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汉末的皇甫嵩

作者&投稿:阴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 正确评价 董卓?~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董卓是集恶人之大成者,其实抛开儒教的束缚,摆脱历史的偏见,我们会对董卓有全新的认识。

谈董卓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凉州。

汉朝的凉州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贫瘠,并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凉州人以射猎为业,居无定所,过着刀口舐血的生活。凉州的地理环境加上东汉末年的动乱,孕育了一批军事人才,董卓就是其杰出代表。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董氏属当地豪族。《三国志》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同书又说,董卓好游侠,在家乡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且在游牧民族中都颇有威名。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董卓在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盗贼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并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董卓在担任凉州兵马掾时,既要指挥作战又要帮助长官进行战时的谋划,说明其并非有勇无谋。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后汉书.董卓传》)。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此六郡都属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此地人多骁勇。良家子指非巫医、商贾、百工。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这次经历是董卓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的能力和名声被中央政府所重视。从此以后董卓逐渐担任东汉中央政府的高级武官,而非地方的基层武官。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掌握了一只属于自己的精锐的凉州兵。

董卓当上羽林郎后不久,在洛阳受到中郎将张奂得推荐,回到凉州,以军司马的职位随张奂参加了对羌族的战争。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战争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董卓说,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士卒,于是,董卓把这九千匹缣全部分给了吏卒。这段史实说明董卓不但善战,而且具备作统帅的风度。这也是董卓日后成为西凉军阀首领的重要原因。此后董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其间,董卓曾讨黄巾失败,被免官。但董卓善于钻营,贿赂十常侍,当凉州战事再起,董卓又被起用。东汉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需要董卓这样的人。董卓的存在确实巩固了凉州的防务,但由于董卓长期在凉州作战,其在凉州的实力和声望已超过了东汉政府,于是逐渐不受东汉政府节制。

董卓手握重兵,东汉政府当然对其不放心,先后两次要董卓到洛阳来任职,借以夺其兵权。董卓拥兵自重,挟羌胡以威胁东汉政府,拒不来京,更不交出军队。这种形势下,东汉政府想让皇甫嵩以武力解决掉董卓,董卓屯兵河东郡以观东汉政府的变化。东汉政府终于还是不敢发难,可见董卓当时的军势已颇为强盛。

189年,大将军何进为诛宦官召前将军董卓进京。为了正确评价董卓进京后的作为,先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形势。

东汉有一个特点,地方豪强的势力很大。因为辅佐刘秀夺得天下的大都是豪强,夺取天下后他们的势力到了巩固和加强。刘秀作为开国皇帝想丈量全国的土地,但因为地方豪族的反对而作罢,可见地方势力之强。到了东汉后期,中央政权衰落而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政府渐渐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东汉的官员从地方名士中选出,名士代表的是地方豪强势力,所以皇帝也基本上被官僚给架空了。皇帝为了维护中央政府压制官僚集团而起用宦官。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乱”表面上是名士与宦官的争斗。其实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争斗。

大将军何进作为外戚当然是属于皇帝一边的,他扮演的是皇帝与名士调解人的角色。他拉拢名士,诛杀宦官希望能维持东汉政府。他还希望能得到西凉军阀董卓和并州军阀丁原的支持,于是召其进京。董卓还未到洛阳时,洛阳已发生变乱,何进被宦官所杀,宦官被以袁绍为代表的名士所消灭。到此为止,皇帝在与名士的斗争中已经彻底失败,他所依靠的势力已经被消灭干净,可以说东汉政府已经灭亡了。说东汉因为董卓的存在而灭亡是毫无道理的。只是董卓在东汉王朝只剩一个空壳的时候接管了东汉政府而已,而董卓连这层空壳也没有碾碎。

正当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时,董卓率领他的西凉骑兵来到了京师洛阳。董卓刚到洛阳时,洛阳的武装力量主要有何进为讨黄巾在全国各地募集的军队,车骑将军何苗(何进之弟)的部队,武猛督尉丁原率领的并州军和董卓的凉州军。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董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编了在洛阳的武装。董卓先派其弟董旻诱使何苗的部下吴匡杀掉何苗,何进、何苗的部队群龙无首只有任董卓收编。然后董卓诱使吕布杀掉丁原,扶植吕布为并州军阀的新首领,于是基本上招降了并州军。至此手握重兵的董卓成为了唯一在京师说话算数的人,并顺理成章的接管了东汉政府。董卓的手段虽然有些卑劣,但其作为足见其政治手腕和行事的魄力。名士们对这一变故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显然低估了董卓的能力。不过名士的立场还是很鲜明,他们都是反对董卓的,其少壮派的代表人物袁绍、袁术、曹操离开了京都洛阳以寻求发展。

