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对魏国之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东郭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陵之战对魏国的霸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王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室最后一块土地,晋国正式灭亡,这便是“三家分晋”的故事,也是战国时代的开端。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魏斯任用贤能,魏国在他的治理下很快跃居而上,成为当世强国。然而魏国的命运走向在魏文侯死后不久便开始脱离正轨,魏国接连交恶赵韩两国,及至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不敌向齐国求援,齐国出兵救援最终引发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魏国大败,此战过后,魏国已然沦为二流国家,自此再也无法崛起于中原与秦齐楚等传统大国争夺天下,而马陵之战距离魏文侯去世不过五十余年。



纵观从魏文侯时期到马陵之战的五十多年,魏国经历了崛起,巅峰到衰败的完美“蜕变”,而若从魏文侯时期魏国的对外战略思想出发再结合魏文侯之后魏武侯,魏惠王对这一思想的转变不难发现,马陵之战的发生实为魏国外交战略上的一大败笔,此战所折射出来的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三国关系极度恶化的现实,而这也是魏国霸业衰落的根本原因,下面就此问题分而述之。
一、魏文侯时期魏文侯对韩赵魏三国关系的布局及三晋联盟的形成春秋时期自晋文公开始,晋国一直都是以中原霸主的身份,领导中原众诸侯抵御北狄与荆楚的入侵,也正因为晋国的存在与压制,地处西陲的秦国才一直无法东出,而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也迟迟无法侵吞中原,纵有秦穆公,楚庄王等雄主在世亦无可为,这足可见当时晋国的强大以及晋国的存在对于中原地区的意义。



然而到“三家分晋”时,中原形势突然逆转,此时齐国正陷于田氏代齐的内乱之中而自顾不暇,至于韩赵魏任何一国也都无法抵挡秦楚来袭,所以若此时秦国与楚国伺机东出北上,中原将无一国可以阻挡。
在这万般危机之下,魏文侯以其强大之魄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提出了韩赵魏三国联盟已固三晋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从形式上延续了晋国的霸业,虽然晋国已不复存在,但魏文侯此举也极大的弥补了三国分晋的罪责。
但事实上,魏文侯建立三晋联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于韩,赵两家私心过重,而这也是历史积留问题。
自晋文公创立“六卿制度”以来,晋国内政逐渐落入六卿之手,及至三家分晋前夕,晋国内政已经被范氏、韩氏、魏氏六家所掌控,而这六氏也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先有范氏、中行氏战败,四家瓜分范氏、中行氏土地,后有智氏战败,三家瓜分智氏土地。也正因为有了这四十多年的内乱才造成了六卿之间的互相不信任,此不信任表现在两点:
1, 当年智氏率领韩氏,魏氏攻打赵氏企图瓜分赵氏土地,但就在获胜之时,韩氏,魏氏突然倒戈,智氏因此而亡,韩赵魏趁机瓜分智氏土地。
2,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之初,赵韩两国曾先后寻求与魏国结盟,而后联合攻伐对方,此举实为晋国六卿互相攻伐以及韩赵魏瓜分智氏土地的翻版。



通过以上两点就不难看出,三家分晋后,韩赵两国完全延续了原晋国六卿之乱与瓜分其地的传统思想与行事作风,而对于分晋后的中原形势则无半分思考与忧虑。所以三家分晋后,三晋之事乃至中原的未来走向就完全取决于魏国的选择了,那么面对赵、韩先后抛来的橄榄枝,魏文侯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首先,对于三家分晋后三国的国力,魏文侯有一个非常充分的认识,当时赵国最强,魏国次之,韩国最弱。所以基于此,当赵国谋求与魏国结盟企图瓜分韩国时,魏文侯予以坚决拒绝,联合最强而攻打最弱,这无异于自取灭亡,这个道理魏文侯不是不懂。
那么,在拒绝了赵国结盟的请求之后,面对韩国结盟的要求,魏文侯是否接受了呢?答案也是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赵国太强大,纵以当时魏韩两国国力对抗赵国,失败的风险依旧非常大,而即便取胜,那也会是惨胜,到那时两国国力衰微亦会沦为他国鱼肉。



