助它、它帮助你。好像我讲的,鼻子的功德生出来了,眼睛 的烦恼就灭了;眼睛的功德生出来,鼻子烦恼就灭了。什么是眼睛的烦恼?什么是鼻子的烦恼?你所愿意看而得不到的,见着,心里就生出贪心来,就有一种烦恼; 这个烦恼,是因为眼睛而造成的,这就是眼睛的烦恼。

眼睛的功德是什么?眼睛看见经典,哦!这个经典这样好,我要读一读!这也是眼睛帮你心里明白这个经典的道理。我眼睛看见佛像,于是就拜佛;为什么你 拜佛?你眼睛看见佛像,就“我要恭敬、我要供养”,这眼睛有了功德,来帮助你了。那么眼睛可以帮助你,鼻子、耳朵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统统 都是这样子,都有这种的力量,也可以帮助你,又可以破坏你,看你怎么样去做?你要是根据善功德去做,眼、耳、鼻、舌、身、意,就帮着你去做善功德;你要是 以罪孽过做基础,去造罪孽过,眼、耳、鼻、舌、身、意,也可以帮助你去造罪孽过。《楞严经》上说,你堕地狱也是因为你的六根;你成佛,也是因为你的六根, 没有旁的。所以我说“愚痴就是智慧”,也就和这六根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听经听多了,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知一切知,一觉一切觉。

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
悟彻本来理,一通一切通。

这六种震动,不离于你个人的六根;你六根为什么要震动?这个震动就表示破你的无明。为什么要有六种呢?要六番破无明──就是破凡夫的无明,破初果的 无明、二果的无明、三果的无明、四果的无明,然后再破十地的无明、等觉的无明;破了等觉的无明之后,就是妙觉,这才成佛了。大地六变震动,也就表示这六个阶段,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佛,这六种次第成佛的果位。这是“六种震动”大略的意思。

伟大的宗教——佛教创始人佛陀,生活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北印度,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取得成就的人)。他的父亲净饭王,在尼泊尔边境的迦毗罗卫城中治理释迦族的国家。拘利族的公主摩诃摩耶,是净饭王的王后。

五月的月圆日,印度的树和花枝繁叶茂,果实满枝,人、鸟、兽都心情欢畅。这时摩诃摩耶王后已身怀有孕,依照当时的习俗,正从迦毗罗卫城去提婆陀诃城的娘家分娩。当她行至两城之间的蓝毗尼园,在盛开的婆罗花树下手扶树枝稍事休息,生下了一个儿子。

蓝毗尼园,位于波罗奈(现在的贝拿勒斯)以北的100英里处,在该地可以看到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即将成佛的悉达多太子降生处,三百一十六年以后,阿输迦王在这个著名地方树立了一根大石柱,以纪念这一盛事。石柱上刻有敕令五行,九十三个阿输迦时代的字,其中有“此是释迦族圣人佛陀降生处”字样仍然依稀可见。石柱“像刻时一样脆”,在过去曾被击中。公元七世纪中叶,中国的译经兼旅行家玄奘还看到过这根石柱。后来在1896年被发现并鉴定为蓝毗尼园遗址,要归功于当时著名考古学家孔宁汉先生。

母后摩诃摩耶产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由其妹波奢波提.乔答弥将太子抚养成人。太子虽然是在物质极其丰富而豪华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是他的父亲未忘记给他应受的教育。太子精通了各方面的知识,在武艺等方面,超过了别人。