董卓上台以后,废少帝、立献帝这可能是他名声臭的最主要原因了。其实当时的情况下,换了谁控制东汉政府都不会把皇帝当回事。因为东汉政府已经是一块朽木,不再有重生的可能,当时喊着振兴汉室的不是伪君子就是书呆子。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有其充足的理由。少帝为何太后所生,献帝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董卓与董太后是远亲。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在董卓手里,与董卓势如水火,而且在东汉太后有摄政的权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一方面是为了自保;另一方面立献帝以外戚身份辅政就名正言顺了。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完全是形势使然,是无可厚非的。

董卓控制政府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与名士的关系。他的做法与何进差不多,拉拢名士。他所提拔的人也与何进提拔的大同小异,但名士并不买账。本来他们就不服中央政府的管,更现在何况控制中央政府的是董卓这样“久习夷风”的“边弊之人”,于是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自立了。恰恰是那些董卓提拔到地方任职的名士们结成了反董卓同盟军。双方的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盟军并没有动摇董卓的统治。但董卓认为将政府置于敌军附近比较危险,于是要将都城迁到他势力范围内的长安。但如果就这么走了,洛阳可能成为反董势力西进的根据地,于是他一把火烧掉了洛阳。虽然这样做很残酷,但在战争年代,出于战略的考虑烧城也是很正常的。

董卓迁都长安后,守住潼关,拥有潼关以西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事实上,在凉州军与关东军的冲突中,凉州军始终处于优势。不过,在董卓接受了京都的奢靡生活后,他似乎已经被腐蚀掉了,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剽悍的凉州武士,也不再有年轻时的抱负与冲劲了。即使如此,关东军也不能把他怎样,董卓的覆灭是因为他没有协调好内部的矛盾。董卓的军队主要分为凉、并两派。凉州派有李傕、郭汜、胡轸、樊绸、张济等人,并州派主要有吕布、张辽、李肃、杨奉。次外,董卓麾下还有一孤独的名将辽东徐荣。

如前所说,董卓利用吕布杀死丁原,兼并了并州军。丁原死后,吕布成了并州军的首领。董卓是很信任吕布的,与他“誓为父子”,但并州与凉州兵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并州军被兼并,是不会完全甘心的,然而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而凉州军以胜利者自居,没有把并州军放在眼里,甚至对吕布也是如此。董卓曾派胡轸为主将,吕布为副将攻打孙坚。胡轸扬言要杀了吕布以整肃军纪。不论胡轸是否会真的动手,他这种严重的挑衅必然会引起吕布和整个并州军的仇恨。结果还没和孙坚交战,董卓的部队因为内讧不战自溃。这么大的事董卓肯定会知道,但他似乎并未采取什么措施以缓和凉州军和并州军的矛盾。也许他找不到什么好办法,也许在他看来象他们这样的武夫争执甚至斗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过去就没事了。但吕布对凉州军的不满却与日俱增。董卓是个直率的人,他不会隐瞒自己的好恶。吕布曾经使董卓不满,董卓就拿起短剑向他掷去,吕布虽不敢发作却怀恨在心。而且吕布曾和董卓的婢妾私通,吕布内心更加不安。

在东汉政府身居高位,却对董卓阴怀不满如司徒王允等人看出并利用了这个矛盾。王允利用与吕布同乡的关系极力拉拢吕布,目的很明显,借刀杀人。凉州军和并州军矛盾激化,吕布对董卓不满而又内心不安,加上王允的挑唆,吕布终于下定了决心杀掉董卓以自立。王允、吕布利用凉州军主力在关东讨伐袁绍的机会,刺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并州军被凉州军赶到了关东。吕布在曹操的打击下灭亡,张辽率一部分并州军投降了曹操。凉州军在董卓死后没有统一的指挥,关中的凉州军在不断的内耗中渐渐消亡,宛城的张绣部也投降了曹操。