所以,不管与赵国结盟还是与韩国结盟,对于魏国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对此魏文侯深以为然。而在接连拒绝赵,韩请求之后,魏文侯也开始担心赵韩结盟以窥魏国,事实上赵韩两国也确实对魏国的拒绝多有怨愤。所以此时魏文侯的当务之急,便是寻找一个万全之策来打消两国对魏国的怨愤,防止两国结盟,而这个万全之策便是建立三晋联盟。事实上,魏文侯提出的这个策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韩赵魏三国本同出晋国,实乃兄弟之国,三国之祖曾相互协助为晋国霸业做出过巨大贡献,而晋国本就处于四战之地,若三家不能结成同盟而继续内斗,势必会引来他国的攻击,这样一来对于彼此都非常不利。所以,魏国此时派出使臣出使赵、韩,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便不能建立三晋联盟,也完全可以延缓赵、韩两国的结盟。
2, 早在三家正式成为诸侯之前,魏文侯便已经陆续重用李悝,吴起等人进行变法改革,当时晋国公室犹在,赵、韩两国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瓜分晋国公室剩余的土地,和逼迫周王封其为诸侯这两件事上,虽然两国对于魏国的拒绝颇有微词,但不至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派出使臣游说赵、韩以进一步延缓两国结盟,也能为自己变法图强赢得充分时间。



基于以上两点因素,魏国极力促使三晋联盟,而赵韩两国亦接受了魏文侯的建议,三晋联盟的战略构思初具成效。然而,对于联盟建立后三国该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分利等现实情况,三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三晋联盟只是一个花架子,稍微有一个外力便会瞬间坍塌,但就在此时,楚国给了三晋联盟进一步加强稳固的机会。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面对三晋联盟的建立,楚悼王认为坐等三晋的强大与联盟的日渐稳固只会让楚国北出中原的希望越来越小,于是第二年楚国便伺机北上,而魏文侯也趁此机会率领三国联军多次南下抵御楚国,公元前400年,韩赵魏三国联军击败楚军于桑丘,公元前391年,三国联军再次击败楚军于榆关。
在与楚国的作战中,三国协同作战,三晋联盟得到实质性的加强,而与此同时魏国经过李悝,吴起等人的变法国力亦已得到极大提升,魏文侯声望空前高涨,赵、韩两国均感于魏国之亲而朝于魏文侯,魏国霸业已现。
所以我们综合来看,魏文侯之所以能成功建立三晋联盟,除了他个人的魅力感召之外,魏国实力大涨以及楚国的来犯才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而我们更应该明白,三晋联盟的成功构建并不是基于三国同宗同源,而是魏国的日益强大以及他们有共同的利害关系,从这一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当时楚国对三晋没有做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



假如当时楚悼王以重利诱惑拉拢赵、韩两国中的一国,那么三晋联盟弹指间便可破裂,可惜,对于三晋联盟的建立,楚国的第一反应是用武力解决,这是一种基于楚国长期遭受晋国打压而产生的习惯性条件反射。
魏国通过建立三晋联盟来成就自身的霸业固然老谋深算,而楚国战略眼光的短浅亦让人感到可惜。不过魏国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因为前面说过,当三国的利益不再统一的时候,三晋联盟便会彻底破裂,而三晋联盟破裂的这一天在魏文侯去世后不久便到来了。
二、三晋联盟的破裂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国占据了原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赵国空有一身蛮力却无处可使,等到赵烈侯在位期间,赵国国力进一步提升,赵国南下中原争霸的野心更加明显。但此时三国在魏文侯的领导下联盟已成,且魏国实力已经超过赵国,有强魏横亘赵国以南,赵国南下变得更加困难,赵国已经成为秦国的翻版,甚至地位比秦国还要尴尬,因为作为三晋联盟的一员,赵国在必要时必须尽到出兵的义务。可是赵国被魏国隔绝于中原之外,虽尽了义务却获利甚少,魏文侯当年更是有意打压赵国,毕竟赵国势大,是魏国的一大威胁,魏文侯建立三晋联盟,其中一个潜在的目的便是压制赵国。
然而当赵国意识到魏国的别有用心后,便着手准备反抗,但反抗的同时又不能破坏三晋联盟,毕竟从战略形势上来说,联盟的存在于赵国也有很大利处,因此打破魏国的疆域封锁,不能硬来,只能寻求他法,而这个办法赵国很快就想到了,它便是迁都。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决定将国都从晋阳(今山西太原)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赵国都城南迁意味着赵国决心参与中原之事,亦有与魏国分庭抗礼之意,这是魏国最不想见到的情况。然而赵国都城南迁是赵国内部事务,魏国作为三晋联盟之首无法直接插手阻止此事的发生,但任其如此发展,魏国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是魏国所不想见到的,就在魏国苦思应对之策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给了魏国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时机,这件事便是赵国公子朝之乱。
就在赵敬侯迁都的同年,公子朝起兵与赵敬侯争夺君位,得知赵国内乱,魏武侯立即派兵入赵协助公子朝,并趁机率兵直接攻打邯郸,此举引发赵敬侯的不满,三晋联盟开始破裂。
赵敬侯平定公子朝之乱后,新国都邯郸的地位也稳定下来,于是赵国便转而攻卫,开启对外扩张的战事,而赵国攻卫亦引发魏国不满,因为魏国也对卫地垂涎三尺,于是双方正式决裂并引发了自三晋联盟建立以来的第一场交战。



