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好的段落,30段就好,谢谢^_^

作者&投稿:盈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教各位梭罗之作《瓦尔登湖》的真谛,希望详尽明了。十分谢谢。~

  瓦尔登湖读后感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还有
  原文标题:《瓦尔登湖》读后感[易读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yidus.com/Html/wgwx/20091117131943.html

  还有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这几篇文采都很好,看得我又想再翻一遍瓦尔登湖了,希望对您也能有用。

一本静静的书——《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享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这位梭罗先生是与孤独结伴的。他常常只是一个人。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他的生平十分简单,十分安静。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3—1837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1838—1840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到1845年,他就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年,他完成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On Civil Disobedience)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按字面意义,这也可以译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它。然后,到了1854年,我们的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出版了。本书有了一些反响,但开始的时候并不大。随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1859年,他支持了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当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竟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他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并到教堂敲响钟声,举行了悼念活动。

此后他患了肺病,医治无效,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仅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自有人给他整理,陆续出版,已出版有多种版本和多种选本问世。

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他的读者将会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而且是精美绝伦,世上罕见。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他对自己的出生地,即马省的康城,深感自豪。康城是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首义之城。他说过,永远使他惊喜的是他“出生于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点”之一,而且“时间也正好合适”,适逢美国知识界应运而生的、最活跃的年代。在美洲大陆上,最早的欧洲移民曾居住的“新英格兰”六州,正是美国文化的发祥之地。而正是在马省的康城,点燃起来了美国精神生活的辉耀火炬。小小的康城,风光如画。

一下子,那里出现了四位大作家:爱默生,霍桑,阿尔考特,和他,梭罗。1834年,爱默生定居于康城,曾到哈佛大学作了以《美国学者》为题的演讲。爱默生演讲,撰文,出书,宣扬有典型性的先知先觉的卓越的人,出过一本《卓越的人》,是他的代表作。他以先驱者身份所发出的号召,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

在爱默生的推动之下,梭罗开始给《日晷》杂志寄诗写稿了。但一位要求严格的编辑还多次退了他的稿件。梭罗也在康城学院里作了一次题为《社会》的演讲,而稍稍引起了市民的注意。到1841年,爱默生就邀请了梭罗住到他家里去。当时爱默生大事宣扬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聚集了一班同人,就像办了个先验主义俱乐部似的。但梭罗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在一段日记中他写着:“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咛,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可是对我并没有帮助。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无岛无屿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测着、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的好。”

本来梭罗的家境比较困难,但还是给他上了大学,并念完了大学。

然后他家里的人认为他应该出去闯天下了。可是他却宁可回家乡,在康城的一所私立中学教教书。之后不久,只大他一岁的哥哥约翰也跑来了。两人一起教书。哥哥教英语和数学,弟弟教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学生们很爱戴他们俩。亨利还带学生到河上旅行,在户外上课、野餐,让学生受到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的生活教育。

一位朋友曾称梭罗为“诗人和博物学家”,并非过誉。他的生活知识是丰富,而且是渊博的。当他孤独时,整个大自然成了他的伴侣。据爱默生弟弟的回忆,梭罗的学生告诉过他:当梭罗讲课时,学生们静静地听着,静得连教室里掉下一支针也能听得清楚。

1839年7月,一个十七岁的少女艾伦·西华尔来到康城,并且访问了梭罗这一家子。她到来的当天,亨利就写了一首诗。五天后的日记中还有了这么一句:“爱情是没有法子治疗的,惟有爱之弥甚之一法耳。”这大约就是为了艾伦的缘故写的。不料约翰也一样爱上了她,这就使事情复杂化了。三人经常在一起散步,在河上划船。登山观看风景,进入森林探险,他们还在树上刻下了他们的姓氏的首字。谈话是几乎没完没了的,但是这个幸福的时间并不长久。

这年春天,哥儿俩曾造起了一条船。八月底,他们乘船沿着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作了一次航行。在旅途上,一切都很好,只是两人之间已有了一些微妙的裂纹,彼此都未言明,实际上他们已成了情敌。后来约翰曾向她求婚而被她拒绝了。再后来,亨利也给过她一封热情的信,而她回了他一封冷淡的信。不久后,艾伦就嫁给了一个牧师。这段插曲在亨利心头留下了创伤。但接着发生了一件绝对意想不到的事。1842年的元旦,约翰在一条皮子上磨利他的剃刀片刀刃时,不小心划破了他的左手中指。他用布条包扎了,没有想到两三天后化脓了,全身疼痛不堪。赶紧就医,已来不及,他得了牙关紧闭症,败血病中之一种。他很快进入了弥留状态。十天之后,约翰竟此溘然长逝了。突然的事变给了亨利一个最沉重的打击。他虽然竭力保持平静,回到家中却不言不语。一星期后,他也病倒了,似乎也是得了牙关紧闭症。幸而他得的并不是这种病,是得了由于心理痛苦引起来的心身病状态。整整三个月,他都在这个病中,到四月中他又出现在园子里了,才渐渐地恢复过来。

