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称誉,除了巜》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以与其媲美

作者&投稿:宣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帮忙列入24史!!!~~谢了!!~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目录(未完):
卷一 周纪一
卷二 周纪二
卷三 周纪三
卷四 周纪四
卷五 周纪五
卷六 秦纪一
卷七 秦纪二
卷八 秦纪三
卷九 汉纪一
卷十 汉纪二
卷十一 汉纪三
卷十二 汉纪四
卷十三 汉纪五
卷十四 汉纪六
卷十五 汉纪七
卷十六 汉纪八
卷十七 汉纪九
卷十八 汉纪十
卷十九 汉纪十一
卷二十 汉纪十二
卷二十一 汉纪十三
卷二十二 汉纪十四
卷二十三 汉纪十五
卷二十四 汉纪十六
卷二十五 汉纪十七
卷二十六 汉纪十八
卷二十七 汉纪十九
卷二十八 汉纪二十
卷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卷三十 汉纪二十二
卷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卷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卷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卷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卷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卷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卷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卷三十八 汉纪三十
卷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卷四十 汉纪三十二
卷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卷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卷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卷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卷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卷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卷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卷四十八 汉纪四十
卷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卷五十 汉纪四十二
卷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卷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卷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卷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卷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卷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卷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卷五十八 汉纪五十
卷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卷六十 汉纪五十二
卷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卷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卷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卷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卷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卷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卷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卷六十八 汉纪六十
卷六十九 魏纪一
卷七十 魏纪二
卷七十一 魏纪三
卷七十二 魏纪四
卷七十三 魏纪五
卷七十四 魏纪六
卷七十五 魏纪七
