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相鲁第一】(一)

作者&投稿:燕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

孔子对曰:“ 虽天下可乎,和但鲁国而已哉!”

孔子初仕的年龄是五十一岁,鲁定公九年。所以后面有定公谓孔子曰,这个定公就是鲁定公。

孔子刚开始做官的时候,就是在鲁国一个叫“中都”的地方做一邑的长官。

后面的老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养生之节;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就是送死之节。

所谓的养生之节,就是作为一方长官,畜养生民的办法;送死呢,就是一个人死掉了,怎样埋葬的礼节。

杨放晃《至圣先师孔子年谱》中记到“老幼异食”时,注云“五十异粮,六十宿肉,七十而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很具体的说到对于不同年龄的老人在饮食上有不同的内容。

我有不同看法。

孟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因为老人和小孩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帮助,但是帮助又有区别,小孩多需要关爱,老人就是要尊敬。所以提出一个“异”字。所谓的“食”,其实就是养。就是区别对待。

《论语·为政篇》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养父母如果不敬和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这里就提出一个“别”字。

如果再发挥一下的话,老人、孩子或是我们这种有自主能力的人,大家能力不一,但是自尊心相同。“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其实就是求其同、存其异。当然中间还有一个“朋友信之”。

就是剔除老人和孩子以外的有自主能力的人,根据能力的大小,分配工作。

在春秋或者更古的时候,人们是信奉“天无弃物”的,当然也无弃人了。被砍去双脚的人可以看门,眼睛看不见的人可以做乐师,耳朵听不见的人就让他做史官。所谓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不像现在,自暴自弃的多。古时的人,物质没有那么丰富,所以很虔诚,敬天奉命的多,不敢妄自菲薄。

这里“同”的是强弱,“分”的是男女。

“涂”同“途”,道路。所以就有解释说是男女分开走。我手里的这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子家语》,解释就是男女走路各走一边。想想还是挺可悲的,不过所幸就算是理解不清,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过失。

有一句话,“狗有狗道,猫有猫道”,哪怕是狗与猫,也有它们生存的一套法则。那这里的男女别途,其实就是男有男道,女有女道。

男道为乾,女道为坤。乾,行健;坤,载物。当然,如果孔子治理百姓的话,跟每个人都去解释乾道坤道的话,我觉得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说他规定了男人应该做什么,女人应该做什么,至于是什么,没有记载。因为当时的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所以写得极简。琐碎的事一般都不记载。而且就算是有记载,时移世异,于今天应该也是不合适的。

延伸一下,时移世异,移与异之间,还是有同的。孔子的东西,多是求其同,异是存但不论。所谓的“君子不器”,其实就是求同存异。器是固定的,为异;不器,就是不居于这个固定的东西,就是求同。当然这有点难理解。

但是如果把孔子的东西就这样不负责任的轻轻的带过,是不是也是一种亵渎呢?

路无拾遗,其实是对人行为的一种要求。不过文字发展到现在,这个词语已经变成了一种理想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即是说,天下的事,并没有规定怎样干好,怎样干不好。但却有个原则,就是讲信义。什么是信义?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拿取,这应该是最起码的信义。所以这里的“路无拾遗”应该是孔子作为一邑之长对所畜养百姓的一种要求,而不是结果。

这个就很好理解!

器,器皿,生活用品。不雕伪,不过于雕刻雕琢,使其失去其原来所应起到的作用。就是不要过分修饰,以失其真。这是孔子对手工业者或者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的一种要求。

其实孔子还是强调应该有一些修饰的。《大戴礼·劝学》有: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理,无理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当然这里是用来比喻学习的,但是不修饰 就不恭敬,这也是对于君子的要求。所以儒生又被称为“盛服先生”,就是修饰的作用。当然这是延伸的,我的意思比起老子的返璞归真,孔子还是讲究一些修饰的。

但是不要过份。《中庸》里有一句“智者过之,愚者不及”,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但比起不及,可能更应该注意的就是过分。

为什么不要过分修饰?因为如果过于在意表面的修饰,就会失其本质,竞相攀比,浮夸成风。这当然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所以孔子就是要从源头上杜绝它。

那现在来看,长幼异食,是老人和孩子的赡养问题;强弱异任,是物尽其才,人尽其用;男女分涂,是对男人、女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路无拾遗,是对人内在品质的一种要求;器不雕伪,就是影响社会风气。那这些东西加起来就是孔子作为一邑之长畜养百姓的一套方法,也就是养生之节。

这是送死之节。

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其实就是提倡薄葬。

春秋后期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起战国时期应该还要好一点。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当时的诸侯国还是比较讲一些礼仪的,这如果读历史都会发现。那时的诸侯国也打仗,但更多的是一种竞技,没有那么嗜杀。所以人民生活环境还是相对平稳的。那平稳的生活环境加上稍微进步一点的物质生活,就发展出了一种竞相攀比的奢靡的社会风气。所以在养生之节里,才有了器不雕伪的这样一种抑制人民浮夸之风的一种手段。总会先有,然后才会有抑制。

那么这种风气也影响到里葬礼上。西周以来贵族死后,棺椁越来越大,等级越来越森严繁杂,厚葬之风日盛,实行这项节俭薄葬的措施,就是对当时盛行的奢靡之风的打击。

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吕览·节丧》中,我觉得有很好的解释。首先“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孔子提倡的这种送死之节,其实就是安死。就是使死者得安。然后《吕览·节丧》中还有:“善棺椁,所以避蝼蚁蛇虫也。。。葬浅则狐狸抇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不封不树,就是不要过分暴露,因为“葬不可不藏也。”我觉的这篇文章就是对孔子这种送死之节做法的一种解释。

君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孔子就是那个知其所以然的君子吧!

