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邪是哪五邪

作者&投稿:子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黄帝内经中的五邪指的是风、寒、暑、湿、燥。

在中医理论中,“邪”通常指的是能够引发疾病的外部因素。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经典之作,详细阐述了这些外部因素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五邪,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外感病因。

风邪,是指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变动不居,侵犯人体后容易侵袭阳位,如风邪上先受之,或面肌痉挛、颈项强直等。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痹证中的“行痹”就常见游走性的关节疼痛。同时,风邪也常与其他外邪相合而侵袭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

寒邪,是指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致病多为局部冷痛,比如胃脘冷痛、关节疼痛等。此外,寒邪凝滞、主痛,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各种疼痛症状。

暑邪,是指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侵犯人体会出现高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等症状。暑邪还容易耗气伤津,导致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在炎热夏季,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或处于高温环境,容易感受暑邪。

湿邪,是指湿性重浊、黏滞、趋下,易伤阳气。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同时,湿邪还容易导致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脓血黏液等。

燥邪,是指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致病常有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在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出现燥邪致病的情况。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五邪——风、寒、暑、湿、燥,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外感病因。了解这些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外邪的侵袭。同时,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也应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五邪的介绍
病因病理学名词。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根据五行的属性归类得出五种不同的邪气。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第四十五》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以味发于气,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

图解黄帝内经灵柩目录
第四章至第二十二章,分别讨论了"邪气脏腑病形"、"根结"、"寿夭刚柔"、"官针"、"本神"、"终始"、"经脉"、"经别"、"经水"、"经筋"、"骨度"、"五十营"、"营气"、"脉度"、"营卫生会"、四季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五邪"、"寒热病"、"癫狂"、"热病"、"厥病"等病症的辨证论治。第...

什么叫做心术不正
1. 心邪是中医学术语,指的是影响心脏功能的病邪之一。2. 在《黄帝内经灵枢·五邪》中提到,心邪可引发心痛、情绪悲伤和眩晕等症状。3. 《难经·十难》中描述,心脉过于旺盛可能是心邪导致的,这会直接影响心脏的健康。

《黄帝内经》通释图书目录
- 五邪第二十:探讨五邪(风、寒、暑、湿、燥)对人体的影响。- 寒热病第二十三:研究寒热病的病因、症状与治疗。- 癫狂第二十二:分析癫狂(精神疾病)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病本第二十五:探讨疾病的本质与根源。- 杂病第二十六:概述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周痹第二十七:研究周身痹症的病因与治疗。- 口问第...

五乱简介
3 病证名·五乱 五乱为脏腑经脉之气逆乱所产生的病证[1]。《黄帝内经灵枢·五乱》:“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倪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邪入于阳...

《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和意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保留了经络知识发生的早期认识,可以观察到其从早期逐渐向理论成熟时期的发展过程。我们在讨论经络理论时,应当对《内经》中该理论的发生过程有所了解。《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1. 解剖知识为经络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内经》中经络的发现、经络理论的形成,“解剖学知识”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神门简介
神门配后溪、鸠尾,治五痫[6]。 4.13 特效 ***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神门穴,每次1~3分钟,可调理心烦、失眠、糖尿病、高血压等症[7]。 4.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升于左,肺藏于右”辨析
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有人据此误认为中医所说的肝位于左侧,并由此攻击中医学的科学性。实际上中医学早己正确认识到肝脏的位置,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善怒”;《灵枢。五邪》曰:“邪在肝...

病字头下面是音字怎么读
病字头下面是音字是瘖,拼音时候 yīn 瘖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哑,哑巴。详细解释 1.哑,哑巴。《吕氏春秋·本生》:“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黄帝内经》: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连州市15099308356: 五劳和五邪分别是那些?? -
单于俗开克: 病因病理学名词. 【五邪】①五脏病邪的合称.出《灵枢·五邪》.②《难经·四十九难》:“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③《难经·五十难》:“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

连州市15099308356: 《黄帝内经》的所指的 邪气是什么 -
单于俗开克: 六气淫溢,皆可成邪.《内经》中所谓的邪气,指得是四时不正之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任何一气的太过或非当令之时的出现,都称之为邪气.

连州市15099308356: 黄帝内经主要讲什么? -
单于俗开克: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是集古代医术大成的一本著作.

连州市15099308356: 黄帝有哪些名言?
单于俗开克: 黄帝名言如下: 1、黄帝的名言一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解释: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倦怠,因此真气调顺,各人随其所欲,...

连州市15099308356: 瘖这个字念什么.net -
单于俗开克: 汉字 瘖 拼音 yīn1.哑,哑巴.《吕氏春秋·本生》:“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 《黄帝内经》: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2.沉默不语.柳宗元《与箫翰林俛书》:“用时更乐瘖默,思与木石为徒” 百度百科就有..net可以读点奈特,也可以读刀奈特,没有明确规定

连州市15099308356: 皇帝内经...的五脉 -
单于俗开克: 首页->>皇帝内经->>第二十三篇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

连州市15099308356: 实邪者是什么病 -
单于俗开克: 实邪者:有实邪的人. 实邪,病因病理学名词. ①盛满的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 ②五邪之一.指从子脏传来且伤及母脏的邪气.《难经·五十难》:“从前来者为实邪.”吕广注:“今心王未必,是脾来逆夺其王,故言从前来也.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是为实邪.” 也可以理解为有实证的人. 实证,指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阏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证候.与虚证相对而言.如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

连州市15099308356: 中医所说的七邪是什么? -
单于俗开克: 1、饮食污染 2、营养失衡 3、烟酒毒品 4、性病传染 5、劳逸过度 6、环境污染 7、情志异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