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是怎么证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作者&投稿:定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科学家是怎样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最终获得了S型的活菌,说明DNA是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后来,赫尔希和蔡斯又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将大肠杆菌的DNA与蛋白质分开,结果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增殖,形成了子代的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美国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他们采用的方法是用放射性同位素硫和磷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下面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自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以后,人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遗传因子是不是一种物质实体?为了解决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人们开始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研究。 遗传学创始人孟德尔
早在1868年,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核酸。在德国化学家霍佩·赛勒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尔(1844--1895),他对实验室附近的一家医院扔出的带脓血的绷带很感兴趣,因为他知道脓血是那些为了保卫人体健康,与病菌“作战”而战死的白细胞和被杀死的人体细胞的“遗体”。于是他细心地把绷带上的脓血收集起来,并用胃蛋白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细胞遗体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对细胞核不起作用。他进一步对细胞核内物质进行分析,发现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富含磷和氮的物质。霍佩·赛勒用酵母做实验,证明米歇尔对细胞核内物质的发现是正确的。于是他便给这种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的物质取名为 “核素”,后来人们发现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从此人们对核酸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纪初,德国科赛尔(1853--1927)和他的两个学生琼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学结构,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列文急于发表他的研究成果,错误地认为4种碱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从而推导出核酸的基本结构是由4个含不同碱基的核苷酸连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为基础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说"。这个错误的假说,对认识复杂的核酸结构起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核酸功能的认识。人们认为,虽然核酸存在于重要的结构--细胞核中,但它的结构太简单,很难设想它能在遗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
蛋白质的发现比核酸早30年,发展迅速。进入20世纪时,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已有12种被发现,到1940年则全部被发现。 1902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提出氨基酸之间以肽链相连接而形成蛋白质的理论,1917年他合成了由15个甘氨酸和3个亮氨酸组成的18个肽的长链。于是,有的科学家设想,很可能是蛋白质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如果核酸参与遗传作用,也必然是与蛋白质连在一起的核蛋白在起作用。因此,那时生物界普遍倾向于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928年,美国科学家格里菲斯(1877--1941)用一种有荚膜、毒性强的和一种无荚膜、毒性弱的肺炎双球菌对老鼠做实验。他把有荚病菌用高温杀死后与无荚的活病菌一起注人老鼠体内,结果他发现老鼠很快发病死亡,同时他从老鼠的血液中分离出了活的有荚病菌。这说明无荚菌竟从死的有荚菌中获得了什么物质,使无荚菌转化为有荚菌。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呢?格里菲斯又在试管中做实验,发现把死了的有荚膜菌与活的无荚膜菌同时放在试管中培养,无荚膜菌全部变成了有荚膜菌,并发现使无荚膜菌长出蛋白质荚膜的就是已死的有荚膜菌壳中遗留的核酸(因为在加热中,荚膜中的核酸并没有被破坏)。格里菲斯称该核酸为"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1877--1955)从有荚膜菌中分离得到活性的“转化因子”,并对这种物质做了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的试验,结果为阴性,并证明“转化因子”是DNA。但这个发现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人们怀疑当时的技术不能除净蛋白质,残留的蛋白质起到转化的作用。 美籍德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1906--1981)的噬菌体小组对艾弗里的发现坚信不移。因为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噬菌体的形态和进入大肠杆菌的生长过程。噬菌体是以细菌细胞为寄主的一种病毒,个体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它像一个小蝌蚪,外部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头膜和尾鞘,头的内部含有DNA,尾鞘上有尾丝、基片和小钩。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先把尾部末端扎在细菌的细胞膜上,然后将它体内的DNA全部注人到细菌细胞中去,蛋白质空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面,再没有起什么作用了。进入细菌细胞后的噬菌体DNA,就利用细菌内的物质迅速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从而复制出许多与原噬菌体大小形状一模一样的新噬菌体,直到细菌被彻底解体,这些噬菌体才离开死了的细菌,再去侵染其他的细菌。 1952年,噬菌体小组主要成员赫尔希(1908一)和他的学生蔡斯用先进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做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他把大肠杆菌T2噬菌体的核酸标记上32P,蛋白质外壳标记上35S。先用标记了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然后加以分离,结果噬菌体将带35S标记的空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只有噬菌体内部带有32P标记的核酸全部注人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内成功地进行噬菌体的繁殖。这个实验证明DNA有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而蛋白质则是由 DNA的指令合成的。这一结果立即为学术界所接受。 几乎与此同时,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加夫(1905--)对核酸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的重新测定取得了成果。