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计划是如何破产的

作者&投稿:成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施里芬计划是如何破产的?~

施里芬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对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
在东线,施里芬计划利用东普鲁士的防御工事与地形以及铁路网以比较少的兵力以防俄国入侵,施里芬计划首先集中有限兵力选择最佳机会先打击首先接触的一路俄军,然后用最快速度转移到另一条战线,直到德军在西线击败法国后调配军队回师东线迎击俄国之进犯。
在西线,当德国军队开始进攻法国时,其参谋部却开始发现施里芬计划实施时有一弊病——忽视英国的存在及影响。由于此计划需要经过比利时去攻击法国,而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对于英国的安全来说是非常重要。英国害怕德国占领比利时后会很容易渡过英吉利海峡攻击本国,加上1907年的三国协约早已签订,英国便派远征军以协助法国。而施里芬计划设想英国远征军的人数最多不超过十万人(而实际英国远征军人数达到十五万),并且英国会因远征军在设想中的西线战役中与法军一起被德军全歼而被迫退出战争。
另外,当时的战争技术水平使得防守优于攻击,于是进攻的一方顶多只能赢取若干土地,却无法迫使任何敌对的强国退出战争,甚至连比利时也奈何不了,所以德国在比利时浪费了一段时间,因而当德国攻占比利时后,法国已经完成总动员令,加上外力的帮助,法国未被迅速击溃,而此时俄国铁路系统已较计划制定时完善,总动员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计划完全失败。
总体来说,施里芬计划是因大幅低估敌军实力而导致全面失败。

