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何要三次远征辽东,三次远征辽东为何又都失败?

作者&投稿:商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隋炀帝三次远征高丽失败的过程和原因~

在公元612年,经过准备的第一次征伐高丽正式开始,因为长途征战,士兵士气很低。在作战的路上有的将很重的粮食都扔掉了,等到后来缺少粮食时无法再坚持作战,只好退兵。半路上又遇到了高丽军队的伏击,结果大败而归。据传三十万人的队伍,最后仅有二三千人返回。第一次征伐失败。 第二年,隋炀帝又一次出兵,就在辽东城准备攻破的时候,礼部尚书杨玄感反叛,洛阳被重兵围攻。隋炀帝听到消息,赶忙退兵救援洛阳。军事物资、营帐灯物都丢弃在了前线上。第二次被迫撤兵。这时天下将乱,王朝已经显露出败亡之兆。但隋炀帝不管这些,在613年,又发动了第三次对高丽的战争。这次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丽军队,高丽王高元大惧遣使投降,隋炀帝遂班师回朝。头三次大举进攻高丽,旨在平定边陲,完成统一大业。但战事耗费颇大,激起人民的反抗,间接导致隋朝的灭亡。

①高丽当时实习较强,号称有百万兵力,正是因为高丽实习膨胀对中华文明构成威胁,所以隋炀帝和唐太宗都进行了征讨高丽。
②隋朝刚刚统一不久,统一国家的新制度还没有完全适应当时的社会。
③大运河等工程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④路途比较远,后勤及军事方面有失误。

隋炀帝之所以三次远征辽东主要是因为高句丽开始慢慢不服从管理,可能会对隋炀帝的王朝的带来危害,因此隋炀帝开始先下手为强,但是因为好大喜功战术指挥失误,导致三次远征辽东都失败了,可以说是隋炀帝人生中最大的败笔。

在隋唐之前,因为忙于中原这边,没有时间管理辽东地区,所以给他们设置了一些官员让他们自己先管理,但后来高句丽慢慢发展起来,领土也开始扩大,因为不服从中原王朝的管理,经常还侵占地方郡县的土地,甚至到隋唐时期已将开始屡次挑衅中原王朝,为了维护王朝的颜面,整治整治高句丽,所以对其发动了三次战争。但是可惜的是三次战争都失败了。

隋炀帝第一次亲征高句丽就失败了,因为当时隋炀帝的指挥出现失误以及判断的战略错误,导致百万大军居然没有打败一个小小的高句丽,反而在辽东战争失败了。失败了以后,隋炀帝本来打算带领战士们休养生息,等调整好了再打,但是当时身不由己,前线得打仗,自己的朝政也出现了问题,负责押送粮草的将士忽然叛变,是的隋炀帝要一边打仗还要一边去平定朝廷内的战乱,后来朝廷的战乱平定了,隋炀帝杀死了很多百姓,但是辽东依然没有攻下,还损失了自己很多士兵。

等后来修养好就开始第三次远征辽东,当时的兵力还挺强盛的,后来隋高句丽国王害怕自己国家被灭亡,因此就派出使者去求和,想让隋炀帝放自己一马,炀帝很自大,高句丽低三下四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因此就下令撤兵,放弃了这次战争。



公元604年8月13日,一代明君隋文帝杨坚,带着对帝国无限的眷恋,与老伙子们一一话别之后,去世了,老人辞世,给儿子杨广留下的,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1、增加了大量人口,大业五年,也就是公元609年,隋朝巅峰时期的全国人口是890万户,总计人口46,019,956人--引自《隋书·地理志》;

2、疆域辽阔,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朝的国土面积达467万平方公里,北至辽河、阴山,西达青海湖,南设南宁州、比景郡、象浦郡、海阴郡--引自《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

 


(大隋疆域图)

当然,隋文帝留下的最重要遗产,就是一整套完善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包括均田制,增加农民收入;五省六部制,改善政府效率、减少开支;府兵制的兵农合一;户籍制改革,实现全国人口普查,增加赋税;科举制,选拔人才,打破豪门贵族对于官员任命的控制。

唐朝完整的继承了,隋文帝的这套制度,他不仅增加了中央集权,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老百姓有钱了,国家的钱包也鼓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实行人口普查,增加了大量青壮年。

关于隋朝的人口普查,杨坚使用的是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这么学术性的话题,历史崔就不讲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百度。

要钱有钱要兄弟有兄弟之后,干嘛呢?古代皇帝们的回答,惊人的相似:找人打架!

