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佛陀批评本体论.那请问佛陀生前真的批评过本体论或者把涅盘当做本体的吗?经典是否有记载?

作者&投稿:彩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陀生前一直反对本体论 可是后期大乘为什么一直提倡法性本体呢?是否自相矛盾?诚心求教~

你是说佛陀在2500年前反对17世纪才总结出来的基督教经院哲学概念???
1:两个“本体”肯定不是一个概念
2:佛法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根性不同、生活时代不同、生活环境差异,对于佛法的观点就有了不同了。这就是所谓的“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3:佛教有各种思想、理论,这只是枝叶差别,但根本思想是一样的。凡是符合三法印的,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便是佛的正法。

佛陀和老子并不是最早的哲人,佛教也并不是最早的宗教,老子的道家也并不是中国最早的宗教形式。
很多哲人、很多宗教都思考过宇宙和人生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有的被后来的思想所代替而不显,有的被其他思想所包容吸收,有的被其他思想消灭。

您的问题很好,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为了解除您的疑惑勉强答之。对于涅盘的具体含义可参看
《大般涅盘经》简介:
法身常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能否成佛?
《大般涅盘经》,又称《大涅盘经》、《涅盘经》、《大经》。

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盘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盘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北凉玄始元年(412),河西王沮渠蒙逊迎师入姑臧,欲请译出经本,谶恐言舛于理,学语三年,方译写《大涅盘经》初分十卷。师以《涅盘经》品数不足,遂赴于阗,寻得经本中分,复还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续译。师谓此经梵本三万五千偈,今所出者,一万余偈。

本经是四大部之一,全经旨在说明法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

共分十三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性品、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婴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师子吼菩萨品、迦叶菩萨品、憍陈如品。兹将本经旨要梗概分述如次:

一、【佛身常住】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

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盘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所宗仰。纯陀因此怀疑,何以世尊已证大果,不能久住于世;乃至迦叶亦怀疑佛陀寿命何以同于世间,如此短促。事实上,佛陀的示寂,是在说明佛陀的涅盘境界并非如油尽灯灭,或薪尽火息,一切无存。如《寿命品》,佛陀告诉纯陀:“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常身、法身、金刚之身。”佛陀为迦叶说如来长寿,于诸寿中,最上最胜;所得常法,于诸常中,最为第一。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变化身,非杂食身,为度众生,是故现舍,入于涅盘。《金刚身品》说,如来身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又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

涅盘有诸多异名,如:无生、无出、无作、无为、归依、窟宅、解脱、光明、灯明、彼岸、无畏、无退、安处、寂静、无相、无二、一行、清凉、无暗、无碍、无诤、无浊、广大、甘露、吉祥。涅盘实义,是谓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譬如伊字是由三点组成,不一不异,非前非后。如《寿命品》说:“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盘。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盘,如来之身亦非涅盘,摩诃般若亦非涅盘,三法各异亦非涅盘。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盘,如世伊字。”这是以伊字三点说明涅盘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有相即不离的关系。

又常乐我净名为涅盘。《寿命品》说:“我者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盘义,净者是法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盘;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又《高贵德王菩萨品》说:“常乐我净在何处耶?所谓涅盘。”“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盘。”“身不坏故,名为大乐,身若可坏,则不名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盘。”

综观本经,无非处处在阐明佛身是常住不灭,是永恒存在,是常乐我净,是大涅盘。

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本经的另一个重点是在阐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卷七的《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

三、【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能否成佛】

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能否成佛?据《梁高僧传》卷七载,昔时,竺道生见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后,立“阐提成佛”之说,而遭学者非议,直至昙无谶译出本经后,此种说法才渐渐被接受。