但是,太子从幼年时代起,就被慎重关注着。太子长大时,其父的热切希望是,他应结婚成家,作为他当然的继承人。但他却担心太子受到当时婆罗门的感染而去过苦行生活。

根据当时的习俗,太子年十六,就与拘利族善觉王和波蜜塔王后的独生女、他的表妹耶输陀罗结了婚。耶输陀罗与太子同岁。太子虽然享受人间荣华宝贵,并不缺乏任何东西,无忧无虑,但是他父亲的关怀却使他成为“囚犯“、成为世俗心理的人,但所有的努力,均不起作用。净饭王尽量不让太子看到人生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事态,这些更加促使悉达多太子的好奇心,更加提高他寻求真理、寻求解脱的决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成熟,太子开始思考人世间苦恼现象所产生的根源。据书上说,他看到了四种景象:首先他看到了一个完全无依靠的老人,第二次看到了一个皮包骨、极端不幸且可怜,并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第三次看到了一队悲痛的人群,抬着他们可爱亲人的尸体去火化。这些痛苦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但是第四种景象,却使他长久难忘。这就是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态度安静、沉着、超然和自立。他得知这是一位出家过清净生活的人,是要寻求真理、解决生命之谜的人。出家之念,于是在他的心里开始萌生。在回宫的途中,他深深地陷入了深思,一种令他心悸的苦恼和不愉快的情感,于是在他的心里引起了共鸣。他越是与宫墙外的世界接触,他就越相信世间缺少真正的快乐。

在一个静寂的月夜(七月的月圆日),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命的青春年华,在老年中结束。人的官能,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刻,却不起作用了。当疾病悄悄地进入体内时,强壮的身体突然失去活力和健康,最后死亡的降临,这似乎是突然的或意外的,结果是结束一期短暂的生命。他相信一定有解脱这种苦痛的办法,有逃脱年老和死亡的办法。

这样思考之后,他的“青壮骄”、“无病骄”和“生命骄”都没有了。他看清了这三种虚幻骄傲的危险,被一种强有力的迫切要求所征服,即探求不死、了脱生死,不但为自己探求,为自己解脱,也为一切苦恼众生探求,为解脱生、老、病、死而努力。他的深切悲心,促使他寻找菩提和佛果;现在悲心鼓励他走向伟大的出家,为自己打开俗家生活牢笼的大门;悲心使他作出毅然的决定,直至最后别离时深情地向怀抱婴儿熟睡的爱妻看一眼,也绝不动摇自己的信念。

当时他二十九岁,正当华年,在美丽的耶输陀罗为他生产独生子罗侯罗的那天,别离使他更加悲伤和心酸。他自己离开了王宫,却以超人的毅力和决心舍弃娇妻、爱子和慈父以及具有权威显赫的王储之位,打扮成一名贫穷的苦行者,隐遁于幽静的森林深处,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开始寻求生命的永恒真理,寻求脱离烦恼的最高境界——涅盘。

为寻求医治人生生命的方法,他自己承担了这一高尚使命而毅然出家。他曾追随阿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两位著名仙人,他希望他们作为导师,会指示他解脱的道路。他修了定,并尽可能达到了最高的定境,但是不满足他的愿望。他们的知识,他们玄妙经验的境界,不能满足他所渴望要追求的东西。因此,他离开了他们,去继续寻求他尚不明白的东西。

他到处漫游,最后到达伽耶尼连禅河畔的优楼频螺,他被这里的幽静的密林和清澈的河水所吸引。他发现这里是他继续寻求菩提的理想地方,于是就决定住了下来。随他一道修苦行的阿若乔陈如等五人,都赞成他的决定,并陪伴他一起修行。这五位是:乔陈如、跋提、婆频、摩诃男和马胜。

在印度,许多修苦行人,认为过去有、现在仍然有的一种观点,即通过严格的自我节制,就认为能够除罪,达到清净,最后获得解脱。苦行者乔达摩,决定尝试一下这种信念的真实性。于是他就在优楼频螺开始了一种决定性的努力来抑制自己。他希望自己的心从五蕴色身的枷锁中获得自由,进而可能上升到解脱的境界。他用最大热情修习苦行,吃的是树叶和草根,穿的衣服是从垃圾堆中拣来的烂布,睡在埋死尸的坟墓中或荆棘床上。十足的营养不良,给他留下一个瘦弱的身体。

