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儒家的博学观点?

作者&投稿:裘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提出要“博学”与“约礼”,试简述二者的关系及作用?~

哦,这两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博学就是广泛的学习。

《中庸》
是《中庸·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的名句。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博学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与前人相同东西的传承上;而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与前人不同的独特东西上。所以说,一个人博学成才不是最重要的,而能够有幸开悟成人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把一门学问理解到非常简单朴素的时候,这时候我 们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真谛了。如果我们仍然还感到这门学问是那么博大精深,深不可测,那我们就还没有真正掌握到其精髓,而是只见到茂密的树叶,而没看到其根本,这时候我们还是处于“有”的阶段,而没有达到“无”的境界。这就说明,我们仍然处于博学的阶段,而还没有达到开悟的境界。

什么是悟性?悟性就是把知识变成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看待、处理一切事物。但没有开悟的人总是会把简单的事情看复杂了、做复杂了。复杂和简单其实是一回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开悟的人看到的是简单的一面,而没有开悟的人看到的是复杂的一面。
什么是博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站在先贤的肩膀上,不断寻求突破,继续为了后人积累创新新知,以进一步造福人类社会,这才是博学的目的。

通常,我们大家对于儒家的博学都比较好理解,而对于道家的开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我们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同儒家,而对于道家则大多感到其玄妙深奥而望而却步

1.积极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2)儒学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其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高的价值.“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至今仍体现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其明显价值.
(3)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2.消极影响:儒家思想对钳制人们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等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1)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2)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王朝,从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太平盛世,儒家思想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深深地植根于这两千多年的土壤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种骄傲即使是同样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道学、佛学也是无法比拟的。而代表了中医完整体系形成的《黄帝内经》成书于汉代,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后代医家更是不断吸收儒家思想的精髓,从哲学的光辉中获得丰富养料,不断充实完善中医基本理论。这也是世界上许多传统医学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中医却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关注的一个原因。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认为: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本。如《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以人为万物之灵。《礼记·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更是吸收这种精神,并作为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础。如《素问·宝命个形论篇》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唯人为贵。”《灵枢·玉版篇》说:“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认为人在天地间最为贵重,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是整个医学的主体,同时也确立了与天地万物有机联系的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药理的中医学认识论。

“天人合一”思想

古代先贤们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的,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体现得也比较明显。《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代大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而“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学亦有充分的体现,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生活在天地间,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使生命生生不息。如《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即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的阳气消长变化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中庸之道对中医学的影响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之道,指中和可以常行之道。行道,当守于中庸之德。所谓中庸指言行要合于礼,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在哲学上讲就是那个最合适的“度”。什么事情都必须有个度,这就是“中”。宋代理学家朱熹给“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平常也。”

中医学在理论上也吸收了中庸的观点,认为人体的气血阴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停地运动,但只有掌握了运动的度,人体才不会生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失掉了这种度人就会生病。《类证治裁·喘症》中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及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在遣方用药方面也都讲究度,过犹不及。如麻黄汤,有麻黄之宣散驱逐表邪,又加一味杏仁,除了止咳平喘以外,其沉降之性正好防止麻黄的太过宣散,一宣一降动态有度,达到了治病除邪的目的。

儒医现象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而“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儒士们也以修身、正己为品德表现。由于中国古代的许多医家或是弃儒从医、或是医儒兼修,在行医的过程中把儒家的“八条目”也带入医学领域,成为医生对自身的提高以及治疗救人的一个准则。如宋代有医家就仿效孔子“正身”、“修己”的说法,讨论“正己”、“正物”和“愈疾”的关系。“正己”是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断地精进医术;“正物”主要是针对疾病能够正确地采用药物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由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渗透,许多医家在行医过程中的利义观上更偏向于重义而轻利的思想。如明代龚信“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或朱丹溪“穷苦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元代儒医周贞更是“为义若嗜欲,至于视利,轻之如粪土”。若病家询其药金几多,他便发怒道:“吾愈人疾,未掌凯其利。”并会将诊金退还给病人(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一》)。

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仁、义、礼、智、信”,以仁为首的“仁”字思想。“仁”最早见于《诗》、《书》,《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是人的本质,是人的一种人格要求,没有仁,也就没有人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医自古被称为“仁术”,《灵枢·师传》曰:“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认为好的医生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从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到徐大椿的“博览方书,寝食俱废”,要求医者有渊博的知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这与儒家“智”的标准也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儒医也往往代表了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以及渊博知识的智者。历代医家穷其一生,即使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要“吾将上下而求索”。

儒家文化对传统的重视,通过儒医渗透到祖国医学之中,使得中医理论的延续力大大加强,中医成为世界传统医学中唯一不曾中断的医学体系。但是,中医也不得不面临这种由于对传统的极度尊崇而带来的一些弊端。强烈的人文色彩,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能有丝毫损伤,使中医没能开创一个医学解剖的道路。而“言必称《内经》,法必宗仲景”成为中医立论的习惯,尊经崇古的学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医的创新和进取,致使今日,我们不得不面对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医学的崛起和超越,甚至还屡遭是否“科学”的质疑。


怎样理解儒家的博学观点?
志向高远的人格:儒家认为,博学的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志向,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的世界里保持持续的进步,并且取得更多的成就。总之,儒家的博学观点强调通过广泛的学习和研究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认为知识是非常宝贵的,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然、认识世...