卷七十六 魏纪八
卷七十七 魏纪九
卷七十八 魏纪十
卷七十九 晋纪一
卷八十 晋纪二
卷八十一 晋纪三
卷八十二 晋纪四
卷八十三 晋纪五
卷八十四 晋纪六
卷八十五 晋纪七
卷八十六 晋纪八
卷八十七 晋纪九
卷八十八 晋纪十
卷八十九 晋纪十一
卷九十 晋纪十二
卷九十一 晋纪十三
卷九十二 晋纪十四
卷九十三 晋纪十五
卷九十四 晋纪十六
卷九十五 晋纪十七
卷九十六 晋纪十八
卷九十七 晋纪十九
卷九十八 晋纪二十
卷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
卷一百 晋纪二十二



书摘
1) 峻兵入台城,司徒导谓侍中褚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崧、尚书张闿共登御床,拥卫帝。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使与钟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庙。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宫,宫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见掠夺。峻兵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令负提登蒋山。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苦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
初,姑孰既陷,尚书左丞孔坦谓人曰:“观峻之势,必破台城,自非战士,不须戎服。”及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无他。
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峻尽费之;太官惟有烧馀米数石以供御膳。
或谓钟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
丁巳,峻称诏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导有德望,犹使以本官居己之右。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峻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许柳为丹杨尹,马雄为左卫将军,祖涣为骁骑将军。弋阳王羕诣峻,称述峻功,峻复以羕为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
峻遣兵攻吴国内史庾冰,冰不能御,弃郡奔会稽,至浙江,峻购之甚急。吴铃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啸鼓枻,溯流而去。每逢逻所,辄以杖叩船曰:“何处觅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为醉,不疑之,冰仅免。峻以侍中蔡谟为吴国内史。
温峤闻建康不守,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庾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鉴司空。峤曰:“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遂不受。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
后赵大赦,改元太和。三月,丙子,庾太后以忧崩。
苏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赵将石堪攻宛,南阳太守王国降之;遂进攻祖约军于淮上。约将陈光起兵攻约,约左右阎秃,貌类约,光谓为约而擒之。约逾垣获免,光奔后赵。
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温峤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峤深纳之。亮辟汪参护军事。
亮、峤互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乃遣督护王愆期诣荆州,邀陶侃与之同赴国难。侃犹以不豫顾命为恨,答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屡说,不能回;乃顺侃意,遣使谓之曰:“仁公且守,仆当先下。”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参军荥阳毛宝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之。师克在和,不宜异同。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宜急追信改书,言必应俱进;若不及前信,当更遣使。”峤意悟,即追使者,改书;侃果许之,遣督护龚登帅兵诣峤。峤有众七千,于是列上尚书,陈祖约、苏峻罪状,移告征镇,洒泣登舟。
