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刘邦说:“儒生无法建立战功,但可以治理天下”?

作者&投稿:闻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这句话是儒士叔孙通对汉高祖刘邦说的。但是他的原话并不是这样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夫儒士无法奋发进取,可与收获。臣愿征鲁诸生,与臣义子共起朝仪。“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那些儒生啊,很难帮您取舍定夺一些东西。但是呢能够为您保守成果。我呢就希望征集鲁地的一些儒生,然后跟我的弟子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礼仪。

这就是简单的告诉刘邦说,儒生啊,无法建功立业,但是呢可以帮忙您治理天下。

叔孙通何许人也?

据史记孙书通列传记载:“叔孙通者,薛人也。”

这叔孙通啊,是薛县的人。但是命运啊,也是一波好几折,原先跟的项梁,项梁战死之后呢,又跟了楚怀王,可是好景不长,楚怀王被项羽调走了,于是跟了项羽。没想到吧,就是刘邦的老对头,项羽。

要说这叔孙通啊,你不能说他是墙头草,毕竟他也不是哪边强哪边倒,他是哪边没了才“另择高枝”。这不,刘邦项羽二人一打,项羽不没了吗?他就跟了刘邦了。

这千里马呀,要主动学会找伯乐。

这回可算是找到了他的伯乐。这汉高祖刘邦啊,以一己之力,大定天下统一之势。但是这管理也成了一个问题。

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据史记记载,当时:“高帝悉去秦苛刻仪法,为简易。”

就是说,这汉高祖当上了皇帝之后啊,觉得秦朝的朝堂礼仪太过繁重了,就化简为繁。但是没想到简过头了,变成了“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就是这百官啊,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对皇帝呢也没有点尊敬害怕的意思,于是“高帝患之”。这皇帝啊,对这个现象感到害怕。

这时候叔孙通就出来说,这个问题臣可以帮您。

这汉高祖高兴啊,但是还是有点小小的担忧,说不会是和过去秦朝的一样吧,叔孙通就说,您啊,就好好的把心放到肚子里去吧。

于是就有了上文,叔孙通对汉高祖刘邦说的那句话。叔孙通也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史记是这样记载刘邦说的话的:“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如今啊,才知道了当皇帝的威严所在,就是叔孙通帮汉高祖刘邦找到了做皇帝的威严。

这就是儒士叔孙通和汉高祖刘邦之间的一个小故事。这句话不但表现出叔孙通对于国家管理非凡的见解,同时也从一定方面表达了,有时候千里马真的是要遇到懂他的伯乐,才能让他的才能有发挥的地方。



这句话是孙通对刘邦说的,所以我觉得他的实力是很强的,并且也是非常聪慧的。

叔孙通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是刘邦比较重视的人之一。

这句话是叔孙通对刘邦说的。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关系是比较好的,这句话也是特别有道理的。


第五十三回 冒顿弑父重振匈奴 叔孙制礼刘邦知贵|大汉雄风|通鉴演译_百度...
刘邦废除秦时烦琐的礼仪,力求简单易行。一次,群臣饮酒争功,都喝醉了,有的人狂呼乱叫,甚至拔剑乱砍殿柱,刘邦很厌恶。叔孙通劝刘邦:“那些儒生,很难和他们一起取天下,但可以与他们一起守天下。我愿意去征召鲁地的儒生,同我的弟子一起制定朝廷礼仪。”刘邦说:“不会烦琐吧?”叔孙通说:“五帝之乐不一样,三王...

刘邦为何不喜欢儒家,汉武帝刘彻却独尊儒术?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他转身就跟随了刘邦,直到后来刘邦称帝,叔孙通才开始拿出他儒家学说的一面,他制定的宫殿礼仪第一次让刘邦彻彻底底的感受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刘邦此人草莽出身,起义之初为了笼络人心也没少受委屈,如今大事已成,叔孙通成为了让他开始享受皇帝快感的头号人物,这让原本对儒生不屑一顾的刘邦开始...

悲乎哀哉:看西汉如何被儒家灭国
第一阶段:竖儒——纵横计谋时代的儒生刘邦西入关灭秦,过陈留。郦食其,是陈留县有名的狂生。郦食其听说了刘邦的为人,愿意去辅佐刘邦。郦食其的一个同乡是刘邦的士兵,于是就对他说:刘邦不喜欢儒生,每次看见儒生,就把儒生的儒冠拿下来,撒尿进去;就算是平时说到儒生,也是破口大骂。你去的时候,不要说是儒生哦。

对儒生态度变化很大的刘邦,是因为经历了哪些事?
刘邦对待儒生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那么大?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其实呢,这是刘邦操控人心的一种手段。这个答案说出来,大家别不信。据史书上记载,高阳酒徒郦食其投奔刘邦时,刘邦的守卫看到郦食其戴着儒生的帽子,就告诉郦食其,刘邦非常不喜欢儒生,因为他曾摘下儒生的帽子,往...