那年亨利写了好些悼念约翰的诗。在《哥哥,你在哪里》这诗中,他问道:“我应当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身影?/沿着邻近的那条小河,/我还能否听到你的声音?”答复是他的兄长兼友人,约翰,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们结了绸缪,他已以大自然的容颜为他自己的容颜了,以大自然的表情表达了他自己的意念……大自然已取走了他的哥哥,约翰已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从这里开始,亨利才恢复了信心和欢乐。他在日记中写着:“眼前的痛苦之沉重也说明过去的经历的甘美。悲伤的时候,多么的容易想起快乐!冬天,蜜蜂不能酿蜜,它就消耗已酿好的蜜。”这一段时间里,他是在养病,又养伤;在蛰居之中,为未来作准备,在蓄势,蓄水以待开闸了放水,便可以灌溉大地。

在另一篇日记中,他说:“我必须承认,若问我对于社会我有了什么作为,对于人类我已致送了什么佳音,我实在寒酸得很。无疑我的寒酸不是没有原因的,我的无所建树也并非没有理由的。我就在想望着把我的生命的财富献给人们,真正地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我要在贝壳中培养出珍珠来,为他们酿制生命之蜜。我要阳光转射到公共福利上来。我没有财富要隐藏。我没有私人的东西。我的特异功能就是要为公众服务。惟有这个功能是我的私有财产。任何人都是可以天真的,因而是富有的。我含蕴着,并养育着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时。”

恢复健康以后的梭罗又住到了爱默生家里。稍后,他到了纽约,住在市里的斯丹顿岛上,在爱默生弟弟的家里。他希望能开始建立起他的文学生涯来。恰恰因为他那种独特的风格,并不是能被人,被世俗社会所喜欢的,想靠写作来维持生活也很不容易,不久之后,他又回到了家乡。有一段时间,他帮助他父亲制造铅笔,但很快他又放弃了这种尚能营利的营生。

于是到了1844年的秋天,爱默生在瓦尔登湖上买了一块地。当这年过去了之后,梭罗得到了这块土地的主人的允许,可以让他“居住在湖边”。终于他跨出了勇敢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

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

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独立日,美国的国庆,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时间。

他记录了他的观察体会,他分析研究了他从自然界里得来的音讯、阅历和经验。决不能把他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

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并不是消极的,他是积极的。并不是逃

避人生,他是走向人生,并且就在这中间,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

那发生于一个晚上,当他进城去到一个鞋匠家中,要补一双鞋,忽然被捕,并被监禁在康城监狱中。原因是他拒绝交付人头税。他之拒付此种税款已经有六年之久。他在狱中住了一夜,毫不在意。第二天,因有人给他付清了人头税,就被释放。出来之后,他还是去到鞋匠家里,等补好了他的鞋,然后穿上它,又和一群朋友跑到几里外的一座高山上,漫游在那儿的什么州政府也看不到的越桔丛中——这便是他的有名的入狱事件。

在1849年出版的《美学》杂志第一期上,他发表了一篇论文,用的题目是《对市政府的抵抗》。在1866年(他去世已四年)出版的《一个在加拿大的美国人,及其反对奴隶制和改革的论文集》收入这篇文章时,题目改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此文题目究竟应该用哪一个,读书界颇有争论,并有人专门研究这问题。我国一般地惯用了这个《消极反抗》的题名,今承其旧,不再改变。文中,梭罗并没有发出什么政治行动的号召,这毋宁说正是他一贯倡导的所谓“更高的原则”中之一项。他认为政府自然要做有利于人民的事,它不应该去干扰人民。但是所有的政府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更不用说这个保存了奴隶制度的美国政府了,因此他要抗议和抵抗这一个政府,不服从这一个政府。他认为,如果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就应当有消极抵抗的权利,以抵制它和抵抗它。这篇《消极抵抗》的论文,首先是给了英国工党和费边主义者以影响,后来又对以绝食方式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印度圣雄甘地的“不合作运动”与“非暴力主义”有很大的作用,对于1960年马丁·路德·金,在非洲争取民权运动也有很大的作用,对托尔斯泰的“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影响,以及对罗曼·罗兰也有一些影响。

梭罗是一生都反对蓄奴制度的,不止一次帮助南方的黑奴逃亡到自由的北方。在1845年的消极反抗之后,他还写过《马省的奴隶制》(1854年)一文,他和爱默生一起支持过约翰·布朗。1859年10月,布朗企图袭击哈泼斯渡口失败而被捕,11月刑庭判处布朗以绞刑,梭罗在市会堂里发表了《为约翰·布朗请愿》的演说。布朗死后,当地不允许给布朗开追悼会时,他到市会堂敲响大钟,召集群众举行了追悼会。梭罗关于布朗的一系列文章和行动都是强烈的政治言行。

这期间,梭罗患上了肺结核症,健康明显地变坏。虽然去明尼苏达作了一次医疗性的旅行,但病情并无好转。他自知已不久人世了。

在最后的两年里,他平静地整理日记手稿,从中选出一些段落来写成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他平静安详地结束了他的一生,死于1862年5月6日,未满四十五岁。

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1849年自费出版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这书是他在瓦尔登湖边的木屋里著写的,内容是哥儿俩在两条河上旅行的一星期中,大段大段议论文史哲和宗教等等。

他的第二本书就是《瓦尔登湖》了,于1854年出版。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以上只是梭罗生平的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再说一点他的这本书。

对于《瓦尔登湖》,不须多说什么,只是还要重复一下,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处。

自然颇有一些难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过,“请原谅我说话晦涩,”例如那失去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爱默生的弟弟爱德华问过他是什么意思。他反问:“你没有失去吗?”却再也没有回答了。有的评论家说,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斑鸠),一个约翰(猎犬),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栗色马)。谁个又能不失却什么呢?