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魏败赵师于北蔺。
然而令魏国没有想到的是,赵国与魏国的决裂也让韩国蠢蠢欲动起来,韩国虽然国力不如魏、赵,但也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东面是实力更加弱小的郑国,当赵、魏两国开始内斗的时候,韩国便趁机攻占了郑国,还将都城迁到了新郑。此举也引发了魏国的不满,因为魏国也想将郑地据为己有,却不曾想韩国先行下手,于是便引发了魏、韩矛盾。
韩灭郑,因徒都之。
魏武侯接连构怨于赵、韩,最终导致三晋联盟的正式破裂,然而凭借魏国积蓄多年的实力,魏国尚能够保持霸业之大局,但到了魏惠王时期,三晋联盟破裂所带来的恶果最终得到显现。
三、三晋联盟破裂后的魏国


三晋联盟破裂后,魏国势孤,只能依靠其前期积攒下来的强大军力维护其霸主的尊严,然而构怨赵、韩也将魏国置于四战之地的处境,纵使魏文侯在世,面对如此危局亦感压力倍增,更何况此时主政魏国的是志大才疏的魏惠王。
魏惠王即位之初,国内便引发了公中缓(《竹书纪年》作公子缓)之乱,而赵、韩更是趁机攻入魏地,兵围魏国国都安邑,当时的魏国形势万分危急,然而此时赵、韩两国却在如何处置魏国上面发生了分歧。
赵国想要杀掉魏惠王,立公中缓,然后让魏国割地,而韩国不想杀掉魏惠王,只想再立公中缓,将魏国一分为二,以此削弱魏国。
于是赵、韩两国因为意见不合而各自罢兵,魏国得以幸存,而侥幸不死的魏惠王于次年发动对赵、韩之战,以直报怨,魏国先后击败赵、韩,也算是为自己挽回了颜面。但如此一来,魏国与赵、韩两国的矛盾愈发尖锐,此后双方互相攻伐,以致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再无联盟的可能,此后便接连发生了魏攻赵之桂陵之战,魏攻韩之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于齐国,魏国引以为傲的魏武卒损失殆尽,没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依托,魏国霸业宣告终结。
结语


纵观三家分晋后五十余年魏国的内政外交不难发现,人才的流失固然是魏国霸业唱衰的一个必然因素,但却不是主要因素,因为在战国最初的几十年,各国均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尝试阶段,而魏国却先于各国完成变法之完美蜕变,在国力发展的道路上一骑绝尘,各国均难以望其项背。
魏国在魏文侯重用吴起,李悝,西门豹,翟璜等人后已经拥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所以即便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魏惠王没有魏文侯那样的魄力与能力,但他们若能按照魏文侯生前制定的战略思想继续前行的话,就算魏国人才接连出走,魏国依旧可以凭借之前所取得的成就傲然于天下,而不至于不过五十余年便沦陷于各国的围攻与蚕食之中。
魏文侯深知三晋一体才能自保于乱世,魏国横亘赵、韩之间,若魏国和睦于其余两国,则赵、韩自不会互相攻伐,所以三晋联盟的核心在于魏国。然而事与愿违,魏国自支持赵国公子朝之乱后便已经脱离了这一正常轨道,而魏惠王则在这条岔路上愈走愈远,对比之下,相较于魏文侯的高瞻远瞩,魏武侯与魏惠王在三晋关系的处理上的表现实在愚昧无识,如此看来,魏国霸业的衰落实为必然之事。

伊阙之战是秦国与韩魏联军在伊阙地区展开的一场战争,这一场战争秦国击败了韩魏联军,魏国仅存的魏武卒全军覆没,韩国葬送国内精锐部队,秦国发掘了一把锋利的战刀,从此用这把刀把六国砍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这把战刀就是白起,而伊阙之战就是白起的成名战。
伊阙之战前的国际形势
伊阙之战前国际形势剧烈变化,主要大事件分别为:宜阳之战、垂沙之战、孟尝君出走。
宜阳之战的影响就是秦国占领韩国重镇宜阳,韩国自此开始走下坡路,同时葬送了十万精锐。秦国虽然占领了宜阳,但是在宜阳损失惨重,当时秦武王“悉起兵”才艰难攻克宜阳。
垂沙之战的影响就是楚国大败,国内爆发起义,自此四分五裂,一蹶不振直到灭亡。而齐、韩、魏之间的同盟关系更加紧密,联军配合日渐默契。中原联盟的结果就是更加抵制秦国,秦国被孤立越严重,东出越困难。


