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中的文言现象

作者&投稿:董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 《屈原列传》练习题答案~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 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 ②文天祥 ③李白 ④苏洵 ⑤辛弃疾 ⑥史可法 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10.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参考答案:

  1.C2.A

  3.①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②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③(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4.C 5.A 6.B 7.C 8.A 9.C 10.D

(一)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 诎,通“屈”,弯曲。   2.其次剔毛发。 剔,通“剃”,动词。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同“捶”,杖。   4.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撞击。   5.及以至是。 以,通“已”   6.及罪至罔加。 罔,通“网”,法网。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大抵,大都。   8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表现。   9.放失旧闻。 失,通“佚”,散乱的文献。   10.则仆偿前世之责。 责,通“债”,债务。   1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12.权倾五伯。伯, 通“霸”。   13.具于五刑。具,通“俱”。   14.曷足贵乎。曷,通“何”。   15.幽于圜墙之中。圜,通“圆”。    (二)词类活用   1.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古代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2.以污辱先人: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3.倡优所畜: 名词作状语, 像乐师、优伶一样   4.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名词作状语, 用朱砂   5.故述往事,思来者: 动词作使动用法,使.……思考   6.请略陈固陋 :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7.衣赭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8.流俗之所轻也: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9.幸勿为过:名词作动词,责怪,责备    (三)被动句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2)其次诎体受辱。   (四)省略句、判断句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且西伯,伯也。   (五)状语后置句   (1)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幽于圜墙之中   (六)宾语前置句   (1)若望仆不相师   (七)重点翻译句 .   1.《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写作的。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间的关系,弄通由古至今的变化规律,自成一家之见解。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即使被千刀万剐,我难道会后悔吗?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5.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   7.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祗取辱耳。   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美好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八)一词多义   1. 胜   (1)胜任。 能够承担或承受。   (2)不可胜记。 尽。   (3)百战百胜。 胜利。   (4)引人入胜。 优美的。   2.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两次。   (2)青春不再。 再继续,再出现。   3.厥   (1)思厥先祖父。 他的。   (2)大放厥词。 他的。   (3)厥有《国语》。 于是,就,才。   4.焉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怎么。   (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语气词。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在那里。   5.非   (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错误,不对。   (2)无可厚非。 反对,责备。   (八)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今义:牛马走路。   2.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情意诚挚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古义:两个词,夫为语气词。   今义:对已婚女人的称呼。   4.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配偶。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相当于“很”、“非常”。   6.下流多谤议。   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   今义:1.下游   2.行为不符合道德准则   (九)虚词   1. 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2.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给,替)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被)   3.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   4.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5)无益于俗(介词,对)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   6.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表示转折)   (3)阙然久不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通假字 ①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 ②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见”通“现”) 词类活用 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上、下、中”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 ②其后楚日以削 (“日”是名词作状语,表时间:一天天地。) ③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出别人的错误,诋毁) ④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名词意动,“以……为祖先”即“效法”。) 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⑥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名词作动词,“出于淤泥”) ⑦明道德之广崇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⑧正道直行 (“正”“直”,形容词使动,“使……正”、“使……直”) 一词多义 【属】 ①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 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一个接一个) 【伐】 ①平伐其功 (夸耀) ②大兴师伐秦 (讨伐、攻打) 【微】 ①其文约,其辞微 (含蓄)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文言句式 (1)被动句 ①方正之不容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③屈平既绌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判断句 ①天者,人之始也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古今异义 ①人穷则反本 (“穷”:古义,处境困难;今义,贫穷) ②大兴师伐秦 (“师”: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③颜色憔悴 (“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像“兮”之类的为楚国特有风格


史记中的文言文现象.史记中有哪些文言文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

而在文言文中表递进的有哪些句子
“而”在文言文中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而”在文言文中表递进的句子如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出处:先秦荀子《劝学》白话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出处:汉司马迁《屈原列传》...

史记中的名将文言文
1. 《史记》里的文言文从史记里面的 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①.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②.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③,用善骑射④,杀首虏多⑤,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⑥,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⑦.尝从行,有所冲...

文言文的谈论
《屈原列传》:“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 ②<;名>;意见;主张。《赤壁之战》:“诸人持~,甚失孤望。” 【议论】评论好坏、是非。 2. 古文对话聊天怎么说 文言文,或者说古文里,聊天这样的意思,用谈或论来表达的。聊字是没有谈话的意思的,天字更不用说。 古文常有谈论风生,高谈阔论等字眼。

而在文言文中表递进的有哪些句子?
“而”在文言文中表递进的句子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

高中必背的古文
3 高中必背文言文二十篇 六、屈原列传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言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

屈原列传特殊句式整理
《屈原列传》中的一些特殊句式整理如下:1、判断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一个判断句,用于表达某人的身份或特点。屈原者是主语,名平是谓语,楚之同姓也是宾语,表达了屈原与楚国贵族有亲缘关系。2、省略句: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和谓语。与...

长春市高中语文重点文言文篇目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节选): 屈平疾王...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例题
(《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2. 急求 高中文言文100个常见的一词多义 这个太多,也用不着。 多积累就可以了,文言文通常考查120实词: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

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2. 高中文言文中“所以”一词多义 文言文“所以”句式结构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今日点击:1467 推荐:高中视频同步辅导视频! 文言文“所以”句式结构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

梨树区13527632610: 急需!!!!《屈原列传》的文言现象总结!!(不要翻译)
陶毛灵芝: 通假字 ①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 ②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见”通“现”) 词类活用 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上、下、中”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 ②其后楚日以削 (“日”是名词作状语,表时间:一天天地...

梨树区13527632610: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 -
陶毛灵芝: 1 . 通假字 反 -- 返 离 --罹 见 --现 指-- 旨 濯 -- 浊 绌 -- 黜 内 -- 纳 从-- 纵 质-- 贽 反 -- 返 被 --披常 -- 长 泥——涅 志——记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zhǔ,连接.属予作文以记之...

梨树区13527632610: 文言文词性活用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如题 -
陶毛灵芝:[答案]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

梨树区13527632610: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几种?判断的标志是什么? -
陶毛灵芝:[答案]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

梨树区13527632610: 古文中的文言句式问题(有30分呦!)《屈原列传》中的“屈平既王听之不聪也”的文言句式是什么?是判断句、被动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
陶毛灵芝:[答案] 你打错一个字: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这是省略句. 这一句意思是“屈原 对 楚怀王听不进正确意见而感到痛心”,也就是说省略了“于”字,应该是“屈平疾于王听之不聪也”

梨树区13527632610: 屈原列传中全部的古今异义?要和句子一起的 -
陶毛灵芝:[答案]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不肖】古:“贤”的反面,没有才能.今: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2.颜色憔悴.【颜色】 古:脸色... 而能与世推移.【推移】古:变化 今:移动 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古: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镇定沉着的样子. ...

梨树区13527632610: 详解各种文言句式 -
陶毛灵芝: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

梨树区13527632610: 语文中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和定语前置句怎么判断? -
陶毛灵芝:[答案] 这位童鞋啊!下面全是知识啦,你要的好像在第3~5大段里面的吧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

梨树区13527632610: 辨析文言实词“出”的意义是什么?
陶毛灵芝: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

梨树区13527632610: 文言文~"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如何解? -
陶毛灵芝: 有许多文言实词都不止有一种意思.要根据文段的语境决定. 《屈原列传》原句是: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要想知道文段中的某个词义,要根据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