刘邦的缺点以及弱点
刘邦属于大气晚成的帝王,他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有关他的负面材料也不少,像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说大话,耍两面派,拈花惹草,流氓相,不讲究亲情,不尊重儒生读书人等等,刘邦后来是通过奋斗,开创了汉朝延续四百余年江山,否则,刘邦真是个社会混混了。一、刘邦年轻时“不事家人...

叔孙通不过是个佞臣,为何秦汉两朝帝王都对他青眼有加?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众人在朝堂上大吵大闹,又是拽桌子,又是拉板凳,都想皇帝封自己大官,全无礼仪。刘邦对此很讨厌。叔孙通看透了刘邦的心理,就来对刘邦说:“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池,但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天下。请你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兴起的大恩人,为何儒生却不予好评呢?
汉朝建立者刘邦,非常厌恶儒生,有摘下儒生冠帽溺便恶行。汉朝建立之后,至汉武帝之前,一直奉行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黄老学说。儒家,在汉初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不足为奇。公元前140年,中国还处于百花齐放时代,丞相卫绾上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刘邦不喜欢读书人,为啥还可以聚集一大批的人才?
儒生郦食初次去拜见刘邦时,他先是很有礼貌的对士兵说:“高阳儒生郦食其,听说沛公在此,特来拜见!”话传到刘邦的耳朵里,他立马露出不屑的表情,让士兵赶郦食其走人。郦食其听后大怒,当即拔出佩剑骂道:“你去给姓刘的说,高阳酒徒郦食其想要见他!”士兵将这句原话告诉...

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是谁
刘邦对儒生陆贾,也没有因人废言。陆贾经常在他面前讲《诗经》、《尚书》,刘邦一开始骂道:“天下是靠马上打来的,读《诗》、《书》有什么用?”陆贾反驳说:“打天下固然是在马背上,治理天下难道可以仅仅停留在马背上吗?秦王朝正是因为迷信BL才垮了台。如果秦效法古代圣人推行仁义,您怎么能夺...

识人在先,善用在后该如何落实?
一直等到刘邦领兵到了陈留郊外,郦食其听说他重视人才,就想去投奔他。 刘邦当时正在洗脚,忽然门吏通报有个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于是在听说来的是个儒生后,就叫人打发他走。郦食其对门吏说:“我不是儒生,我是高阳酒徒!”刘邦听了之后,觉得此人不是普通人,于是召...

平山县17062184029: 谁对刘邦说儒生无法建立战功但可以治理天下 -
机帝美洛: 叔孙通 薛县人,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制定了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汉高祖五年,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叔孙通对刘邦说:“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池,但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天下.请你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

平山县17062184029: 谁对刘邦说儒生无法建功业,但可治天下? -
机帝美洛: 叔孙通刘邦称帝后,对儒生态度有了明显变化.这个变化可以追溯到刘邦称帝不久,“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而对这种情况,刘邦很是发愁.这是儒者叔孙通向他建议...

平山县17062184029: 谁对刘备说“儒生不可建立战功,但可治理天下” -
机帝美洛: 叔孙通,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见秦将要灭亡,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在盘踞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今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后,通跟随楚怀王.怀王为义帝,迁至长沙,通留下侍项羽.

平山县17062184029: 郦生其与刘邦见面时的对话为什么充满火药味 -
机帝美洛: 郦生其是个有才之人又是个儒生,之前见过很多带兵经过家乡的人,但是他都以为他们是刚愎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的小人.而刘邦此人粗鄙,本来也对对儒生无甚好感.初见时说话自然夹枪带棒,郦生其也是针锋相对不卑不亢.刘邦见识郦生其的才学之后又把他奉为上宾.这样才使郦食其心甘情愿的为其效力

平山县17062184029: 陆贾给刘邦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
机帝美洛: 等到刘邦做了皇帝后,陆贾就经常在刘邦面前提出要多读一点《诗》、《书》的重要性.刘邦以为这些书生是拿自己没有读过几天书开涮,有意卖弄他自己的学问.再加上老刘还的确也不喜欢儒生,拿人家儒生的高帽子当过尿壶.所以,他挺烦...

平山县17062184029: 郦食其是谁?
机帝美洛: 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 一天,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要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曾经拿...

平山县17062184029: 《鸿门宴》 第四段翻译 -
机帝美洛: 《鸿门宴》译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 沛公驻扎在霸上,未能同项羽相见,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 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对项羽...

平山县17062184029: 刘邦善于纳谏,成就了汉室之业. -
机帝美洛: 就是说刘邦善于听取谋士们的劝谏,所以建立了汉朝. 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即位的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的总结确实说对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