如果只是这两场战争的话秦国是难以进一步东出的,因为齐国非常有可能组织联军攻打秦国。秦国一时间无力改变现状,所以只能等待时机。
而这个时候远在东方的齐国内部出现了问题,齐湣王猜忌孟尝君,导致孟尝君出走魏国。魏国升任孟尝君为相国,孟尝君为了与齐国划清界限,主持魏军攻打齐国,破坏齐、魏盟友关系。之后秦国迅速与齐国开展外交调整,秦、齐开始结盟。没多久魏襄王和韩襄王相继去世,秦国就趁韩、魏内部动荡之机攻打韩国。
当时秦国攻取了韩国的新城,韩国为了抵御秦国派使者出使魏国。魏国是韩国盟国,魏王因此派遣大军支援韩国。韩国得到魏国的支持后,倾国出动军队反攻秦国,意图收回新城,甚至还有收回宜阳的意思。而秦国则是派出了白起,负责对阵韩魏联军,掀起了伊阙之战的序幕。
伊阙之战的主要内容
首先伊阙之战时期的白起并不出名,白起是秦相魏冉推荐的人。他在伊阙之战前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可以说除了魏冉相信他,几乎就没人相信白起能打赢这场战争。并不是我们贬低白起,是因为他没有显现出他的实力。


纵观历史,每次有大仗的时候都会请几个老将撑场面。老将就一定牛吗?不一定,但是人家一听这将军是久经沙场的,那就不一样。为什么?因为老将有经验,军队都信任他们。如果说要是让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领头,军队肯定犯嘀咕,这年轻人行不行?要不请老将出马吧,一看这年轻人就没什么经验。诸如此类的质疑声音肯定是铺天盖地,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摧毁军心。
伊阙之战前就是这样,韩国派遣的是暴鸢、魏国派遣的是公孙喜,这两位主将有协同作战的经历,也有打胜仗的经历。而秦国派遣的是个小年轻,而且还是通过关系上位的人,你说军队会不会犯嘀咕?肯定会!但是魏冉还是力排众议启用白起,秦国没有老将吗?有!但是魏冉认为老将赢不了,应该让白起这个年轻人试试。
另外我还要在纠正人们心目中的一个错觉,很多人认为魏冉押注白起,所以会把精锐部队都交给白起,而白起也是靠精锐部队打赢战争的。但实际上根本不是,任何史书都没有记载魏冉把精锐交给白起。相反,魏国把剩下的魏武卒全部投放到战场,而韩国也把优良军械、精锐军队全部投放到战场。此次韩魏联军可以说是把裤衩子都压上了,就是要一把梭哈定输赢。


为啥韩、魏这次这么大胆?因为人家认为这次战争输不了,他们把战场选在最有利的地点-伊阙。


如图所示,伊阙是夹在两大山脉中间的一个小缝隙。这个缝隙宽1公里,而且还被一条河一分为二。韩国本身就拥有弓弩的优势,而伊阙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兵团冲击,这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宝地啊。
秦国怎么打?全军跳到伊水里面,然后游泳渡过伊阙地区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秦军只能正面冲击汉军。当然了,会有人说秦军从左侧进攻韩、魏联军,但是韩魏联军右侧可是魏武卒啊。魏武卒是典型的重装步兵,秦军如果也是重装翻山越岭,那必定身疲力尽,魏武卒以逸待劳,定能让秦军有来无回。如果秦军轻装上阵,那就更有意思了,轻装步兵冲击重装步兵,这显然是以卵击石啊。对于韩魏来说,这一战怎么也不可能会输,所以就把全部家当都压上去了。


白起率领秦军出函谷关,然后通过崤山山脉,一路直奔新城,之后沿伊水向伊阙地区开进。行至伊阙地区的时候,白起发现韩魏联军貌合神离,两个老滑头谁也不想打头阵,都想着保存实力,坐收渔翁之利。魏军想要让韩国与秦军拼个你死我活,然后坐收渔翁之利;韩军想要让魏军与秦军拼个你死我活,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这就是典型的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例子。如果他们铁板一块,那白起此次必定会弑羽而归,但是他们貌合神离,这就给了白起逐个击破的机会。白起当机立断,决定用少量军队牵制韩军,同时自己率领大军突袭魏军。战争是一个不透明的游戏,韩军根本不知道秦军的动向,但是看到无数秦军旌旗,所以误认为这是秦军主力。而魏军自然就高兴了,认为秦军不会对他们下手,所以放松了警惕。而魏军扎营必定会散落在伊阙山谷,狭隘的地势严重限制他们结寨御敌。
白起抓住机会,绕到魏军后方,然后一举发动冲击。失去警惕的魏军损失惨重,而且伊阙狭隘的地势限制了魏军的发展,魏军根本就不可能迅速调动全军反击。失去指挥的魏军只能各自为战,但是在秦军的冲击下七零八落。侧翼魏军溃败之后,韩军侧翼完全暴露在秦军面前,秦军迅速冲击韩军,一时间铺天盖地都是秦军冲来,韩军心理防线迅速崩溃,开始溃败。


