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从战争性质方面可分为

作者&投稿:夔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军事家认为战争从起因方面可分为哪几方面~

 古代战争的一般原因和流程
    战争分为攻势战争和守势战争。攻势战争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双方的战略平衡发生了有利于攻方的改变,如守方遇到天灾、君主暗弱、发生内乱、遇到强敌进攻、攻方实力培养完成(或认为已经完成)、原先的不利条件去除(或认为已经去除)等;或攻方对战略势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使之敢于尝试战争。原因有攻方新君主上台、新权臣主政、决定用对外战争转移内部矛盾等。守势战争对于守势一方来说是较难预料的。因为既然居于守势,必然有弱于对方的劣势,而使战争的主动权操于对方之手。强势一方遭到主动进攻的情况比较少见,因此也就更难预料。
    战争的主观动机,最常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为了争夺土地或财富。历史上这样的战争数不胜数,不必列举。但大凡这样的战争,都必然要找借口。赤裸裸的侵略,文明时代以后都是不受欢迎的和居于道德劣势的。常见的借口有违反条约(罗马常用,如第二次布匿战争)、杀害使者(典型的是中国攻大宛的战争)、历史仇恨(所谓“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边境纠纷(中匈战争中中方的借口之一)、或者某些道德上的理由(但古代没有人权高于主权这一说,很少有以别国的政治缺失为唯一理由去进攻敌国的,比较可信的例子是周以商王辛统治残暴为由进攻商朝)。此外,排除潜在威胁也会成为战争的动机,如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进攻,原因常常包括为了使边境免遭劫掠。比较少见的战争动机,常常跟对土地和财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有时候不免跟战争借口难以区分。如传播宗教,著名的阿拉伯的扩张和十字军东征,既是宗教热情的表现,也是追求土地的现实行为。至于君主本人的好战,无疑的也可以成为战争的起因之一。但事实上,君主的行为往往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制约,其动机往往也可以归因于统治集团对土地和财富的追求,所以我都找不到一个战争是纯粹出于君主的个人爱好的发生的。如果哪位发现有这样的战争,请指出。
    决定战争的国家机关,在古代一般是君主,共和国和民主国则是民意机关或者公民大会。在正常状况下,中国的战争决策者是皇帝、两河诸国是国王、雅典是公民大会(梭伦改革之后,僭主时期除外)、罗马在共和时代是元老院,到了帝制时代,当然是元首/皇帝。从决策效率考虑,最好的制度是君主制——其实,如果君主贤明,独裁政制的效率是远远高于任何其他制度的。即使在今天依然如此。唯一的问题是:独裁制度恰恰不能保证君主的贤明。
    发动战争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准备的内容,有兵员(如果是征兵,还要训练)、粮食、战马和驮畜、兵器、金钱、挖掘工事的工具,衣物等等,如果可能的话也要有药物、军妓、非战斗属员等。战争准备是相当费钱和费时间的,《孙子兵法》上说:“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宋金战争时,宋人说金朝若想发动战争,要准备好几个月,估计宋朝自己也差不多。 
    当然,也可以像《孙子兵法》上极力推荐的那样,因粮于敌(也就是掠夺敌境)。但这样做的风险是很大的,一旦敌方坚壁清野,无可掠夺,军队就要陷入绝境——就像1304年和1306年蒙古入侵印度时一样,蒙古军完全靠掠夺为食,结果遭到伽齐·马利克所率军队的围困,一次被坑杀8千人,一次被杀5万人。
    在古代,冲突和战争的区分也是明显的。游牧民族出于饥寒交迫或者单纯为了“致富”,都会向农耕民族地区发动小规模的劫掠。这种情况被古代中国人称为“扰边”。这种时时发生的劫掠,不仅令被劫掠者很烦恼,而且也令劫掠者的政权自食恶果——长期的小规模战争状态令地方军官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日子一长,尾大不掉,积重难返。匈人在蒙古高原的悲惨失败,就跟长期形成的地方分裂倾向有很大关系。演海居民也往往倾向于做海盗,他们的危害跟游牧民族劫掠者一样,所以不为各国中央所容。日本北朝战胜南朝之后,积极扑灭海盗,甚至把他们交给中国,就是明证。总的来说,挑起小规模冲突是被各国严厉禁止的。但如果缺乏一个有力的中央政权,那么小规模劫掠就会成为大问题,如6世纪到12世纪的维京海盗。