陶侃复追龚登还。峤遗侃书曰:“夫军有进而无退,可增而不可减。近已移檄远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举,诸郡军并在路次,惟须仁公军至,便齐进耳。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如首尾相卫,唇齿相依也。恐或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仆与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众见救,况社稷之难乎!今日之忧,岂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翘企。假令此州不守,约、峻树置官长于此,荆楚西逼强胡,东接逆贼,因之以饥馑,将来之危,乃当甚于此州之今日也。仁公进当为大晋之忠臣,参桓、文之功;退当以慈父之情,雪爱子之痛。今约、峻凶逆无道,痛感天地,人心齐壹,咸皆切齿。今之进讨,若以石投卵耳;苟复召兵还,是为败于几成也。愿深察所陈!”王愆期谓侃曰:“苏峻,豺狼也,如得遂志,四海虽广,公宁有容足之地乎!”侃深感悟,即戎服登舟;瞻丧至不临,昼夜兼道而进。
郗鉴在广陵,城孤粮少,逼近胡寇,人无固志。得诏书,即流涕誓众,入赴国难,将士争奋。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温峤曰:“或闻贼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当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清野坚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
五月,陶侃帅众至寻阳。议者咸谓侃欲诛庾亮以谢天下;亮甚惧,用温峤计,诣侃拜谢。侃惊,止之曰:“庾元规乃拜陶士行邪!”亮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曰:“君侯修石头以拟老子,今日反见求邪!”即与之谈宴终日,遂与亮、峤同趣建康。戎卒四万,旌旗七百馀里,钲鼓之声,震于远近。
苏峻闻西方兵起,用参军贾宁计,自姑孰还据石头,分兵以拒侃等。
乙未,峻逼迁帝于石头。司徒导固争,不从。帝哀泣升车,宫中恸哭。时天大雨,道路泥泞,刘超、钟雅步侍左右。峻给马,不肯乘,而悲哀慷慨。峻闻而恶之,然未敢杀也。以其亲信许方等补司马督、殿中监,外托宿卫,内实防御超等。峻以仓屋为帝宫,日来帝前肆丑言。刘超、钟雅与右光禄大夫荀崧、金紫光禄大夫华恒、尚书荀邃、侍中丁潭侍从,不离帝侧。时饥馑,米贵,峻问遗,超一无所受,缱绻朝夕,臣节愈恭;虽居幽厄之中,超犹启帝,授《孝经》、《论语》。
峻使左光禄大夫陆晔守留台,逼近居民,尽聚之后苑;使匡术守苑城。
尚书左丞孔坦奔陶侃,侃以为长史。
初,苏峻遣尚书张闿权督东军,司徒导密令以太后诏谕三吴吏士,使起义兵救天子。会稽内史王舒以庾冰行奋武将军,使将兵一万,西渡浙江。于是吴兴太守虞潭、吴国内史蔡谟、前义兴太守顾从等皆举兵应之。潭母孙氏谓谭曰:“汝当舍生取义,勿以吾老为累!”尽遣其家僮从军,鬻其环佩以为军资。谟以庾冰当还旧任,即去郡以让冰。
苏峻闻东方兵起,遣其将管商、张健、弘徽等拒之;虞潭等与战,互有胜负,未能得前。
陶侃、温峤军于茄子浦;峤以南兵习水,苏峻兵便步,令将士:“有上岸者死!”会峻送米万斛馈祖约,约遣司马桓抚等迎之。毛宝帅千人为峤前锋,告其众曰:“兵法:‘军令有所不从’,岂可视贼可击,不上岸击之邪!”乃擅往袭抚,悉获其米,斩获万计,约由是饥乏。峤表宝为庐江太守。
陶侃表王舒监浙东军事,虞潭监浙西军事,郗鉴都督扬州八郡诸军事,令舒、潭皆受鉴节度。鉴帅众渡江,与侃等会与于茄子浦,雍州刺史魏该亦以兵会之。
丙辰,侃等舟师直指石头,至于蔡洲,侃屯查浦,峤屯沙门浦。峻登烽火楼,望见士众之盛,有惧色,谓左右曰:“吾本知温峤能得众也。”
庾亮遣督护王彰击峻党张曜,反为所败。亮送节传以谢侃,侃答曰:“古人三败,君侯始二;当今事急,不宜数尔。”亮司马陈郡殷融诣侃谢曰:“将军为此,非融等所裁。”王彰至曰:“彰自为之,将军不知也。”侃曰:“昔殷融为君子,王彰为小人;今王彰为君子,殷融为小人。”
宣城内史桓彝,闻京城不守,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苏峻,裨惠复劝彝宜且与通使,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耻与逆臣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彝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其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当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进军攻彝,六月,城陷,执彝,杀之。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馀四面攻之,不克。