往好了说,就是解决边患,汉武帝时期对付的是匈奴,隋文帝时期,解决的是突厥,而对于隋炀帝杨广来说,最后的边患,来自高句丽。

这个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出现的地方政权,他的地理位置很特殊,鼎盛时期,疆域横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所以无论朝鲜、韩国还是国内,都认为这是咱自己的原始民族,同时这里有个常识性的错误,高句丽和高丽,是两个政权,两者没有半毛钱关系。

高句丽的第一任国王,叫朱蒙,也有人叫高朱蒙,是扶余国的王子,武艺精湛,尤其擅长骑马射箭,唯一可惜的,是朱蒙的母亲,出生不够高贵,公元前60年,扶余王空虚寂寞冷,和他的一个婢女滚了床单,第二年,这位婢女就生了个男娃,也就是朱蒙。

朱蒙心高气傲,事事争先、努力表现,却因为出身,不仅没有得到国王的赏识,还得罪了其他王储,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朱蒙带着家将,一路向东南逃跑,来到辽宁桓仁,做了当地部落首领的女婿,之后,在这里生根发芽,建立政权。

据史料记载,朱蒙时期的高句丽拥有农耕、放牧和渔业三种生活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高句丽进入扩张期,吞并沸流国以及周边部落,成为北方一个有实力的部落政权。

成长起来的高句丽,长期和扶余对抗,并且带有极强的侵略性,不断吞并周围弱小部落,据《汉书》记载,王莽没有篡位之前,于公元前14年,联合扶余,率领部队,一直打到了高句丽的都城,斩杀朱蒙,此后高句丽成为汉朝附属国。

附属只是名义上的,真正拿主意的,还是高句丽国王。

使高句丽从地方政权,成长为区域强国的,是第六代君主太祖王高宫时期,传闻太祖王拥有近120岁的高龄,在这段时间里,高句丽从部落制改为中央集权制,吞并东沃沮,疆域扩张到汉江流域,频繁发动针对辽东的战役,此后迁都丸都城,摆脱中原的控制。

 

(汉江流域示意图)

这个汉江,并不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水,而是在朝鲜半岛上,发源于太白山脉的,第四大河流,汉江流域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这里简直就是一个金矿,人多、地广、粮食多,而且通过汉江,经黄海,可以和中原经商,是朝鲜半岛重要的贸易路线。

任何一家公司的扩张,必然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何况高句丽这种地方政权,需要真刀真枪的战争,代替的是原先的利益集团,幸运的是,高句丽作为地方政权,一直没有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存在于漫漫历史中,长达700多年。

东汉之后,中原进入战乱期,高句丽趁机向北方的割据势力,发动战争,争夺辽东,国内的史册上,记载了几场,中原取得的大胜,都是攻破都城之后,就班师回府的:

1、公元197年,高句丽和辽东公孙家族发生大规模武装斗争,高句丽战败,都城被毁;

2、曹魏时期,高句丽先是联合曹魏军队,进攻辽东郡,此后脱离联盟,攻占辽东西部,被曹魏军队打败,攻占丸都城,高句丽国王逃奔沃沮。

3、公元342年,高句丽被慕容皝的前燕打败,丸都城再次被毁。

这里出现的辽东公孙世家,出现在三国的史册中,场次不多,第一代领袖叫公孙度,辽东太守,当时中原大乱,公孙度就建国自立,到第二代,公孙度的长子公孙康时期,曹操袁绍爆发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去世,他的儿子袁熙、袁尚投奔公孙康,最后公孙康亲自咔嚓了他俩,把首级送给曹操后,称臣。