本书内也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应当指出,这本书是一本健康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作了极其动人的描写。读着它,自然会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不断地将读者提升、提高。书已经摆在读者面前了,我不必多说什么了,因为说得再好,也比不上读者直接去读了。

人们常说,作家应当找一个僻静幽雅的去处,去进行创作;信然,然而未必尽然。我反而认为,读书确乎在需要一个幽静良好的环境,尤其读好书,需要的是能高度集中的精神条件。读者最需要有一个朴素淡泊的心地。读《瓦尔登湖》如果又能引起读者跑到一个山明水秀的、未受污染的地方去的兴趣,就在那样的地方读它,就更是相宜了。

梭罗的这本书近年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污染使人们又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能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他崇尚实践,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瓦尔登湖》享利·戴维·梭罗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
  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
  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目前,
  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
  要不是市民们曾特别仔细地打听我的生活方式,我本不会这般唐突,拿私事来读请
  读者注意的。有些人说我这个生活方式怪僻,虽然我根本不觉得怪僻,考虑到我那些境
  遇,我只觉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有些人则问我有什么吃的;我是否感到寂寞,
  我害怕吗,等等。另下些人还好奇得很,想知道我的哪一部分收入捐给慈善事业了,还
  有一些人,家大口阔,想知道我赡养了多少个贫儿。所以这本书在答复这一类的问题时,
  请对我并无特殊兴趣的读者给以谅解。许多书,避而不用所谓第一人称的“我”字;本
  书是用的;这本书的特点便是“我”字用得特别多。其实,无论什么书都是第一人称在
  发言,我们却常把这点忘掉了。如果我的知人之深,比得上我的自知之明,我就不会畅
  谈自我,谈那么多了。不幸我阅历浅陋,我只得局限于这一个主题。但是,我对于每一
  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
  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
  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下面的这些文字,对于清寒的学生,或许特别地适宜。
  至于其余的读者,我想他们是会取其适用的。因为,没有人会削足适履的;只有合乎尺
  寸的衣履,才能对一个人有用。
  我乐意诉说的事物,未必是关于中国人和桑威奇岛人,而是关于你们,这些文字的
  读者,生活在新英格兰的居民,关于诸君的遭遇的,特别是关于生逢此世的本地居民的
  身外之物或环境的,诸君生活在这个人世之间,度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哪;你们生活得如
  此糟糕是否必要呢;这种生活是否还能改善改善呢?我在康科德曾到过许多地区;无论
  在店铺,在公事房,在田野,到处我都看到,这里的居民仿佛都在赎罪一样,从事着成
  千种的惊人苦役。我曾经听说过婆罗门教的教徒,坐在四面火焰之中,眼盯着太阳,或
  在烈火的上面倒悬着身体;或侧转了头望青天,“直到他们无法恢复原状,更因为脖子
  是扭转的,所以除了液体,别的食品都不能流入胃囊中”,或者,终生用一条铁链,把
  自己锁在一株树下:或者,像毛毛虫一样,用他们的身体来丈量帝国的广袤土地;或者,
  他们独脚站立在柱子顶上——然而啊,便是这种有意识的赎罪苦行,也不见得比我天天
  看见的景象更不可信,更使人心惊肉跳。赫拉克勒斯从事的十二个苦役跟我的邻居所从
  事的苦役一比较,简直不算一回事,因为他一共也只有十二个,做完就完了,可是我从
  没有看到过我的邻人杀死或捕获过任何怪兽,也没有看到过他们做完过任何苦役。他们
  也没有依俄拉斯这样的赫拉克勒斯的忠仆,用一块火红的烙铁,来烙印那九头怪兽,它
  是被割去了一个头,还会长出两个头来的。
  我看见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们的不幸是,生下地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
  仓、牛羊和农具;得到它们倒是容易,舍弃它们可困难了。他们不如诞生在空旷的牧场
  上,让狼来给他们喂奶,他们倒能够看清楚了,自己是在何等的环境辛勤劳动。谁使他
  们变成了土地的奴隶?为什么有人能够享受六十英亩田地的供养,而更多人却命定了,
  只能啄食尘土呢?为什么他们刚生下地,就得自掘坟墓?他们不能不过人的生活,不能
  不推动这一切,一个劲儿地做工,尽可能地把光景过得好些。我曾遇见过多少个可怜的、
  永生的灵魂啊,几乎被压死在生命的负担下面,他们无法呼吸,他们在生命道上爬动,
  推动他们前面的一个七十五英尺长,四十英尺宽的大谷仓,一个从未打扫过的奥吉亚斯
  的牛圈,还要推动上百英亩土地,锄地、芟草,还要放牧和护林!可是,另一些并没有