王舒、虞潭等数与峻兵战,不利。孔坦曰:“本不须召郗公,遂使东门无限。今宜遣还,虽晚,犹胜不也。”侃乃令鉴与后将军郭默还据京口,立大业、曲阿、庱亭三垒以分峻之兵势,使郭默守大业。
壬辰,魏该卒。(第94卷)

2) 先是,高肇擅权,尤忌宗室有时望者。太子太保任城王澄数为肇所谮,惧不自全,乃终日酣饮,所为如狂,朝廷机要无所关豫。及世宗殂,肇拥兵于外,朝野不安。于忠与门下议,以肃宗幼,未能亲政,宜使太保高阳王雍入居西柏堂省决庶政,以任城王澄为尚书令,总摄百揆,奏皇后请即敕授。王显素有宠于世宗,恃势使威,为世所疾,恐不为澄等所容,与中常侍孙伏连等密谋寝门下之奏,矫皇后令,以高肇录尚书事,以显与勃海公高猛同为侍中。于忠等闻之,托以侍疗无效,执显于禁中,下诏削爵任。显临执呼冤,直阁以刀镮撞其掖下,送右卫府,一宿而死。庚申,下诏如门下所奏,百官总己听于二王,中外悦服。
二月,庚辰,尊皇后为皇太后。
魏主称名为书告哀于高肇,且召之还。肇承变忧惧,朝夕哭泣,至于羸悴。归至瀍涧,家人迎之,不与相见。辛巳,至阙下,衰服号哭,升太极殿尽哀。高阳王雍与于忠密谋,伏直寝邢豹等十馀人于舍人省下,肇哭毕,引入西庑,清河诸王皆窃言目之。肇入省,豹等扼杀之,下诏暴其罪恶,称肇自尽,自馀亲党悉无所问,削除职爵,葬以士礼;逮昏,于厕门出尸归其家。
魏之伐蜀也,军至晋寿,蜀人震恐。傅竖眼将步兵三万击巴北,上遣宁州刺史任太洪自阴平间道入其州,招诱氐、蜀,绝魏运路。会魏大军北还,太洪袭破魏东洛、除口二戍,声言梁兵继至,氐、蜀翕然从之。太洪进围关城,竖眼遣统军姜喜等击太洪,大破之,太洪弃关城走还。
癸未,魏以高阳王雍为太傅、领太尉,清河王怿为司徒,广平王怀为司空。
甲午,魏葬宣武皇帝于景陵,庙号世宗。己亥,尊胡贵嫔为皇太妃。三月,甲辰朔,以高太后为尼,徙居金墉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得入宫。
魏左仆射郭祚表称:“萧衍狂悖,谋断川渎,役苦民劳,危亡已兆;宜命将出师,长驱扑讨。”魏诏平南将军杨大眼督诸军镇荆山。
魏于忠既居门下,又总宿卫,遂专朝政,权倾一时。初,太和中,军国多事,高祖以用度不足,百官之禄四分减一,忠悉命归所减之禄。旧制民税绢一匹别输绵八两,布一区别输麻十五斤,忠悉罢之。乙丑,诏文武群官各进位一级。夏,四月,浮山堰成而复溃。或言蛟龙能乘风雨破堰,其性恶铁;乃运东、西冶铁器数千万斤沉之,亦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木石无巨细皆尽,负檐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合。
魏梁州刺史薛怀吉破叛氐于沮水。怀吉,真度之子也。五月,甲寅,南秦州刺史崔暹又破叛氐,解武兴之围。
六月,魏冀州沙门法庆以妖幻惑众,与勃海人李归伯等作乱,推法庆为主。法庆以尼惠晖为妻,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又合狂药,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复相识,唯以杀害为事。刺史萧宝寅遣兼长史崔伯驎击之,伯驎败死。贼众益盛,所在毁寺舍,斩僧尼,烧经像,云“新佛出世,除去众魔。”秋,七月,丁未,诏假右光禄大夫元遥征北大将军以讨之。
魏尚书裴植,自谓人门不后王肃,以朝廷处之不高,意常怏怏,表请解官隐嵩山,世宗不许,深怪之。及为尚书,志气骄满,每谓人曰:“非我须尚书,尚书亦须我。”每入参议论,好面讥毁群官,又表征南将军田益宗,言:“华、夷异类,不应在百世衣冠之上。”于忠、元昭见之切齿。
尚书左仆射郭祚,冒进不已,自以东宫师傅,列辞尚书,望封侯、仪同,诏以祚为都督雍、岐、华三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
祚与植皆恶于忠专横,密劝高阳王雍使出之;忠闻之,大怒,令有司诬奏其罪。尚书奏:“羊祉告植姑子皇甫仲达云:‘受植旨,诈称被诏,帅合部曲欲图于忠。’臣等穷治,辞不伏引;然众证明昞,准律当死。众证虽不见植,皆言‘仲达为植所使,植召仲达责问而不告列’。推论情状,不同之理不可分明,不得同之常狱,有所降减,计同仲达处植死刑。植亲帅城众,附从王化,依律上议,乞赐裁处。”忠矫诏曰:“凶谋既尔,罪不当恕;虽有归化之诚,无容上议,亦不须待秋分。”八月,己亥,植与郭祚及都水使者杜陵韦俊皆赐死。俊,祚之婚家也。忠又欲杀高阳王雍,崔光固执不从,乃免雍官,以王还第。朝野冤愤,莫不切齿。
丙子,魏尊胡太妃为皇太后,居崇训宫。于忠领崇训卫尉,刘腾为崇训太仆,加侍中,侯刚为侍中抚军将军。又以太后父国珍为光禄大夫。
庚辰,定州刺史田超秀帅众三千降魏。
戊子,魏大赦。
己丑,魏清河王怿进位太傅,领太尉,广平王情为太保,领司徒,任城王澄为司空。庚寅,魏以车骑大将军于忠为尚书令,特进崔光为车骑大将军,并加仪同三司。魏江阳王继,熙之曾孙也,先为青州刺史,坐以良人为婢夺爵。继子叉娶胡太后妹,壬辰,诏复继本封,以叉为通直散骑侍郎,叉妻为新平郡君,仍拜女侍中。
群臣奏请皇太后临朝称制,九月,乙未,灵太后始临朝听政,犹称令以行事,群臣上书称殿下。太后聪悟,颇好读书属文,射能中针孔,政事皆手笔自决。加胡国珍侍中,封安定公。
自郭祚等死,诏令生杀皆出于忠,王公畏之,重足胁息。太后既亲政,乃解忠侍中、领军、崇训卫尉,止为仪同三司、尚书令。后旬馀,太后引门下侍官于崇训宫,问曰:“忠在端揆,声望何如?”咸曰:“不称阙任。”乃出忠为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以司空澄领尚书令。澄奏:“安定公宜出入禁中,参咨大务。”诏从之。
