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经典中关于礼仪的论述

作者&投稿:壬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知道一些有关古代文明礼仪方面的经典故事,谢谢拉,各位网友们~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文明礼仪小故事

  说话文明,举止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能够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语重心长又能催人奋发,就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更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素养。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体贴的眼神,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深远。三国时期,诸葛亮以他的《出师表》一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报效蜀国的赤诚之心和经天纬地的治国方略。然而,又有谁不被他文中优美的语言所感动呢?以致于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众多美文之一。二十年前,一句“小平您好!”,之所以能够传遍大江南北,深入千家万户,就在于它语言的质朴和真切,既饱含了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爷爷改革开放的肯定与拥护,也表达了特区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一、中国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二、中国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
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扩展资料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礼仪

起源于商周时代的古礼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可以说“礼”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国经常之大法,
“周旋之节文”,具有社会政治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双重作用,举止礼仪则是古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举止礼仪就是指古代礼典所规定的,人们在人际交往
的各种场合中的身体行为规范。与融合了西方元素的现代礼仪大不相同,流传两千余年的中国古代举止礼仪于揖让进退之间无不展现着底蕴深厚的华夏品格和伦理道
德观念。随着先秦两汉时期礼学的重构与不断完善,《仪礼》《礼记》等儒家经典和官方礼典对举止礼仪做出了明晰的分类和阐发,使举止礼仪不断系统化、精细
化。后世礼制规范则多有流变,尤其是魏晋以降“胡风”传入后,举止礼仪以及称谓、服饰穿戴等礼俗为之一变。因此本文主要以先秦两汉时期的经典以及这一时期
的考古资料作为主要参考内容,通过这些中华元典更能真切地解读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与核心精神。
  一、‘坠”的礼仪

  “举止”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所记载的“举止高,心不固矣。”颜师古注:止,足也。止的本义就是脚趾,这里的“举止”就是“举足”的意
思,后来“举止”引申为行动、举动之意。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身体举动不外乎坐立行走,然而古代对坐立行走的定义和礼仪规范与现代大相径庭。首先来看“坐”
的礼仪,中国古代的坐姿经历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转变。

  侍坐于尊长,要就近而坐,甲而敬之”,表现出对长者的亲近和尊敬。尊者有其他客人前来拜访,侍坐者也要起身表示敬意。作为晚辈,坐时不能选择室中西南
隅和中席,因为那是尊者的位置。吃饭进食要尽量往前坐,避免饭菜掉落,站污坐席,非进食时要尽量靠后坐,以示谦恭。侍坐于长者时,除了要注意以上身体规范
外,与之相应的言语、仪容规范也同样重要“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俊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
则起,请益则起。坐时要镇定自若,长者未提及的话题不要东拉西扯地说。聆听老师教诲时要虔诚,表情要端庄,要等老师把话讲完再回答,插嘴或随声附和都是不
可取的。向老师请教书本知识要起立,请老师进一步详细讲解也要起立,以示对老师的尊重。除了“侍坐于长者”,在公共场合与人同坐也要表现得庄重,并且不妨
碍他九‘若夫坐如尸”“并坐不横胧; 坐时要像代死者受祭的人那样矜庄,与人同坐不要横起胳膊,以免妨碍他人。
以上介绍了古代几种主要的坐姿以及不同社交场合中“坐”的礼仪,从容端庄的坐姿展示了雍容、优雅、包容的华夏品格,举手投足间也诊释了“尊亲”尊师,
“敬”让”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二、站立和行走的礼仪

  贾谊在其著作《新书》中将站姿分为四类,分别为经立、共(恭)立、肃立和卑立“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间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
肘曰经立,因以微磐曰共立,因以磐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经立时目视前方,腰部挺直,肩部放平,两臂环抱,自然下垂,犹如抱鼓。双脚站立时相隔二寸,
衣帽整齐,头和身体不能乱动。如图七所示,秦兵马俑就是标准的经立姿势,此种站姿给人一种庄重、从容之感。石磐作为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常与编钟配套出现
‘微磐曰共立”,共(恭)立(如图八)时稍稍弯腰,比图九所示石磐的弯曲程度稍减。而肃立则与石磐的弯曲程度相当,大致为135度,显然所表达的礼数也更
重,一般古代大臣勤见国君和诸侯时才采用这种站立姿势。最为谦卑的站立方式是“卑立”,古人腰间常戴玉佩“卑立”时要让腰间玉佩垂直落下才算合乎标准,身
体大致要弯曲呈90度。

  要正色快行,谨小慎微,以此表达对国君的敬畏和尊重。上堂时两手要提起衣服的下摆,以免脚踩摔倒,有失礼容。下堂后面色才和缓放松,轻快地行走,回到
原位站立,仍然保持踉踏(恭敬)之貌。随着不同场景的的变换,孔子行走时时而谨慎庄重,时而愉悦放松,把举止礼仪演绎成了身体的艺术,颇具美感。这种外在
举止仪容的变换既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反之又由外而内强化着“诚敬”的道德理念,是一种身心互动的身体修行。

  三、举止礼仪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实践功能

  中国是传承数千年的礼仪之抓“礼”作为事实上的不成文法,维护着历代王朝的统治阶层和整个社会的秩序。时至今日,作为身体行为规范的举止礼仪,其政治功能己不复存在,然而其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社会实践功能则不容忽视。

