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的一生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以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思邈生平简介~

一、简介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二、人物生平
天资聪颖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修行终南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应诏入京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 。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退隐五台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

扩展资料主要成就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
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所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在长期的实践中,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
在太白山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
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孙思邈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一般只有四五十岁,可是药王孙思邈却活到了一百四十二岁,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长寿的人之一了,孙思邈一生都献身于中药医学的研究,他亲自上山采集草药用来研究药物学用毕生精力写成了医学著作《千金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一般只有四五十岁,可是药王孙思邈却活到了一百四十二岁,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长寿的人之一了,孙思邈一生都献身于中药医学的研究,他亲自上山采集草药用来研究药物学用毕生精力写成了医学著作《千金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一般只有四五十岁,可是药王孙思邈却活到了一百四十二岁,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长寿的人之一了,孙思邈一生都献身于中药医学的研究,他亲自上山采集草药用来研究药物学用毕生精力写成了医学著作《千金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和思想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原村)人。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公元581年,孙思邈出生在陕西华源县孙家源村。他的父亲是个木匠。家里主要靠父亲的手艺维持生活,谈不上富裕,但吃饭是不用发愁的。

孙家源村水土不好,得病的人很多。村里的妇女大部分患有大脖子病。小孩子们身体都不好:脖子短,身材矮小,还有很多孩子是傻子。孙木匠有“雀目眼病”。也就是夜盲症,一到天黑就看不见东西。小思邈的母亲也有“大脖子病”。小思邈从出生就体弱,今天这病好了,明天那病又来了,一天到晚吃药,像个小药罐子。

孙木匠为了给小思邈治病,不惜变卖了所有的家当。可是旧病刚好,新病又来了。后来本地的张七伯,用土办法开了方子,配了几副中草药,一文钱没有花,小思邈的病就好了。

小思邈逐渐地长大了,一天,父亲问他:“思邈,你长大要干什么呀?”

思邈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长大以后,要当一名郎中,给母亲治好大脖子病,给父亲治好雀目眼病。”

孙木匠听了很欣慰。于是下决心节衣缩食,省钱给儿子当学费。

在学堂里,小思邈用功读书,一天能背诵一千字的文章,经常受到先生的夸奖。

有一天,张七伯请孙木匠去做药柜,小思邈也要一起去。到了张七伯的家里,他看到院子里到处晾晒着各种药材。小思邈好奇得不得了。他向张七伯问这问那,指着一束白色的药材问七伯:“这是什么药?”

张七伯回答说“这是白头翁的根,草秆和叶子上都有白色的长毛。”

小思邈又问:“有一种像乌鸦头一样的块茎,叫什么名字?”

七伯说:“那叫乌头。”

于是,小思邈天真地说:“我知道了,药名是按药材的模样取的,是吗?”

张七伯说:“不一定啊,迎春花、夏枯草、秋海棠等是根据它们开花、枯萎的时间取名;而青蒿、黄连是按颜色取名;甘草、酸梅、五味子是按味道取名……小思邈勤学好问,喜欢动脑筋想问题、捉问题,长大一定是有出息,能做大事的。”

孙思邈立志学医,十五岁那年,他就背着背篼儿跟张七伯进山采药了。张七伯能从杂草中间找到所需要的草药材。孙思邈认真地向张七伯学。张七伯也总是耐心地教他。为了教他,七伯爬到很高的地方,指着一株药草:

“看,这就是治咳嗽的特效药——贝母。”

思邈问道:“七伯,你爬这么高害怕不害怕?”

张七伯十分坦率地说:“我第一次登悬崖,吓得心咕咚咕咚地跳,慢慢胆子就大了,爬山爬多了也就不害怕了。”

思邈又问七伯:“珍贵的、稀有的药材是不是部长在悬崖峭壁的石头缝里呢?”

张七伯说:“不,不一定,越是阴暗的、潮湿的、人们不容易到达的地方,越有珍贵的药材生长着。采药的人要不怕危险、不怕辛苦,舍得走远路,才能采到好药材啊。”

“究竟什么样的药材是好药材呢?”思邈打破砂锅问到底。

张七伯告诉他:“所谓好药材,一是很难找到,一是要对症,能治好病,就是好药材。有一种好药材叫‘小草’,又名‘远志’。它能安神,又能化痰,药效极好,药到病除。希望你要像它一样!”