甲寅,魏元遥破大乘贼,擒法庆并渠帅百馀人,传首洛阳。
左游击将军赵祖悦袭魏西硖石,据之以逼寿阳;更筑外城,徙缘淮之民以实城内。将军田道龙等散攻诸戍,魏扬州刺史李崇分遣诸将拒之。癸亥,魏遣假镇南将军崔亮攻西硖石,又遣镇东将军萧宝寅决淮堰。
冬,十月,乙酉,魏以胡国珍为中书监、仪同三司,侍中如故。
甲午,弘化太守杜桂举郡降魏。
初,魏于忠用事,自言世宗许其优转;太傅雍等皆不敢违,加忠车骑大将军。忠又自谓新故之际有定社稷之功,讽百僚令加己赏;雍等议封忠常山郡公。忠又难于独受,乃讽朝廷,同在门下者皆加封邑。雍等不得已复封崔光为博平县公,而尚书元昭等上诉不已。太后敕公卿再议,太傅怿等上言:“先帝升遐,奉迎乘舆,侍卫省闼,乃臣子常职,不容以此为功。臣等前议授忠茅土,正以畏其威权,苟免暴戾故也。若以功过相除,悉不应赏,请皆追夺。”崔光亦奉送章绶茅土。表十馀上,太后从之。
高阳王雍上表自劾,称“臣初入柏堂,见诏旨之行一由门下,臣出君行,深知不可而不能禁;于忠专权,生杀自恣,而臣不能违。忠规欲杀臣,赖在事执拒;臣欲出忠于外,在心未行,返为忠废。忝官尸禄,孤负恩私,请返私门,伏听司败。”太后以忠有保护之功,不问其罪。十二月,辛丑,以雍为太师,领司州牧,寻复录尚书事,与太傅怿、太保怀、侍中胡国珍入居门下,同厘庶政。
己酉,魏崔亮至硖石,赵祖悦逆战而败,闭城自守;亮进围之。
乙卯,魏主及太后谒景陵。
是冬,寒甚,淮、泗尽冻,浮山堰士卒死者什七八。魏益州刺史傅竖眼,性清素,民、獠怀之。龙骧将军元法僧代竖眼为益州刺史,素无治干,加以贪残,王、贾诸姓,本州士族,法僧皆召为兵。葭萌民任令宗因众心之患魏也,杀魏晋寿太守,以城来降,民、獠多应之;益州刺史鄱阳王恢遣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将兵三万迎之。法僧,熙之曾孙也。
魏岐州剌史赵王谧,干之子也,为政暴虐。一旦,闭城门大索,执人而掠之,楚毒备至,又无故斩六人,阖城凶惧;众遂大呼,屯门,谧登楼毁梯以自固。胡太后遣游击将军王靖驰驲谕城人,城人开门谢罪,奉送管龠,乃罢谧剌史。谧妃,太后从女也。至洛,除大司农卿。
太后以魏主尚幼,未能亲祭,欲代行祭事;礼官博议,以为不可。太后以问侍中崔光,光引汉和熹邓太后祭宗庙故事,太后大悦,遂摄行祭事。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五年(丙申,公元五一六年)
春,正月,戊辰朔,魏大赦,改元熙平。
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意,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
魏中尉元匡奏弹于忠:“幸国大灾,专擅朝命,裴、郭受冤,宰辅黜辱。又自矫旨为仪同三司、尚书令,领崇训卫尉,原其此意,欲以无上自处。既事在恩后,宜加显戮,请遣御史一人就州行决。自去岁世宗晏驾以后,皇太后未亲览以前,诸不由阶级,或发门下诏书,或由中书宣敕,擅相拜授者,已经恩宥,正可免罪,并宜追夺。”太后令曰:“忠已蒙特原,无宜追罪;馀如奏。”匡又弹侍中侯刚掠杀羽林。刚本以善烹调为尝食典御,凡三十年,以有德于太后,颇专恣用事,王公皆畏附之。廷尉处刚大辟。太后曰:“刚因公事掠人,邂逅致死,于律不坐。”少卿陈郡袁翻曰:“‘邂逅’,谓情状已露,隐避不引,考讯以理者也。今此羽林,问则具首,刚口唱打杀,挝筑非理,安得谓之‘邂逅’!”太后乃削刚户三百,解尝食典御。
三月,戊戌朔,日有食之。
魏论西硖石之功。辛未,以李崇为骠骑将军,加仪同三司,李平为尚书右仆射,崔亮进号镇北将军。亮与平争功于禁中,太后以亮为殿中尚书。
魏萧宝寅在淮堰,上为手书诱之,使袭彭城,许送其国庙及室家诸比还北;宝寅表上其书于魏朝。
夏,四月,淮堰成,长九里,下广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树以杞柳,军垒列居其上。
或谓康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若凿湫东注,则游波宽缓,堰得不坏。”绚乃开湫东注。又纵反间于魏曰:“梁人所惧开湫,不畏野战。”萧宝寅信之,凿山深五丈,开湫北注,水日夜分流犹不减,魏军竟罢归。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李崇作浮桥于硖石戍间,又筑魏昌城于八公山东南,以备寿阳城坏。居民散就冈垄,其水清澈,俯视庐舍冢墓,了然在下。
初,堰起于徐州境内,刺史张豹子宣言,谓己必掌其事;既而康绚以他官来监作,豹子甚惭。俄而敕豹子受绚节度,豹子遂谮绚与魏交通,上虽不纳,犹以事毕征绚还。
魏胡太后追思于忠之功,曰:“岂宜以一谬弃其馀勋!”复封忠为灵寿县公,亦封崔光为平恩县侯。
魏元法僧遣其子景隆将兵拒张齐,齐与战于葭萌,大破之,屠十馀者,遂围武兴。法僧婴城自守,境内皆叛,法僧遣使间道告急于魏。魏驿召镇南军司傅竖眼于淮南,以为益州刺史、西征都督,将步骑三千以赴之。竖眼入境,转战三日,行二百馀里,九遇皆捷。五月,竖眼击杀梁州刺史任太洪。民、獠闻竖眼至,皆喜,迎拜于路者相继。张齐退保白水,竖眼入州,白水以东民皆安业。