    当战争爆发之后,指挥通讯成为重大的问题。古代军队跟现代军队的一个本质的区别是通讯很不方便,因而反应非常慢。18世纪中国的驿站制度规定,在进行战争时使用“加急”速度输送战报和命令。速度规定如下:北京至齐齐哈尔,18天;北京到成都,24天;北京到昆明,40天;北京到桂林,25天;北京到张家口,16天;北京到福州,27天;这大体上就是中央对战争的反应速度。而同样是因为联络不便,古代军队一般是结成一个庞大的队列行军的,遇到战斗时,往往在几个小时内就决定了胜负,即使是几十万人的大会战,最多也不过一个月确定局面。这样,中央要指挥战地军队,往往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很古的时候就有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原则(见于《孙子兵法》)。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硬要遥控指挥,后果往往非常不妙。如刘义隆在430年和450年的失败。
    由于古代不可能实现“中央统帅部”,所以用什么人指挥军队,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大体上,军队指挥体系跟国家的政制保持一致。君主制国家派出官员指挥军队,若战争重要,则御驾亲征。而大帝国的君主,除了开国之君或者实在迫不得已,往往很少御驾亲征(怕出意外。罗马帝国的皇帝可以说是例外,这也是罗马帝国武功长盛的原因之一)。共和制和民主制国家的军队指挥,也跟其政治制度保持一致。雅典在前5世纪实行“十将军制度”,在作战时要通过十将军的辩论来决定战斗如何进行。共和时代的罗马(马略以前),若派出执政官指挥的大军,两名执政官实行轮流值日的制度,在坎尼,正是到了保卢斯指挥的那天,他才能积极出战,从而把8万6千大军葬送掉。总的来说,民主制和共和制国家的军事指挥体制是不值得称道的。
    在古代的君主制国家,良将是柄双刃剑,既可以用来消灭敌人,也完全可能对付君主自己。其原因上面已经提到一些——因为中央指挥困难,所以在战争中要求军官用有很大的独立权力,并且,为了提高效率,掌握先机(所谓“兵贵神速”)最好是一人独断。这种权力行使得久了,几乎肯定会造成“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君主”的情况,罗马共和制就是这样垮掉的。很多大帝国的分裂,也跟长期战争条件下,高级军官掌握兵权有关。为了防止将军专权,君主可以说是伤透了脑筋。“飞鸟尽,良弓藏”这种血淋淋的史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无奈。若建立制度,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文官掌兵。最典型的例子是宋朝的军制,中央由文官组成的枢密院执掌全国军事权,战时也由文官担任统帅,当然,实际指挥军队的军官,非是武官不可。但他们都是临时担任的,到了战斗结束就要解任。这样,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当然就不会发生拥兵自重的现象了。宋朝统治者尤嫌不足,又规定了“厢军不得多于禁军”和“统帅按阵图作战”的制度。在社会文化方面,又有意无意的扶持歧视军人的文化氛围——最突出的例子是罪犯充军和军人刺字制度。这样做的成就是宋朝果然没有发生过军人叛变,但是军队战斗力也因此大大滑坡。宋朝三百一十六年的军事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断失败的历史,从而干净利落的葬送了汉族军队所向无敌的神话。然而,从历史教训来看,如果不要这些防范制度,国家几乎肯定会发生分裂和内战。这是个两难的抉择,在古代是无法两全其美的。要么文弱挨打,要么承受战祸,两者必居其一。
    从理论上说,最理想的是君主通晓军事,亲自带兵,这样,君主既有自信,也有知识,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也遏制了野心家。但从历史上看,常常发生御驾亲征的,往往是那些文化低下的小国——至少是个小国,如春秋之前的华夏国家,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文化发达的大国,基本上君主是很少亲征的(前面说过,唯一的例外大概是罗马)。