韩军和魏军失去指挥后溃败的十分快,这个时候秦国就改变了作战思路。原本的作战思路是攻城掠地,也就是争取稳固在伊阙地区的防御体系。但是白起突破了这一作战思路,他认为应该歼灭韩魏联军。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把敌人都杀了,那敌人不就攻打不来了吗?于是秦军开始追击韩魏联军,最终将韩魏联军全部歼灭。韩国失去了精锐军队,从此一蹶不振,战败后火速向秦国求和;魏国魏武卒全军覆没,自此魏武卒从了史书上的回忆,魏国也沦为中原争霸的旗子,开始逐渐边缘化。


随后秦国陆续占领了宛城、叶城、邓城、河雍、蒲阪、皮氏、安邑等地区,扫平了秦国东扩的障碍,秦国离统一大业又迈向了一大步。如果不是赵国崛起,韩国和魏国早就被秦国打灭亡了。但是赵国的崛起成了秦国统一的障碍,而长平之战严重阻止了秦国东出。而秦国发掘一把锋利的战刀(白起),从此用这把战刀纵横中原,杀得六国血流成河,更是被封为武安君。


伊阙之战的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在这一战韩国和魏国老本都输光了,最后崛起的希望也没了。而且伊阙丧失,西大门就此失守,秦国随时都有可能从此地攻打韩国,伊阙对韩国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函谷关对秦国的重要性。而对于秦国来说,东扩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秦国出了白起。
秦国的老将一个接着一个陨落,新兴将领根本没有能扛起秦国军事大旗的将才。而白起就不一样了,白起还年轻,也有能力,完全可以扛得起秦国东扩的大旗。白起他年轻的时候就有如此之大的成就,日后加以培养,定是秦国数一数二的名将。事实上白起完全不辜负秦国的栽培,成了战国名将之首。春秋战国一共死亡两百多万人,其中白起就占了一半,你想想白起有多厉害。此战过后白起发楚,继而伐赵,与赵国展开的长平之战更是战国中最有名的战争。

公元前389年,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五十万之众,一战使魏武卒扬名天下,魏国傲视群雄!

之后吴起率领魏武卒横扫天下,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皆平,建立起魏武卒不败的神话!

但是在之后魏军遭遇马陵惨败,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魏国因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马陵之战是魏武卒乃至整个魏国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是孙膑和庞涓的生死较量,对历史走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得不去探究一下马陵之战,看看魏国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霸主地位的。


马陵之战前国际形势剧烈变化

马陵之战前齐国在桂陵地区伏击了庞涓,粉碎了魏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魏国主力部队并没有遭到重大损失,魏国依旧不失霸主的地位。

但是在桂陵之战失败的时候国际形式发生剧烈变化,魏国西部地区的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开始逐渐强盛起来;魏国中间的韩国任用申不害变法,国治兵强。

两国的崛起迅速挤压魏国的生存空间,为什么这样说?文字是很难解释的,我们比照着图一看就清楚。


秦国北部、西部地区是黄土高原,贫瘠的黄土高原对农耕民族来说根本就不是一块好土地,秦国犯不着为了一块贫瘠土地与义渠、其他夷狄部落大动干戈,因此北上和西扩的道路被截断了。

秦国南部地区是三百多里宽的秦岭,秦岭海拔一般都在两千米以上,天然的山脉截断了秦国南扩的道路。

受制于地理问题,秦国只能向东扩张,也就是收回河西故土。魏国为了遏制秦国扩张,在河西地区修筑了长城防线,筑造了固阳关塞(筑长城,塞固阳)。长期以来这条防线都肩负着拱卫魏国的作用,但是在马陵之战前固阳关塞被秦国攻破,魏国西部地区逐渐被秦国蚕食。

而韩国夹在魏国中间,把魏国一分为二。韩国的崛起必定会对外扩张,而韩国对外扩张第一个目标就是魏国。原本还有一个郑国做缓冲带,但是韩国灭郑之后就十分逼近大梁(魏国都城)。

马陵之战前魏国主导了逢泽之会,其峰会内容就是确定魏国在中原的统治,但是韩国严重抵制这次会议。两者之间最深层的矛盾就是魏国崛起会侵犯韩国的利益,而韩国的崛起严重挤压魏国的生存空间,这矛盾无法调和。


因此魏惠王经过慎重的考虑,最终决定兵伐汝州,试图从南部地区打通魏国两地的联系。但是这引起了齐国的注意,齐国不会目睹魏国的崛起,在魏国崛起的路上齐国一定会扮演一个拦路人的角色。

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当初晋国没有分家之前把中原这一圈的国家都欺负惨了,齐国作为东方大国长期沦为晋国的小弟。三家分晋之后齐国就开始尽力维持“中原均势”,绝对不允许中原再出现一个巨无霸,对齐国来说分裂的晋国更符合齐国的利益。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出兵;魏国攻打韩国,齐国出兵,两次出兵就是要遏制魏国崛起。