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

从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国在表面上是强盛繁荣,实际上则外强中干。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一方面与英国之间进行海军造舰竞赛,另一方面对于国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与动员。所以到1914年开战时,法国征集了其全部适龄壮丁的80%,而德国仅仅征集了50%。法国全部军事人力仅为德国的60%,但法国能动员62个师,而德国也不过87个师。这个责任当然是威廉二世和其政府所应负的,不过小毛奇(甚至施利芬)也未尝没有责任。 小毛奇在这10年内可以说是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况正在改变,施利芬计划即令毫无缺点,也不可能完全适应10年后的情况;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能力来做彻底的改变,同时他对于威廉二世的政策也没有任何影响力。所以,他只好得过且过,苟延岁月。在战争前夕,他已经66岁,并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体力早已不支。他听从医师的忠告正拟向德皇乞骸骨告老还乡,哪知道造化弄人,战争就在此时爆发,于是遂决定了他要扮演这个悲剧角色。 计划的修改 首先要指出的是,后任对于前任所移交的计划绝对有权加以修改,尤其是10年是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即令施利芬本人仍任参谋总长,他也可能会修改自己的计划,所以小毛奇的错不在于修改计划与否而是怎样修改。 严格说来,小毛奇对于施利芬的基本思想几乎是完全接受,未加任何修改,这可以分条列举如下:(1)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必须两面作战;(2)采取东守西攻的原则;(3)在西线的攻势主力指向右翼;(4)德军必须假道比利时,即必须破坏该国中立。以上4点在1914年完全没有任何改变,所以小毛奇实际上是在执行10年前由施利芬所拟定的计划。 然则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又作了何种修改呢?只有一点,也可以说是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兵力的分配。施利芬计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兵力的分配非常不平均:东西线兵力之比为1:8;在西线上,其右翼又占总兵力的7/8,只留下1/8的兵力部署在左翼。计划中的西线总兵力共72个师:53个在旋转的右翼上,10个师面对凡尔登(Verdun),构成整个部署的枢轴,而沿着洛林省的要塞线上(左翼)则只有9个师。 照李德哈特分析,这是很精明的计算,把左翼兵力减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达到空前的强度。即令法军攻入洛林,压迫德军左翼后退,也仍不能阻止德军右翼的攻势,而且愈深入则愈危险。这好像一扇旋转门一样。若法军向前推这一面,则后面的一面就会倒转过来打在其背上。压迫得愈重则反击也愈加重。 富勒也指出施利芬计划的要点是:(1)右翼在对攻势有利的地区中作战,其兵力足够包围安特卫普、那慕尔和巴黎。(2)左翼在对守势有利的地区中作战,其兵力的强度仅以能诱敌深入为限度。 这种兵力分配实为施利芬计划成败之关键。若不这样分配则施利芬计划就不可能作有效的执行。小毛奇一方面改变兵力分配比例,另一方面又照原案进行,其结果当然是两面不讨好。平心而论,小毛奇改变兵力分配并非没有道理,但要改变则计划也会随之改变,总而言之,二者不可两全。 到1914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所受的创伤早已恢复,其兵力的数量和动员的速度都已超过施利芬当年的估计。此时德国由于人口的增加,可用的兵力也随之略有增加,小毛奇都用来增强东线,结果西线的兵力反而相对减少,照原计划西线兵力约180万,现在反而减到140万。也许有人会替小毛奇辩护,认为若非他增强东线兵力,则不仅坦能堡(Tannenberg)的胜利将不可能,甚至普鲁士王室发祥之地(东普鲁士)也可能不保。但这显然与施利芬的原意相违,因为他曾引述腓特烈大帝的名言作为解释:“宁可牺牲一省,但在寻求胜利时决不可分散兵力。” 增强东线虽情有可原,但改变西线兵力分配则实无异于直接破坏施利芬计划。小毛奇对于西线兵力的分配大致为:左翼30万,中枢40万,右翼70万(共140万)。原计划左右之比为1:7,现在大约变成1:3。当然,这些数字的计算不一定精确,但右翼不曾照施利芬遗训所要求予以增强,反而相对减弱则为无可否认之事实。 小毛奇为什么这样分配兵力,对此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均为事后之论,所以在此也毋庸细述。有人指出,即令右翼兵力不减弱,施利芬计划也未必能生效(在下文中将再详论),但这是另外一回事,与小毛奇的功过无关。严格地说,小毛奇的最大错误也许还不是减弱右翼而是增强左翼。施利芬计划是右攻左守,并尽量引诱法军向左深入,这样就可以间接帮助右翼的成功。小毛奇不仅增强左翼兵力而且更容许左翼发动攻势,结果遂把法军从左向右赶,反而增强了他们对抗德军右翼的能力。 毛奇虽然接受了施利芬计划,但他却把它的性质完全改变了,尽管如此,在一九〇六年到一九一四年之间,德国却又新增了几个军。在俄国方面,他大致还是依照施利芬的老计划,一共保留着四个(现役的和预备的)军,一个预备师,一个骑兵师,和一些国民兵单位,共计大约是二十万人。但是在西线方面,他就不仅是把两翼之间的兵力比例,作了彻底的调整,而且在增强了右翼之后,他的思想也就变成了“坎尼”型的,而不是“吕岑”型的了。(注:施利芬在晚年,思想上也似乎有一些改变。他好像在一九一二年曾经开始考虑到沿着整个正面-从比利时以达瑞士-都同时发动攻击的观念。不过直到他临终的时候,他的思想又还是回到了他的那个伟大计划。他的最后遗言是:“你们要注意增强右翼。”)德国的作战处长塔本上校(Col.Tappen),曾经说过: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例如铁路等,毛奇才被迫作此项改变。这种解释是颇有疑问,因为真正的原因似乎是那些王子们为了要想增强他们军团的实力,遂对毛奇施加压迫。 在一九一〇年,他取消了从左翼抽调两个军增援右翼的观念,并将这六个补充师集中在梅斯的附近。最后当新编成了九个师之后,他把其中的一个师加上从东线上抽回来的一个师增加在右翼方面,而把其余的八个师都增加在左翼方面。于是德方七个军团的最初兵力部署遂有如下述: (一)第一军团,司令为克鲁克将军(Con.Von Kluck),司令部设在格里芬波赫(Grevenboich)。一共为七个军,三个骑兵师,和三个国民兵旅。应进到艾克斯-拉-卡培里(Aix-la-Chapelle),然后再到布鲁塞尔。总计320000人。 (二)第二军团,司令为比洛将军(Gen.Von Bulow),司令部设在蒙特乔依(Montjoie)。一共为六个军,两个骑兵师,和两个国民兵旅。应攻占列日,然后其右翼进到沃维尔(Wavre),其左翼进到拉穆尔。总计260000人。 (三)第三军团,司令为豪森将军(Gen.Von Hausen),司令部设在普流姆(Prum),一共有四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应向西前进使其右翼达到拉穆尔,左翼达到吉费特(Givet)。总计180000人。 (四)第四军团,司令为符腾堡公爵(Dulke of Wurttemberg),司令部设在提里费斯(Treves)。一共为五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应向西前进使右翼达到弗拉梅(Framay),其左翼达到艾尔仑(Arlon)以北的艾提尔特(Attert)。总计180000人。 (五)第五军团,司令为德国皇太子(The Crown Prince)司令部设在萨尔布流肯(Saarbrucken)一共为五个军,一个师,两个骑兵师和五个国民兵旅。其左翼留在提昂维尔(Thionville)而其右翼则进到弗仑维尔(Forenville)。总计200000人。 (六)第六军团,司令为巴伐里亚的鲁普里赫特亲王(PrinceRupprect of Bavaria),司令部设在圣艾弗尔德(St.Avold);一共为五个军,三个骑兵师和四个补充师。应进到莫斯里(Mosolle)河上,并攻击法军将他们钉住。总计220000人。 (七)第七军团,司令为希林根将军(Gen.Von Heeringen),司令部设在斯塔斯堡。一共为三个军,一个师,两个补充师和四个国民兵旅。应进到摩泽尔河上(Meurthe),或向洛林实行反攻。总计:125000人。 虽然施利芬计划的外表还是保留着没有动,可是其实质却完全改变了,因为其左右两翼的比重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了。原有的计划中是右翼方面为五十九个师,左翼方面九个师。现在的计划中是右翼方面为五十五个师,左翼方面二十三个师。用百分比来表示:施利芬计划中的比例为一百比十五;而毛奇计划中的比例为一百比四十二。而且施利芬的原意是当法军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州中被纠缠住了之后时,即将两个军调在右翼方面,于是这个比例就更由一百比十五降到了一百比九了。因此左翼方面必须被迫向后移动。 现在我们在新计划中,所看到的是两翼攻势,这南面的左翼,本应引诱敌军向东前进,以使北面的右翼更便于旋转,来打击敌人的背面;现在却反过来向西推进,这是与原意完全相反。这既不是坎尼,又不是吕岑。任凭称它为那一种,都足以使汉尼拔或菲德烈大帝在地下顿足。