  继承产业的人,固然没有这种上代传下的、不必要的磨难,却也得为他们几立方英尺的
  血肉之躯,委屈地生活,拼性命地做工哪。
  人可是在一个大错底下劳动的啊。人的健美的躯体,大半很快地被犁头耕了过去,
  化为泥土中的肥料。像一本经书里说的,一种似是而非的,通称“必然”的命运支配了
  人,他们所积累的财富,被飞蛾和锈霉再腐蚀掉,并且招来了胠箧的盗贼。这是一个愚
  蠢的生命,生前或者不明白,到临终,人们终会明白的,据说,杜卡利盎和彼尔在创造
  人类时,是拿石头扔到背后去。诗云:
  Inde genus durum sumus,experiensque laborum,
  Et doeumenta damus qua simus origine nati。
  后来,罗利也吟咏了两句响亮的诗:
  “从此人心坚硬,任劳任怨,
  证明我们的身体本是岩石。”
  真是太盲目地遵守错误的神示了,把石头从头顶扔到背后去,也不看一看它们坠落
  到什么地方去。
  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
  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操劳过度,使他们的手指粗笨
  了,颤抖得又大厉害,不适用于采集了。真的,劳动的人,一天又一天,找不到空闲来
  使得自己真正地完整无损;他无法保持人与人间最勇毅的关系;他的劳动,一到市场上,
  总是跌价。除了做一架机器之外,他没时间来做别的。他怎能记得他是无知的呢——他
  是全靠他的无知而活下来的——他不经常绞尽脑汁吗?在评说他们之前,我们先要兔费
  地使他穿暖、吃饱,并用我们的兴奋剂使他恢复健康。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
  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能如此
  温柔地相处。
  读者之中,这些个情况我们都知道,有人是穷困的,觉得生活不容易,有时候,甚
  而至于可以说连气也喘不过来。我毫不怀疑在本书的读者之中,有人不能为那吃下了肚
  的全部饭食和迅速磨损或已经破损的衣着付出钱来,好容易忙里偷了闲,才能读这几页
  文字,那还是从债主那里偷来的时间。你们这许多人过的是何等低卑、躲来躲去的生活
  啊,这很明显,因为我的眼力已经在阅历的磨刀石上磨利了;你们时常进退维谷,要想
  做成一笔生意来偿清债务,你们深陷在一个十分古老的泥沼中,拉丁文的所谓aes alie
  num——别人的铜币中,可不是有些钱币用铜来铸的吗;就在别人的铜钱中,你们生了,
  死了,最后葬掉了;你们答应了明天偿清,又一个明天偿清,直到死在今天,而债务还
  未了结;你们求恩,乞怜,请求照顾,用了多少方法总算没有坐牢;你们撒谎,拍马,
  投票,把自己缩进了一个规规矩矩的硬壳里,或者吹嘘自己,摆出一副稀薄如云雾的慷
  慨和大度的模样,这才使你们的邻人信任你,允许你们给他们做鞋子,制帽子,或上衣,
  或车辆,或让你们给他们代买食品;你们在一只破箱笼里,或者在灰泥后面的一只袜子
  里,塞进了一把钱币,或者塞在银行的砖屋里,那里是更安全了;不管塞在哪里,塞多
  少,更不管那数目是如何地微少,为了谨防患病而筹钱,反而把你们自己弄得病倒了。
  有时我奇怪,何以我们如此轻率,我几乎要说,竟然实行了罪恶昭彰的、从外国带
  进黑奴来的奴役制度。有那么多苛虐而熟练的奴隶主,奴役了南方和北方的奴隶。一个
  南方的监守人是毒辣的,而一个北方的监守人更加坏,可是你们自己做起奴隶的监守人
  来是最最坏的。谈什么——人的神圣!看大路上的赶马人,日夜向市场赶路,在他们的
  内心里,有什么神圣的思想在激荡着呢?他们的最高职责是给驴马饲草饮水!和运输的
  赢利相比较,他们的命运算什么?他们还不是在给一位繁忙的绅士赶驴马?他们有什么
  神圣,有什么不朽呢?请看他们匍伏潜行,一整天里战战兢兢,毫不是神圣的,也不是
  不朽的,他们看到自己的行业,知道自己是属于奴隶或囚徒这种名称的人。和我们的自
  知之明相比较,公众舆论这暴戾的君主也显得微弱无力。正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
  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要在西印度的州省中谈论心灵与想象的自我解放,
  可没有一个威勃尔福司来促进呢。再请想一想,这个大陆上的妇人们,编织着梳妆用的
  软垫,以便临死之日用,对她们自己的命运丝毫也不关心!仿佛磋跎时日还无损于永恒
  呢。
  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你从绝望的城市
  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
  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两者中都没有娱乐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
  能娱乐。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当我们用教义问答法的方式,思考着什么是人生的宗旨,什么是生活的真正的必需
  品与资料时,仿佛人们还曾审慎从事地选择了这种生活的共同方式,而不要任何别的方
  式似的。其实他们也知道,舍此而外,别无可以挑选的方式。但清醒健康的人都知道,
  太阳终古常新。抛弃我们的偏见,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无论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
  除非有确证,便不可以轻信。在今天人人附和或以为不妨默认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变