马陵之战的过程

魏国派遣大军攻打汝州下辖的梁、赫地区,韩国迅速落败,为了避免进一步溃败,韩国派人去齐国求援。

本着维持“中原均势”的格局,齐国决定出兵救韩。但是孙膑比较阴,他劝齐王缓缓再救韩国,先让韩国消耗消耗魏国实力。

孙膑不愧是孙子,想法就是阴险毒辣。当年赵国求援的时候,齐国硬是等邯郸城破了再出兵援助。今日韩国求援,齐国硬是等韩国五次战败后才出兵求援。硬是等三晋内部消耗的差不多了,齐国才出来担任救世主的角色。

齐国出兵之后魏国火就大了,我打赵国的时候你从中作梗,我现在打韩国你还从中作梗, 你非要跟我过意不去啊。既然你(齐王)那么想凑热闹,那我们进去你家(齐境)闹闹。魏国迅速撤回在韩国的魏军,派遣太子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大举攻齐。


太子是下一任接班人,太子亲临战场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国破家亡之日,太子垂死挣扎;其二就是国家倾国出兵征战,国君不放心其他将领独掌兵权,所以让太子上场。无论是哪种可能,此番魏国派太子领兵打仗,都足以看到魏国有多重视伐齐了。

魏国出兵伐齐的时候齐军已经进入魏境了,魏军要想全心伐齐必须先肃清境内的齐军。孙膑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决定设计聚歼魏军,通过“减灶计”制造齐军逃亡的假象。

三晋素来轻视齐国,认为齐人胆怯。此番魏国大举伐齐,庞涓认为齐军必会惶恐,孙膑将计就计,通过减少炉灶来制造假象。

庞涓心想大军出行总要吃饭吧?你吃饭肯定需要炉灶吧?我看你有多少炉灶就能猜出你有多少人。当时庞涓发现齐国的炉灶够十万人吃饭, 但是走了三天发现炉灶变少了,炉灶只够五万人吃饭。再走一段时间发现炉灶又少了,只够三万人吃饭。庞涓大喜,道:“我就知道那帮人胆小怕事,你看他们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才几天,他们的人都跑了一半了。(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于是兴奋的庞涓带领精锐火速追赶齐军,但是在马陵地区遭到了伏击。史书描述马陵地区为: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这个地方素来是战略要冲,魏国和齐国在此地多次展开会战,此番庞涓从此处伐齐也不意外。但是庞涓没想到的是齐军并不胆怯,孙膑在马陵两侧的山谷里埋伏了上万弓箭手,约定以火为号。


当时孙膑还把路边的大树树皮剥了,上面刻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庞涓路过此树的时候看见树干上有字,所以点燃火把看看是什么字。但是火把一点燃,齐国弓箭手万箭齐发。庞涓又一次输了,庞涓见大势已去就抹脖子自杀了,临死前说“遂成竖子之名。”之后齐国大举进攻魏国太子率领的军队,俘虏魏国太子申,魏军几乎全军覆没,马陵之战就此结束。


马陵之战的影响

马陵之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成竖子之名,孙膑名传于世,千古流芳。但是马陵之战的间接影响非常大,大到影响历史的走向,最主要的三个影响如下:

魏武卒实力大损

魏武卒是魏国纵横中原的基石,而马陵一战使魏武卒数量锐减,魏国在中原的统治严重动摇。当然了,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魏国不重建魏武卒?这一点有很多原因,魏武卒的战斗力凭什么那么高?两点原因:1、士兵作战积极性;2、装备。

魏武卒的来源是奴隶,吴起解除了他们奴隶的身份,同时给他们分配土地、免除税赋,大大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同时吴起还意识到了,兵不在众而在治,他通过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强化武卒单兵作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说白了,吴起就是抢在大家面前训练职业军人。但是在魏惠王时期韩国、魏国都在搞新军,原本的优势没有了,大家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魏武卒只能凭借实战经验、装备优势碾压其他军队。


但是马陵一战魏武卒死伤惨重,就算再培养新军,那也没有实战经验,发展十分缓慢。而且装备是一个大问题,每个魏武卒都身佩甲胄、弓弩、兵戈、剑,这一套装备非常昂贵,更别说搞几万套了。魏国全盛时期也不过是5万武卒,魏惠王时期的魏国财力根本就不支持他重建魏武卒。就算魏王豁出去了,砸锅卖铁搞魏武卒,齐国会坐视他重建魏武卒吗?不会,齐国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止魏国重建魏武卒。

总之魏武卒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种军队是难以复制的,至少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无力重建魏武卒。魏国失去这一助力导致国家走下坡路,魏国在中原的统治严重动摇。同时引起了两大连锁反应,影响了历史走向。

