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作者&投稿:苗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扩展资料孟子的著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直接继承孔子的“德育第一”学说,其中,他突出了励志教育。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尽心上》)以性善论为基础,他认为人人内心都有天赋的仁义礼智“四端”,它们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外界的蒙蔽、诱惑,可能丢失掉,丢失即“放心”;学习的目的就是“求其放心”,把内心丢失的良知良能保存住,培养、扩充并在社会上发扬光大。孟子提出,进行德育首先要树立道德理想,即励志教育。下面是孟子与齐国王子塾的问答;王子塾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也。”
(《尽心上》第三十三章)(齐国的王子塾问道:“士人要做什么?”孟子回答:“树立高尚的理想。”问:“什么是高尚的理想?”答:“仁和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应有而取得是不义。以什么立身?是仁;行什么路?是义。以仁立身而行义,大人要做的事就全有了。”)“尚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仁义,以仁为心,按义行事。他在《滕文公上》中也这样说:士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基本相同:要以天下归仁为己任,以礼义为天下的规范和人生的大道,把天下奉行仁义的理想和个人的实践行动结合起来。
人必须立志,志向高尚而远大,所思所行就高尚而有益于普天下的人民。如何树立这样的理想并有效地实践,就是首先要研究的学问。我们在“理想人格”这一章讲过孟子提倡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公孙丑上》第二章)(志,是气的统帅;气,是充满体内的。志关注在哪里,气就随之到哪里,所以说,坚持志,就不妄动气。)“志”和“气”都属于精神范畴。“志”即意志、志向,提升一格来说就是理想,它在精神中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而“气”,是人的一种精神力量,由“志”来引导,所以我们又把二者连用为“志气”。人应该有志气,志气就是人的奋斗目标,精神的动力。所以人必须有宏大的志气,轩昂奋发,为大人,为君子,为豪杰,为大丈夫,以广行仁义为理想,则任重道远,激扬向上,有所作为,不为富贵所淫,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树立道德理想,就要寡欲、内省(反求诸己),即过艰苦朴素的生活,不断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接受各方面的考验。我们在前面引过孟子那一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格言,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担当大任。孟子认为,人人可为尧舜,可为圣贤,只有通过艰苦的锻炼,才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精神动力。
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励志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把孟子的理想人格学说简单地批评为唯心论而完全予以摒弃。唯物论者并不完全否定人的精神作用,而承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在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为实现“天下归仁由义”的理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

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其母仉氏教子有方,为教育孟子,为他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迁其居,为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的美谈。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四十岁以后,他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晚年回故乡专事教学与著述。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该书一般被认为是他的弟子对孟子言行的记述,也有人说是孟子本人的著作。 论教育作用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认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好的行政管理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仁政必须辅以善教,善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善性。不过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而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仅有同情心、正义感、礼让态度和道德判断能力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人之贤愚,还取决于对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或者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就会失掉这种善端,这就是他所说的"陷溺其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孟子认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论教育目的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他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指出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这种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庠是培养之意,校是教育之意,序是习射之所,无论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还是三代共同的学,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具体来说,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孟子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克己"、"过则勿惮改"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在立志问题上,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孟子提出为修身而养气的观点,他认为气是充满全身的能够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与气是密切相联、互为因果的:"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形成所谓"浩然之气",通俗地说就是正直豪迈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正大刚直的,"集义而生"的,所谓集义即指积善,这就是说,浩然之气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 (二) 动心忍性 孟子非常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他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认为,人的成才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孟子在此虽然打着天命的旗号,但强调的是个人奋发努力,在艰苦和患难中,提高承受力,不断磨练意志。 (三) 存心养性 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一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少。 (四) 反求诸己 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求诸己"的修养方法,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同时,他又提出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 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要先端正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要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要从自身找原因。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对内在善性的发掘。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为强调"思"的作用,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其教学思想更具内倾性。 (一)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二) 盈科而进 这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 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象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这就是 "盈科而后进"的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三)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 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处在战国中期的孟子,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

民贵君轻???


孟子的思想核心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宋明道学诸儒更竭力表彰《中庸》、《孟子》,将它们与《论语》、《大学》并称为“四书”,使之凌驾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上。他们积极推阐“思孟之儒”的心性学,遂将儒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至于孟子以“民本”主义为特质的“仁政”思想,迭经千数百年的历史发展,成为中国思想...

孟子和荀子对语文教学又有哪些帮助和启示
可以看出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同时兼具了原则性、灵活性、启发性、具体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上要求博学反约、言近旨远 。严格以求,深入浅出,循循诱导 。孟子为了让别人清楚正确地理解深奥难懂的问题,常运用比喻,深入浅出,让人一目了然。对于启发诱导,他说:“君子引而不发,跃...

如何区别和理解孔子和孟子分别对人性的看法
儒家发展中对人性的看法主要有:孔子是没有直接谈人性的善恶的,只是注重教导大家来从善。儒家的人性论是从孟子开始显现化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一生出来一无所知,最根本的是善的。孔子儒家的基本观点是: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虽然提出了这个观点,但他从来...

读《孟子》有感
在这里,孟子没有采取全盘的否定,说齐宣王听流行音乐不合礼法,而是更换看问题的角度,易于君王实行,便于王者接受,将一个不愉快话题的阴影化于无形。 又如,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

谈谈你对孟子先义后利的理解
荣辱观也就是价值观,我们十几年前,也进行过荣辱观的教育。特别是新世纪初我们讲八荣八耻,这个八荣八耻也好、荣辱观也好,都是价值观的问题。今天我们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且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作为基础和源泉。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说今年重新温习孟子的思想有...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现代价值,孟子的现代价值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 立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

孔孟思想的精髓
孟子是中国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

孟子主张什么
孟子主张“仁政”。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

谈谈你对孟子主张的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共产党对干部教育不能说少,要求断绝此心以“克己复礼”的意思不能说讲的不明确不透彻,然而,依然有那么多人贪污腐化包二奶养情妇!可见,教育是必要的,但仅凭这类教育是绝对塞不了源断不了“根”的!在安乐日久而又没有有效制约、与“食色本性”的本能驱动下,一朝权势在手,日日盛宴夜夜歌,...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怎样继承其积极因素和发挥其现代价值?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汶上县19865958938: 孟子的教育观点是 -
释例力邦:[答案] 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

汶上县19865958938: 孟子的教育观点是 -
释例力邦: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汶上县19865958938: 孟子教育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 -
释例力邦:[答案]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所以“仁”和“义'是孟子思想的基本点

汶上县19865958938: 孟子的教育思想,简单讲讲 -
释例力邦: 孟子的思想是实施仁政,以道德来教化百姓.是儒家思想的延展.而且,孟子被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

汶上县19865958938: 阐述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哲学导读作业. -
释例力邦:[答案] 孔子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孟子 民贵君轻

汶上县19865958938: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
释例力邦:[答案] 孟子的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

汶上县19865958938: 四书中的《孟子》 讲得是什么? -
释例力邦: 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以其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六部子书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孟子》一书中,除开性善、仁政的核心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书中也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就一直很重视教育,尤其重视通过...

汶上县19865958938: 孟子的思想指哪方面的? -
释例力邦: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孟子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后天完善的道德其实就是先天“四端”的...

汶上县19865958938: 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当今社会的看法 -
释例力邦: 孟子的思想主张,对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结束战乱割据,实现统一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反映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同时在散文写作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成就.孟子的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