无论史籍还是小说,都喜欢对董卓的残暴无道大肆渲染,即使史籍上写的都是事实,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董卓。如前所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烧洛阳是因为战略上的需要。至于掳掠百姓这种事无论是西凉军、关东军或是黄巾军都会干。以今天的眼光看,掳掠百姓是很不人道的,但在三国那种战乱时代却是很平常的事。其实董卓被骂了一千多年,并非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董卓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又没读过什么书,董卓虽是汉人,但他在性格上更象游牧民族而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董卓这样的“蛮夷”居然敢“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读书人当然对其恨之入骨,而历史正是由那些读书人写的。同样是废皇帝,尹、霍却被人推崇。被蒙古铁蹄毁灭的城市和被残杀的百姓的数量绝对比凉州军毁、杀的更多。但却很少听人骂铁木真。如果董卓消灭了关东军统一了中原,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会决然不同。到时,自然会有大批的读书人为他歌功颂德。而董卓残暴的行为也不会有人会管了。可惜董卓只是一介武夫。他在政治斗争和耍阴谋诡计方面比读书人差多了,所以会被王允和吕布除掉。对于一个失败者,他即使有功绩也会被抹杀掉。

在中国,写历史有两个原则:成王败寇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篇文章并非为董卓平反,只是因为中国的史书大多经过作者主观的加工,以致读者往往为之惑乱。我们今天读史应该比古人站的高些,还历史以本来面貌。

  董卓(手下名将吕布,华雄,张辽,徐荣:谋士李儒)
孔融(名将太史慈,后投刘表,再投孙策;武安国)
袁绍(武有颜良,文丑,张合,高览,高顺,胡车儿等,文有田丰,沮授,郭图,许攸,审配,陈琳等,旬或(念玉的音,手机打不出来那字)后投曹操,并介绍郭嘉,旬攸等人给曹操)
公孙赞(武赵云,后投刘备)
杨奉(武有徐晃,后投曹操)
陶谦(武没有,文陈登,后归曹操)
孙坚(文张昭,张宏;武黄盖,程普,韩当)
刘表(文蒯越,蒯良,韩嵩,武蔡瑁,张允,黄祖,甘宁,甘宁得不到重用后投孙权)
马腾(武马超,庞德,阎行)
韩遂(有一个叫杨阜的不知道是不是他手下的,后投曹操)
刘璋(武颜严,黄权,张任等,文李严,张松,秦宓等)
赵范(武黄忠,魏延,后投刘备)
张鲁(文阎圃?名字忘记了,但名字是两个字)
刘备(武关羽,张飞,关平,文孙乾,伊籍,徐庶,陈登,后两个最后都归曹操,陈登早逝)
曹操(文:戏志才(在早期没有郭嘉等人时,他是曹操军核心谋士,和郭嘉一样病逝,曹操很看重这人)程昱,毛阶,后有旬攸,旬或,郭嘉,董昭,司马懿,华韶,徐庶,蒯越等一大片谋士,武有夏候敦,夏候渊,许褚,典韦,曹仁,曹洪,李典,乐进,于禁,吕虔等)
何进(皇甫嵩,卢植等人)
[以上内容都是在东汉初期时的君主和文武将领,都是有作为或有事件记载有名气的,我指这个名气不是以当时天下名将作对比,而是以各势力单独作对比,比如胡车儿,武安国,和吕布比就是垃圾,但在他们各自势力里也是有记载有些名号,被记录下来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还有好多有名的,没打出来,毕竟太多了,反正东汉中期有什么名将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只把最初势力形成时的人物势力分布给出,手机打的,累死了,回家翻翻书在给你补充下吧,袁术手下也有个比较聪明的,叫什么忘了,还有,我给出的个人答案是按正史走的,不是演义,希望帮到你哈

皇甫嵩为人仁爱谨慎,尽忠职守,有谋略,有胆识。平黄巾贼居功至伟,领冀州牧时要求朝廷减免冀州一年田税,百姓称道。他在任期间,上表陈辞、劝谏或有所补益,一共五百多次,每次都亲手书写,而且毁掉草稿,一点也不宣露于外。

