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坛于敏中氏族的文化贡献

作者&投稿:余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清代金坛于敏中氏族的文化贡献
金坛于敏中氏族在清代的文化贡献主要体现在参与编修多部钦定的文化典籍方面。金坛于家在明代后期因政局变动和东林党人讲学运动而成为江南文化望族。清代,于家族人有数十人进士及第,于振、于敏中兄弟分别是雍正、乾隆朝的状元,科举上的隆显进一步奠定了家族文化繁盛的根基。
清代的于家人还在编修诸书等国家文化工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于敏中以状元儒臣入相,并且兼任四库馆的总裁,在《四库全书》的编修上用力颇深。金坛于敏中氏族在清代是有不可忽略的文化贡献的,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当时于家人积极参与的工作,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重拾温柔敦厚的儒文化,重视经学的导向,使汉学在有清一代达到历史鼎盛。为了延笼汉族士人,满清统治者入关不久就重开科举,并且经常在进士科外另开别科以征能者。重视教育,官修、私修书院一时数量激增,于家先人于湛所创的郧山书院在清代成为官学。清代皇帝对诗文书画亦喜爱非常。
于家在清代的文化贡献,尤其体现在参与编修这些典籍方面。有多人直接参与编修工作,还有多人被选入相应的书馆中效力。于朋举,曾入国史馆;于树范,号舫斋,敏中生父,参与编修《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子史精华》等书;于振,雍正年间参与《子史英华》的编修;于辰,雍正朝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入皇清文颖馆参与纂修,参与《八旗志书》的纂修;于鼎,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于易简,字华平,敏中弟,礼器管誊录;于世宁,字普望,以庠生在明史馆效力;于世第,字隽夫,四库馆;于长庚,字郎西,敏中孙,国史馆誊录。
在参与编修典籍方面,做出最大贡献的当数于敏中。他在乾隆一朝隆显多年,作为以状元身份走上首辅之位的读书人,对当时的文化政策的风向和执行有一定影响,他兼任多个书馆的正副总裁之职,如方略馆、国史馆、四库馆、三通馆等;并直接参与编修多部典籍,如《钦定临清纪略》、《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钱录》、《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国朝宫史》、《钦定天禄琳琅书目》、《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钦定满洲渊流考》、《钦定西清砚谱》等等。当然敏中最重要的文化贡献,是他大力促成并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
乾隆下令编纂《四库全书》时已经在位38年,年届63岁,为了尽早看到修书成果,在四库开馆不久就下令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十二月开列的《荟要》任职名单中,总裁官王际华、金简、董诰三人,敏中并未列入,但他却为此书尽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于敏中虽然没有看到《四库全书》的最终面貌就已下世,但他的贡献对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古典文化资料。


清朝时,满汉可以通婚的吗?
乾隆的爱女以于敏中干女儿的身份嫁给了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其排场讲究,极其隆重。现在,到过山东曲阜孔林的人都会看到,在孔子墓东北,有一个豪华墓坊,名为“于夫人坊”,这就是乾隆女儿的坟墓。到了光绪朝,汉满两族因为长期的杂居,早已没有什么纯正的汉人或者满人。但是“满汉不通婚”...

清朝满蒙可通婚,满汉却不能通婚,这是为何?
因为满汉不通婚,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渐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之后清朝实行民族隔离政策,规定满汉不可通婚,如果有违背祖制者,将受到惩罚,严重会有杀头之罪。满人为了维护血统的纯正和巩固统治,推行八旗制度。并将除汉人外的人纳入八旗,八旗子弟可相互通婚,而汉人不可以与八旗子弟结亲。

为什么别人称呼和珅为和大人,和中堂等等,他姓和吗?他不是钮钴禄氏吗...
也就是说,今天满族和蒙古族中姓鲍、包、宝的人,他们都应该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第三是以所崇拜的图腾作为姓氏的:最为典型的如和珅的姓“钮祜禄氏”等。“钮祜禄氏”家族在大清朝可是一个很大、很古老的姓氏,清朝时期编撰的《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里面有关于这个姓氏来源的详细记载。这...

清代金坛于敏中氏族的文化贡献
金坛于敏中氏族在清代的文化贡献主要体现在参与编修多部钦定的文化典籍方面。金坛于家在明代后期因政局变动和东林党人讲学运动而成为江南文化望族。清代,于家族人有数十人进士及第,于振、于敏中兄弟分别是雍正、乾隆朝的状元,科举上的隆显进一步奠定了家族文化繁盛的根基。清代的于家人还在编修诸书等国...