  首先,中国古代举止礼仪的内容之丰富,价值之巨大,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代举止礼仪“缘人情而作”,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
“身体”上的具体展现,每一个致力于成为“谦谦君子”的中国人都于举手投足之间践行着“文质彬彬”的举止规范,彰显着雍容典雅的礼仪风貌。举止礼仪不仅是
个人修养的展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同于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主张纵欲的“酒神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礼乐精神”,强调“发乎情,止乎
礼”,要求适时地控制身体的感性欲求“强调感性中的理性,自然性中的社会性。认为通过对人的动作、行为、言语、仪容等外在身体活动进行规训,能使人的内心
情感更加成熟,更具“人性”与社会性‘无过无不及”。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既在一定程度上由外而内地塑造了华夏儿女的民族性格,又是中华民族“文化
心理结构”的外化表现。正是通过举止礼仪来不断践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华夏品格的文化印记才代代相传。当前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增
强,而文化软实力则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若想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彰显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而民族文化与民
族精神的构建决不能与传统割裂开来。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我们应当本着理性、辩证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
精华,将底蕴深厚的中国礼文化转化成每个人举手投足间的礼仪风度展示给全世界。

  此外,作为古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止礼仪以每个具体的社会成员为载体,揖让进退之间诊释着“敬i}"“忠孝”“仁义’“长幼有序”等中华传统美
德,其中所蕴含的修身养性、教化民众的社会实践功能不容忽视。“从礼产生、发展的逻辑顺序看,对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完善与人性培养,以及作为群体成员
的人的理性教化和社会性规范是礼最早、最基本的功能。”园翻阅史书,古代社会生活中循礼与失礼之间的争论和矛盾冲突屡见不鲜,可见礼仪规范在古代社会具有
不可替代的风俗教化作用。当今社会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道德滑坡状况严重,出现了个人价值观扭曲、公共场所秩序混乱、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大学》有言: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回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2A]孟子也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
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囚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归根到底是解决人的问题,得体的举止礼仪不仅能完善自我,提升个人文化修养,更能减少社会交
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社会安定和谐,因此,重新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重塑社会成员的举止行为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礼文化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其发扬光大,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作为一种“形体美,“身体的艺术”,是礼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价值与社会实践功能巨大,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去弘扬!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古代文化经典中关于礼仪的论述
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我们应当本着理性、辩证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底蕴深厚的中国礼文化转化成每个人举手投足间的礼仪风度展示给全世界。 此外,作为古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止礼仪以每个具体的社会成员为载体,揖让进退之间诊释着“敬i}"“忠孝”“仁义’“长...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是保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它是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传统,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1、《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

关于礼的古代诗句
———《论语.季氏》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孟子.离娄下》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歌德:《亲和力》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

儒家文化核心概念 | 礼(1)
礼的官府与文化机构 从官府层面,如负责迎宾的礼宾官司和掌管礼仪和教育的礼部,体现出礼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而礼单、礼服和礼官等词汇,则揭示了礼仪活动中的细节和角色。儒家经典与伦理规范 《礼记》作为儒家的瑰宝,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重要参考,而礼教则代表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石,强调着礼节在...

中国传统理学经典三礼是指
中国传统理学经典三礼是指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1、《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2、《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

三礼是指哪三礼
三礼是指哪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儒家经典中谈论礼的是
1.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礼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使人和谐共处。2.恭敬之心,礼也。语出《荀子》。对别人恭敬、尊重,是礼的表现。3.以约失之者,鲜矣。语出《论语·里仁》。约:约束。鲜:少的意思。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4.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语出汉·...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仪礼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第2辑):仪礼(注音版)》, 简称《礼》或《礼经》、《士礼》。这部著作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权威记载,与《周礼》和《礼记》并称为“三礼”之一。据史书记载,孔子曾是《仪礼》的传承者,《史记》和《汉书》都提及这部作品可能是孔子整理周鲁两国濒临失传的...

经典常谈中"礼"包括哪些内涵?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以下几个内涵: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礼”的基本内涵之一,即以敬畏之心对待长辈,以尊重之心对待晚辈,以礼貌之心对待每一个人。礼仪规范:礼仪规范是“礼”的具体表现,包括言行举止、服饰等多个方面,通过礼仪规范可以展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文化素养。人际关系...

泾川县13830258246: 古代文化经典中关于礼仪的论述 -
比魏盐酸: 起源于商周时代的古礼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可以说“礼”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国经常之大法,“周旋之节文”,具有社会政治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双重作用,举止礼仪则是古礼文...

泾川县13830258246: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
比魏盐酸: 校园国学经典名句(儒雅、文明礼仪、励志教育类)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 不失色于人,指重视2113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5261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

泾川县13830258246: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
比魏盐酸: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

泾川县13830258246: 古代有关礼仪的叙述 -
比魏盐酸: 比较讲究,座位安排面对门的位置为尊,请领导和长辈坐,背对门的位置为下,买单者或秘书或辈份低者入座.席间餐前菜(凉菜)上桌后可以开始进食,要碰杯三次以后才可以开始互相敬酒,不劝酒,给其他人夹菜最好用公共餐具,嘴里有食物不开口讲话,喝汤时不发出声音,筷子只夹自己面前的食物,不用筷子指指点点,讲话时放下手中的餐具,席间一般不讲荤笑话,离席时请长辈和领导先走.

泾川县13830258246: 古代有关文明礼貌的佳话 -
比魏盐酸: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泾川县13830258246: 中国传统的礼仪 -
比魏盐酸: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

泾川县13830258246: 礼仪在《周礼》中是如何阐述的 -
比魏盐酸: 《周礼》是我国古代三部礼学著作之一,成书的时间位于之后,之前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

泾川县13830258246: 求古今中外名人描述文明礼仪的经典短句 -
比魏盐酸: 1、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3、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4、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泾川县13830258246: 礼仪是什么?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试联系日常生活的实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
比魏盐酸:[答案]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把现代人领到了一个无限伸展而又不断浓缩的空间,这就是地球村.在这个有着60 亿居民的村庄里,交往和沟通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