在军旅中,他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次部队停顿、宿营,他都要等到营幔修立妥当,才回自己的军帐。将士们全部吃完饭后,他才吃饭。部下吏士有接受贿赂的,皇甫嵩并不显责,而是再赐给他钱物,吏士惭愧,有的竟至于自杀。皇甫嵩还折节下士,门无留客,当时人称扬他,纷纷归附。

后世历代评价:

百姓歌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阎忠:今将军授钺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扫,攻坚易於折枯,摧敌甚於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或封户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

皇甫郦: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

范晔:①皇甫嵩、朱儁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及其功成师克,威声满天下。值弱主蒙尘,犷贼放命,斯诚叶公投袂之几,翟义鞠旅之日,故梁衍献规,山东连盟,而舍格天之大业,蹈匹夫之小谅,卒狼狈虎口。为智士笑。岂天之长斯乱也?何智勇之不终乎!前史晋平原华峤,称其父光禄大夫表,每言其祖魏太尉歆称“时人说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战,归功朱儁,张角之捷,本之于卢植,收名敛策,而己不有焉。盖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诚能不争天下之所甚重,则怨祸不深矣”。如皇甫公之赴履危乱,而能终以归全者,其致不亦贵乎!故颜子愿不伐善为先,斯亦行身之要与! ②黄妖冲发,嵩乃奋钺。孰是振旅,不居不伐。

欧阳询:昔立效长丘,树绩东郡,太尉裂壤於槐里,司徒胙土於耏门。

何去非:①夫“归师勿追”,曹公所以败张绣也,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国。 ②皇甫嵩讨贼梁州,董卓副之,贼平,诏卓以兵属嵩,卓不受诏,挟兵睥睨。人皆劝嵩诛之,嵩不欲其专诛于外也,而以状闻。卓因遂其凶逆,卒以不制。夫嵩之舍卓者,非出于他也,盖以卫青不戮苏建,获恭厚之誉,遂系迹而求践之。不知所以舍卓者,于今为纵寇也。

张预:孙子曰:“凡火攻,必应火变而应之。”嵩外方纵火而出兵以奔其阵。又曰:“强而避之。”嵩则闭营休士以观其变。又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嵩不救陈仓而走王国。又曰:“避其锐气,击其堕归。”嵩初不击贼,及其走而击之是也。[27] 

陈普:几多孟德总欺孤,底事山头独望夫。不听阎忠听梁衍,未应魏阙便当涂。[28] 

郝经:嵩儁有大将之略,昧匡时之几,遂为桀逆所制,不能以功名终。[29] 

陈元靓:蛾蛾乱常,扰我四方。公出奇计,谋旡不臧。名震天地,志定雪霜。忠为令德,史策昭彰。

胡三省:嵩前不能从兄子郦之言,今又不徒衍之策,自揣其才不足以制卓故也。

李贽:夫退让者,盛德事也。持此为君,则汉文其选。持此为将、为相,则天下归心,众谋毕集,将国势实赖而何有于一家乎。是乃古今天下,建功立德保国定家之第一着好棊子也。惜乎,人人皆知而不能下也。古今天下惟一留侯(张良)知之,是以功成而遂辟谷不事,使淮阴(韩信)早知此义,族其可得而赤耶。然则韩信之不听蒯彻之说也,未为不是也,独其所以居功者,未是耳夫。当功业烜赫之日,封爵在前,富贵在后,独能退让,不居推功,与人似若不知有身家之念、子孙之遗者,不知正所以深念其身及其家而远遗子孙也……彼皇甫义真者,独能知而下之,岂不诚可贵乎,范氏之推之也固宜。虽然,义真之不受阎忠之说也,宜也。若子郦之说梁衍之说咸弃不用,则身家之念起矣,是退怯也,非退让也,是又安足贵也。吾故因范氏之论而推明之曰:尔知身家之不足系乎,非不足系也,爱身家者未必能保其身家,而不爱其身家者,正所谓善保其身、善保其家者也。呜呼,皇甫义真之不死于辈卓之手者,幸也。 

黄道周:① 舍命豹袖之下,即独行安之,如张然明(张奂)、皇甫义真其人矣。张然明破诸羌,静幽并,耻为王曹所卖,发愤申陈窦之冤,卒不得为三公。皇甫义真荡黄巾,破梁州贼,征赴城门,赖其子坚寿以免,虽卒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 ② 皇甫将军,初为郎将。命讨波才,寡难众抗。嵩曰不然,方略为上。草结贼营,火攻即丧。束炬乘风,霎时扫荡。再讨张梁,闭营观望。潜夜勒兵,至哺犹壮。既斩梁头,宝头照样。请租赡饥,歌安非妄。贼围陈仓,卓请急向。九地九天,嵩先论量。避锐击疲,其成实当。卓奸专诛,是权伎俩。嵩忠不听,大祸果酿。流血叩头,笼鸟始放。奸定遭殃,忠终无恙。


望采纳,谢谢!