这就是佛陀成佛以后,对弟子们曾经讲过他早期修苦行的事。他说:

我修苦行,遵守戒律严格,其严格之程度,超过所有其他之人。我肢体瘦弱,就好像清瘦枯萎的芦杆。

乔达摩这样奋斗了六年,已经面临死亡的边缘,但他发现自己与所追求的目标距离太远。他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明白苦行是完全无益于修道的,他以苦行寻求菩提的尝试宣告失败了。但是他并不气馁,继续积极寻找新的修道方式,立志要达到目的。接着,他突然记起幼年时代在蒲桃树下打坐时的安静,颇有信心地感到:“这是通向菩提的道路。”然而,他知道,像他那样虚弱的身体,是不能修道的,即是修,也不会有什么成功的希望。于是他就放弃了苦行,放弃了极端严格的斋戒,恢复了正常的进食。于是他那衰弱的身体,很快就恢复从前的健康。气力也有了。可是,他的五个同伴,对他表示失望而离开了他,认为他已经放弃了修道的努力,要过一种舒适的生活。

然而菩萨(他成佛以前的名称)在没有任何导师的帮助下,在没有任何人为他作伴的情况下,他以坚定的决心,充分相信自己的清明和力量,决定作最后的寻求,在伽耶(现在的佛陀伽耶)的尼连禅河畔一个对感官舒适和对精神有鼓励的幽静的地方,在一株树下,盘腿而坐(此树后来被称为菩提树,即觉悟树),以坚定的决心,作最后的努力,并发誓:“即使是筋骨断裂,血肉干枯,不得无上菩提,决不起此座。”他就是这样不屈不挠的努力,精进不倦地专心致志寻求人生真谛直至证得无上菩提。

菩萨运用正念修他幼年时代修过的数息观,进入了初禅的境界;通过逐步的修习,次第进入二禅、三禅和四禅,如是他在禅三昧中清除了自己思想上的不净。一天初夜(下午6时至10时)直接回忆起过去生中的事,他证得了宿命智。接着菩萨以天眼智直接观察各趣众生的生灭以及生存的苦与乐,了解到他们都是以其业力为依据的,这第二种智,是他在中夜(晚10时至次晨2时)证得的。然后,他将自己的心直接指向漏尽智。

他彻底悟到了,此是苦,此是集(苦因),此是灭,此是道(灭苦之道)。他真正懂得了:此是有漏,此是有漏之因,此是有漏之灭,此是导致有漏之灭的道。

他这样证知,也明白他的心已从诸漏中解脱了:从欲漏解脱,从有漏解脱,从无明漏解脱。由于他的心解脱,慧解脱,自然也就拥有了漏尽智。他知道:

毁灭的是生。已修梵行。所作已办。不再有此毁灭的到来(意思是说不再有身心相续,即不再有生死)。这是他在后夜(晨2时至晨6时)证得的第三种智。

于是他就说了下面这些胜利的话:

作为我自己的生、老、病、死、忧和染污,我看到这些东西的危险性,就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忧、不染和脱离烦恼的无上安乐——涅盘。我已证得(意为我已体验到)。智慧和先见在我心中生起,不可动摇的是心的解脱。这是最后的生死解脱,今后不会再有“有”,即不会再有生死。

在另外一个五月的圆日,乔达摩菩萨三十五岁,他由于完全理解了永恒真理四谛,证得了无上菩提,圆成了福慧具足的佛道,就成为能医治众生疾病的伟大医王了。

佛陀证得圆满菩提以后的一周期间,在菩提树下体验解脱的法乐。接着他就观察缘起,然后在菩提树附近的六个不同地方单独隐居了六周。第七周末,他决定对从前同修苦行的五位朋友说法——他发现的古道——生灭四谛。