齐国维持“中原均势”

齐国一直致力于维持“中原均势”,避免中原出现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马陵之战过后魏国失去统一三晋的能力,但是魏、韩、赵都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他们抱团取暖,形成了三晋联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齐国、秦国的侵略,但是三晋毕竟分家了,他们再也不能放心的把后背交给对方,魏、赵、韩三国各个心怀鬼胎导致三晋联军始终没有什么大作为。

齐国原本是有机会趁马陵之战后扩大战果的,但是内部出现政治斗争,田忌出走楚国、孙膑隐姓埋名,一时间军队没有了主心骨,导致齐国错失良机。但是齐国在之后开始不断修正,虽然错失了最佳时机,但还是成了东方霸主。

魏国无力阻止秦国东出

魏国长期担任封锁秦国的重任,在河西地区压得秦国喘不过气,在商鞅变法之前被欺负的非常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而马陵之战让魏国迅速变弱,此消彼长导致双方攻守易形。秦国迅速收回河西地区,并且开始逐步蚕食三晋。秦惠王时期秦国吞并巴蜀之后居高临下,三晋面临严峻的考验。试想一下,如果魏国还是那个强大的魏国,秦国还会这么顺利的东出吗?不,绝对不会。秦国自身实力的提高固然是东出的一个因素,但魏国的衰败才是秦国东出的直接原因。




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为何后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但是,随着伊阙之战,魏武卒的全军覆没,这种传承就彻底断绝了,没有了这些老兵,即使魏国掏空国库,去勉强的再次组建魏武卒,魏武卒也不能再现曾经的荣耀了。有人说,既然吴起可以去军中挑选出精锐的老兵为武卒,魏国也可以继续这么做啊!是的,的确可以,但是我们要知道,这种传承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 吴起在招募这些老兵进入...

商鞅和孙膑,谁更是左右战国走势的英雄,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王俊杰猛 评弹历史:商鞅和孙膑,谁更是左右战国走势的英雄,当然是商鞅——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战国前期,魏惠王不量国力,接连向赵、韩两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但均为齐国的天才军事家孙膑所击败,太子被掳,主将庞涓自杀,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魏国由此沦为战国时期的二流国家,直至灭亡,再难...

历史中的吴起究竟是怎样练成魏武卒的?
公元前341年,孙膑策划的马陵之战爆发,魏武卒遭齐军伏击,主将庞涓战死,数万魏武卒全军覆没,称雄战国半个多世纪的魏武卒就此基本消失。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于伊阙大败魏韩联军,斩首24万,魏武卒损失殆尽,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不过这时候的魏武卒,空有其名,而无强悍其实。马陵之战后,为何...

战国时代的魏武卒,能战胜十倍的秦军,最后为何却被消灭?
在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中,秦惠公率领五十万大军想要重新夺回河西之地,结果被吴起率领的五万魏武卒以碾压之势击溃,充分印证了兵在精而不在于多。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最后为何会全军覆没呢?魏武卒其实也帮助魏国称霸几十年,只不过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对吴起猜忌,最终被迫离开魏国,被楚悼王挖走。...

魏惠王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魏国这么由盛转衰?
回看魏惠王的一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从三十岁即位后就是天下的霸主,是天下众诸侯头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任何想要挑战魏国霸权的人都会被打得狼狈不堪,可是在魏惠王五十九岁的那一年之后,一切都变了,马陵一战最精锐的魏武卒全军覆没,以前被打败的敌人都疯狂反扑卷土重来。马陵之战后,魏惠王又经历了哪些大败仗?

魏武卒到底有多强大?
公元前389年,秦国曾出动五十万大军,企图一举夺回河西,但吴起只出动五万武卒,就将秦国的老式战车兵杀得七零八落,全军覆没。自此,吴起与魏武卒彻底巩固河西,秦国数十年难以恢复元气。 魏武卒装备精良,并且都以重装步兵为主。据《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

魏国在马陵大败给齐国,失去超级大国地位,最大受益者为何是秦国?_百度...
魏国真正意义的衰败是在马陵之战,齐军故技重施,围魏救韩,在孙膑的指挥下,于马陵大败魏军。魏将庞涓兵败身死,十万魏武卒全军覆没。此后秦楚等国痛打落水狗,魏国在连败中逐渐沦为二流。那么这和秦国有什么关系呢?前面不是说过嘛,秦国在阴晋之战后,基本上对魏国是没有了反抗能力,其富庶的河西...

