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为何是方块字:古人追求稳重端庄之美

作者&投稿:鄘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字为何是方块字:古人追求稳重端庄之美~

  [导读]汉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在确立方位的时候也是如此。“中”字是最早出现的一批汉字之一,也是最能够代表古人思维方式的字。古人虽有四方观念,但这四方是被纳入一个四方形中的,处于这个方形中央的,即为“中”方,商代已有“五方”和“中国”的概念,“中”就是指处于中央位置的商都;四边是东西南北四方。这种四方的思维方式,甚至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上——东方与春季结合,由木主持,南方和夏季结合,由火主持;西方与秋季结合,由金主持;北方与冬季结合,由水主持,土兼管中央与四方。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在专门研究书法史的中央美院刘涛教授看来,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国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刘涛介绍说,唐朝时读书人多了,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各种各样,便开了各种考试科目,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吏部诠选(选拔任命)官员时,也要经过一道考试,考试的内容是“身(身材和长相)、言(口头表达能力)、书(书法)、判(公文)”。四项中的“书”,要求便是“楷法遒美”。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书写,汉字的魅力通过书写才能展示,技法之外,每个字都是有表情的。”刘涛教授分析说。他去博物馆的时候,专门仔细看过清代用“馆阁体”写成的《永乐大典》,虽然表面看千篇一律,但细细端详仍会发现每个人的细微差别。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诗》行书作品等,当初都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经典而写,都是在并不经意的状态下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杰作。苏轼的解释便是,“无意于书乃佳”。  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临王羲之的字达30年,退换的废笔头装了五竹簏,一簏便是一石的容积,可见“工夫”之大。在刘涛看来,也是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写字也是一个时代综合面貌的展现。单从书写姿势上说,古人执笔,本是用大拇指与食指执笔,是单钩“斜执”法,与今天人们通常握笔的姿势相似,后来变为食指、中指外包,大拇指、无名指(小指靠无名指)内抵的执笔,成为双包的“直执”法。这是因为用来写字的桌案发生了变化。自殷商到魏晋,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跪坐在低低的案几前,左手执竹简,右手斜握笔写字。到南北朝已经开始流行“跂坐”,坐在高坐具上,两足垂在身体前面,足趾着地而足跟不着地的姿势,但握笔的姿势并没有改变。一直到唐宋时期的人物画上还可以看得出,当时是在高桌上写字,依然是斜执笔,到宋以后,直执法才流行起来。  汉字形体结构的均匀、对称、平衡、向背、俯仰、稳定等特点,以及用笔的疾涩、轻重、方圆、藏露等等,使得艺术家的精神情感能够借之“和谐”地统一起来。刘涛分析,汉字的对称并不是绝对的,表现在书法上,哪怕一笔写坏,还可以通过下一笔“补”回来,一个字写坏,还可以通过下一个字“救”起来。在动态中求得平衡,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所在。

[导读]汉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在确立方位的时候也是如此。“中”字是最早出现的一批汉字之一,也是最能够代表古人思维方式的字。古人虽有四方观念,但这四方是被纳入一个四方形中的,处于这个方形中央的,即为“中”方,商代已有“五方”和“中国”的概念,“中”就是指处于中央位置的商都;四边是东西南北四方。这种四方的思维方式,甚至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上——东方与春季结合,由木主持,南方和夏季结合,由火主持;西方与秋季结合,由金主持;北方与冬季结合,由水主持,土兼管中央与四方。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在专门研究书法史的中央美院刘涛教授看来,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国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刘涛介绍说,唐朝时读书人多了,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各种各样,便开了各种考试科目,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吏部诠选(选拔任命)官员时,也要经过一道考试,考试的内容是“身(身材和长相)、言(口头表达能力)、书(书法)、判(公文)”。四项中的“书”,要求便是“楷法遒美”。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书写,汉字的魅力通过书写才能展示,技法之外,每个字都是有表情的。”刘涛教授分析说。他去博物馆的时候,专门仔细看过清代用“馆阁体”写成的《永乐大典》,虽然表面看千篇一律,但细细端详仍会发现每个人的细微差别。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诗》行书作品等,当初都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经典而写,都是在并不经意的状态下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杰作。苏轼的解释便是,“无意于书乃佳”。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临王羲之的字达30年,退换的废笔头装了五竹簏,一簏便是一石的容积,可见“工夫”之大。在刘涛看来,也是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写字也是一个时代综合面貌的展现。单从书写姿势上说,古人执笔,本是用大拇指与食指执笔,是单钩“斜执”法,与今天人们通常握笔的姿势相似,后来变为食指、中指外包,大拇指、无名指(小指靠无名指)内抵的执笔,成为双包的“直执”法。这是因为用来写字的桌案发生了变化。自殷商到魏晋,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跪坐在低低的案几前,左手执竹简,右手斜握笔写字。到南北朝已经开始流行“跂坐”,坐在高坐具上,两足垂在身体前面,足趾着地而足跟不着地的姿势,但握笔的姿势并没有改变。一直到唐宋时期的人物画上还可以看得出,当时是在高桌上写字,依然是斜执笔,到宋以后,直执法才流行起来。汉字形体结构的均匀、对称、平衡、向背、俯仰、稳定等特点,以及用笔的疾涩、轻重、方圆、藏露等等,使得艺术家的精神情感能够借之“和谐”地统一起来。刘涛分析,汉字的对称并不是绝对的,表现在书法上,哪怕一笔写坏,还可以通过下一笔“补”回来,一个字写坏,还可以通过下一个字“救”起来。在动态中求得平衡,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所在。