清代金坛于敏中氏族的文化贡献
清代金坛于敏中氏族的文化贡献 清代镇江府金坛于家,在明代后期,因复杂的政局变动和东林党人讲学运动,走入江南文化望族之列。在清代,于家族人有数十人进士及第,于振、于敏中兄弟分别是雍正、乾隆朝的状元,科举上的隆显进一步奠定了家族文化繁盛的根基。清代的于家人还在编修诸书等国家文化工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

孔林有哪些交通方式
孔林交通指南:市内乘1路、5路公交车可到达景区。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

于姓的起源
清代有军机大臣于敏中、大臣于成龙、江苏巡抚于准。近代史上有于右任(陕西泾阳人),同盟会员,创办《民呼报》、《民主报》等,宣传革命。历任 *** 联军驻陕总司令、国民 *** 审议院院长、监督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善草书、喜作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现代有于学忠(山东蓬莱人),...

梅园介绍
特别是“福禄寿”对面的“米襄阳拜石”,高约3米,上有81孔,大可容拳,小仅纳指,“瘦、漏、皱、透”,苍老古奇,它原是金坛清代大学士于敏中园中的故物,湖石伴植红梅,背衬翘角飞亭,远处塔影,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色。天心台,名出于“梅花点点皆天心”之句,建于1915年,台用黄石桑成,高2.5米,上建六角亭。台...

百家姓!姓束的由来
我爷爷说 咱姓束的都是战国时期一个大官的氏族后人 因为得罪朝廷后来隐姓埋名 才有的束这个姓氏

百家姓!姓束的由来
我爷爷说 咱姓束的都是战国时期一个大官的氏族后人 因为得罪朝廷后来隐姓埋名 才有的束这个姓氏

江华瑶族自治县15514323581: 于敏中,字叔子, -
阴胁乐克: 于敏中(1714年—1780年1月14日),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江苏金坛人.出身簪缨世家,山西学政于汉翔之孙.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为汉臣首揆执政最久者.对同在军机处的和珅极度反感,书法风格近于董其昌,奉旨敕书《华严经》宝塔.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议开馆校书,初刘统勋反对,于敏中主力开馆.四库全书馆开,于敏中为正总裁. 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1780年1月14日)去世,追谥为文襄.著有《浙程备览》《临清纪略》等.

江华瑶族自治县15514323581: 于敏中的书法成就 -
阴胁乐克: 于敏中博学多才,诗文雅正,是清代乾隆朝著名文人,内廷所撰诰命、制敕、传记、诗章、务归典要等诸多论作,大多出于他的手笔.因此,他在书法上也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由于康熙帝和乾隆帝的偏爱,并大力提倡,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在清初被捧为书学楷模而成为书坛正宗.清代书法家中师承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不乏其人,而身居高官的书家中则更多.于敏中也不例外.他像乾隆皇帝一样,主要是师承赵孟頫的书风.于敏中逸笔草草,浓润圆熟,豪纵奇古,通篇志气平和,墨迹古雅,苍茫之意溢于褚墨之间,一点儿也不染清初馆阁体媚态.

江华瑶族自治县15514323581: 古代姓:《于》 的名人都有哪些? -
阴胁乐克: 于谦

江华瑶族自治县15514323581: 历史上有没有什么姓于的人物啊 -
阴胁乐克:于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

江华瑶族自治县15514323581: 古代姓于的名人有哪些换一个 -
阴胁乐克:[答案] 于 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 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 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

江华瑶族自治县15514323581: 姓于的历史上的名人有谁? -
阴胁乐克: [于氏属地] 东海郡,今山东郯城. [于氏来历] 于姓来源有三支:①周武王封第三个儿子叔于邘国(今河南泌阳县西北邘台镇),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为邘氏.后因“邘”、“于”同音通用,就去邑旁为“于”,即于氏.②两晋十六国时,上述...

江华瑶族自治县15514323581: 回族于姓的由来及发源地,请尽量详细些,谢谢 -
阴胁乐克: 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于姓起源有四:1、周武王之子封于于阝而起源.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于阝(故城在今河南沁阳...

江华瑶族自治县15514323581: 孔子故里号称“三孔”的文化遗址是哪三个?
阴胁乐克: 孔府孔庙孔林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山东的曲阜,是孔子的故乡.这里有一座巨大的宫殿式建筑----孔庙,有中外历史上罕见的世袭了七十多代的贵族府第----孔府,有一片比曲阜县城大一倍的园林墓地----孔林.孔庙、孔府、孔林简称为“三孔...

江华瑶族自治县15514323581: 浙江清朝有多少个状元 -
阴胁乐克: 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 年,浙江杭州府仁 和县人)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1714年-1779 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 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 ,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 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1723年-178 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 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