  成虚无缥缈的氤氲,但还会有人认为是乌云,可以将一阵甘霖洒落到大地上来。把老头
  子认为办不到的事来试办一下,你往往办成功了。老人有旧的一套,新人有新的一套。
  古人不知添上燃料便可使火焰不灭:新人却把干柴放在水壶底下:谚语说得好:“气死
  老头子”,现在的人还可以绕着地球转,迅疾如飞鸟呢。老年人,虽然年纪一把,未必
  能把年轻的一代指导得更好,甚至他们未必够得上资格来指导;因为他们虽有不少收获,
  却也已大有损失。我们可以这样怀疑,即使最聪明的人,活了一世,他又能懂得多少生
  活的绝对价值呢。实际上,老年人是不会有什么极其重要的忠告给予年轻人的。他们的
  经验是这样地支离破碎,他们的生活已经是这样地惨痛的失败过了,他们必须知道大错
  都是自己铸成的;也许,他们还保留若干信心,这与他们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却可惜
  他们已经不够年轻了。我在这星球上生活了三十来年,还没有听到过老长辈们一个字,
  可谓有价值的,堪称热忱的忠告的。他们什么也没告诉过我,也许他们是不能告诉我什
  么中肯的意见了。这里就是生命,一个试验,它的极大部分我都没有体验过;老年人体
  验过了,但却于我无用。如果我得到了我认为有用的任何经验,我一定会这样想的,这
  个经验嘛,我的老师长们可是提都没有提起过的呢。
  有一个农夫对我说:“光吃蔬菜是活不了的,蔬菜不能供给你骨骼所需要的养料;”
  这样他每天虔诚地分出了他的一部分时间,来获得那种可以供给他骨骼所需的养料;他
  一边说话,一边跟在耕牛后面走,让这条正是用蔬菜供养了它的骨骼的耕牛拖动着他和
  他的木犁不顾一切障碍地前进。某些事物,在某些场合,例如在最无办法的病人中间,
  确是生活的必需资料,却在另一些场合,只变成了奢侈品,再换了别样的场合,又可能
  是闻所未闻的东西。
  有人以为人生的全部,无论在高峰之巅或低陷之谷,都已给先驱者走遍,一切都已
  被注意到了。依熙爱芙琳的话:“智慧的所罗门曾下令制定树木中间应有的距离;罗马
  地方官也曾规定,你可以多少次到邻家的地上去拣拾那落下来的橡实而不算你乱闯的,
  并曾规定多少份橡实属于邻人。”希波克拉底甚至传下了剪指甲的方法,剪得不要太短
  或太长,要齐手指头。无疑问的,认为把生命的变易和欢乐都消蚀殆尽的那种烦谦和忧
  闷,是跟亚当同样地古老的。但人的力量还从未被衡量出来呢;我们不能根据他已经完
  成的事来判断他的力量,人做得少极了。不论你以前如何失败过,“别感伤,我的孩子,
  谁能指定你去做你未曾做完的事呢?”
  我们可以用一千种简单的方法来测定我们的生命;举例以明之,这是同一个太阳,
  它使我种的豆子成熟,同时竟然照耀了像我们的地球之类的整个太阳系。如果我记住了
  这一点,那就能预防若干的错误。可是我锄草时并没有这样去想。星星是何等神奇的三
  角形的尖顶!字宙各处,有多少远远隔开的不同的物种在同时思考着同一事实啊!正如
  我们的各种体制一样,大自然和人生也是变化多端的。谁能预知别人的生命有着什么远
  景?难道还有比一瞬之间通过彼此的眼睛来观察更伟大的奇迹吗?我们本应该在一小时
  之内就经历了这人世的所有时代;是的,甚至经历了所有时代中所有的世界。历史、诗
  歌、神话!——我不知道读别人的经验还有什么能像读这些这样地惊人而又详尽的。
  凡我的邻人说是好的,有一大部分在我灵魂中却认为是坏的,至于我,如果要有所
  仟悔,我悔恨的反而是我的善良品行。是什么魔鬼攫住了我,使我品行这样善良的呢?
  老年人啊,你说了那些最聪明的话,你已经活了七十年了,而且活得很光荣,我却听到
  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要求我不听你的话。新的世代抛弃前一代的业绩,好像它们是些
  搁浅的船。
  我想,我们可以泰然相信,比我们实际上相信的,更加多的事物。我们对自己的关
  怀能放弃多少,便可以忠实地给别人多少的关怀。大自然既能适应我们的长处,也能适
  应我们的弱点。有些人无穷无尽的忧患焦虑,成了一种几乎医治不好的疾病。我们又生
  就的爱夸耀我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却有多少工作我们没有做!要是我们病倒了,
  怎么办呢?我们多么谨慎!决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我们尽可能避免它,从早到晚警戒
  着,到夜晚违心地析祷着,然后把自己交托给未定的运数。我们被迫生活得这样周到和
  认真,崇奉自己的生活,而否定变革的可能。我们说,只能这样子生活呵;可是从圆心
  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就有这样的多。一切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迹,
  每一刹那发生的事都可以是奇迹。孔夫予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一个人把他想象的事实提炼为他的理论之时,我预见到,一切人最后都要在这样的基
  础上建筑起他们的生活来。
  让我们思考一下,我前面所说的大多数人的忧虑和烦恼又是些什么,其中有多少是
  必须忧虑的,至少是值得小心对待的呢?虽然生活在外表的文明中,我们若能过一过原
  始性的、新开辟的垦区生活还是有益处的,即使仅仅为了明白生活必需品大致是些什么,
  及如何才能得到这些必需品,甚至翻一翻商店里的古老的流水账,看看商店里经常出售
  些什么,又存积哪些货物,就是看看最杂的杂货究竟是一些什么也好。时代虽在演进,
  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却还没有发生多少影响:好比我们的骨骼,跟我们的祖先的骨骼,
  大约是区别不出来的。
  所谓生活必需品,在我的意思中,是指一切人用了自己的精力收获得来的那种物品:
  或是它开始就显得很重要,或是由于长久的习惯,因此对于人生具有了这样的重要性,
  即使有人尝试着不要它,其人数也是很少的,他们或者是由于野蛮,或是出于穷困,或
  者只是为了一种哲学的缘故,才这么做的。对于许多人,具有这样的意义的生活必需品
  只有一种,即食物。原野上的牛只需要几英寸长的可咀嚼的青草和一些冷水;除非加上
  了它们要寻求的森林或山荫的遮蔽。野兽的生存都只需要食物和荫蔽之处。但人类,在
  天时中,其生活之必需品可分为: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除非获有这些,我们是无
  法自由地面对真正的人生问题的,更无法展望成就了。人不仅发明了屋子,还发明了衣
  服,煮熟了食物;可能是偶然发现了火焰的热度,后来利用了它,起先它还是奢侈品哩,
  而到目前,烤火取暖也是必需品了。我们看到猫狗也同样地获得了这个第二天性。住得
  合适,穿得合适,就能合理地保持体内的热度,若住得和穿得太热的话,或烤火烤得太
  热时,外边的热度高于体内的热度,岂不是说在烘烤人肉了吗?自然科学家达尔文说起
  火地岛的居民,当他自己一伙人穿着衣服还烤火,尚且不觉得热,那时裸体的野蛮人站
  得很远,却使人看到了大为吃惊,他们“被火焰烘烤得竟然汗流浃背了”。同样,据说
  新荷兰人赤裸身体而泰然自若地跑来跑去,欧洲人穿了衣服还颤抖呢。这些野蛮人的坚
  强和文明人的睿智难道不能够相提并论吗?按照李比希的说法,人体是一只炉子,食物
  是保持肺部内燃的燃料。冷天我们吃得多,热天少。动物的体温是缓慢内燃的结果,而
  疾病和死亡则是在内燃得太旺盛的时候发生的;或者因为燃料没有了,或者因为通风装
  置出了毛病,火焰便会熄灭。自然,我们不能把生命的体温与火焰混为一谈,我们的譬
  喻就到此为止。所以,从上面的陈述来看,动物的生命这一个词语可以跟动物的体温作
  为同义语用:食物,被作为内燃的燃料,——煮熟食物的也是燃料,煮熟的食物自外吞
  入体内,也是为增加我们体内热量的,——此外,住所和衣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地产
  生和吸收的热量的。
  所以,对人体而言,最大的必需品是取暖,保持我们的养身的热量。我们是何等地
  辛苦,不但为了食物、衣着、住所,还为了我们的床铺——那些夜晚的衣服而辛苦着,
  从飞鸟巢里和飞鸟的胸脯上,我们掠夺羽毛,做成住所中的住所,就像鼹鼠住在地窟尽
  头草叶的床中一样!可怜人常常叫苦,说这是一个冰冷的世界;身体上的病同社会上的
  病一样,我们大都归罪于寒冷。在若干地区,夏天给人以乐园似的生活。在那里除了煮
  饭的燃料之外,别的燃料都不需要;太阳是他的火焰,太阳的光线煮熟了果实;大体说
  来,食物的种类既多,而且又容易到手,衣服和住宅是完全用不到的,或者说有一半是
  用不到的。在目前时代,在我们国内,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只要有少数工具就足
  够生活了,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
  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儿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只要少数费用就能购得。然而
  有些人就太不聪明,跑到另一个半球上,跑到蛮荒的、不卫生的区域里,做了十年二十
  年生意,为了使他们活着,——就是说,为了使他们能舒适而温暖——,最后回到新英
  格兰来,还是死了。奢侈的人不单舒适了温暖了,而且热得不自然;我已经在前面说过,
  他们是被烘烤的,自然是很时髦地被烘烤的。
  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
  妨碍。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中国、印
  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
  不过。我们都不够理解他们。然而可惊的一点是,我们居然对于他们知道得不少呢。近
  代那些改革家,各民族的救星,也都如此。唯有站在我们所谓的甘贫乐苦这有利地位上,
  才能成为大公无私的聪明的观察者。无论在农业,商业,文学或艺术中,奢侈生活产生
  的果实都是奢侈的。近来是哲学教授满天飞,哲学家一个没有。然而教授是可羡的,因
  为教授的生活是可羡的。但是,要做一个哲学家的活,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
  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了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
  大度、信任的生活。解决生命的一些问题,不但要在理论上,而且要在实践中。大学问
  家和思想家的成功,通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英豪式的,反而是朝臣式的成功。他们
  应付生活,往往求其与习俗相符合,像他们的父辈一般,所以一点不能成为更好的人类
  的始祖。可是,为什么人类总在退化?是什么使得那些家族没落的?使国家衰亡的糜侈
  是什么性质的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否确定自己并未这样?哲学家甚至在生活的
  外形上也是处在时代前列的。他不像他同时代人那样地吃喝、居住、穿着、取暖。一个
  人既是哲学家,怎会没有比别人更好的养身的保持体温的方法呢?
  人已在我所描写的几种方式下暖和了,其次他要干什么呢?当然不会是同等样的更
  多的温暖。他不会要求更多更富足的食物,更大更光耀的房屋,更丰富更精美的衣服,