在艾弗里工作的影响下,他认为如果不同的生物种是由于DNA的不同,则DNA的结构必定十分复杂,否则难以适应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他对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说"产生了怀疑。在1948- 1952年4年时间内,他利用了比列文时代更精确的纸层析法分离4种碱基,用紫外线吸收光谱做定量分析,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终于得出了不同于列文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DNA大分子中嘌吟和嘧啶的总分子数量相等,其中腺嘌吟A与胸腺嘧啶T数量相等,鸟嘌吟G与胞嘧啶C数量相等。说明DNA分子中的碱基A 与T、G与C是配对存在的,从而否定了"四核苷酸假说",并为探索DNA分子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果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沃森(1928一)在中学时代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孩子,15岁时便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当时,由于一个允许较早人学的实验性教育计划,使沃森有机会从各个方面完整地攻读生物科学课程。在大学期间,沃森在遗传学方面虽然很少有正规的训练,但自从阅读了薛定愕的《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促使他去"发现基因的秘密"。他善于集思广益,博取众长,善于用他人的思想来充实自己。只要有便利的条件,不必强迫自己学习整个新领域,也能得到所需要的知识。沃森22岁取得博士学位,然后被送往欧洲攻读博士后研究员。为了完全搞清楚一个病毒基因的化学结构,他到丹麦哥本哈根实验室学习化学。有一次他与导师一起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参加一次生物大分子会议,有机会听英国物理生物学家威尔金斯(1916--)的演讲,看到了威尔金斯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从此,寻找解开DNA结构的钥匙的念头在沃森的头脑中索回。什么地方可以学习分析X射线衍射图呢?于是他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在此期间沃森认识了克里克。 克里克(1916一2004)上中学时对科学充满热情,193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1946年,他阅读了《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决心把物理学知识用于生物学的研究,从此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1947年他重新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1949年他同佩鲁兹一起使用X射线技术研究蛋白质分子结构,于是在此与沃森相遇了。当时克里克比沃森大12岁,还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他们谈得很投机,沃森感到在这里居然能找到一位懂得DNA比蛋白质更重要的人,真是三生有幸。同时沃森感到在他所接触的人当中,克里克是最聪明的一个。他们每天交谈至少几个小时,讨论学术问题。两个人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以及相互激发出对方的灵感。他们认为解决DNA分子结构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只有借助于精确的X射线衍射资料,才能更快地弄清DNA的结构。为了搞到DNAX射线衍射资料,克里克请威尔金斯到剑桥来度周末。在交谈中威尔金斯接受了DNA结构是螺旋型的观点,还谈到他的合作者富兰克林(1920一1958,女)以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也在苦苦思索着DNA结构模型的问题。从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的18个月中,沃森、克里克同威尔金斯、富兰克林之间有过几次重要的学术交往。 1951年11月,沃森听了富兰克林关于DNA结构的较详细的报告后,深受启发,具有一定晶体结构分析知识的沃森和克里克认识到,要想很快建立 DNA结构模型,只能利用别人的分析数据。他们很快就提出了一个三股螺旋的DNA结构的设想。1951年底,他们请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来讨论这个模型时,富兰克林指出他们把DNA的含水量少算了一半,于是第一次设立的模型宣告失败。 有一天,沃森又到国王学院威尔金斯实验室,威尔金斯拿出一张富兰克林最近拍制的“B型”DNA的X射线衍射的照片。沃森一看照片,立刻兴奋起来、心跳也加快了,因为这种图像比以前得到的“A型”简单得多,只要稍稍看一下“B型”的X射线衍射照片,再经简单计算,就能确定DNA分子内多核苷酸链的数目了。 克里克请数学家帮助计算,结果表明源吟有吸引嘧啶的趋势。他们根据这一结果和从查加夫处得到的核酸的两个嘌吟和两个嘧啶两两相等的结果,形成了碱基配对的概念。 他们苦苦地思索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一次又一次地在纸上画碱基结构式,摆弄模型,一次次地提出假设,又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假设。 沃森(左)和克里克
有一次,沃森又在按着自己的设想摆弄模型,他把碱基移来移去寻找各种配对的可能性。突然,他发现由两个氢键连接的腺膘吟一胸腺嘧啶对竟然和由3个氢键连接的鸟嘌吟一胞嘧啶对有着相同的形状,于是精神为之大振。因为嘌吟的数目为什么和嘧啶数目完全相同这个谜就要被解开了。查加夫规律也就一下子成了 DNA双螺旋结构的必然结果。因此,一条链如何作为模板合成另一条互补碱基顺序的链也就不难想象了。那么,两条链的骨架一定是方向相反的。 经过沃森和克里克紧张连续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DNA金属模型的组装。从这模型中看到,DNA由两条核苷酸链组成,它们沿着中心轴以相反方向相互缠绕在一起,很像一座螺旋形的楼梯,两侧扶手是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一磷基因交替结合的骨架,而踏板就是碱基对。由于缺乏准确的X射线资料,他们还不敢断定模型是完全正确的。 富兰克林
下一步的科学方法就是把根据这个模型预测出的衍射图与X射线的实验数据作一番认真的比较。他们又一次打电话请来了威尔金斯。不到两天工夫,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就用X射线数据分析证实了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正确的,并写了两篇实验报告同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富兰克林因患癌症于1958年病逝而未被授予该奖。 20世纪30年代后期,瑞典的科学家们就证明DNA是不对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电子显微镜测定出DNA分子的直径约为2nm。
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极大地震动了学术界,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从此,人们立即以遗传学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首先是围绕着4 种碱基怎样排列组合进行编码才能表达出20种氨基酸为中心开展实验研究。1967年,遗传密码全部被破解,基因从而在DNA分子水平上得到新的概念。它表明:基因实际上就是DNA大分子中的一个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在这个单位片段上的许多核苷酸不是任意排列的,而是以有含意的密码顺序排列的。一定结构的DNA,可以控制合成相应结构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物体的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来体现的。因此,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相继产生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这些生物技术的发展必将使人们利用生物规律造福于人类。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它将要上升为带头学科的趋势。