张七伯看到思邈用心学习;又肯钻研,将来会成大器,就拿了一本书给他,说:“这本《黄帝内经》是十分重要的医学书,你拿去认真地读,好好钻研,会对你有帮助的,这点钱,拿去买纸墨笔砚吧……”

后来孙思邈精心钻研医学,又拜名医为师,在十八岁的时候,已能独立行医。二十岁成为名扬京城的医界奇才。

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予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孙思邈毕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土著,直至白首之年,未曾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到过峨眉山、终南山、江州,后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的,是继张仲景之后又一位全面研究中医药系统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他则“无欲无求”。他身体力行对病人一视同仁,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也是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其为“妙应真人”,且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他的纪念词堂。其故里现存有他的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孙氏茔国及药王碑苑,更有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更有日本、台湾、香港等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于此。


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
孙思邈活了141岁。孙思邈医德非常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孙思邈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

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传
出生于公元571年的他在公元682年无疾而终,享年102岁。被称为药王。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留下了80余本,但大多数早已经失传,留下了两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这两本分别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有极高的...

药王孙思邈的生平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用药如神的他,发明了火器。

孙思邈简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他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药王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去疾。他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搜集民间验方、秘方,...

孙思邈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1. 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2. 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3.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

孙思邈的著作是什么 主要贡献简介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农村,为百姓治病。病人来向他求医,不论其贫富贵贱,亲近生疏,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遇到患传染病的危险病人,他也不顾个人的安危,及时为病人诊治。他高尚的医德颇受世人敬重,当时的大学士宋含文、名士孟诜和“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等均以“师资之礼”待他。药王孙思邈的历史...

古代人孙思邈活了几年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药方》、...

孙思邈是如何养生长寿的呢?
这一条就把许多有潜质的神医,挡在门外了。孙思邈号称药王,主要事迹都出自《新唐书》、《旧唐书》等,至于具体活了多大?没有定论,但公认的却是一百岁以上。这在古代时期已经称为奇迹了。那么孙思邈又如何谈养生长寿方面呢?这些话题,其实主要集中在孙思邈的著作中,如《千金翼方》等。不过,谈这个...

孙思邈是谁
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 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

孙思邈是哪个朝代的?其著作是什么?
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著作有《千金方》。孙思邈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由于无意仕途功名,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处方,热心治病,积累了许多...

崇信县15676623098: 孙思邈生平简介 -
詹彪硫酸: 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

崇信县15676623098: 孙思邈的生平是怎样的?
詹彪硫酸: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

崇信县15676623098: 药王孙思邈的生平 -
詹彪硫酸: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用药如神的他,发明了火器.

崇信县15676623098: 孙思邈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詹彪硫酸: 孙思邈幼年时体弱多病,为了给他治病,他父母几乎耗尽家产.稍稍 长大后,他非常聪明好学,7岁开始读书,每天能念诵千余字,20岁时便 已经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当时...

崇信县15676623098: 孙思邈的一生如何? -
詹彪硫酸: 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

崇信县15676623098: 药王孙思邈 - 孙思邈简介药王孙思邈的简介
詹彪硫酸: 孙思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其籍贯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他生活于公元581—682年. 孙思邈论述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在...

崇信县15676623098: 孙思邈是怎样死的 -
詹彪硫酸: 他的死因不祥,很遗憾历史没有准确记载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

崇信县15676623098: 孙思邈生平事迹30字 -
詹彪硫酸: 孙思邈(541或581-682年).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天资聪明,小时候被称为“圣童”.后因病学习和研究医药,多次婉拒官爵.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等,被尊为“药王”.

崇信县15676623098: 请帮我找有关孙思邈的资料
詹彪硫酸: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生于隋开皇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他自幼多病,家境也很困难,但却非常好学,廿岁以前就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所以不仅博通经书,而且精于医...

崇信县15676623098: 孙思邈的资料 -
詹彪硫酸: 孙思邈(581-682年?)------世号孙真人,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庽耀县孙家塬)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二十岁时已晓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文帝、唐高宗屡次征召,均固辞不就,而热衷采种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