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身边有名的谏臣

作者&投稿:达奚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当然是魏征了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任魏征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还充满了疑惑。有一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

魏徵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话吗。他从容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主如果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一个人的说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聩的君王了。昔日尧经常咨询下民的意见,所以有苗的恶行他才能了解;而舜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声音,故共、鲧、欢兜这些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的视听。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用朱异一人,才引发侯景之乱;隋炀帝偏听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乱而不自知。这都是反面的例子。所以人君应该兼听广纳,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而不会受到一两个大臣的蒙蔽啊。”

太宗点头称善,说:“若不是因为有了爱卿,朕听不到这样的话啊!”

君主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也同样是儒家治国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魏徵继承了这种思想,并通过太宗运用到了贞观政治中去。魏徵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原则在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坚持,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而这也是贞观政治风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十二年(638),有一次大宴群臣,太宗又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是创业难啊还是守成难呢?”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竞起。陛下身经百战,历经重重危险,才打下今日江山,这么说来自然是创业更难。”

魏徵回答说:“帝王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天下大乱。乱世方显英雄本色,也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戴。而得天下之后,渐渐有了骄逸之心,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滥用民力,最终导致国家衰亡。以此而言,守成更难啊。”

太宗总结说:“玄龄当初跟朕打天下,出生入死,备尝艰苦,所以觉得创业难。魏徵与朕一起治理天下,担心朕生出骄逸之心,把国家引向危亡之地,所以觉得守成更难。现在创业时期的困难已经成为往事了,守业的艰辛,朕跟大家一起谨慎面对吧。”

群臣都贺:“陛下能这样想,真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啊!”

而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难易的问题,魏徵说:“守业很难啊。”太宗反问:“只要任用贤能之人,虚心接受进谏,不就可以了。为何说很难呢?”魏徵进一步作了发挥,说:“看看自古而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险的时候,往往能够任贤受谏。但到了天下安乐之时,必定会懈怠,这样日积月累,问题渐渐出现,最终导致国家危亡。这也就是居安思危的道理所在。天下安宁还能心怀忧惧,岂不是很难吗?”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萧瑀
  陈叔达
  封德彝
  宇文士及
  高士廉

  房玄龄
  长孙无忌
  杜淹
  杜如晦
  李靖
  王珪
  魏征
  温彦博
  戴胄
  侯君集
  杨师道
  刘洎
  岑文本
  李世绩
  张亮
  马周  褚遂良
  许敬宗
  高季辅
  张行成
  崔仁师



当然是魏征了。这是最有名的一个。

魏征啊 很有名气的

魏征


唐太宗身边有名的谏臣
房玄龄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李靖王珪魏征温彦博戴胄侯君集杨师道刘洎岑文本李世绩张亮马周褚遂良许敬宗高季辅张行成崔仁师

唐太宗统治时期敢言直谏大臣是谁?
唐太宗统治时期敢言直谏大臣是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征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征询问得失,魏征...

谏臣魏征简介
导语: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生于巨鹿郡(今河北省巨鹿县)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

唐太宗为什么重用李建成的心腹谋士王珪?
王珪没有碍于李世民的面子,当场指出他的错误,可见他是多么得直言善谏,李世民也正是看中他这一点,才非常器重他。李世民也总结到,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不希望江山永固的,但是往往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身边缺少敢于说话、直指皇帝错误的谏臣。而李世民是明智的,身边有多个。

唐太宗时期以直言敢谏著称,去世后被唐太宗感叹“失去一面镜子”的一代...
唐太宗时期以直言敢谏著称,去世后被唐太宗感叹“失去一面镜子”的一代贤臣是魏征。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巨鹿人(巨鹿郡下曲阳,即原本的晋县,现今的河北省晋州市。又说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

唐朝的魏征是怎么样向唐太宗谏言的
魏征说:我原先是太子的人效忠太子是我的本分,如果你要用我的话我会像效忠太子那样效忠你,给你出主意提建议。李世民想了想这个主意不错,就没有杀魏征把魏征留在了身边坐了一个谏臣。因为魏征是农民起义军出身,所以李世民大骂魏征乡巴佬。在我国古代封建帝王面前是没有人敢这样对待皇帝的,但是有一...

为什么唐太宗说“魏征既殁,吾痛失一镜矣”?
因为唐太宗说过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而魏征是那时最有名的谏臣,敢于站出来“泼皇帝冷水”,有他在身边,太宗克制了许多比较奢侈的想法,总之魏征就像太宗的老师一样帮太宗修正了好多错误 ...

魏增是哪个历史上的人物?
魏征是唐朝时的大臣,在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宰相等职,他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将关中地区16—18岁青年男子中身体棒的点为府兵。魏征极力反对。他对唐太宗说:“如果把河弄干了捉鱼,是能抓到鱼的,但...

李世民身边的几个老臣分别是谁
”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魏徵所上 《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

李建成身边就无厉害人物辅佐吗?为何早有准备却败给李世民呢?
而反观李建成这边,就没有那么的“星光璀璨”了,不过,要说起来,李建成的身边倒真有一个厉害的人物,那就是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因为常常向李世民进谏而留名青史,成为了直言不讳的贤臣典范,其实最初,他是李建成帐下的幕僚。据《旧唐书》记载,在李建成手下时,“徵见太宗勋业日...

科尔沁区18688983660: 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谏臣是() -
稻叔冰栀:[选项] A. 魏征 B. 杜如晦 C. 房玄龄 D. 姚崇

科尔沁区18688983660: 唐太宗身边一位最著名的敢于直言上谏的大臣是[ ] -
稻叔冰栀:[选项] A. 房玄龄 B. 杜如晦 C. 姚崇 D. 魏征

科尔沁区18688983660: 请列举唐太宗重用的三位名臣. -
稻叔冰栀:[答案] 唐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故答案为: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科尔沁区18688983660: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最著名的谏臣是___,曾进谏二百多次. -
稻叔冰栀:[答案]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

科尔沁区18688983660: 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谏臣,被唐太宗称为“镜子”的是[ ] -
稻叔冰栀:[选项] A. 长孙无忌 B. 房玄龄 C. 杜如晦 D. 魏征

科尔沁区18688983660: ◢◣◢◣◢◣列举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有名的谏臣 . -
稻叔冰栀:[答案] 太宗时: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武则天:狄仁杰,张谏之,玄宗:姚崇(其实这老家伙先后为三代皇帝工作)

科尔沁区18688983660: 唐太宗时,敢于直言进谏的著名大臣是 -
稻叔冰栀:[选项] A. 房玄龄 B. 杜如晦 C. 姚崇 D. 魏征

科尔沁区18688983660: 唐太宗时除了魏征著名的谏臣有哪些?请讲出一个他们直言进谏的小故事故事要简单点 -
稻叔冰栀:[答案] 谏臣(jiàn chén) 1.直言规劝之臣 2.掌谏诤的官员. 所谓谏臣一般都是忠君报国,刚正不阿之士.如唐朝之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明朝之杨继盛等.

科尔沁区18688983660: 历史上英明的君主都选贤任能,唐太宗重用的贤才中,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的著名的谏臣是() -
稻叔冰栀:[选项] A. 房玄龄 B. 杜如晦 C. 魏征 D. 姚崇

科尔沁区18688983660: 唐太宗时先后进谏二百多次的名臣是() -
稻叔冰栀:[选项] A. 魏征 B. 姚崇 C. 房玄龄 D. 狄仁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