“一阐提”,《如来性品》说无信之人,名一阐提。又以焦种、无目、难治之病、生盲、非法器、不可治、聋人等,比喻一阐提。卷十九《梵行品》说:“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 本经卷九《如来性品》复说:“佛为众生说有佛性,一阐提辈流转生死,不能知见。”“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以是业缘,不能生于菩提妙因,流转生死无有穷已。”可见一阐提若能祛除烦恼缠缚,仍是可以见性成佛的。又如来善知一阐提辈能于现在得善根者,则为说法;后世得者,亦为说法。今虽无益,作后世因。因此,如来世尊大慈悲,见一阐提者,仍为施法药。于是在卷二十一、二十二《高贵德王菩萨品》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宝佛性无差别相,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总之,本经是主张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亦能成佛。而其基本思想是在于认为佛性常住而一切悉有,从而主张一阐提亦具有佛性,纵然是断善根,其佛性仍常住不变,最后亦能成佛。
如果您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可以阅读:
所有经论中对二谛是如何安立的?请举例说明,如何以二谛衡量诸法之空性与光明?
所有经论中安立二谛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从观察实相胜义量的角度,将空性立为胜义、显现立谓世俗,这种安立方法非常重要。它将空性安立为胜义谛、分别念前显现的法安立为世俗谛。
学习《定解宝灯论》时讲过:一切万法的本体,从名言角度来讲应该有两种,一个是空性的部分,一个是光明的部分。
其中,对空性部分用哪一种量来抉择呢?应该用胜义量进行抉择。
胜义量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般若经或者《中观六论》所讲的,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和共同五大因。以金刚屑因为主的各种因进行抉择时,没有必要分析显现和分别念部分,一切万法连芝麻许也不存在。因为般若经所宣讲的空性方面的正理,对其进行抉择的量,就叫做胜义量;空性就是依靠胜义量抉择的结果。
然而,一切万法的本性不仅仅是空性的部分,还应该有光明的部分。比如如来藏的本体是空性的,自性是光明的。
那么,自性光明的部分依靠哪一种量来抉择呢?从佛经来讲,释迦牟尼佛轮的《如来藏经》;从论典来讲,《宝性论》和《赞法界论》等等,依靠这些经典和论典进行抉择。
心的本性应该是光明的。对于这种光明,依靠净见量可以进行抉择,这时,境和有境完全达到统一叫做胜义量,境和有境未达到统一就叫做世俗量。这是对二谛进行安立的第二种方法
《宝性论》中提到: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了知的。
所谓的胜义谛依靠信心而了知,胜义谛应该指如来藏,而如来藏的本体是现空双运的,这一点通过净见量可以了知。
量有两种,一个是观现世量,一个是净见量。凡夫的现量、比量,眼耳鼻舌身的这些见闻觉知,就叫做观现世量。
佛陀的智慧是最究竟的净见量,依靠它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光明部分。
从胜义实相的角度来讲,空性是胜义谛,显现是世俗谛。《入中论释---善解密意疏》中引用《等持王经》的教证说:所有空性方面的法,全部是胜义谛;所有显现方面的法,全部是世俗谛。通过这种方式作了安立。
下面讲第二种安立方法。
其二是从分析现相名言量的角度,将实相与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其反方面立为世俗。后一种安立方法的胜义,本体也是空性的。
凡夫众生所见到的是现相,佛陀见到的是实相。佛陀所见到的实相和现相是完全一致的,此时的境和有境就叫胜义谛;凡夫众生所见到的实相和现相不相同,此时的境和有境叫做世俗谛。比如,一个人看见海螺是白色的,由于海螺的实相就是白色的,见白色的有境与所见白色的境完全一致,因此叫做胜义谛;有眼翳者见到的海螺是黄色的,其现相和实相并不相同,因此叫做世俗谛。这主要是从名言角度安立的。
有人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相好,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是从胜义为主的空性角度来讲,还是从名言为主的现相角度来讲?
如果是从胜义空性角度而言,释迦牟尼佛的身相等应该属于世俗谛。
对方又提出问题:如果佛陀的身相是世俗谛,那已经是虚假的了,这有很大的过失。
没有任何过失。从名言现相实相统一的角度来讲,它是胜义谛,根本不会成为世俗谛,虚假的过失也是没有的。
对方又提出:既然是胜义谛,会不会有根本破不了的过失呢?
不会出现这种过失。以中观理进行观察时,佛陀的身相、智慧也是空性的,根本不可能成为一种堪忍法。
为什么说世俗涵盖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法?
从分析现相的名言量角度,实相现相统一叫做胜义谛,实相现相不统一叫做世俗谛。但这种安立方法所承许的胜义谛,其本体实际也是空性的。