他知道他们住在波罗奈鹿野苑圣地仙人住处,仍在修那毫无意义的极端苦行。佛陀离开了伽耶,去遥远的印度圣城,步行了大约150英里。他在鹿野苑找到了他们。

现在是七月的月圆日,在黄昏的时候,月亮从东方升起,高高地挂在天空,佛陀对五位苦行者说:

诸比丘,出家人对二种极端不应有。何等为二?即极端纵欲与自我抑制之极端苦行。此二极端均无益处,圆满证得无上菩提之涅盘,必须克服此种极端,修习中道。具备正知正见,即会证悟菩提涅盘。诸比丘,何为中道?即此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宣化上人:为何大地发生六种震动?
此为宣化上人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讲叙的《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序品第一 。
何为六种震动? 就是震、吼、击、动、涌、起! “震、吼、击”是声,意思是有震、吼、击的声音;“动、涌、起”这是形;意思是有动的形象、有涌的形象、有起来的形象。三个是声,三个是形。这六种震动,也就是表示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震动有六种,要是把它扩大来讲,每一种里头,又有三种,这三六就是十八种。这十八种的表法,就是表示十八界。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每一种怎么又可以变成 三种呢?
“动”有:动、遍动、等遍动。
“震”有:震、遍震、等遍震。
“吼”有:吼、遍吼、等遍吼。
“击”有:击、遍击、等遍击。
“涌”有:涌、遍涌、等遍涌。
“起”有:起、遍起、等遍起。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 《圆觉经》: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无上法王(诸佛如来)有大陀罗尼法门,叫做圆觉。能够生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波罗密。教导菩萨,一切如来最...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是怎么修行的?和练气功一样入定吗?
当然不是气功。《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斯里兰卡 髻智比丘 Bhikkhu Nanamoli 著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首先以入出息念修行进入禅定,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次序进入禅定。然后从禅定出定后观察宿命,获得宿命智;之后观察众生的死生获得有情死生智;之后以证智如实知「此是...

佛陀菩提树下悟道要教给我们的是什么
佛陀菩提树下悟道,要教给我们众生平等的道理。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对待、差别,虽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种,皆为平等。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得正果的菩提树结的是甚么菩提?
佛陀悟道的菩提树果实是一种类似于浆果的,并非金刚或凤眼一类的,不能穿串即然不能穿串,取下一节树枝来做个手串.如果有这样一个手串,各位会不会开心的连睡觉时都会笑醒.

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都想了些啥
以他这种高尚行为为榜样,佛弟子为了纪念他的觉悟,不但恭敬那一棵菩提树,同时也礼拜那棵菩提树的后代。第三个七天:佛陀一直没有离开菩提树,天人对其所证佛果产生了怀疑。佛陀明白了他们的想法后,为了消除他们的疑虑,化现神通,以珠宝铺成一长廊,行走其中达七天之久。第四个七天:第四周,他入定于...

菩提树下菩提悟是什么意思
菩提,秦言智慧。佛陀在树下得智慧开悟,因名树为菩提树。菩提悟,觉悟以后智慧大开。"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

台北鸿禧美术馆珍藏隋代佛像将现佳士得香港春拍
佛祖成道之前,为摩揭陀国太子。据说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后,第一句话即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5月30日,佳士得香港春拍期间将呈献三尊来源显赫的杰出佛教造像,皆来自重要藏家收藏,来源可追溯至三位重要藏家及一间美术馆,涵盖亚、美、欧三陆。佳士得中国艺术品...

释迦牟尼佛多少岁悟道成佛的,说法有多少年?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5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另一说为30成道,弘法49年。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释迦摩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

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这几句话,言简义丰,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

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坐了多少年之后才参悟的?
智慧和先见在我心中生起,不可动摇的是心的解脱。这是最后的生死解脱,今后不会再有“有”,即不会再有生死。在另外一个五月的圆日,乔达摩菩萨三十五岁,他由于完全理解了永恒真理四谛,证得了无上菩提,圆成了福慧具足的佛道,就成为能医治众生疾病的伟大医王了。佛陀证得圆满菩提以后的一周期间,在菩提树下体验解脱...