  更多更持久更灼热的火炉等等了。他在得到了这些生命所必需的事物之后,就不会要过
  剩品而要有另一些东西;那就是说免于卑微工作的假期开始了,现在他要向生命迈进了。
  泥土看来是适宜于种子的,因为泥土使它的胚根向下延伸,然后它可以富有自信地使茎
  向上茁长。为什么人在泥土里扎了根之后,不能援例向天空伸展呢?——因为那些更高
  贵的植物的价值是由远离地面的、最后在空气和日光中结成的果实来评定的,而不是像
  对待那低卑蔬菜的那样。蔬菜就算是两年生的植物,那也只是被培植到生好根以后,而
  且常被摘去顶枝,使得许多人在开花的季节都认不得它们。
  我可不想给一些性格坚强的人定什么规章,他们不论在天堂地狱,都会专注于自己
  的事业,他们甚至比最富者建筑得更宏伟,挥霍得更厉害,却不会因而贫团,我们不知
  道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如果确实像人们梦想着的,有这种人存在的话;另外我也不
  给另一种人定出规章,他们是从事物的现状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像情人一样热烈地
  珍爱现实——我认为我自己也属于这种人的:还有那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居乐业,
  不管他们知不知道自己是否安居乐业,那些人,我也不是向他们说话的。我主要是向那
  些不满足的人说话,他们在应该可以改善生活的时候,却偏偏只是懒洋洋地诉说他们的
  命苦和他们那时代的悲惨。有些人对任何事情,都叫苦连天,不可救药地诉不完的苦,
  因为据他们说,他们是尽了他们的职责的。但我心目之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
  实际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
  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
  如果说一说我曾希望如何度过往昔岁月中的生命,我会使许多熟悉我实际情况的读
  者感到奇怪,更会使对我不熟悉的人大为惊讶。我只略述我心头的几件事就行了。
  在任何气候任何时辰,我都希望及时改善我当前的状况,并要在手杖上刻下记号;
  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正是现在,我就站在这个起点上。请原谅我说话晦涩。我那种职业
  比大多数人的有更多的秘密。不是我故意要保密,而是我这种职业有这种特点。我极愿
  把所知的全都说出来,在我的门口并没有“不准入内,的招牌。
  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踪它们。我对
  许多旅客描述它们的情况、踪迹以及它们会响应怎样的叫唤。我曾遇到过一二人,他们
  曾听见猎犬吠声,奔马蹄音,甚至还看到斑鸠隐入云中。他们也急于追寻它们回来,像
  是他们自己遗失了它们。
  不仅要观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个冬夏黎明,还在任
  何邻居为他们的事务奔波之前,我就出外干我的事了!许多市民无疑都曾见到我干完事
  口来,清晨赶到波士顿的农夫,或去干活的樵夫都遇到过我。真的,我虽没有具体地助
  日出以一臂之力,可是不要怀疑,在日出之前出现是最重要的事了。
  多少个秋天的,嗳,还有冬天的日子,在城外度过,试听着风声,听了把它传布开
  来!我在里面几乎投下全部资金,为这笔生意而迎着寒风,使我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如
  果风声中有两党政治的信息,一定是一些党的机关报上抢先发表了的。别些时候,守望
  在高岗或树梢的观察台上,用电信宣布有任何新的客人到来,或守候在山巅黄昏中,等
  待夜幕降落,好让我抓到一些东西,我抓到的从来就不多,这不多的却好像是“天粮”
  一样,那是会在太阳底下消溶的。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一家报纸的记者,报纸销路不广,而编辑从来不觉得我写的
  一大堆东西是可用的,所以,作家们都有同感,我忍受了很大苦痛,换来的只是我的劳
  动。然而在这件事上,苦痛又是它自身的报酬。
  很多年来,我委任我自己为暴风雪与暴风雨的督察员,我忠心称职;又兼测量员,
  虽不测量公路,却测量森林小径和捷径,并保它们畅通,我还测量了一年四季都能通行
  的岩石桥梁,自有大众的足踵走来,证实它们的便利。
  我也曾守护过城区的野兽,使忠于职守的牧人要跳过篱笆,遇到过许多的困难;我
  对于人迹罕到的田庄的角隅也特别注意:却不大知道约那斯或所罗门今天在哪一块田地
  上工作;因为这已不是我份内的事了。我给红色的越橘,沙地上的樱桃树和荨麻,红松
  和黑愕,白葡萄藤和黄色的紫罗兰花都浇过水,否则在天气干燥的季节中,它们可能会
  枯萎的。
  简单他说,我这样子干了很久(我一点不夸耀),我忠心耿耿地管理我的这些事,
  直到后来越来越明白了,市民们是不愿意把我包括在公职人员的名单之内,也不愿意给
  我一笔小小的薪俸,让我有个挂名职务的。我记的账,我可以赌咒是很仔细的,真是从
  未被查对过,也不用说核准了,更不用说付款,结清账目了,好在我的心思也不放在这
  上西。
  这是三十段,应该还有很多的,这是打不下了。。。。我给你网站吧!我也不确定是不是你要找的。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2000字 - 读书笔记
然后敏思的梭罗话锋一转开始露出思想者的面目了,“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被那种诙谐和智慧震撼的不能起床,生生的把上班的时间忘在了脑后。紧接着,我想说,如果不是这文...