“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我再翻回这章《节丧篇》时,第一段的“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忽然明白了,原来这篇文章就是对孔子初仕时为政的一个总结。

那后面的两句就很容易解释了,定公问孔子:“我用你的这种方法治理鲁国可以吗?”孔子说:“天下都可以治,何况是鲁国呢?”

如果我们把前面的都理解透了,就会发现孔子说的是事实,而不是大话了。孔子的自信是由来有自的。后面的《儒行解》里,就有“夙夜强学以待问”,子曰“吾非生而知之,学而知之也”。但到底是知了,知然后才能力行。


【孔子家语·相鲁第一】(一)
孔子对曰:“ 虽天下可乎,和但鲁国而已哉!” 孔子初仕的年龄是五十一岁,鲁定公九年。所以后面有定公谓孔子曰,这个定公就是鲁定公。 孔子刚开始做官的时候,就是在鲁国一个叫“中都”的地方做一邑的长官。 后面的老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养生之节;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

孔子家训内容
相鲁第一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无文饰雕画不诈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木为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聚土以起坟者也不树,不树松柏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

在孔子家语相鲁第一中没有记载的是什么
弱肉强食。孔子家语相鲁第一种没有记载的是,中都宰,长幼异食,强弱异任。家不藏甲,百雉之城。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家语》卷第一
孔子言於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孙不得意於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

相鲁第一作品简介
相鲁第一,这一作品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家语》这本书的第一篇。《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极其重要的文献,它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与言行。目前流传的《孔子家语》共有十卷,分为四十四篇,其中魏王肃的注释为它增添了丰富的解读。这部书的尾部附有王肃的序和...

孔子家语 卷一 相鲁
在处理季氏陵墓问题上,孔子强调礼制,纠正了季氏的不敬行为。随后,孔子升任大司寇,虽设法但无须动用,鲁国治安良好。在夹谷之会中,孔子展现外交智慧与勇气,保护鲁定公并迫使齐侯认错。他还以礼制为原则,阻止了不当的享礼和宴请,彰显了君子之道。孔子执政期间,鲁国风气大变,欺诈行为消失,家庭...

孔子说盗拓在孔子家语相鲁第一中有没有记载
没有。孔子说盗跖是出自《庄子》杂篇·盗跖的文言文,在《孔子家语》相鲁第一中是没有记载的。《孔子家语》是讲诉孔子在鲁国做宰相,辅助鲁国的故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孔子家语目录
中华经典名著系列中,有一套全本全注全译的《孔子家语》。这套书分为十卷,每卷内容丰富,旨在深入解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卷一《相鲁第一》至《五仪解第七》,讲述了孔子在鲁国的治理理念,以及他对礼制、言语和婚姻等方面的解读。这些篇章揭示了孔子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视。卷二《...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意思
意思是孔子询问看守太庙的人。根据查询百度文库显示:“孔子问于守庙者曰”出自文言文《孔子家语·相鲁》,意思是孔子询问看守太庙的人。这句话所在的原文为: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

言武备者练为最要出处
言武备者出自鲁国孔子《孔子家语。相鲁》。练为最要出自明代茅元仪《武备志》。意思是英勇善战的部队是练出来的,血性十足的官兵是训出来的。任何一支军队,战时的从容应变,都源自平时的严格训练,平时训练抓得紧,战时才能打得赢,没有平时的扎实训练,不可能在关键时刻一击制胜。

罗江县19834118973: 孔子治理中都城的故事就是孔子在鲁国当中都宰的时候,关于孔子的故事. -
移匡美司:[答案] 孔子真正从政的机会到了,公元前501年,也就是鲁定公9年.孔子五十一岁,在鲁国当了中都宰(孔子仕鲁之年,据清人江永考证,在定公9年). 当时鲁国比较安定了些.季桓子的内部也由于仲梁怀被压服、阳虎出走、公山不狃在费城并没搞出什么名...

罗江县19834118973: 五土是之那五种土? -
移匡美司: (1).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等五种土地.《孔子家语·相鲁》:“乃别五土之 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 王肃注:“五土,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 宋·王禹偁《籍田赋》:“兴五土之利,固...

罗江县19834118973: 孔子对于儒学奠基所作的重要贡献是什么?
移匡美司: (一)孔子总结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贵族阶级的统治经验,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理论之中,形成了个人系统、完备的思想主张.也就是说,他整理了古代优...

罗江县19834118973: “仲尼相鲁”是什么意思? -
移匡美司: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若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

罗江县19834118973: 谁告诉我最短的成语故事 要不长见到的?(短的短)
移匡美司: 当你回忆童年时笑了,说明长大了;当你回忆童年时哭了,说明怀念了;当你回忆童年时感慨了,说明成熟了

罗江县19834118973: 孔子家语的内容是什么 -
移匡美司: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

罗江县19834118973: 论语中有关孔子的成语 急用!!! -
移匡美司: 《论语》中的成语精选:欲速不达《子路》 温故知新《为政》 尽善尽美《八佾》 不耻下问《公冶长》举一反三《述而》 废寝忘食《述而》 任重道远《泰伯》 杀身成仁《卫灵公》察言观色《颜渊》 各得其所《子罕》 分崩离析《季氏》 道听途说《阳货》巧言令色《学而》 见贤思齐《里仁》 文质彬彬《雍也》 怨天尤人《宪问》

罗江县19834118973: 孔子家语·六本 古文翻译
移匡美司: 孔子家语·六本 第十五 【原文】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①,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②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

罗江县19834118973: 孔子家语通解的介绍 -
移匡美司: 《孔子家语》最早见著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论语》类,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及思想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珍贵资料.《孔子家语通解》2009年4月由齐鲁书社出版,本书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罗江县19834118973: 介绍一下《孔子家语》
移匡美司: 《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