什么是四色定理
四色定理(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又称四色猜想、四色问题,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四色定理的本质正是二维平面的固有属性,即平面内不可出现交叉而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很多人证明了二维平面内无法构造五个或五个以上两两相连区域,但却没有将其上升到逻辑关系和二维固有属性的层面,以致出现了...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摩尔根实验是怎么证明的基因在染色
摩尔根做了什么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呢

拉姆齐(Ramsly)二染色定理是什么?
Ramsey定理:Ramsey(1903~1930)是英国数理逻辑学家,他把抽屉原理加以推广,得出广义抽屉原理,也称为Ramsey定理。 Ramsey定理(狭义)的内容:任意六个人中要么至少三个人认识,要么至少三个不认识 证明如下:首先,把这6个人设为A、B、C、D、E、F六个点。由A点可以引出AB、AC、AD、AE、AF五条线段。

西塔潘猜想简介
拉姆齐二染色定理,顾名思义,涉及到对集合进行染色,使得任何大小为3的子集都包含至少两种颜色。拉姆齐的证明不仅展示了这个定理的存在,还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基础,对组合数学和图论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个猜想,数学家们得以深入理解集合论和逻辑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尽...

四色猜想
五色定理被证明了。但四色定理却又回到未被证明的四色猜想的地位了,这不仅由于赫伍德推翻了肯普的证明,而且离开泰特发表论文66年后的1946年,加拿大数学家托特又举出反例,否定了泰特的证明。肯普的证明,虽然在11年后被推翻了,但是,人们认为他的证明思路有很多可取的地方。因此,数学家,有不少人一直...