答:按照性质,战争可以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两类。

在中国古代史上,各个民族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而且经常发生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 ;西晋与匈奴、鲜卑、羯、氐、羌之间;唐与突厥之间;宋与契丹、女真、西夏、蒙古之间;明与瓦剌之间; 清与准噶尔之间,都曾有过民族战争。一些战争发生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也有一些是发生于各少数民族之 间。民族战争都是在一定的政权名义下进行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许多民族的统治阶级都曾以自己为主体,在 一个多民族的大国的范围内,或者建立过全国性的政权,或者建立过地区性、局部性的政权。尽管在一定时期 内形成了分裂局面,但都是存在于多民族的封建大国内的政权,不应称作“异国”。这些政权,或者利用中央 王朝敕封的官号扩充势力,或者以得到中央王朝的册封作为行使其统治权的合法依据,在政治上对中央王朝保 持一定的隶属关系,在经济上纳贡和互市。中国古代史上各个民族政权和统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犹如各 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国之内的问题,不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这些民族战争都是国内战争,是在一个多 民族的封建大国范围内发生的,交战双方虽互称敌我,但在评判是非时,不宜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等提 法。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做进一步的分析。虽然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战争,交战双方没 有“内外”之别,但是战争应有是非之分,即战争应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区别。评判中国古代史上 民族战争性质的标准是:凡是违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阻碍历史前进的,就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反之 ,就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南宋抗金的战争、元末反对蒙古统治集团的战争、清康熙年间三次讨伐准噶尔部的战 争,这些都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以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来看,匈奴贵族在西汉初年经常带领骑兵掠夺西汉北 部边郡。在此情况下,反击匈奴贵族的进攻,保卫西汉边境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发展成为西汉的当务之急。 因此,汉武帝时对匈奴用兵,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再以南宋抗金战争 来说,女真贵族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给中原人民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极大损失,给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抗金 战争符合广大人民反抗女真贵族掠夺的要求,因而是正义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战争、辽和金之间的战争,属 于各族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的混战,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反动的。
在评判民族战争的性质时,应注意避免几种错误观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汉族人口多,统治时间 较长,并对少数民族实行过民族压迫制度,但是不能说凡是由少数民族发动的针对汉族统治的战争都是正义的 、进步的;也不能说凡是由汉族发动的、针对某些少数民族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反动的。同样,各民族的经 济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不能说凡是先进民族发动的战争就是正义的、进步的;落后民族发动的战争就是 非正义的、反动的。孤立的机械的以民族大小、先进与落后、进攻与防御等等来区分,不能正确地判断战争的 性质与是非,不应当把先进与落后、防御与进攻和是非等同起来。


古人从战争性质方面可分为
十六国之间的战争、辽和金之间的战争,属 于各族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的混战,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反动的。在评判民族战争的性质时,应注意避免几种错误观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汉族人口多,统治时间 较长,并对少数民族实行过民族压迫制度,但是不能说凡是由少数民族发动的针对汉族统治的战争都是...

按战争的性质可分为
按战争的性质可分为: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1、正义战争 正义战争是指为了保卫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权益,抵制外来侵略,打击犯罪分子等而进行的战争。正义战争通常是为了保卫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权益而进行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等。2、非正义战争 非正义战争则是指...

战争的性质可分为
战争的性质可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1、正义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各国正史上通常会把带有自卫性质或者民族解放性质或革命性的战争视为正义战争,把侵略战争或者为争夺霸权而战视为非正义战争。各国因政治利益缘故通常会利用宣传工具来任意解释战争的性质。...

按战争的性质可分为什么
战争的性质可以根据其目的和原则分为不同类型。以下是两种基本的战争性质:1. 正义战争 正义战争是指那些为了自卫、保护人权、抵抗侵略或促进公正而发动的冲突。这类战争通常旨在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人民福祉。正义战争往往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和道义上的认可。2. 非正义战争 非正义战争则涉及那些出于...

战争性质可以分为
战争的性质可以分为政治性质、经济性质、社会性质和人性性质等方面。1、首先,战争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战争往往是政治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结果,是国家间和民族间在政治领域寻求权力、地位和资源分配的一种手段。战争往往是政治手段的最后选择,是政治目的和利益争夺的延伸,因此战争具有政治性质是不可否认的。2...