主要在于小毛奇调整了德军在西线的兵力分配比例


一战实质意义上的开端并不是斐迪南大公遇刺
虽然列日要塞被攻克,比利时政府被迫流亡,但为时两天的战斗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德军的里芬计划的核心点在于速度,正是因为比利时的抵抗,让德军推进速度放缓,从而为一战最大的奇迹——马恩河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纵观列日要塞之战,虽然只是为期两天的战斗,却值得我们去...

求一部关于希特勒的电影。记得里面好像是讲他上大学,然后他妈妈死了然后...
希特勒(赫尔基·施楚奈德饰)整日躲在地堡里,极端沮丧,发现自己无法向支持者再发表演说。考虑到按照计划元首要在新年当天发表重要演说,宣传部长戈培尔(西尔维斯特·格洛斯饰)从犹太集中营里找来了前著名戏剧演员阿道夫·格林巴姆(乌尔里希·穆埃饰),试图重新激发希特勒心中燃烧的激情,让他教希特勒演说。《帝国的毁灭》: ...

奥运会起源
取消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气候不佳海面风大,无法进行;另一说法是无人报名,不得不改变计划。 战幕于4月6日开幕式当天拉开。美国詹姆斯·康诺利在三级跳远赛中旗开得胜,成绩是13.71米,成为现代奥运会的第一个冠军。他获胜后,运动场奏起了美国国歌,升起了美国国旗。这在以后就成了奥运会的传统发奖仪式...

德国纳粹时期有个著名的女导演叫什么?
在这之后,里芬斯塔尔本想拍摄一部叫做“Penthesilea”的故事片,由她出演希腊神话中好战的亚马逊女王,但突然爆发的战争把她的拍摄计划打断了,一直到临死她也没有把这部片子拍出来。二战结束后,里芬斯塔尔因为涉嫌与纳粹牵连,被投入了监狱,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终审判决:“里芬斯塔尔……没有从事过应受惩处的支持纳粹...

《预产期》电影的剧情如何?
成功的建筑师彼得·海曼(Peter Highman,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即将从亚特兰大飞往洛杉矶,与即将生育的妻子莎拉(莎拉(Michelle Monaghan))在一起。在去机场的路上,他有机会与Ethan Tremblay(扎克·加利夫纳基斯(Zach Galifianakis))碰面,后者将前往洛杉矶担任演员,并计划将他刚去世...