关于袁绍和曹操的战争,给一个历史崔公众号上的传送门:官渡之战,曹操是怎么当上老大的

高句丽的另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是五胡乱国,南北朝时代,高句丽攻占扶余国,兼并靺鞨(读mohe,位于黑水的靺鞨部落,是传说中满族的直系祖先,满族?)的少量部落。

当时,在朝鲜半岛,除了高句丽,还有两个强势的地方政权,叫新罗和百济,在朝鲜历史上,称这段历史为“朝鲜版的三国时代”。

 

(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的地理位置分布图)

百济,又叫南扶余,根据史书记载,百济的第一任国王叫温祚(读zuo),和高句丽关系密切,朱蒙能建立高句丽,依靠的是和部落首领的联姻,首领的女儿叫召西奴,朱蒙和召西奴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沸流和温祚。

当朱蒙建立高句丽后,原先在扶余国的儿子,也来到了这,并顺利成为太子,他就是高句丽的第二任国王琉璃王,琉璃王能成为王储,意味着沸流和温祚失去了成为领袖的可能,为了逃避来自琉璃王的刺杀,沸流和温祚跑到了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建立了百济。

公元10年前后,百济吞并朝鲜本土部落,马韩,成为可以和高句丽抗衡的地方政权。

另一个国家新罗,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朝鲜本土民族建立的政权,疆域靠近日本海,在政权建立初期,幕后统治的势力,是来自日本的倭寇。

朝鲜的这个三国时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老大不是永远的老大,弱可以胜强,最后统一朝鲜三国的,是看似弱小的新罗,而统一的新罗,再次分裂后,实现统一的政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丽,高句丽和高丽前后相差了近三百年。

继续说高句丽,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毕竟是朝鲜三国中,最具实力的,他的面积最大,占有汉江流域,控制百济和新罗,对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还长期骚扰北魏政权,这是高句丽最辉煌的时期。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征讨突厥,获封圣人可汗,富有四海,周边国家纷纷向隋朝朝贡,高句丽的婴阳王也被册封为辽东公。

婴阳王这个名字,如果对隋朝的历史比较感兴趣,可以记住他,因为就是他抵挡住了,隋朝的四次大规模进攻,婴阳王本名叫高元,是高句丽的第26任君主,公元590年继位,598年,率领一万军队,进攻辽西。

这场战役虽然失败了,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但是导致的后果,却是杨坚无尽的怒火,当时的隋文帝正准备集中力量,平定突厥这个最大的边境隐患,高句丽正好撞倒了枪口上,于是杨坚命令,他的小儿子杨琼以及上柱国王世积,率领水路大军30万,讨伐高句丽。

隋朝的水军统帅叫周罗喉,从海路进攻平壤,却遭遇大风浪,损失惨重,寸功未得,就回航了;而地面部队,遭遇了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在九月雨季来临,军中疫病流行,这次征伐以失败而告终。

 

(出土的高句丽壁画)

婴阳王很会做人,虽然抵挡住了杨琼和王世积的进攻,但是毕竟没有实力,正面和隋朝对抗,战役结束后不久,婴阳王上表隋文帝请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正好第二年,也就公元599年,都蓝可汗和达头可汗联合,进攻染干,隋文帝出兵,帮助染干重建家园,高句丽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此后,染干在隋朝的帮助下,战胜都蓝,成为东突厥大可汗,并向隋文帝称臣,杨坚也成了圣人可汗。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去世,杨广继位,成为隋朝第二位皇帝,此时杨广接过的,是盛世隋朝,史书上关于杨广发兵攻打高句丽的原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大业七年,也就是公元611年,隋炀帝杨广带着斐矩巡边,来到东突厥,看望一下染干,现在被称为启明可汗,隋炀帝来草原,也没什么明确的目的,就是走走看看,权当旅游,一方面可以欣赏一下大好河山,另一方面也想敲打敲打突厥可汗,显示下天朝威仪。

巧合的是,当时高句丽的使者也在突厥,于是身边大臣斐矩就对隋炀帝说了一番话,大体内容就是,辽东从周朝开始便是中原的领土,先皇也讨伐过,现在我们国富民强,当然要把辽东收回来。

怎么收呢?斐矩的办法是,威胁!