苏教版<寂寞>的结构 即段落大意是什么啊
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瓦尔登湖》便是他这段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 本文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文章细腻地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一开始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环境等情况。接着细腻地描写瓦尔登湖的颜色,随着远观...

瓦尔登湖名著读书心得
然后敏思的梭罗话锋一转开始露出思想者的面目了,“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被那种诙谐和智慧震撼的不能起床,生生的把上班的时间忘在了脑后。 紧接着,我想说,如果不是这文还有那么小一段,...

亨利·戴维·梭罗语录.doc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亨利戴维梭罗语录亨利戴维梭罗的爱生活 亨利戴维梭罗简介英语 亨利戴维梭罗英语 梭罗作品:《瓦尔登湖》《远行》《种子的信念》《梭罗日记》 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 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 毕业于哈佛...

文字可以是慢的
今日读艾科,读梭罗,皆有一种欲加速读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能感。《丑的历史》覆盖面极广,横向游走在神学、政治学、诗学、文艺理论、神话传说、基督教文化等不同话语体系中, 纵向延伸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二十一世纪,自建了一个无论是知识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出我现有的知识库。从这个层面上来...

关于日本经典诗句
济慈的《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不作详表。 梭罗 梭罗的《瓦尔登湖》 9.优美的诗歌(日本、中国) 川路柳虹(1888—1959),东京生,白话自由诗创始...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

助学筑梦铸人获奖优秀征文1200字
我考上大学,让家里的负担重上加重。前几年,家里申请了城市低保家庭并获得批准,但每个月微薄的低保收入并不能维持家庭的日常生活,所以父亲只好打些零工,来维系家庭。在这么困难的家庭状况下,我并没有松懈自我的学习,我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常在空闲时间读些课外书籍。梭罗的《瓦尔登湖》,是我的精神支柱。我时常...

回到原点的作文
而那曾令我无比着迷的小小杂草,它纯粹美好的形象,也在我对世界了解越来越多的时候破碎了,消失了。更多人告诉我杂草是害草,它让花卉无法正常生长,它还...孩子宁静、恬淡的文笔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大自然不仅能够给我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保障,更是滋养我们精神和灵魂的最佳良药。有什么能够...

美国第一位散文作家是谁
国王是贵族社会不自由的仆人;国会带着选民铸成的锁链开会;而报纸的编辑总和某一个政党联系在一起;如果不照顾自己的信徒的意见,就没有一个传道者能够自由发言和全说真话;作家只不过是读者的奴仆,作者写作的时候坦率而无畏,但后来,到排印之前又要或多或少地减掉自己作品的锐气”。由此可见,马克·...

人生幸福之道
释迦牟尼菩提树下静坐49天参悟创立了佛教;王阳明在龙场静心反省顿悟,创立了心学;毛主席在爱晚亭闭关三个月找到了救国之路,创建了新中国;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尓登湖畔静住两年写出了《瓦尓登湖》。“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曾经的梦想或愿望变为现实之后,很快会变为一种常态的拥有而归于平淡,...

喀喇沁旗13723402172: 瓦尔登湖写的怎么样 -
毕福生物: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这是...

喀喇沁旗13723402172: 文人大家对梭罗《瓦尔登湖》的评价有哪些. -
毕福生物: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美国的...

喀喇沁旗13723402172: 《瓦尔登湖》中的经典语句 -
毕福生物: 浅浅的一层溪水流逝了,但永恒留在了原处.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湖水中的草、流动的鱼和在水流中不动的石子,湖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天空.这里的确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上帝的神来...

喀喇沁旗13723402172: 求《瓦尔登湖》简介与经典语段 -
毕福生物: 《瓦尔登湖》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

喀喇沁旗13723402172: 初中生 梭罗 《瓦尔登湖》人物评价 -
毕福生物: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本名著.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多年后,单身只影,拿着借来的一把斧头,跑到自己家乡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枝,为自己盖了一座木屋.在没有工业污染的大自然怀抱中,他...

喀喇沁旗13723402172: 觉得《瓦尔登湖》怎么样? -
毕福生物: 买过这本书, 个人不太喜欢这类作品. 以下是从百度帖吧摘自对这书的评论 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 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绿色经典文库的范本 西方环境科学名著之一 构成美国性格的10本书之首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

喀喇沁旗13723402172: 梭罗的瓦尔登湖读后感! -
毕福生物: 瓦尔登湖读后感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

喀喇沁旗13723402172: 怎么理解《瓦尔登湖》 -
毕福生物: 《瓦尔登湖》的目标不在于离群索居,梭罗认为人类是需要思考来帮助自己进步的,而世人常常以“忙于劳作无暇思考”为借口,因此梭罗搬进瓦尔登湖旁边的小木屋,证明人所需不过一草一木,因此所需少了,闲暇时间就多了,就可以思考.因此他不是为了逃离生活,也常常在周末去和朋友们交流思想.

喀喇沁旗13723402172: 敬畏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读《瓦尔登湖》有感 作文 -
毕福生物:[答案] 敬畏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读《瓦尔登湖》有感 阅读完最后一行文字,我合上了《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如我所想,《瓦尔登湖》是一本集寂寞、恬静和智...

喀喇沁旗13723402172: 看《瓦尔登湖》后的感想有什么? -
毕福生物: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