怎样理解儒家的博学观点?
博学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与前人相同东西的传承上;而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与前人不同的独特东西上。所以说,一个人博学成才不是最重要的,而能够有幸开悟成人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把一门学问理解到非常简单朴素的时候,这时候我 们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真谛了。如果我们仍然还感到这门学...

怎么理解“君子博学以文,约之以礼”
在儒家理念中,君子并非泛指,而是象征着社会的楷模,是那些既有深厚学识,又有高尚品德的人。孔子强调,要想成为他眼中的成功人士,学问与德行是不可或缺的两翼。学问,如同照亮人生航程的灯塔,提供智慧与力量;而德行,则是航行的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正道。能力与道德:平衡之道 历史上无数贤人志士对...

儒家思想中明志博学修身力行的意思
源于班固“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励志于文学”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志,旨在要求志存高远,明确人生目标,勤俭淡泊,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博学 源于朱熹“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的学习?
2:学习往往要坚持一成不变,跟现在海纳百川的思想有本质区别儒家传统观念的学习往往就是坚持一种观点,所以无法接受比他更先进的思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朝后期丧权辱国的原因。除了科技军事没有与时俱进之外,传统的思想也是停留在所谓的八股文之中。必须要接受西方教育思想,共同进步才是王道。3:儒家...

明德格致博学笃行是什么意思
笃行(Du Xing): "笃行" 意味着坚守和践行,强调行为和实践。这部分提醒人们知行合一,要将学到的知识和道德观念付诸实际行动,不仅是学而时习之,更是学而时行之。"明德格致博学笃行" 这句话蕴含了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教导人们应该在追求道德、知识、学问和实践方面取得平衡,以成为有...

儒家学习观是什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有什么启迪? 急求、、
儒家生态伦理观归纳起来主要有: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人们应该根据客观规律能动地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观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处理的首要...

先秦儒家把学习过程分为哪七个阶段?
先秦儒家把学习过程分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阶段。1、立志:考察儒家立志的传统,一路传承,绵延至今。由孔子发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小知道自己的学习志向,而能以立志作为养成对学习的正确态度与动机。胡居仁强调为学必须立志,立得志定,操得心定,不至移易,则学自进。2...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从此引申出儒家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又再延伸下三条:第一,注意保全自己;第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第三,爱的次序等级,亲亲而爱人。相信昨天如果你认真听的话,你一定会收获颇多,大家说是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孔老夫子的言论。先看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文言文博学讲的什么
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古代的解释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

湘乡市15915836938: 儒家思想中明志博学修身力行的意思 -
伯衬雷替: 明志源于班固“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励志于文学”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志,旨在要求志存高远,明确人生目标,勤俭淡泊,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博学...

湘乡市15915836938: 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
伯衬雷替:[答案] 1.积极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 “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至今仍体现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其明显价值. (3)儒家思...

湘乡市15915836938: 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
伯衬雷替: 你好儒家思想,开创都为孔夫子,之后有孟子,董仲舒等.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精华在于以礼待人,糟粕在于忠君思想.以礼待人,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就是要平等地看待他人,相互尊重,以礼待人.然而以礼待人,必须建立在人人平...

湘乡市15915836938: 怎样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
伯衬雷替: 先从孔子开始,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仁”的思想核心,强调统治者的主张中含“民本”思想,仁爱之心是针对统治阶层较多,即仁政.克己复礼是对自己的主张,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到孟子时,正式提出“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即用仁政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到荀子,由于当时社会已经逐渐统一,战乱更加频繁,提出“性恶论”,有唯物的思想.他可说是战国百家集大成者.儒家适应的是贵族,新兴地主阶级的阶层,这也是他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际遇不好的原因

湘乡市15915836938: 如何理解儒家和儒学观念 -
伯衬雷替: 所谓儒学观念即是以孔孟的仁,义等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在后世逐渐形成完善.

湘乡市15915836938: 怎么理解 博学之 -
伯衬雷替: 《礼记 中庸》子思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

湘乡市15915836938: 对儒学思想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
伯衬雷替:[答案] 博大精深.虽然也有些不适应现代化的内容,但它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当时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讲述了该怎样做好自己,并反思自己人性与善良的一种价值观.它对现在人仍具备很大的教育意义.

湘乡市15915836938: 如何了解儒家思想 转帖 -
伯衬雷替: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封建...

湘乡市15915836938: “博学”和“善学”怎样理解 -
伯衬雷替: 博学就是学的东西多,可以理解为什么都学,你问他他什么都知道,可以说这个人博学 善学就是善于学习了,也就是很懂得学习方法, 有的人懂得方法学的快,但不一定就爱学,或者什么都学

湘乡市15915836938: 如何理解儒家的 -
伯衬雷替: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