威胁高句丽,赶紧向大隋称臣,并来洛阳朝见皇帝陛下,如果不来,就联合突厥,灭了你。

当时隋炀帝已经迁都,从西安来到洛阳,但是高句丽的国王高元,没有给杨广和斐矩面子,拒绝了,不仅没来拜见杨广,朝贡也停了,当时隋朝作为东亚的政治中心,威服四海,周边的国家,纷纷接受隋朝册封,每年定期朝贡。

 

(黄易小说大唐双龙传中的石之轩,另外一层身份就是斐矩)

史册上记载的,毕竟只是杨广三次远征高丽的直接原因:不听号令、藐视皇权、带头挑衅、边境隐患。

更重要的一点,还需要从隋炀帝的年号说起,隋文帝的年号叫“开皇”,取自道教的《灵宝经》,意思是:依天运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隋炀帝的年号叫“大业”,来自易经: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杨广将年号取为大业,是希望建立不朽功业,继承父亲隋文帝的遗志,带领大隋帝国走向顶峰盛世!

所以才有了迁都、开运河、征战四方,最后在高句丽碰壁,导致亡国,关于杨广的功与过,请听历史崔下回分解。

继续讲高句丽,高元的强硬态度,严重挑战了隋朝的地位,为了炫耀武力,同样是在611年,隋炀帝杨广发动了针对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召集天下兵马,共计一百多万,加上运输队,史册记载的参与人数,达到了恐怖的五百万。

“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引自《隋书》

从东晋以来,作战人数超过或者接近百万的,只有两次,杨广第一次远征高句丽,以及苻坚东征南朝,韩信曾经在回答刘邦时,这样评价两人的军事能力差距: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兵不是越多越好,带个一百人出去旅游,也能把你累死,何况是出门打仗,需要考虑吃饭、住宿、作战方式、地形、行军速度、天气、防御阵型、追击阵型等等,总之人数在达到一定程度后,管理的难度将成指数式增长。

于是,苻坚失败了,亡国,隋炀帝在大业七年、九年、十年连续三次远征,以相同的形势,召集天下兵马,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之后,还是失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曾经倾举国之力三次征讨辽东的高丽,正是因为这三次征辽战争,导致大量士兵、农夫死于战争,中原缺乏劳动力,土地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引发隋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使得隋炀帝身死国亡。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这么偏执的征讨高丽呢?这三次征辽为什么又都失败了呢?

隋朝时,高丽与隋朝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吐谷浑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因此,在隋朝的统治者看来,高丽、突厥、吐谷浑在隋朝的北方形成了一个弧形威胁圈。

高丽早在魏晋之乱时,还乘机侵占了辽河以东的大片土地。而且高丽还和南方的陈朝保持着贸易和政治的来往,这一切都引起了隋朝统治者对高丽的高度戒备。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一举灭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当时的高丽王“闻陈亡,大惧,治谷修兵,为据守之策”。从高丽王的统治者对中国统一的反应可以看出,隋朝与高丽有着较深的隔阂。

开皇十八年(598年),高丽王高元发兵进攻辽西,隋文帝接到奏报后,派他的儿子汉王杨凉和大将王世积率30万水陆大军分路进攻。结果陆路大军从山海关出发后,中途遇大雨,洪水泛滥,粮食断绝,瘟疫流行,只得无功而返。

水路大军从东莱(今山东掖县)渡海直接经过高丽,但船队受到大风的袭击,大半沉没。历时三个月的征讨高丽的战争,毫无进展,只是高丽王慑于隋朝的声威,遣使谢罪,隋文帝顺水推舟,宣布班师回朝。