魏梓潼太守苟金龙领关城戍主,梁兵至,金龙疾病,不堪部分,其妻刘氏帅厉城民,乘城拒战,百有馀日,士卒死伤过半。戍副高景谋叛,刘氏斩景及其党与数千人,自馀将士,分衣减食,劳逸必同,莫不畏而怀之。井在城外,为梁兵所据。会天大雨,刘氏命出公私布绢及衣服悬之,绞而取水,城中所有杂物悉储之。竖眼至,梁兵乃退,魏人封其子为平昌县子。(第148章)

全文及注解:
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zztjml.htm

1.“日累月积”。 《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五年》:“先帝于大臣好为形迹,小过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积,以致祸败。”“日累月积”形容长时间的积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
2.“桃李满天下”。 《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桃李满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3.“颐指气使”。 《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颐指气使”意思是指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傲慢神气。
4.“举止自若”。 《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举止自若”象原来的样子。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
5.“口蜜腹剑”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口蜜腹剑”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司马光

司马光(公元○九—— ○八六)北宋杰史家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世称涑水先自幼嗜尤喜《左氏春秋》;及识更渊博仁宗(赵祯○二三--○六三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三八—— ○四○)初进士英宗(赵曙○六四—— ○六七)继位前任谏议夫神宗(赵顼○六八—— ○八五)熙宁(○六八—— ○七七)初拜翰林士(唐始设官相于皇帝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权位低)、御史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专司弹劾任)政治保守派顽固反王安石变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官)退居洛阳十五专门事《资治通鉴》编撰哲宗(赵煦○八六—— ○○)继位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左右即副宰相)任立即废除新数月卒追赠太师温公谥(shì)文著作收《司马文公集》

司马光治勤苦部精力都奉敕(chì)编撰《资治通鉴》(共费十九自英宗冶平三公元○六六至神宗元丰七公元○八四)《进资治通鉴表》说:力足继夜精力尽于书

《资治通鉴》我部编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起战初期韩、赵、魏三家晋(公元前四○三)迄五代(梁、唐、晋、汉、周)末赵匡胤(yìn)(宋太祖)灭周前(公元959)凡千三百六十二作者千三百六十二史实依代先月经史实纬顺序记写;于重历史事件前与各面关连都交代清清楚楚使读者史实发展能够目

《资治通鉴》取材极广泛除历代纪传体断代史(所谓史)外采用量杂史、文集、笔记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简、取精用宏先由代通儒(博洽闻者即今史家)(司马光助手)刘攽(fēn)、刘恕、范祖禹等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所全书读手笔少自相矛盾处文字简洁流畅富文色彩

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另外由司马光编写《通鉴考异》卅卷、《通鉴目录》卅卷备参考检阅;由刘恕另写《通鉴外纪》记述庖羲至周历史

《通鉴》编写我提供部非价值历史资料继《史记》我历史巨著;其编写目言题名:鉴于往事资治道使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经验教训所着重于政治、军事缺少社经济变记载

作者说统观念强些臣光曰(见《通鉴》史评)体现充主张制永远变曾说:先王变;认象周威烈王命晋夫魏斯等诸侯弃先王礼废祖宗同思想尤其统治者政治做历史发展决定素些观点要贯串于《通鉴》我阅读能加注意
卷001 【周纪】起著雍摄提格尽玄?困敦凡三十五
卷002 【周纪二】起昭阳赤奋若尽章困敦凡四十八
卷003 【周纪三】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渊献凡二十三
