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的文化常识有哪些?

作者&投稿:岑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 六国论 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选自《嘉佑集笺注》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二.重点字、词、句

①.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当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②. 古今异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其实:古:它实际上;今: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 祖父;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颠覆:至于:古:以致,以至于;今:表另提一事,连词

后秦击赵者再.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古:可以凭借;今:可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词类活用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作动,保持完整.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秦:名作动,坚持正义

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作动,礼待,礼遇.

日削月割:日:名作状,一天天。月:名作状,一月月.

④. 一词多意

兵:⒈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

2.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战:1.战不善.(战术).

2.赵尝五战于秦.(打仗)

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2.秦以攻取之外.(用).

3.以有尺寸以地.(而).

4.洎牧以谗诛.(因为).

故:1.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

之: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之.(灭亡.动词).

终:1.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

2.惜以用武之不终也.(坚持到底.动词).

暴:1.暴秦之欲无厌.(凶暴,残暴的.形容词).

2.暴霜露.(暴露.动词.pù)

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起初.副词).

2.始速祸焉.(才.副词)

为:1.为过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①.治理.②.被.).

2.荆卿为计.(作为).

3.邯郸为郡.(成为)

非:1.六国破灭,非病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

3.才能不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4.谪戍之众,非抗与九国之师也.(没有).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2.马之千力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的城.(获得).

2.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3.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4.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应当,必须).

相:1.当与秦相较.(互相).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表示工作涉及到几方).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宰相)

势: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式).

2.其势弱于秦.(势力,力量).

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形式).

⑤.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

2.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3. 举(之)以予人,如弃草芥.(省略句)

4.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5. 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短语后置)

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六国论》教案(结合课件讲解) (课文见教案下面)
>﹎﹎﹎﹎﹎﹎﹎﹎﹎﹎﹎﹎﹎﹎﹎﹎﹎﹎﹎
课题:六国论
目的:
1、进一步了解战国时代的政治形势。
2、了解苏洵的关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掌握字词方面的知识要点。
﹎﹎﹎﹎﹎﹎﹎﹎﹎﹎﹎﹎﹎﹎﹎﹎﹎﹎﹎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背诵《师说》。
二、新课:(有关知识参考课件)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家有老人泉),宋代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有“苏氏文章擅天下”之誉。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书,下笔顷刻数千言,著有《权书》《衡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等。文集为《嘉佑集》。
2、文体: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
(二)背诵课文。
(三)解释加提问:
1.第一段。
2.第二段。
3.第三段。
4.第四段。
5.第五段。
三、训练巩固:
完成《复习资料》。
四、小结:
提问背诵。
﹎﹎﹎﹎﹎﹎﹎﹎﹎﹎﹎﹎﹎﹎﹎﹎﹎﹎﹎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提问背诵。
二、新课:
(一)整体理解:
1.针对性:
针对宋朝统治者对外屈膝投降、割地求和的现实。
2.目的性:
总结六国因赂秦而破亡的教训,劝谏宋朝统治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3.中心论点:
(1)请大家在第一段中划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如下: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二、语段阅读:
1.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
一是总结本段论述内容。
二是突出强调中心论点。
2.文章第二段论证的是哪一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本段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对比论证。
4.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有哪些对比?找出来。
——如下:
对比一: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对比二: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对比三;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
对比四: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
对比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作用: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5.第三段是对哪个分论点的论证?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6.文章第四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办法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句的用意是什么?是针对谁而言的?
——用意在讽谏北宋当权者勿蹈六国覆辙,是针对宋朝统治者而言的。
8.第四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评析历史,转入下文的讽谏当朝统治者。
9.请看文章第六段,读出含蓄而巧妙地点出本文写作目的的语句。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这一段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对比论证。
三、小结:
本文为经典史论,必须能背会写。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二、字音
贿赂huìlù获邑yì厥jué暴霜露pù荆棘jīngjí草芥jiè安寝qǐn弥繁í与嬴yíng洎jì谗言chǎn胜负之数shù
三、通假字
暴霜露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四、古今异义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致,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五、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义不赂秦
以地事秦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一词多义
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事以地事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向并力西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诚不得以
非非兵不利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势有如此之势其势弱于秦
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七、文言虚词

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
连词,表承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构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结构助词,的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
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此言得之/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
连词,相当于“而”可翻译为“才”以有尺寸之地
介词,把举以予人
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为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为国者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
则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
与动词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
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
八、重点词语
始速祸焉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九、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省略句
举以予人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至丹以荆卿为计
倒装句
其势弱于秦
赵尝五战于秦
苟以天下之大
被动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洎牧以谗诛
十、重要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就要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清清楚楚了以至于发展到全部覆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以前假使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刺客不去,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如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呢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翻译:唉!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进军,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咽喉去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论的文化常识有哪些?
贿赂huìlù获邑yì厥jué暴霜露pù荆棘jīngjí草芥jiè安寝qǐn弥繁í与嬴yíng洎jì谗言chǎn胜负之数shù 三、通假字 暴霜露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四、古今异义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

国学常识包括什么,传统文化有哪些?
对于国学,它覆盖面十分的广泛,按照具体的分类来讲,它包括考古学,经学,史学,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包含着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文化精髓,研究国学,就是研究一部文化宝典,在传统文化里,就像国学的分类一样,既有文学,经学,也有诗词歌赋等艺术文化,它所涵盖的面也是十分广泛的。国学,...