如何评价汉末的皇甫嵩
皇甫嵩为人仁爱谨慎,尽忠职守,有谋略,有胆识。平黄巾贼居功至伟,领冀州牧时要求朝廷减免冀州一年田税,百姓称道。他在任期间,上表陈辞、劝谏或有所补益,一共五百多次,每次都亲手书写,而且毁掉草稿,一点也不宣露于外。在军旅中,他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次部队停顿、宿营,他都要等到营幔修...

如何评价汉末的皇甫嵩?
皇甫嵩显然没有眼光,董卓掌权初期,任用清流,政治相对清明,这可能是他没有讨董的直接原因。另外,他的儿子皇甫寿坚与董卓关系不错。

如何评价汉末皇甫嵩?
皇甫嵩是左中郎将,朱娟是右中郎将,鲁直是北中郎将,鲁直是大学士。由于兵力少,上战场的机会少,朱娟总是输掉战斗。真正的第一名是皇甫嵩。朱娟抗击黄巾,被包围在长社。夜里又派疑兵扰乱敌队,杀了数万人。在河北,皇甫嵩趁黄巾休息的时候进攻,杀了七万多人。张亮全军覆没,张角阵亡。然后活捉张...

皇甫嵩:东汉末年名将,甘愿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魏五子良将等名将,往往只有数千户食邑,在数量上一般都要低于皇甫嵩。值得注意的是,在威望和战功达到巅峰的时候,有人劝皇甫嵩趁着这一机会割据一方。但是,对汉室忠心不二的皇甫嵩,严词拒绝了这一建议。一定程度上,相对于之后的董卓等人,皇甫嵩完全具有篡权夺位的实力,但是,大丈...

历史是怎样评价皇莆嵩的
皇甫嵩是汉末名将,镇压黄巾起义战功卓著,谋略过人。虽然“百战名将”是不是形容皇甫嵩本人不敢妄言,但是史书中对他评价很高。 史书中记载: 百姓歌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后汉书 皇甫嵩朱俊列传》 忠曰:“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

汉末三大名将
汉末三大名将是皇甫嵩、朱儁、卢植。1、皇甫嵩:皇甫嵩是度辽将军皇甫规的侄子,少有大志,好《诗》、《书》,习弓马。初获举孝廉、茂才,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闻其才而连辟,但不仕,灵帝时入京为征为光禄勋议郎,转北地太守。2、朱儁:朱儁幼年丧父,母以贩缯为生。当时朱儁以孝养母亲而...

身为东汉末期名将的皇甫嵩,他拥有着怎样的逆天实力?
之后又升任太尉一职,却因为出现流星这样的灾异被罢免太尉。之后担当光禄大夫、太常等职位。在皇甫嵩病逝以后,朝廷追封其骠骑将军。皇甫嵩的评价总结皇甫嵩的一生在职位上可谓尽忠职守,在战场上富有谋略胆识,居功至伟。对其下属体恤有加,对百姓柔情施政。在历史中有不少积极评价,流传千古。

皇甫嵩:本有机会除掉董卓,却在内外矛盾衡量后,让机会白白流失
不愿背负叛贼的骂名,让皇甫嵩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去对抗,董卓的机会也因为如此,让东汉期的局势变得愈发混乱。 在东汉末年,皇甫嵩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但由于时代的矛盾和个人的局限,让他无法准确的判断时代的要求,最终因为个人的过有及时阻止董卓擅权的发生,引动了后续一系列的混乱。 对于这位人物的评价,可以...