卷004 【周纪四】起阏逢困敦尽著雍困敦凡二十五
卷005 【周纪五】起屠维赤奋若尽旃蒙荒落凡十七
卷006 【秦纪】起柔兆敦牂尽昭阳作噩凡二十八
卷007 【秦纪二】起阏逢阉茂尽玄?执徐凡十九
卷008 【秦纪三】起昭阳荒落尽阏逢敦牂凡二
卷009 【汉纪】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涒滩凡二
卷010 【汉纪二】起强圉作噩尽著雍阉茂凡二
卷011 【汉纪三】起屠维渊献尽重光赤奋若凡三
卷012 【汉纪四】起玄?摄提格尽昭阳赤奋若凡十二
卷013 【汉纪五】起阏逢摄提格尽昭阳渊献凡十
卷014 【汉纪六】起阏逢困敦尽重光协洽凡八
卷015 【汉纪七】起玄?涒滩尽柔兆阉茂凡十五
卷016 【汉纪八】起强圉渊献尽章困敦凡十四
卷017 【汉纪九】起重光赤奋若尽强圉协洽凡七
卷018 【汉纪十】起著雍滩尽柔兆执徐凡九
卷019 【汉纪十】起强圉荒落尽玄?阉茂凡六
卷020 【汉纪十二】起昭阳渊献尽重光协洽凡九
卷021 【汉纪十三】起玄?涒滩尽玄?敦牂凡十
卷022 【汉纪十四】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敦牂凡十二
卷023 【汉纪十五】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敦牂凡十二
卷024 【汉纪十六】起强圉协洽尽昭阳赤奋若凡七
卷025 【汉纪十七】起阏逢摄提格尽屠维协洽凡六
卷026 【汉纪十八】起章涒滩尽玄?阉茂凡三
卷027 【汉纪十九】起昭阳太渊献尽玄?涒滩凡十
卷028 【汉纪二十】起昭阳作噩尽屠维单阏凡七
卷029 【汉纪二十】起章执徐尽著雍困敦凡九
卷030 【汉纪二十二】起屠维赤奋若尽著雍阉茂凡十
卷031 【汉纪二十三】起屠维渊献尽强圉协洽凡九
卷032 【汉纪二十四】起著雍涒滩尽昭阳赤奋若凡六
卷033 【汉纪二十五】起阏逢摄提格尽旃蒙单阏凡二
卷034 【汉纪二十六】起柔兆执徐尽著雍敦牂凡三
卷035 【汉纪二十七】起屠维协洽尽玄?阉茂凡四
卷036 【汉纪二十八】起昭阳渊献尽著雍执徐凡六
卷037 【汉纪二十九】起屠维荒落尽阏逢阉茂凡六
卷038 【汉纪三十】起旃蒙渊献尽玄?敦牂凡八
卷039 【汉纪三十】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涒滩凡二
卷040 【汉纪三十二】起旃蒙作噩尽柔兆阉茂凡二
卷041 【汉纪三十三】起强圉渊献尽屠维赤奋若凡三
卷042 【汉纪三十四】起章摄提格尽旃蒙协洽凡六
卷043 【汉纪三十五】起柔兆涒滩尽柔兆敦牂凡十
卷044 【汉纪三十六】起强圉协洽尽章涒滩凡十四
卷045 【汉纪三十七】起重光作噩尽旃蒙渊献凡十五
卷046 【汉纪三十八】起柔兆困敦尽阏逢涒滩凡九
卷047 【汉纪三十九】起旃蒙作噩尽重光单阏凡七
卷048 【汉纪四十】起玄?执徐尽旃蒙荒落凡十四
卷049 【汉纪四十】起柔兆敦牂尽旃蒙单阏凡十
卷050 【汉纪四十二】起柔兆执徐尽阏逢困敦凡九
卷051 【汉纪四十三】起旃蒙赤奋若尽昭阳作噩凡九
卷052 【汉纪四十四】起阏逢阉茂尽旃蒙作噩凡十二
卷053 【汉纪四十五】起柔兆阉茂尽柔兆涒滩凡十
卷054 【汉纪四十六】起强圉作噩尽昭阳单阏凡七
卷055 【汉纪四十七】起阏逢执徐尽柔兆敦牂凡三
卷056 【汉纪四十八】起强圉协洽尽重光渊献凡五
卷057 【汉纪四十九】起玄?困敦尽章涒滩凡九
卷058 【汉纪五十】起重光作噩尽强圉单阏凡七
卷059 【汉纪五十】起著雍执徐尽章敦牂凡三
卷060 【汉纪五十二】起重光协洽尽昭阳作噩凡三
卷061 【汉纪五十三】起瘀逢阉茂尽旃蒙渊献凡二
卷062 【汉纪五十四】起柔兆困敦尽著雍摄提格凡三
卷063 【汉纪五十五】起暑维单阏尽章执徐凡二
卷064 【汉纪五十六】起重光荒落尽旃蒙作噩凡五
卷065 【汉纪五十七】起柔兆阉茂尽著雍困敦凡三
卷066 【汉纪五十八】起屠维赤奋若尽昭阳荒落凡五
卷067 【汉纪五十九】起阏逢敦牂尽柔兆涒滩凡三
卷068 【汉纪六十】起强围作噩尽屠维渊献凡三
卷069 【魏纪】起章困敦尽玄?摄提格凡三
卷070 【魏纪二】起昭阳单阏尽强图协洽凡五
卷071 【魏纪三】起著雍涒滩尽章阉茂凡三
卷072 【魏纪四】起重光渊献尽阏逢摄提格凡四
卷073 【魏纪五】起旃蒙单阏尽强圉荒落凡三
卷074 【魏纪六】起著雍敦牂尽旃蒙赤奋若凡八
卷075 【魏纪七】起柔兆摄提格尽玄?涒滩凡七
卷076 【魏纪八】起昭阳作噩尽旃蒙渊献凡三
卷077 【魏纪九】起柔兆困敦尽重光荒落凡六
卷078 【魏纪十】起玄?敦牂尽瘀逢涒滩凡三
卷079 【晋纪】起旃蒙作噩尽玄?执徐凡八
卷080 【晋纪二】起昭阳荒落尽屠维渊献凡七
卷081 【晋纪三】起章困敦尽著雍涒滩凡九
卷082 【晋纪四】起屠维作噩尽著雍郭牂凡十
卷083 【晋纪五】起屠维协洽尽目章涒滩凡二
卷084 【晋纪六】起重光作噩尽玄?阉茂凡二
卷085 【晋纪七】起昭阳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
卷086 【晋纪八】起旃蒙赤奋若尽著雍执徐凡四
卷087 【晋纪九】起屠维荒落尽重光协洽凡三
卷088 【晋纪十】起玄?涒滩尽昭阳作噩凡二
卷089 【晋纪十】起阏逢阉茂尽柔兆困敦凡三
卷090 【晋纪十二】起强圉赤奋若尽著雍摄提格凡二
卷091 【晋纪十三】起屠维单阏尽重光荒落凡三