  [导读]汉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在确立方位的时候也是如此。“中”字是最早出现的一批汉字之一,也是最能够代表古人思维方式的字。古人虽有四方观念,但这四方是被纳入一个四方形中的,处于这个方形中央的,即为“中”方,商代已有“五方”和“中国”的概念,“中”就是指处于中央位置的商都;四边是东西南北四方。这种四方的思维方式,甚至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上——东方与春季结合,由木主持,南方和夏季结合,由火主持;西方与秋季结合,由金主持;北方与冬季结合,由水主持,土兼管中央与四方。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在专门研究书法史的中央美院刘涛教授看来,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国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刘涛介绍说,唐朝时读书人多了,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各种各样,便开了各种考试科目,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吏部诠选(选拔任命)官员时,也要经过一道考试,考试的内容是“身(身材和长相)、言(口头表达能力)、书(书法)、判(公文)”。四项中的“书”,要求便是“楷法遒美”。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书写,汉字的魅力通过书写才能展示,技法之外,每个字都是有表情的。”刘涛教授分析说。他去博物馆的时候,专门仔细看过清代用“馆阁体”写成的《永乐大典》,虽然表面看千篇一律,但细细端详仍会发现每个人的细微差别。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诗》行书作品等,当初都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经典而写,都是在并不经意的状态下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杰作。苏轼的解释便是,“无意于书乃佳”。   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临王羲之的字达30年,退换的废笔头装了五竹簏,一簏便是一石的容积,可见“工夫”之大。在刘涛看来,也是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写字也是一个时代综合面貌的展现。单从书写姿势上说,古人执笔,本是用大拇指与食指执笔,是单钩“斜执”法,与今天人们通常握笔的姿势相似,后来变为食指、中指外包,大拇指、无名指(小指靠无名指)内抵的执笔,成为双包的“直执”法。这是因为用来写字的桌案发生了变化。自殷商到魏晋,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跪坐在低低的案几前,左手执竹简,右手斜握笔写字。到南北朝已经开始流行“跂坐”,坐在高坐具上,两足垂在身体前面,足趾着地而足跟不着地的姿势,但握笔的姿势并没有改变。一直到唐宋时期的人物画上还可以看得出,当时是在高桌上写字,依然是斜执笔,到宋以后,直执法才流行起来。   汉字形体结构的均匀、对称、平衡、向背、俯仰、稳定等特点,以及用笔的疾涩、轻重、方圆、藏露等等,使得艺术家的精神情感能够借之“和谐”地统一起来。刘涛分析,汉字的对称并不是绝对的,表现在书法上,哪怕一笔写坏,还可以通过下一笔“补”回来,一个字写坏,还可以通过下一个字“救”起来。在动态中求得平衡,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所在。


为什么我国的汉字会是方块字?
最初由中国上古时代的黄河文明华夏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其字体也历经过长久改进及演变。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汉字,又称中文字、华文字、唐话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为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并高度发展的...

