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出自何处? 知道的请指教 谢谢

作者&投稿:左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说的“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出自何处?前后文是什么?~

孔子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同时也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就是强调华夏文明不能被野蛮文明败乱。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
於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一句的直接来源是韩愈,其点评《春秋》时说过——“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1、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实际出于韩愈之笔,是韩愈对《春秋》笔法所作的概括。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一《原道》)

2、释义:

夷:中国古代汉族对其他民族的通称。

进:同化。

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

3、创作背景

隋唐时佛教盛行,儒学在思想学术界影响日渐衰微。韩愈在政治上排斥佛教的同时,又作此文,以维护儒学的基本观念,扫除佛教的思想影响。

扩展资料:

《原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是韩文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原道”,即探求道之本。韩愈认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他以继承道统、恢复儒道为己任,排斥“佛老”,抨击藩镇割据,要求加强君主集权,以缓解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道



最原始出处是: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一《原道》)

华夷之辨首先是一种民族身份认同,然后才是文明野蛮之辨,而文明的标准就是“礼乐”。同时“华夷之辨”还是一套世界秩序管理体系即中华世界体系的核心观念。

华夷之辨,内中国外夷狄,贵中国贱夷狄。体系的中心是炎黄血统的华夏民族,体系的基础是强大的物质与军事力量,对周边族群用华夏礼义来实现“用夏变夷”,使四夷臣服,事中华以忠。


扩展资料:

理论依据:

华夷之辨是根据礼仪来区分华夏和蛮夷,这里的礼仪是指《周礼》、《仪礼》、《礼记》以及《春秋》。其中《春秋》是华夏礼仪的宗旨,三礼是具体的规则。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正义曰: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举夷狄,则戎蛮可知。诸夏,中国也。亡,无也。言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云:“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古礼之传于世也有三,《仪礼》《礼记》《周礼》也,后世欲复古礼者必自《仪礼》始,然《仪礼》止有士大夫礼而无有所谓天子礼者,必合彼二礼与他书有及于礼者,然后成全体焉。

参考资料:华夷之辨-百度百科



  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 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样的民族区别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中国圣王无种说”,认为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他有志气有才能,都可以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他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郢,西夷人也。”更强调要“以华变夷”,反对“以夷变华”这里的“变”是“改变”的意思,就是要用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来改变四夷的文化礼仪制度,把四方之民纳于华夏文化之下,化“夷”为“华”,也就是主张民族同化融合。

  华夷之辩也就是华夷之别,华夏族和四夷之间的区别不是血统上的区别乃是文化上的不同。原本是夷狄戎蛮民族,在和华夏族接触的过程中习用了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从而认同华夏族,就会转变成为华夏族,这个就是由“夷”变成“华“;原本是华夏族的因为僻处四方,和中原诸夏不相往来,习用诸夷狄的文化礼仪制度,就会给排除出诸夏之列,不在以华夏族来对待,这个就是由“华”变成“夷”。因此无论血统本来是“华”还是“夷”,只要习用华夏族礼仪,就可以成为诸夏;只要屏弃了华夏族之礼仪,就可以归之为“夷”。
  观之前面的“华”“夏”“夷”的意思与华夏族和夷狄戎蛮的民族特征和区别,可以看出华夏族和其他非华夏族的区别其实是以文化为基础,不是以血统来区别,“华”者,化四方民族也!
  民族的定义是“具有相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的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观察民族形成的历史,形成民族的首要条件就是以血缘(血统)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的瓦解,因此民族的根本性是文化,“华夷之辩”实质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高低之辩,非血统之辩。
  先秦和随后的史料中关于“华”变成“夷”的记载颇多。举其要者由“华”变成“夷”:
  《史记.五帝本纪》有云:“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嵩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驩兜,三苗的族属历来多有争议,但是共工和鲧的族属,则多认为是华夏族,共工和鲧原为华夏族,后来因为共工和鲧及其部分后人因为战争失败的缘故(流,殛)僻处于于四方,不和中原诸夏相往来,弃华夏礼仪不用,习用诸夷之文化,由“华”变成“夷”。
  《史记.匈奴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桀崩,其子淳维妻其众妾,遁于被野,随畜转徙,号荤育,逮周日盛,曰 猃狁 。”
  《魏书.序纪》云:“后魏之先,出自黄帝,黄帝之子曰昌意,昌意少子,受封北国,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以北,广漠之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为拓,谓后谓跋,故以为氏(拓拔氏)。”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实际出于韩愈之笔,是韩愈对《春秋》笔法所作的概括。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一《原道》)