莱妮·里芬斯塔尔的人物生平
天气等原因,这部片子被拖延了下来。从1962年开始,里芬斯塔尔数次前往苏丹努巴山区的原始部落,去进行研究和拍摄工作。尽管她不是第一个拍摄他们的人,但她是第一个被皮肤黝黑的努巴人接受的外人,她被允许去拍摄努巴人神圣的仪式。从1965年开始,受努巴人金属般优雅的体态和富于美感的生活方式的吸引,...

美国太空计划是什么
身为粒子物理学家,他是向美国能源部负责,不是太空总署。除实验本身之外,双方僵持也代表丁肇中与美国太空总署署长葛里芬之间的意见相左。葛里芬最近表示:“除折损七名太空人之外,哥伦比亚号事件也是美国太空计划的一大损失。丁肇中并未以合理态度接受我们的决定。他自认他的计划是例外,可惜不是。”

如何评价独裁者?对于剧中人物怎么评价?
其实是对社会现实和对政治形态的含沙射影。剧情简介 某国残暴的独裁者来到美国纽约参加一个联合国会议,结果发现自己不在国内的时候被二号人物顶替这个独裁者一直信任的哥们外形像个牧羊人。流落纽约有家难回的独裁者偶遇了漂亮的有机食物店店主,她让他对压迫、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都有了新的认识。

希特勒的演讲片子
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实际上向历史学家显示了纳粹政府如何通过宣传而发展壮大,希特勒是如何运用他无与伦比又令人恐惧的语言能力煽动群众,并向他们灌输纳粹思想的。 [焦点]一位有争议的女导演拍了一部毁誉参半的作品,成为电影史一则奇特的个案。 [背景]莱尼。里芬施塔尔是德国电影界一位著名的元老级人物,她...

莱妮·里芬斯塔尔生平
1956年,里芬斯塔尔在非洲开始了新的纪录片拍摄,她的作品《黑奴船》反映了她对现代奴隶交易的反对。晚年,她专注于水下摄影,成为出色的水底摄影师,直至94岁仍活跃在海底拍摄。2000年,她完成了《水下印象》的制作,记录了26年的潜水经历。在97岁时,她不顾高龄再次前往苏丹,但战争打断了她的计划。

西盟佤族自治县15868923266: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的原因是什么?
吁刘安宫: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它是帝国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各 帝国主义... 9月14日,毛奇被德皇撤职.至此,原本“完美无缺”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

西盟佤族自治县15868923266: 为什么马恩河会战宣告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
吁刘安宫:[答案] 施里芬计划的中心是速战速决,集中优势兵力,在短时间内击败法国 在马恩河战役前,德军占据战场主动,不仅逼近到巴黎近郊几十公里范围内,而且曾对法军形成以多打少之势,但参谋长毛奇轻敌大意,因分兵致使战役失败,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西盟佤族自治县15868923266: 宣告“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的事件是( ) -
吁刘安宫:[选项] A. 马恩河战役使两线进人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 B. 虽然德军攻入俄境,但俄军也攻人奥地利,双方转入持久的阵地战 C. 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未达到迫使法军投降的日的 D. l915年,德车彻底打垮俄军的计划再次落空

西盟佤族自治县15868923266: 哪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吁刘安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会战,史称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德军主力按照施里芬计划,穿过比...

西盟佤族自治县15868923266: 施里芬计划为什么破产? -
吁刘安宫: 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

西盟佤族自治县15868923266: 为什么施里芬计划失败了,可是施里芬为什么还是世界十大参谋之一呢 -
吁刘安宫: 施里芬计划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失败. 施里芬在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这段时期欧洲比较太平,没有打什么打仗,施里芬用这段时间,耗尽心血,制定了一份想解决德国历来两线作战状况的计划,成为“施里芬计划”. 这个计划设计...

西盟佤族自治县15868923266: 为什么说马恩河会战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彻底破产?
吁刘安宫: 1914年8月4日早晨,德国第一、二两个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在埃米希将军率领下,... 马恩河大战粉碎了德军的速决战,使“施里芬一小毛奇”战略计划遭到破产.战役一结...

西盟佤族自治县15868923266: 德国在一战初期是采取什么战略 -
吁刘安宫: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西盟佤族自治县15868923266: 施里芬计划的滙报
吁刘安宫: 希望答案您还满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实施的战略计划,由前总参谋长施利芬伯爵于1905 年制定,故名.施里芬是闪电战理论的创始人,主张以优势兵力袭敌于不备,围而歼之,速战速决.针对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将面临与法、俄两线作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