这次征讨,撤回京师的部队只有出征时的十分之二,也就是说30万大军,死伤的就有25万左右,这是隋朝人无法忘掉的心头之痛。

到隋炀帝即位后,隋朝与高丽的关系表面是友好的,但隋炀帝却积极备战,有三个明显的举动便能说明:一、调河北百余万士卒开凿永济渠,使大运河一直向北延伸到涿郡(今北京西南),以利于转运军需物资,并在涿郡建立临朔宫作为军事大本营;二、进行大规模征兵,以至“扫地为兵”;三、在山东设置机构养马,检验兵杖器械,凡提供兵器不合格者立斩。

当时的大臣裴矩向隋炀帝上奏的一番话,说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想法,裴矩说:“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省,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豹之乡乎?”

大业七年(611年)二月,隋炀帝向全国下达了讨伐高丽的总动员令:“总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会于涿。”出征的大军达到130万人,号称200万进攻高丽。

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初三正式出兵征辽,当时出征的军队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相连近千里,史学家说:兵威之盛,前所未有。

隋炀帝认为,隋军之兵盛,征服高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甚至主观地认为,大军一到,必有纷纷投降的高丽兵,所以他下令:不得攻击和杀害投降的高丽兵将;任何部队都不能擅自行动,必须听从他的指挥。

隋炀帝的这两条命令却直接导致了此次大军的失败,因为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前线指挥员应有灵活机动的决断,如果事事请示汇报,必将造成战场上的混乱。

而不得攻击和杀害投降的高丽降将这一命令,更是造成了高丽军打不过隋军的时候,马上投降,而休整之后,又突然袭击隋军。甚至还有高丽大臣与大将诈降,如此反复,使得隋军在此次进攻高丽的过程中损兵折将,大败而还。唯一的收获是攻占了辽水西部城市武厉逻(今辽宁新民县东),并在那里设置了辽东郡和通定镇。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隋炀帝不顾已经爆发出来的社会危机,而是偏执地再次发布总动员征辽,他说:“高丽小虏,侮慢上国,我们移海拔山都可以成功,何况这小小的高丽!”

隋炀帝吸取上次的教训,取消了前线指挥官必须向他请示汇报才能展开军事行动的命令。战事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但当隋军与高丽进行辽东城攻防战的时候,后方传来了负责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造反的消息,传信的人还说许多的达官子弟也参加了造反的行列,这让隋炀帝十分恐慌,即下令全线撤兵平叛,第二次征辽不了了之。

同年八月,隋炀帝平息了杨玄感的叛乱,此时国内的局势已经很乱了,隋炀帝理应集中精力安定国内局势,但近乎偏执狂的他又强行组织第三次征辽。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隋炀帝又下诏发兵第三次征辽。士兵们纷纷逃亡,隋炀帝就斩杀逃兵,但逃亡的现象无法禁止。隋军开到毕奢城(今辽宁金县),高丽举国来战,被隋军打败,隋军准备继续前行,此时的高丽也因连年征战,国内疲惫不堪,高丽王不得已向隋炀帝呈上了降表,隋炀帝总算是捞回了一点面子,于是下令撤军回国。

八月二十五日,隋炀帝回到京师长安,告慰列祖列宗,宣告了征辽的胜利,并要求高丽王入朝接受召见。而高丽王根本就不理会隋炀帝所谓的“召见”。隋炀帝恼羞成怒,还要组织第四次征辽,但这也只不过是做做姿态了,因为国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他已经没有可能再做出第四次的征辽之举了。



我觉得隋炀帝是个拥有雄心大志的皇帝,文治武功都很有建树,远征辽东,是为了开疆扩土,建立功业,也为了解决潜在的边患,有句话军事服务政治,隋炀帝远征辽东主要想以大胜之势来威慑镇压贵族门阀势力,削弱门阀势力在地方军事政治上的影响。关于为何失败我想隋炀帝低估了那些贵族门阀的影响,还有不管是上层的士族还是下层的老百姓都有些厌烦战争了,有很多士族将军受贵族门阀影响,因为战争百姓不想服役,增加苛捐杂税,隋炀帝过于管权,往往战争中信息不发达,将军们必须请示皇帝后才能发兵,贻误战机