为什么汉字发展是方块字,而其它文字大多数是字母?
汉字的发展一直是有着很好的传承,从最初的甲骨文开始一直到金文,再到小篆。文字发展的走向十分的清楚,变化也不是很大。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发展小篆的时候由于书写工具的需要进行了非常大的改革。虽然改变了形式,但是方式和脉络没有改变,所以汉字一直是规整方正。而西方文字的起源于苏美尔和古埃及文字...

为什么中国语言都是都是方块字而外国语言都是拼音文字?
因为中国古人造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那个时候的就是象形文字,根据形状造出来的,所以就是方块字,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国外的人按古罗马,还有阿拉伯字创造的,所以他们的文字就像现在的拼音文字。。。

方块字的来历
汉字的结构: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欧语系是一维文字)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内而组成,因此有方块字的别称,从结构上来看,汉字有以下特色: 单一字内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达同样的事物时,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达同样的讯息,所以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 一个汉字乃由四百多个表意象形字母...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
《论语》为什么言简意赅,在上古,竹简太少,不会允许人说太多废话,不像现在有纸,人们写文章废话一堆。另外,汉字是意音文字,表意居多。如“马”就是一个象形文字,而英文是horse,所以英文就不是方块字,加上中国古代是竖着写文章的,且没有标点符号,用表音文字写,不好断句与且不方便书写。...

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
一、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隶书(汉) → 楷书(魏晋)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从商朝开始的。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

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
中华文明多亏汉字才得以延绵不断地发展了几千年。对汉字的认同,也就是对中华民族做为一个整体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国大陆70%的人母语是北方话,香港居民96%的母语是粤语,台湾73%的人口操闽南话。用各自的方言两岸三地的中国人无法交流。但他们都认同汉字方块字,不管是简体还是繁体。他们都把用汉字方块...

谈谈你对汉字的认识
3、其实方块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是总体来讲仍属于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独特性质,这些独特性质即便是在全世界文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存在,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4、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字很明显被国际上越来越...

在文字演变过程中为什么中国为方块字,而西方为字母?
古埃及文字的符号虽然古朴象形,但它的语法功能和词类齐全,是一种和中国方块文字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同样成熟的人类文字,所以我国前辈将这一文字体系称为“象形文字”应当是恰当的。王博士把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hieroglyphs)和文字画(pictography、pictogram)的概念混淆了:“故,象形者图画也。因此,我们似乎有道理将象形...

汉字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汉字特点: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

绥阳县19692366677: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 -
住香布累: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绥阳县19692366677: 为什么中国文字是方块的? -
住香布累: 汉字称之为方块字,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汉字书写规范的传统结论.是由于人们为了把字写得整齐美观,就在所写的材料画上方格,在方格内写字.宋代活字印刷术出现后,人们就规则方块模字中造字,特别是近代出现的书写速度较慢的仿宋体、...

绥阳县19692366677: 现代文阅读,为什么汉子是方块字 -
住香布累: 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绥阳县19692366677: 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与中国文化相联系起来 -
住香布累: 汉字来源与易经有关,说天地为“天园地方”.人居地上,像形字自然就成了方块字.

绥阳县19692366677: 汉字又称方块字,这是因为什么
住香布累: 这是因为汉字不是表音文字,是表意文字,以偏旁部首组成字,写出来呈方块状.

绥阳县19692366677: 为什么中国文字是方块的?
住香布累: 中国古人讲究天圆地方,字的造法也是意思为暗和天道!

绥阳县19692366677: 汉字为什么叫方块字?
住香布累: 汉字是民族的瑰宝,具有许多和其它民族文字不同的特点,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这篇...汉字呈平面组合的方块形,汉字在外部形体结构上是独特的,是平面组合的方块形体,所以汉字又叫“方块字”....

绥阳县19692366677: 方块字是怎么来的
住香布累: 汉字之所以称之为方块字,是由于人们为了把字 写得整齐美观,就在所写材料上画上方格,在方格内写字,宋代活字 印刷术出现后,人们就在方块模字中造字,特别是近代出现的书写速 度较慢的仿宋体、黑体、宋体,字体四棱方正,清晰易认,所以书籍 报刊大量使用,以至于使人们依据原有观念上的方格和近代制造出来 的方形字,便认为所有汉字都是方块字,手写体的篆、隶、楷、行也 就以方块字称谓了.

绥阳县19692366677: 汉字为什么叫方块字? -
住香布累: 方方正正的,所以叫方块字

绥阳县19692366677: 汉字作为方块字是由于出现了 -
住香布累: 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