正如前文所说,如来藏的本体是空性的,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以及很多辩论书中都说:如果如来藏的本体不空,则与外道的常我无有任何差别。有关内道所承许的如来藏与外道常我之间的差别,《入中论自释》里引用教证作了说明 ,在《破除邪说论》 当中也引用过。
此处按照前一种安立方法,也就是将世俗的含义安立为真实与非真实二者中非真实的方法,
前一种安立方法,将显现称为世俗谛,空性叫做胜义谛。按照这一安立方法来讲,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之中。世俗是指非真实的,也就是所谓的显现。从般若经论这一角度来衡量时,释迦牟尼佛的色身是不是世俗谛呢?可以说为世俗谛。佛的智慧是不是世俗谛呢?也可以说为世俗谛。
既然属于世俗谛,那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也成了假的、虚妄的?这种说法是不是不太合理呢?
站在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显现都属于世俗谛。但也不要认为:世俗谛就是特别不好的法,一定要舍弃的一种法。这也不一定的。万法的光明部分是世俗谛,这是不需要舍弃的;释迦牟尼佛的色身庄严和相好圆满也属于世俗谛,这也没必要舍弃。
因此,所谓的世俗,虽然属于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中的后一者,但也不一定要完全舍弃。下面主要讲这一问题。
所谓真实的意思是说事物的本相——自性不成立的空性。
从空性为胜义谛、显现为世俗谛这一角度来讲, 什么叫做真实义呢?所谓的真实义就是指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大幻化网》中也说:糖的本性是甜的,诸法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一切诸法真正的本体应该是空性的,这就是它的真实性。
那么,非真实性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非真实是指世俗谛。但不要认为:所谓的世俗谛是非常不好的、需要舍弃的一种法。世俗也有世俗的好处。
因此,必须明白:所谓的世俗仅仅是指生等现相在诸凡夫前似乎成了隐蔽、遮障空性的法,
现在生灭的各种各样万事万物的形象,在未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凡夫人面前,其本体空性似乎已经被隐蔽着、遮障着。比如柱子,圣者见到的柱子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显现;而凡夫人见到的柱子,是一种产生的法、实有的法,柱子真正的光明和空性的本体已经被完全遮障了。
而不要误解为在何时何地都是欺惑、虚妄的,也不要误认为它恒常遮障空性,
《定解宝灯论》当中讲“二谛何者为主要”时,有人说世俗谛很重要,有人说胜义谛很重要。麦彭仁波切对此总结说: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不能分开的。为什么呢?如果认为世俗中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非常不好的法,除显现以外,还有一个特别好的空性——像天女一般的胜义谛隐藏在背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为什么说世俗的显现不是所破?
凡夫众生由于实执的串习,将柱子执著为实有的法,但这是我们心识的缺点,并不是柱子的缺点。柱子的显现,在圣者的眼中,它是增上光明的因;对凡夫人来说,则是增上贪嗔痴的因。所以,显现这一点并不是要破的,对于显现的实有执著才是一定要破的。
所谓的显现并不会束缚你,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因为愚痴而对显现产生的执著才是最可怕的。帝洛巴尊者教诫弟子那若巴:“显现未缚贪执缚,断除贪著那若巴。”就是说,显现不会束缚你,只有实执才会束缚你,因此,弟子那若巴你一定要舍弃实执。 对众生来讲,实有的执著是非常可怕的,而世俗中的显现并不是所应遮破的,在圣者面前,各种如梦如幻的显现全部存在。
但是,所谓的显现也是不尽相同。中观应成派通过中观推理所得出来的显现,应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见解所引发的。在麦彭仁波切的有些教言中说:如梦如幻也有很多不同的境界。比如,小乘所说的如梦如幻,是断除人无我的单空所得出的如梦如幻;而中观应成派通过不共的应成因,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与此空性双运的显现,也叫做如梦如幻。因此,从单空角度说的如梦如幻,与远离一切戏论角度说的如梦如幻,表面词句一模一样,但在圣者的后得中,所显现的境界并不相同。
“一切万法中再无有比此更重要的所知”是指什么?对此,凭自己对中观的认识加以说明。
麦彭仁波切也说:舍弃显现以外没有空性,舍弃空性以外无有光明显现,这二者不能舍弃一者取受另一者。而且,也不能将此二者看成像黑绳和白绳搓在一起一样。实际上,显现与空性二者,其本体是一味的、无二无别的。何时通达这一点,可以说,在所有知识中已经获得最无上的知识了。
希望能提升您学佛的信心和意乐!愿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谢谢您让我查了很多资料!