按战争的性质可以分为( )。(单选题)
按战争的性质可以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战争类型是按性质或某一特征对战争所作的基本分类。按性质,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按规模,分为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按是否使用核武器,分为核战争和常规战争等。术语介绍 根据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的需要,或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战争,可依据战争的不同属性把...

按战争的性质分为
按战争的性质分为:1、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Just War): 正义战争是指出于维护道义原则、保护人权、反抗侵略或阻止大规模暴行等正义原因而进行的战争。例如,反法西斯战争被认为是正义战争,因为它旨在制止纳粹侵略和种族灭绝。非正义战争: 非正义战争是指没有明确的道义或合法理由,或者以...

战争的性质可以分为
1、政治性质:战争往往是由于政治利益、矛盾和争端而引发的。政治因素可以包括领土争端、意识形态冲突、资源争夺等。2、经济性质:战争也与经济利益有关。经济因素可以包括资源控制、贸易路线的争夺、市场扩张等。3、军事性质:战争是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抗,涉及到军事战略、战术、武器和装备等方面的因素。4、...

战争性质可分为
战争性质可分为:侵略型战争、反侵略型战争、改造型战争。什么是战争:1、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攻击等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2、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战争是政治...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自背,威服天下不能靠天时,地...
战争中敌对双方干的往往是一样的事情,正义和邪恶就看谁是战胜方而已。二战的导火索,事实上是德国和苏联一起合谋瓜分波兰,可战后就连各种权威文献都只说德国入侵波兰,对苏联在波兰背后捅刀子一笔带过,这很说明问题了。再说战争胜负取决于人还是取决于武器,这本身就是个悖论,因为使用什么武器本身也...

竹山县19728627165: 按照性质,战争可以分为什么战争和什么战争 -
之翟盐酸: 答:按照性质,战争可以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两类.

竹山县19728627165: 墨子关于战争性质的分类 -
之翟盐酸: 看了楼下的回答,惊悚地问下,首师大有教《墨子》很出色的老师吗?现在回答作者的问题(纯手写,提问者自己看着办要不要看完吧):春秋无义战,这个说法,是史家站在客观角度的说法;但相对于国与国之间,这个说法,基本不成立....

竹山县19728627165: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其性质苦丁上可分为什么和什么 -
之翟盐酸: 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非正义的指的是主动侵略他国,挑起战争的,比如希特勒德国闪电入侵波兰的战争,正义战争指的是抵抗侵略者的战争,比如伟大的抗日战争.

竹山县19728627165: 古代打仗分为什么类型的战役? -
之翟盐酸: 我国春秋以前,包括春秋时期,打仗主要靠战车,齐桓公3000辆战车就能称霸诸侯,其实算起来无非就30000人,到战国之后主要就是步兵,骑兵为主,战国时期步兵以赵国强大,骑兵以秦国的铁骑兵,虎贲军最为强大

竹山县19728627165: 结合亚历山大东征谈谈对古代战争的认识 -
之翟盐酸: 嗯,按照高考的答法因该是这样 古代战争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体现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它又在无形中传播了文明(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竹山县19728627165: 战役、战斗、战争有什么区别? -
之翟盐酸: 会战、战斗、战役、战争是敌对双方有组织、有计划地投入兵力所进行的武装对立和暴力行动,但四种形式的规模、性质、目的和时间、空间都有本质区别.战争双方主力或战区主力间的作战.也指战争双方主力的决战.会战一词含义随着战争...

竹山县19728627165: 什么是战斗?什么是战争? -
之翟盐酸: 战半是战争的一种形势和体现.

竹山县19728627165: 从战争的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分析一下,对春秋争霸战争性质的看法. -
之翟盐酸: 春秋:战争目的:称霸,成众国之长.过程:出现春秋五霸主.结果:长久的战争使春秋时期的国家大大减少,向战国时期过度.战国:战争目的:索性灭掉其他国家,统一全国.过程:前期最强大的是齐,魏,楚,中后期最强大的主要是秦,赵争霸.结果:秦国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战国结束.性质:春秋争霸都是为利益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战国争霸是为了统一全国,结束战乱的正义战争.

竹山县19728627165: 战争可分为两种,其中值得歌颂的是 -
之翟盐酸: 正义战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