因为隋炀帝作为一代皇帝需要进行丰功伟绩的开创,所以他开垦了大运河,但是对于战争或或者领土上的扩充,他没有任何的佳绩可谈,所以他进行远征辽东,但是因为他不熟悉地形所以首次远征辽东都失败了。但正是因为首次远征辽东失败,所以,为了面子上可以谈的过去,他便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远征,但都以失败告终。


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国破家亡也要三次亲征高句丽?
再比如科举制度,让那些寒门子弟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阶级命运。在后世都是影响深远的,不容小觑!隋炀帝在位时间不长,但是隋炀帝也没有在《隋唐演义》里演的那样,整天沉迷于酒色,夜夜笙歌。在他在位期间,他也出征过,三次亲征高句丽,这在历史上,也是第一位远征那么远的皇帝。但是也是这三次亲征...

隋唐为何要远征高句丽?两国有何恩怨?
隋炀帝曾在2年间三征高句丽,而且三次隋炀帝全是亲自出征,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不过隋炀帝第一次东征,因为战略失误最后惨被而归;第二次又因为杨玄感叛变从而退兵;第三次同样没有获得很大的成效。到了唐朝,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曾对高句丽发动远征,最后成功灭掉高句丽、百济。为什么隋唐都要不遗余力消灭高句丽呢?两国...

杨广是昏君吗?
但是也是这三次远征,直接让隋朝走到尽头了。在第一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失败之后,隋炀帝本可以修养自己的士兵,但是隋炀帝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第二次失败之后,再次举兵亲征高句丽,甚至不惜拼到国破家亡。那么问题来了隋炀帝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险?难道只是为了报自己前两次失败的仇吗?要知道隋炀帝是...

雄才大略的隋炀帝为何会不惜一切代价三次兵伐高句丽?
回到文章主题,隋末天下大乱杨广为什么还要远征高句丽,而且一连三次,屡败屡战。首先,我们要肯定,征伐高句丽是在他大业计划清单里的,因为高句丽所盘踞的辽东是我汉家故地,只有恢复祖宗故地,才算真正完成统一大业。另外,高句丽所在的东北是五胡乱华三大策源地,鲜卑人主要聚居地,只有控制这个地方,...

隋炀帝时期的三场战争,为何就彻底动摇了隋朝的根基?
高句丽不仅包围着海洋,而且陆地上都是山脉和岛屿,因此隋朝军队必须跟高句丽打山战和水战,隋朝的士兵都是在中原地区训练出来的,本就不擅长水战和山战,而高句丽的军队偏偏又很擅长山战和水战,因此隋炀帝发动的三次远征高句丽的战争本就是很重大的失误,远征高句丽的三次战争也都是以隋朝失败而...

举国之力也要远征高句丽的隋朝,这么做是哪些原因?
对于隋王朝的灭亡,史学界众说纷纭。然而,无论哪一种观点,都认为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的大量人员物资耗费,无疑是导致隋王朝力量耗尽的重要诱因。众所周知,从公元5世纪初开始,高句丽就利用南北朝乱世占据了辽河以东的大片领地,到隋朝时期已经接近两个世纪之久。为什么隋王朝对于这片一度被中原王朝遗忘...

隋朝四次对高句丽的战争
隋朝征战高句丽,隋炀帝就有三次,隋炀帝三征高丽大概是出于自己的,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在这之前,还有一次征伐高丽的行动,那就是公元589年发生的隋文帝对高丽发动的战争。 公元589年,隋朝消灭割据南方的陈朝,从而统一中国,实现了自秦汉晋三朝以后又一次全国大统一,东方帝国再次重新凝聚在一起。她展现出来的力量,...

真实的隋炀帝有多厉害呢
但却为后世繁盛的大唐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唐太宗继位后的亲征高句丽也能看出来,隋炀帝所看到的危险,也是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所能感到的威胁。当时占据了广阔辽东地区的高句丽,在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被认为是首要解决的威胁,如果置之不理,高句丽将对中原形成巨大威胁。于是隋炀帝杨广三次远征高...