汉末骠骑将军:揭秘皇甫嵩传奇的一生
凭借诛杀董卓全族之功,皇甫嵩历任征西将军、车骑将军。同年秋,被汉献帝拜为太尉,成为三公之一。兴平二年(195),皇甫嵩因病去世,被汉献帝追封为骠骑将军。可以说,在汉末三国时代,太多的名将死于非命。而皇甫嵩在当时的乱世之中能够病逝,得以善终,不得不说是一大幸事。值得一提的是,皇甫嵩凭借...

汉末时期皇甫嵩是什么样的存在?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其中皇甫规就是皇甫嵩的叔父,皇甫嵩可谓将门出身,而且少年时代便志存高远,喜读《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同时也深得父辈遗传,娴习弓马射猎,堪称文武兼备。汉灵帝宠幸“十常侍”,而桓帝时期的党锢依然没有解禁,宦官集团得势于朝,士人集团大受打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黄巾军所到之处...

源城区13731066971: 汉末名将皇甫嵩个人介绍有哪些?
晁潘艾力: 就这样,虽然帝国的统治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从董卓到王允,从王允到李傕、郭汜,皇甫嵩依然只是别人手中的棋子,最后死在了骠骑将军的职位上,那是公元195年的事

源城区13731066971: 三国皇甫嵩是如何化解董卓多次设下的危机
晁潘艾力: 皇甫嵩(出生年不详—前195年),字义真,东汉末期杰出的将领,安定朝那人氏,位于今甘肃省镇原东南.灵帝在位时,担任北地的太守.在黄巾起义中任命左中郎将,...

源城区13731066971: 三国志11,为什么很多人把皇甫嵩归纳为一线武将?皇甫嵩优势在哪? -
晁潘艾力: 个人认为应该是由于皇甫嵩的枪兵适性为S,早期这种人是比较少的.而他的综合能力也还相对可以~~ 反正我不觉得他有多好~~一般都只是把他当个副将用~~以提高队伍带枪兵时的能力~~当主将毕竟攻击力太差!

源城区13731066971: 皇甫嵩的轶事典故 -
晁潘艾力: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到长安时,公卿百官在道边迎接.董卓暗示御史中丞以下的官员都要迎拜在车下,想用此来屈降皇甫嵩的意气.然后,搓着手问皇甫嵩:“义真,你害怕了没有?”皇甫嵩笑着道歉,董卓才释怀. 关于皇甫嵩在被征召后...

源城区13731066971: 三国初期最有名的名将是皇甫嵩还是卢植? -
晁潘艾力: 卢植

源城区13731066971: 三国演义第一回主要人物和人物评价 -
晁潘艾力: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

源城区13731066971: 东汉,三国,东汉末年何进是不是忠于汉室的?皇埔嵩算不算? -
晁潘艾力: 少帝是何进外甥,何进与何皇后一外一内扶持少帝,虽为权臣,自然也算是“忠”于汉室. 皇甫嵩将门世家,平黄巾,定凉州,居功至伟,后世都有追封.

源城区13731066971: 东汉的凉州三明和讨黄巾的皇甫、朱、卢比起来谁的军事水平更高一些? -
晁潘艾力: 军事水平的话……唔~有点难比,略微提一下吧…… 段颎(音jiong,下回莫念错……)实战战绩最佳,当然,这是因为他对羌氐等部采用的是“剿”优先的方针,故其作战次数最多,而皇甫规与张奂虽为同期,其理念则是一脉相承的“抚”为主...

源城区13731066971: 三国时的老黄忠真的很厉害吗?? -
晁潘艾力: 黄忠闻名的是他的弓和老当益壮.老当益壮,他的确排前列,但皇甫嵩和卢植就不一定输他多少.就弓来说,不能因为他出名就说他是汉人第一弓,当时汉人武将射手里面,他擅长的应该是林射,定X山那一战他能赢夏侯渊是因为地形是山地,其他以射闻名的还有,骑射的夏侯渊,速射的太史慈,连射的公孙瓒,阻射的曹豹,野战弩统领的鞠义,城防弓统领的程普和水战弩弓车统领的徐盛.这里列的只是三国史上在弓射方面有独到记载的汉人武将,外族本来就善射,那些奔射,追射,逃射等地方技巧有强于这些武将的人是很有可能的.黄忠在蜀政权里面更多的作用是作为南荆州地方世族的最高代表,并不是因为他好打才让他做五虎将的,那5个人的上位是老刘头地域间和寒门世族间平衡的一种手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