阿图什市15588083763: 吾佛于菩提树下悟了个什么 -
戊梦纤溶: 应该是佛性. 佛在证道后说:齐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由于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佛性是佛教专有名词.佛性的异名众多,在佛法中,相同含义的词不下数十个,比如真心、如来藏、真如、涅槃本纪、如来等等. 佛性就是真心,也就是能生万法的精神存在,一切众生与佛平等拥有这个真心,所以才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但是普通人不能感觉到这个真心,甚至不相信它的存在,只有破除人我执与法我执,也就是破除烦恼障与所知障,我们才能体会到真心与它的妙用,这就是佛所证悟的东西.

阿图什市15588083763: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证悟了什么?为何发生六种震动 -
戊梦纤溶: 南怀瑾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佛陀所证悟的是:“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的痛 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

阿图什市15588083763: 佛祖在菩提树下参悟到了什么? -
戊梦纤溶: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

阿图什市15588083763: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戊梦纤溶: 在四十昼夜中,释迦摩尼获得了一种称之为”开悟“的经验.这种临到他的内觉使他认定人类苦难的真正根源是”欲念“.人如果能摆脱一切欲念,即可获取属灵的平安,去涅盘(即:成佛)之路于此开通.此后,释迦摩尼被称为”佛陀“即”悟者“”觉者“.从基督信仰来说,欲望本是好的,是上帝所给予的恩赐.但不可放纵,所以要竭力保守自己不被私欲所牵引诱惑.

阿图什市15588083763: 两千五百年前佛祖在菩提树下他到底悟到了什么? -
戊梦纤溶: 《圆觉经》是直指成佛的法门.其中,世尊对文殊菩萨说的一段偈子中,它这样描述了佛祖的领悟: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从这段经文来看,佛祖悟到的是,他什么也没有悟到.因为,他本性已经圆满了,自身就是佛,无须再悟.当佛祖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豁然开朗.于是,有了向众生讲述佛法的经历.

阿图什市15588083763: 佛到底悟到了什么? -
戊梦纤溶: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悟到了什么?“奇哉!一切众生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简单地说,众生(一切生物)都是佛.每一个众生的本性澄清湛寂,悟到了这一点就叫觉,觉悟了就成了佛.那么,一般...

阿图什市15588083763: 佛陀在菩提树下怎么证悟的 -
戊梦纤溶: 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离家后四处蛮有,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加罗摩和郁陀加罗摩子学习禅定.数月之后,王子觉得难以得到解脱,开始尝试严格的苦行来发现真理.据说,当时王子认为人身需要苦行,脱离体液才能悟出真理,如同摩擦湿木头不会生活一样,开始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后来每七天进餐一次.身着鹿皮、书皮,谁在鹿粪与牛粪或荆棘丛中,六年后,形同枯木.在求解脱无效的情况下,开始净身进食,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现在的菩提迦耶,坐在毕钵罗树下面沉思默想,后来这树被称为菩提树,整整七天七夜,觉悟出“四谛”的真理,觉悟成佛.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阿图什市15588083763: 谁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觉悟了什么?最好说的通俗一点. -
戊梦纤溶: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总之是见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人事物与自己是一体.

阿图什市15588083763: 佛祖为何苦修6年不能得正果却突然在菩提下顿悟? -
戊梦纤溶: 我们都拥有知识其实都不怎么快乐 我们也不断拥有财富其实也没有快乐 我们都拥有理性 但还是不觉得快乐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智性,最后才到空性 前面的六年可以理解成是佛祖智性的提炼,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三个阶段 但突然看开\舍得\放下的时候 才是空性、这就是佛的境界.其实 当我们突然明白的时候 也不一定非的要在菩提树下 说不定遇到一些挫折 遇到一些磨难 听到别人的一句话 看见一样东西......我们也能立即成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