魏国为什么没有选择重建魏武卒呢?
两次大败下来,魏国元气大伤,经济严重受损;当此之时秦国变法功成,大良造卫鞅亲率秦国新军伐魏,在河西与魏武卒野战一场,魏军全军覆没。秦国趁战胜之威,逼迫魏国割土赔款,魏国丧土丢师后,经济更加困难,为避秦军锋芒,迁都大梁。秦国新军在野战中击败魏武卒后,天下惊呼为锐士,从此各国都效仿秦国...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同年秋天,庞涓及其下属魏军行至马陵一带,遭遇齐军主力伏击, 庞涓在绝望中自刎,横行战国数十年的魏武卒全军覆没。 自此,魏国无力再与战国诸强争霸,重建魏武卒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魏惠王在位52年,文侯武侯两代雄主留下的变法遗产被其挥霍得一干二净,曾经的第一大国在数十年内跌落神坛,...

为什么统一天下的是秦国
秦国法令森严,一切都是为了强盛,一统,而且秦国民风彪悍,而且杀敌可以挣军功,据记载秦军打仗士兵经常是腰上挂两个人头,右手手持武器,左手夹一个追赶敌军。而山东六国问题众多,魏国曾经战国第一,攻破函谷关,以5万魏武卒击败50万秦军,但是经桂陵马陵两战,魏武卒全军覆没,而且魏武卒的成本高昂,...

松溪县19627212873: 围魏救赵对战国以后的影响 -
严中舒安: 魏国霸主地位基本丧失,主力大部分被歼灭,开始走下坡路.

松溪县19627212873: 魏国以后是哪个朝代 -
严中舒安: 历史上称魏的很多,不2113知道你指哪个魏?战国5261时期的魏之后是秦(嬴政),三国时期的魏(曹氏)之后是西4102晋(司马氏),南北朝时期的魏(拓拔氏,汉姓1653元氏版)之后是东西魏,东魏被北齐(高氏)取代,西魏被北权周(宇文氏)取代

松溪县19627212873: 战国魏国灭了几个国家 -
严中舒安: 战国初期,魏灭中山,之后魏国再无灭国之战. 战国初期魏文侯改革后,魏国迅速崛起,成为各国中国力最强者.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08到前406年),魏军越过赵国攻伐中山国,经过三年战争,歼灭中山国军队.王二十年,魏军攻克顾城,占领中山国全境.魏文侯随即命太子击镇守中山地,而封乐羊于灵寿,中山国亡.

松溪县19627212873: 围魏救赵 -
严中舒安: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

松溪县19627212873: 围魏救赵中的主人公 -
严中舒安: 庞涓、田忌、孙膑. 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领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孙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它...

松溪县19627212873: 为了利益而放弃朋友的著名历史故事 -
严中舒安: 庞涓(?-前341),战国初期魏国名将.曾率领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差点将赵国南面领土纳入魏国版图,桂陵之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但其心胸狭窄,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第二个吴起的梦想,残害同窗孙膑.最终败于孙膑之手.他的人生起落成为了魏惠王霸权盛衰的标志,他的死为魏国的霸权敲响了丧钟,魏武卒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松溪县19627212873: 为什么战国时的重装步兵魏武卒可以横行天下,而到了 -
严中舒安: 战国初期吴起为魏国所练的魏武卒,确实是千挑万选的精锐之师,配合吴起绝妙的指挥和严肃的军纪,在魏国的扩张行动中无往而不胜.但是随着吴起逃亡楚国,魏武卒的训练与军纪出现了下滑.还有马陵、桂陵之战中的两次大败,魏武卒的主力也遭到了严重损失,大伤元气.而且随着魏国霸权的衰落,国力的下降,魏国也已经无力补充魏武卒的损失了.公元前293年,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此战后魏武卒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松溪县19627212873: 战国第一精锐军团,让秦国胆寒,为什么走向消 -
严中舒安: 若说让秦国胆寒的战国第一精锐,那应该是大魏的魏武卒了.魏武卒是大将吴起创立的,集合大魏国力,建立的最精锐部队,有以五万人击破秦军五十万的传说.但是最后还是消失了.原因很简单,这种部队太贵了,而且精兵也要有大将来用,不然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战国初期的魏国,是诸侯中最强的,加上有最强的大将吴起训练,才能有这么精锐的部队.随着吴起逃走,后期魏国任用一些垃圾“名将”,又被秦国和齐国击败,真正的大将庞涓战死,魏武卒伤亡殆尽,河东河西又被夺走.国力大不如前,又没有名将带队,就再也搞不起这么贵的精锐兵种了.

松溪县19627212873: 世界历史上有没有什么很厉害的很有名的人物被更厉害的人物打败的事迹? -
严中舒安: 庞涓和孙膑,庞涓去到魏国之后,魏国便迅速崛起,拳打秦国,脚踹韩国,威武的魏武卒更是以10W兵力打败秦国50万军队,一时之间,无人敢与之一较锋芒.但是孙膑去到齐国之后,妙计连连,马陵之战更是打败魏国,一斩庞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