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塞>

作者&投稿:绽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于出塞的古诗有哪些~

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4、《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渔家傲·塞下秋来》【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11、《塞下曲·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廖仲安)

  〔注〕①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较合理。②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出塞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题解: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王昌龄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译: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
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
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唐人诗歌中时而以“秦汉”代指现实,对现实做婉言讽喻。这首诗歌的侧重点依然落实在现实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语言朴实平淡,绝少雕饰,但由于这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历史忧思结撰而成的诗歌语言,故全诗自然通脱,让人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悲壮美。全诗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 、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 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 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 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 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 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题解: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曹 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 “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传》说他 “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 “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 ·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龄诗文便只这些了。


古文中“于”是什么意思
①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译文: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②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于”是什么词
1、介词.(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

于和予有什么区别
于和予写法、读音和意思均不同,具体如下:一、于拼音:yú 写法:横、横、竖 释义:1.在:她生~1949年。来信已~日前收到。黄河发源~青海。2.向:问道~盲。告慰~知己。求救~人。3.给:嫁祸~人。献身~科学事业。4.对;对于:忠~祖国。有益~人民。形势~我们有利。5.自;从:青出...

古文中于的用法
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古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文中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中于作为连词的用法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

于与於的差别
于与於的区别:1、年代不同:“于”是历史悠久而且是全国通行的文字,而“於”则是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出现于东海岸一带的地方文字。2、字归属不同:因为“于”属于匣母鱼部,“於”属于影母鱼部.3、用法不同:“于”、“於”是有大致分工的。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

于和於的用法和区别是什么?
一、于和於的用法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於,多作为介词,是古汉语中用的很多的虚词。二、于和於的区别 1、运用范围不同 《尚书》《诗经》一般用“于”,《论语》除引用《尚书》的部分外,不用“于”。《孟子》一般用...

“于”和“与”的用法区别:
“与”常用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事物之间的联系;“于”表示介词,在...地方 一、与的用法 与 yǔ 1、和,常用 ~谁 你与我.2、介词 二、于的用法 于 yǔ 1、作为介词(a.在,如“生~郑州”)2、作为后缀(在形容词后,如“于情于理”;b.在动词后,如“属~你)3、姓氏 ...

“与”和“于”的区别?
两个字,虽然发音一样,但是含义完全不同,使用场景也完全不同。“与”常用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事物之间的联系;“于”表示介词,在...地方 一、与的用法 与 yǔ 1、和,常用 ~谁 你与我.2、介词 二、于的用法 于 yǔ 1、作为介词(a.在,如“生~郑州”)2、作为后缀(在形容词后,如“于...

古汉语中“于”与“於”的各自用法,你都知道吗?
于",通"於",与此同时与"乎"互通。于(於、乎)是中文中的代词。可是"于"和"於"虽互通,其在远古却不一样音,做为代词,他们中间的差异关键在撰写方式。甲骨文字中,仅用"于"而不用"於",秦代的一些古书则是"于"、"於"并且用。(祥由此可见《左传》、《荀子》等)东汉之后的古书籍,则多...

其皆出于此乎的“于”是什么意思
“于”的意思:从。出处:唐韩愈《师说》。原文节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296024275: 关于出塞的故事 -
仍屠利血: 王昌龄坐在窗前,边关那里还在打仗,主帅一声令下,一帮士兵呼啸着一拥而上,与敌人抗死拼搏.在战争中,场面火光冲天,人们赴汤蹈火,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很多人壮烈牺牲了,让人悲愤欲绝.王昌龄不禁想起了以前打仗的样子. 那时,...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296024275: 关于《出塞》!!!!!! -
仍屠利血: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296024275: <<出塞>>是一首什么诗 -
仍屠利血: 边塞诗 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296024275: 关于出塞的古诗大全 -
仍屠利血: 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原发布者:yangjin790914出塞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有长于七绝,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296024275: 关于出塞的诗有哪些 -
仍屠利血: 出塞(13首)_古诗文网 •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 唐代 • 《出塞二首》- 王昌龄 - 唐代 • 《出塞》- 徐锡麟 - 清代 • 《出塞》- 杨炯 - 唐代 • 《出塞》- 皇甫冉 - 唐代 • 《出塞》- 虞世南 - 唐代 • 《出塞·玉关秋尽雁》- 吴伟业 - 清代 • 《出塞》- 张易之 - 唐代 • 《出塞》- 于鹄 - 唐代 • 《出塞》- 郑锡 - 唐代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296024275: 有关出塞的诗词 -
仍屠利血: 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李白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296024275: 关于王昌龄,出塞 -
仍屠利血: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296024275: 关于王维写的《出塞》诗意写上? -
仍屠利血: 【年代】:唐 【作者】:王维——《出塞作》 【内容】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白话译文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296024275: 关于《出塞》的问题 -
仍屠利血: 表现感情的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296024275: 关于出塞的诗
仍屠利血: 出塞诗 杜甫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潇潇, 平沙列万幕, 部伍各见招. 出塞诗 云暗月薄风萧萧, 男儿杯酒勇当先. 大刀劲马踏沙丘, 不弑俘虏誓不休. 出塞诗 白狐踏雪 马腾飞沙弯刀月, 郎儿壮志浴沙场. 长刀狂舞饮虏血, 无悔无泪为国崛.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