选自《春秋》(孔子)
子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是我国古代人对中国和外族进行区分的最基本的依据。这里的“入”,并非地理上的进入,而是指是否认同和接受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


黄山市13980679302: 请问:“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出自何处?知?
迟蝶甘贝: 出自《春秋》,孔子说的! 意思是说, 夷狄到了中原地区,学习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黄山市13980679302: 孔子说的“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出自何处?前后文是什么? -
迟蝶甘贝: 孔子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同时也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就是强调华夏文明不能被野蛮文明败乱.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黄山市13980679302: "进之中国则中国之 进之夷狄则夷狄之"是什么意思? -
迟蝶甘贝:[答案] 这和橘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则为枳异曲同工,说明环境改变人生,在有礼貌的地方就会变成有素质的人,到夷地就可能变成野蛮人

黄山市13980679302: 中国而夷狄尔夷狄之,夷狄而进于中国而中国之 在意思是什么 -
迟蝶甘贝: 这个是说孔子的春秋笔法,孔子“进退中国,用周礼”,对于不遵守“礼”的等级秩序、不尊周天子的,即使是周朝的诸侯也会以夷狄相称,对于遵守“礼”的等级秩序、尊从周天子的,即使原本是夷狄,也会把他们提升为中国之诸侯.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楚、越、吴三国,这三个诸侯国号称祖上是华夏的王,但后来不遵守周礼,被中国的诸侯斥为夷狄,后来又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诰,遵守了“礼”的等级规范,就成为了中国的诸侯.这句话主要是反映的是儒家的三大命题之一的“夷夏之辨”,“夷夏之辨”核心在礼,礼的核心在遵守等级秩序.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山市13980679302: “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
迟蝶甘贝: 出自《论语·八倄》——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里的意思有两种相对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落后的民族有君主,不如华夏没有君主统治便利. 另一种说法是,连夷狄(这里指的是楚、吴等国)都有贤明的君主,但是华夏却没有.按照二月河的理解,应该是第一种. 在北大中文系论坛上有讲到的

黄山市13980679302: 怎么翻译: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古文翻译
迟蝶甘贝: 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 外族人到了中国,就被中国同化了.

黄山市13980679302: 请问孔夫子是如何对待外族文化的,他的态度是排斥还是吸纳? -
迟蝶甘贝: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面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居住地,而夷狄是指少数民族.在那时,由于交通不便利,人们的视野较小,外族基本就是少数民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族人的文化进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就会被汉族文化所同化.这句话也体现出了孔老夫子对自身汉族文化的自信.他认为汉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相当深厚的底蕴.而少数民族则不然,他们大多数只有几百年,甚至有的只有几十年.当这样的文化和汉族文化相遇之时,岂有不同化之理?从这能体现出来,孔子对外族的文化既不是非常的排斥,也没有极力的吸纳,只是表达出了对其自身汉族文化远强于外族文化的自信.

黄山市13980679302: 对孔子一句话的疑问 -
迟蝶甘贝: 原话是: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当时的中国是指中原,指的是汉族人.外族人指少数民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族人的文化进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就会被汉族文化所同化.因为我们汉族文化博大经深,源远流长,有着相当深厚的底蕴.而少数民族则不然,他们大多数只有几百年,甚至有的只有风十年.当这样的文化和汉族文化相遇之时,岂有不同化之理?像南北朝时的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元清之时重用汉人.这都说明了这一点.但当少数民族得到了政权后又不甘心自己的文化就这样没了,所经元清之时,尤其是清朝的文字狱.就是为了减轻这个同化度.

黄山市13980679302: 翻译“中国而夷狄也 则夷狄之夷狄中国也” -
迟蝶甘贝: 大意是孔子认为诸夏强于夷狄之处,即在于礼乐制度,社会的管理,依靠的是制度.而夷狄只能靠强力获取和维持,因此必须要先有个强势的君.

黄山市13980679302: 中国古代哪些游牧民族被汉族吸收同化成为汉族了?(包括部分吸收的) -
迟蝶甘贝: 古代北方所有游牧民族,只有进入中原,至少都有一部分变成汉族. 古人云,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