隋炀帝的国家大战略:理想与现实存在的惊人差距
正是这三次用兵,加速了大隋的灭亡。 对杨广来说,高丽必须像突厥、高昌、吐谷浑等部落一样臣服于隋并经常遣使入贡,二者关系方可和平、稳定。根据《隋书》和《三国史记》记载,高丽入朝的情况为:开皇元年一次;二年两次;三年多达三次;四年一次。又据《资治通鉴》载,开皇四年之后,高丽只是在开皇十一、十二、十七年...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为何隋炀帝还执意要远征高句丽呢?
隋炀帝虽执政时间不长,但在此期间3次亲政高句丽,每一次都是抱着必胜的决心,虽然前两次结果不尽人意,但他继续发起第三次进攻,而这时隋朝已经开始出现动荡,但却依然不惜代价踏平高句丽。可他为何冒着王朝倾覆的风险,还偏要征讨高句丽呢,难道就是为了个人恩怨?高句丽在西汉的时候就建立了政权...

公安县13812182273: 隋炀帝为什么几次都无法征服高丽(辽东)??? -
壤董盐酸: ①高丽当时实习较强,号称有百万兵力,正是因为高丽实习膨胀对中华文明构成威胁,所以隋炀帝和唐太宗都进行了征讨高丽. ②隋朝刚刚统一不久,统一国家的新制度还没有完全适应当时的社会. ③大运河等工程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④路途比较远,后勤及军事方面有失误.

公安县13812182273: 隋炀帝三次东征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
壤董盐酸: 炀帝三次东征,给人民造成一场非常严重的灾祸.大业八年云集涿郡的兵士和民夫大致为三百五十万人,如果再加上造船之类的就地征役、或逃或死的兵民,数字就更大了.以后连年东征,都是在全国征发,人数也不会少.除了劳役以外,军需的征发也非常严重,常规租调已预支数年.这样扰动全国,弄得盛强的隋王朝“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杨玄感的檄文),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受到无边的苦难.

公安县13812182273: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北伐突厥、东征高丽﹖ -
壤董盐酸: 你好!这仅是个人分析,人的思想是很难想象的.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但修建了大运河而让为水上船输做出了贡献.这是我以下的几条见解: 1、隋炀帝喜欢游山玩水,想看看外面的景色. 2、隋炀帝虽然是昏君,但也有野心,想动用...

公安县13812182273: “隋炀帝三征高丽”是怎么回事?
壤董盐酸: 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由于高丽王礼数不周,隋炀帝打算征讨高丽.炀帝强令天 下富人购买军马,以致军马价格暴涨,每匹卖到10万钱;又命人挑选、查验各种...

公安县13812182273: 谁有隋炀帝三征高丽的资料 -
壤董盐酸: 第一次出征是在大业七年(611 年)二月,炀帝下诏为伐高丽做好准备.八年春,四方兵众共一百一十三万三 千人聚集涿郡,分左右各十二军,由宇文述等率领,经辽东进入高丽,而炀帝就亲往辽东督师.水路方面,来护儿 率江淮水师,由山...

公安县13812182273: 隋炀帝三次远征高丽失败的过程和原因 -
壤董盐酸: 在公元612年,经过准备的第一次征伐高丽正式开始,因为长途征战,士兵士气很低.在作战的路上有的将很重的粮食都扔掉了,等到后来缺少粮食时无法再坚持作战,只好退兵.半路上又...

公安县13812182273: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南北的大运河? -
壤董盐酸: 因为隋炀帝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三百万人)、物力和财力.这说明古代工程技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隋朝较为强盛.开凿大运河可以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自己的都城...

公安县13812182273: 寻杨广的资料~ -
壤董盐酸: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

公安县13812182273: 为什么说隋炀帝有功有过? -
壤董盐酸: 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统一祖国,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这些都是功劳.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