国学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经 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四大块。经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经学是国学的核心,通过学习经书,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经学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文化传承、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

中国文化常识有哪些?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

中国国学常识有哪些?
5.诸子百家算是国学的内在本质,而琴棋书画就是国学的表象形式,其实京剧,中国饮食都属于国学文化 6.国学在国外比在国内更受人尊重和理性对待,而且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了对整个世界有历史意义的发现,并对其深入研究后变成了他们自己的东西,是不是很可悲,比如基因链,根本就是从道德经中正个拿...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这本书汇集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凭借精准的史料和广泛的素材,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探索文化的各个角落。它融合了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如同一本兼具实用和娱乐的百科全书。无论你是寻求深度学术理解的学者,还是希望在闲暇时光拓宽视野的普通人,都能在这里找到...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通典
1.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文化典故常识内容简介
对于对未知的好奇者,《中国未解之谜》和《世界未解之谜》是一份宝贵资源,精选的谜题和详实资料,既开阔视野,又增长科学知识。同时,国学常识的《国学常识》是揭示中华文明精华的钥匙,让你在哲学、史学等领域的智慧海洋中畅游。想要品味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妨阅读《文化典故常识》,它汇集了历史事件与故事...

古代文化常识知乎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区历法、军事刑律、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音乐美术、饮食服装、车马冠盖、文化奠基、政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等,但由于教材中没有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课文,这些知识都零散地分布在古文典籍之中,教师教学...

文化常识名字
1. 姓名字号的古代文化常识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别是长辈,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讳,将这个字给改掉,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直系的祖先其实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讳改掉。 尊者值得是尊贵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级和皇帝,名字当中不得带他们名字中的字...

惠安县17765865757: 六国论重点知识整理 -
帅连蜂胶: 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来) 省略句:举之以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

惠安县17765865757: 语文文学常识课文《六国论》的作者_______是北宋大文学家________的父亲,课文选自《__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___评论时政的政论文,用意是... -
帅连蜂胶:[答案] 苏洵,苏轼,《嘉佑集·权书》,借古讽今

惠安县17765865757: 《六国论》练习一、文化常识 苏洵,字明允 -
帅连蜂胶: 号老泉,北宋人,

惠安县17765865757: 4知识点 -
帅连蜂胶:[答案] 必修二第三、四专题字词练习 一、在括号中注音 暴( )霜露;洎( )牧以谗诛;为( )国者;反间( )计;囷囷( );... 三、文学常识 1、《六国论》,作者 ,字 ,号 ,与其子 、 并称“ ”. 著有 . 2、《阿房宫赋》,作者 ,字 ,号 ,作品集有 ...

惠安县17765865757: 文学常识填空. 《六国论》的作者    ,北宋散文家,他与、    并称“三苏”. -
帅连蜂胶:[答案] 答案:苏洵 苏轼 苏辙

惠安县17765865757: 六国论的教案 -
帅连蜂胶: 《六国论》教案(结合课件讲解) ﹎﹎﹎﹎﹎﹎﹎﹎﹎﹎﹎﹎﹎﹎﹎﹎﹎﹎﹎ 课题:六国论 目的: 1、进一步了解战国时代的政治形势. 2、了解苏洵的关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掌握字词方面的知识...

惠安县17765865757: 高中生必知的文学常识有哪些?越多越好谢谢
帅连蜂胶: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劝学 《荀子》逍遥游(节选) 《庄子》邹忌讽齐国讷谏 《战... 魏徵滕王阁序 王勃师说 韩愈阿房宫赋 杜牧六国论 苏洵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赤壁赋 苏轼...

惠安县17765865757: 六国论的论述思路是什?六国论的论述思路是什么
帅连蜂胶: 文章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两国军事侵略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应以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辱以维护其统治.

惠安县17765865757: 《六国论》的论证有什么特点?
帅连蜂胶: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 “赂秦”与...

惠安县17765865757: 六国论用借古讽今手法,有什麽好处?
帅连蜂胶: 《六国论》文中最后一句是全文点睛之笔.“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句话指出了其历史教训,也是全文的结论,借古讽今地指出当时的宋朝统治者面对北方的敌人总是持妥协退让的态度,势必会带来步六国之后尘的恶果,苏洵是想借六国之故事来警醒当时的统治者.该文作者是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三人并称“三苏”.《六国论》为借古讽今,抨击北宋对西夏的屈辱.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