你所指的“本体论”是什么内容什么概念呢?这可是近代出现的哲学名词,佛祖那个时代是不会有这个词的。但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个词所指的意思,那么可以在四部阿含中寻找到相关的内容,就是佛祖是如何阐明自己的思想与当时数十种外道之见的区别是什么。求得现成的答案,不如自己去找答案。这种问题和其他涉及生活实际的问题不一样,因为自己的知识不足以判断取舍时,很可能会造成自己的错误选择。而一切法理论证最终仍是落实在经典中,需要自己去理解领悟。


都说佛陀批评本体论.那请问佛陀生前真的批评过本体论或者把涅盘当做本体...
正如前文所说,如来藏的本体是空性的,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以及很多辩论书中都说:如果如来藏的本体不空,则与外道的常我无有任何差别。有关内道所承许的如来藏与外道常我之间的差别,《入中论自释》里引用教证作了说明 ,在《破除邪说论》 当中也引用过。此处按照前一种安立方法,也就是将世俗的含义安立...

佛陀生前一直反对本体论 可是后期大乘为什么一直提倡法性本体呢?是否自...
1:两个“本体”肯定不是一个概念 2:佛法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根性不同、生活时代不同、生活环境差异,对于佛法的观点就有了不同了。这就是所谓的“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3:佛教有各种思想、理论,这只是枝叶差别,但根本思想是一样的。凡是符合三法印的,即“诸行无常、诸法...

(一) 佛陀以什麼态度来探究缘起法?你对佛陀这个态度有什麼看法?_百度...
佛陀以缘起法为立场,抨击了当时印度的各种学说,反对神说,反对灵魂说,反法有我论,反对常见,反对断见,反对形而上学之本体论。已显出佛陀对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正确认识。佛陀是位十足的理性主义者。(二) 试述缘起法和缘生法的关系。为什麼缘起法是不变,而缘生法是恒常在变?什么叫做『因缘法...

怎样评价佛教的基本教义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僧俗共同实行普度众生的原则,社邑这种组织提供了实现这种原则的场所。不论贫富贵贱,俗人通过加入社邑这种媒介,为自己积累获得解脱的功德。可以说,为求自己及家族的现世和来世利益而作功德的愿望,构成了维持社邑经济及佛教艺术的基础。haoyou75 - 高级经理 六级 是真正的存心不良,...

宇宙全息论的佛教
西方全息论发展过程中引伸出的“世界是幻像、是全息图”的观念与佛教对世界的认识不谋而合。事实上,佛教很早就发现并利用全息规律。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佛陀就讲过《楞严经》阐述这一观点。《楞严经》卷三中,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

「觉知」「平舍」与「真心」
佛陀从来不讲「本体论」、不讲人的本性是善、是恶。而是从「行为论」来看,所谓的善或恶都是透过制约、动机,都是一种架构法。佛陀比较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恶?要如何行善去恶?什么样的善能够导致更长远、更可靠的幸福?要如何有效率的、彻底的,去除恶的原因?所以后代的佛教徒说,佛教的...

六严二圣关于龙树
采用不同的教法。龙树通过“八不”概念,进一步解释了世界的非真实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这四对对立范畴体现了事物存在和认识的相对性,也包含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元素。他的范畴论为本体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表明他的思想深入探讨了宇宙和存在的本质问题。

“七月半”鬼节的文化
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

灵魂体的二元论有诺斯底主义二元论是一回事吗
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是几千年无解的,用一句话来说:“处乃智知,非世间智之情识可知。”包括佛陀、老子、耶稣、苏格拉底等圣人,都没有明确回答这些问题,在他们眼里,这些问题用有生世界的知识和思维是无法解释和理解,解释后对他们所传让人觉醒的道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引起混乱局面。多看一下高月明...