什么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有什么依据呢?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假说演绎法 由于摩尔根最初对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 说表示怀疑,因此,他进行果蝇杂交实验的目的并不是去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而是探究“遗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又是怎么回事?”。从教科书P.29图2—8“果蝇杂交实验图解”的分析中,能够得...

拉姆齐二染色定理来源
3,3)=17,证明过程展示了这个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友谊定理,即在一个完全图中,无论如何染色,总会存在一种颜色使得至少形成一个三角形。寻找更高阶的拉姆齐数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正如保罗·艾狄胥所比喻的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情景,R(5,5)和R(6,6)的值象征着不同的难度级别。

请通俗的讲解“西塔潘猜想”的内容
西塔潘猜想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反推数学领域关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猜想。拉姆齐二染色定理以弗兰克·普伦普顿·拉姆齐正式命名,1930年他在论文On a Problem in Formal Logic(《形式逻辑上的一个问题》)证明了R(3,3)=6。 内容 1930年,英国数学家弗兰克·普伦普顿·拉姆齐在...

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相关研究
在2010年8月,中国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的刘路,一个热衷于数理逻辑的学生,首次接触到了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这个定理是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在90年代提出的未解猜想。全球许多学者,包括一些知名研究者,都在尝试证明其论强度,但一直未能攻克。刘路在自学反推数学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个方法,...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么证明染色技术正确无误?_百度知 ...
革兰氏染色是非常经典的染色方法,我学基础生物学实验的时候就切身实践过啊,革兰氏染色最重要的实验顺序和每道顺讯时间的把握。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

恩平市13417956068: 科学家是怎样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 -
红京硝酸:[答案]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最终获得了S型的活菌,说明DNA是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后来,赫尔希和蔡斯又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将大...

恩平市13417956068: 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红京硝酸: 存在着一种转化因子,使不致毒菌也转化成有毒性,而那种致毒因子是从死亡的致毒菌中来的. 若光是那四个实验,甚至不能导出转化因子可以遗传. 需要再培育几代,发现后代仍有毒性,才说明转化因子可以遗传. 证明转化因子是DNA的是Avery的实验!

恩平市13417956068: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哪个啊?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 -
红京硝酸:[选项]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恩平市13417956068: 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红京硝酸: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最早认为是蛋白质,可是让蛋白质失活后还能分裂来着 高等知识学多了,这么基础的问题都不确定了,回去面壁了

恩平市13417956068: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重要试验的主要步骤是什么了?求高手解答 -
红京硝酸: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1928) 对此,教师在讲解是主要讲清以下几点:1、格里菲思采取“加热杀死”的目的是针对当时“认为蛋白质在遗传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蛋白质在高温状态下易变性的特性.2、加热杀死的要求:...

恩平市13417956068: 科学家是怎样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 -
红京硝酸: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最终获得了S型的活菌,说明DNA是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后来,赫尔希和蔡斯又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将大肠杆菌的DNA与蛋白质分开,结果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增殖,形成了子代的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恩平市13417956068: 早期主要由哪些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写出这些实验的主要步骤. -
红京硝酸:[答案] 1928年,美国科学家格里菲斯(1877--1941)用一种有荚膜、毒性强的和一种无荚膜、毒性弱的肺炎双球菌对老鼠做实验.他把有荚病菌用高温杀死后与无荚的活病菌一起注人老鼠体内,结果他发现老鼠很快发病死亡,同时他从老鼠的血液中分离出...

恩平市13417956068: 简述细胞的遗传物质的种类,怎样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红京硝酸: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只有DNA,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就是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恩平市13417956068: 怎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 -
红京硝酸: 怎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最终获得了S型的活菌,说明DNA是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恩平市13417956068: 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方法,非生物书上的三种方法,多谢了... -
红京硝酸: 书上三种方法是很经典的,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他们都把DNA区分了出来,然后通过一定现象判定DNA是不是遗传物质.特别是T2噬菌体感染细菌,他是用生物学方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离(噬菌体吸附感染原理),同时还利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