禅宗说的,不假外求,我不明白的地方。
滑稽的是,佛陀提出缘起论源本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的神创论,但在面对这些生命的终极问题时,他竟然把神创论里的轮回之说直接捡来用了。岂不知缘起性空是无本体论之说,而轮回之论是建立在本体论之上的,但佛陀却把两个完全不同体系的东西死拼硬凑搞到一起来了。从此,建立在缘起论和轮回论之上的...

堆龙德庆县15582172714: 佛陀和老子之前 是否还有宗教哲学提出过宇宙本体论? -
索强帕朱: 佛陀和老子并不是最早的哲人,佛教也并不是最早的宗教,老子的道家也并不是中国最早的宗教形式. 很多哲人、很多宗教都思考过宇宙和人生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有的被后来的思想所代替而不显,有的被其他思想所包容吸收,有的被其他思想消灭.

堆龙德庆县15582172714: 印度教的起源、发展、及分布情况 -
索强帕朱: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

堆龙德庆县15582172714: 释迦牟尼佛生前曾住在兜率天作一生补处菩萨 -
索强帕朱: (转载)宣化上人为什么?因为'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勿说你是一位凡夫,罗汉一住胎,也会把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萨一经投胎,也就迷了,若遇到善知识指点修行之方法,便可开悟,若是遇不到善知识,今生就退堕下来...

堆龙德庆县15582172714: 释迦牟尼佛生前有没有讲过阿弥陀佛的存在?为什么南传佛教说没有. -
索强帕朱: 释迦牟尼开示阿弥陀佛,是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南传佛教只认可阿含经典,自然认为没有阿弥陀佛

堆龙德庆县15582172714: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关系?他们谁先成的佛?谁的官大?阿弥托佛生前的身世如何? -
索强帕朱: 确实是有关系.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名海尘,其子名海藏.海藏出家后获证佛果,号宝藏如来.其时世界为持执大劫,海尘时代的王叫辐轮转轮王(后来之阿弥陀佛). 海尘婆罗门时以化缘之方式云游整个南瞻部洲,并沿路劝请众生皈依佛门...

堆龙德庆县15582172714: 道坚法师:为什么佛教采用乞食制度 -
索强帕朱: 道坚法师:为什么佛教采用乞食制度 佛陀生前建立的教团,要求弟子们托钵而食.可以设想一下,在和熙晨光照耀的幽静树林里,慈悲伟大的佛陀赤脚走在洒下几缕阳光的小径上,飘然来到你居住的偏远小镇,这对一个佛教徒或一个敬仰佛陀的...

堆龙德庆县15582172714: 如来佛祖成佛之前在现实中的人吗? -
索强帕朱: 是现实中的人,不是杜撰,佛祖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他是印度小国净饭国的王子,很小的时候性格就有点忧郁,觉得人民生活得很不快乐,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快乐呢?于是,在他完成了娶妻生子的使命之后,就离开了家,出去修行,严苛自己的身体完成苦修,六年之后,发现苦修只能带给人的身体已影响,并不能让人的心灵活得平静.所以他开始思索,如何让人的心灵活得平静,就这样,在菩提树下得悟大道.之后,开始广招弟子传法说教.若干年后圆寂.

堆龙德庆县15582172714: 阿难(佛祖的小徒弟)的介绍 -
索强帕朱: (一)多闻第一 阿难陀,汉译庆喜,佛成道日诞生,故名.白饭王次子,提婆达多的亲弟.佛成道以后,曾有舍利弗、目犍连侍奉过佛陀.由于佛陀渐渐老了,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来,要大家推一个人来.舍利弗、目犍连认为阿...

堆龙德庆县15582172714: 佛陀到底有没有说过佛法 -
索强帕朱: 有说法,金刚经所谓的佛不说法是指法身佛,但是化身佛和报身佛都有说法.法身佛就是空性,不生不灭,没有任何变化,所以不能说法

堆龙德庆县15582172714: 在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索强帕朱: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前485),原名悉达多王子,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是卡皮拉瓦斯图的一位国王之子,如今皮拉瓦斯图是一座位于尼泊尔边界附近的印度东北部城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