卷092 【晋纪十四】起玄?敦牂尽昭阳协洽凡二
卷093 【晋纪十五】起阏逢涒 ∷滩尽强圉渊献凡四
卷094 【晋纪十六】起著雍困敦尽重光单阏凡四
卷095 【晋纪十七】起玄?执徐尽强圉作噩凡六
卷096 【晋纪十八】起著雍淹茂尽重光赤奋若凡四
卷097 【晋纪十九】起玄?摄提格尽强圉协洽凡六
卷098 【晋纪二十】起著雍涒滩尽章淹茂凡三
卷099 【晋纪二十】起重光渊献尽阏逢摄提格凡四
卷100 【晋纪二十二】起旃蒙单阏尽屠维协洽凡五
卷101 【晋纪二十三】起章涒滩尽著雍执徐凡九
卷102 【晋纪二十四】起屠维荒落尽章敦牂凡二
卷103 【晋纪二十五】起重光协洽尽旃蒙渊献凡五
卷104 【晋纪二十六】起柔兆困敦尽玄?敦牂凡七
卷105 【晋纪二十七】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涒滩凡二
卷106 【晋纪二十八】起旃蒙作噩尽柔兆阉茂凡二
卷107 【晋纪二十九】起强圉渊献尽重光单阏凡五
卷108 【晋纪三十】起玄?执徐尽柔兆涒滩凡五
卷109 【晋纪三十】强圉作噩
卷110 【晋纪三十二】著雍阉茂
卷111 【晋纪三十三】起屠维渊献尽章困敦凡二
卷112 【晋纪三十四】起重光赤奋若尽玄?摄提格凡二
卷113 【晋纪三十五】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二
卷114 【晋纪三十六】起旃蒙荒落尽著雍涒滩凡四
卷115 【晋纪三十七】起屠维作噩尽章阄茂凡二
卷116 【晋纪三十八】起重光渊献尽阏逢摄提格凡四
卷117 【晋纪三十九】起旃蒙单阏尽柔兆执徐凡二
卷118 【晋纪四十】起强圉荒落尽屠维协洽凡三
卷119 【宋纪】起章涒滩尽昭阳渊献凡四
卷120 【宋纪二】起阏逢困敦尽强圉单阏凡四
卷121 【宋纪三】起著雍执徐尽章敦牂凡三
卷122 【宋纪四】起重光协洽尽旃蒙渊献凡五
卷123 【宋纪五】起柔兆困敦尽重光荒落凡六
卷124 【宋纪六】起玄?敦牂尽柔兆阉茂凡五
卷125 【宋纪七】起强圉渊献尽章摄提格凡四
卷126 【宋纪八】起重光单阏尽玄?执徐凡二
卷127 【宋纪九】昭阳荒落
卷128 【宋纪十】起阏逢敦牂尽著雍阉茂凡五
卷129 【宋纪十】起屠维渊献尽阏逢执徐凡六
卷130 【宋纪十二】旃蒙荒落
卷131 【宋纪十三】柔兆敦牂
卷132 【宋纪十四】起强圉协洽尽章阉茂凡四
卷133 【宋纪十五】起重光渊献尽旃蒙单阏凡五
卷134 【宋纪十六】起柔兆执徐尽著雍敦牂凡三
卷135 【齐纪】起屠维协洽尽昭阳渊献凡五
卷136 【齐纪二】起阏逢困敦尽屠维荒落凡六
卷137 【齐纪三】起章敦牂尽玄?涒滩凡三
卷138 【齐纪四】昭阳作噩
卷139 【齐纪五】阏逢阉茂
卷140 【齐纪六】起旃蒙渊献尽柔兆困敦凡二
卷141 【齐纪七】起强圉赤奋若尽著雍摄提格凡二
卷142 【齐纪八】屠维单阏
卷143 【齐纪九】章执徐
卷144 【齐纪十】重光荒落
卷145 【梁纪】起玄?敦牂尽阏逢涒滩凡三
卷146 【梁纪二】起旃蒙作噩尽强圉渊献凡三
卷147 【梁纪三】起著雍困敦尽阏逢敦牂凡七
卷148 【梁纪四】起旃蒙协洽尽著雍阉茂凡四
卷149 【梁纪五】起屠维渊献尽昭阳单阏凡五
卷150 【梁纪六】起阏逢执徐尽旃蒙荒落凡二
卷151 【梁纪七】赵柔兆敦牂尽强圉协洽凡二
卷152 【梁纪八】著雍涒滩(戎申)
卷153 【梁纪九】屠维作噩
卷154 【梁纪十】章阉茂
卷155 【梁纪十】起重光渊献尽玄?困敦凡二
卷156 【梁纪十二】起昭阳赤奋若尽阏逢摄提格凡二
卷157 【梁纪十三】起旃蒙单阏尽强圉荒落凡三
卷158 【梁纪十四】起著雍敦牂尽阏逢困敦凡七
卷159 【梁纪十五】起旃蒙赤奋若尽柔兆摄提格凡二
卷160 【梁纪十六】强圉单阏
卷161 【梁纪十七】著雍执徐
卷162 【梁纪十八】屠维荒落
卷163 【梁纪十九】章敦牂
卷164 【梁纪二十】起重光协洽尽玄?涒滩凡二
卷165 【梁纪二十】起昭阳作噩尽阏逢阉茂凡二
卷166 【梁纪二十二】起旃蒙渊献尽柔兆困敦凡二
卷167 【陈纪】起强圉赤奋若尽屠维单阏凡三
卷168 【陈纪二】起章执徐尽玄?敦牂凡三
卷169 【陈纪三】起昭阳协洽尽柔兆阉茂凡四
卷170 【陈纪四】起强围渊献尽重光单阏凡五
卷171 【陈纪五】起玄?执徐尽阏逢敦凡三
卷172 【陈纪六】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涒滩凡二
卷173 【陈纪七】起强圉作噩尽屠维渊献凡三
卷174 【陈纪八】章困敦
卷175 【陈纪九】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单阏凡三
卷176 【陈纪十】起阏逢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
卷177 【隋纪】起屠维作噩尽重光渊献凡三
卷178 【隋纪二】起玄?困敦尽屠维协洽凡八
卷179 【隋纪三】起章滩尽昭阳渊献凡四
卷180 【隋纪四】起阏逢困敦尽强圉单阏凡四
卷181 【隋纪五】起著雍执徐尽玄?涒滩凡五
卷182 【隋纪六】起昭阳作噩尽旃蒙渊献凡三
卷183 【隋纪七】起柔兆困敦尽强圉赤备若五月凡奇
卷184 【隋纪八】起强阏赤奋若六月满
卷185 【唐纪】起著雍摄提格月尽七月满
卷186 【唐纪二】起著雍摄提格八月尽十二月满
卷187 【唐纪三】起屠维单阏月尽十月满
卷188 【唐纪四】起屠维单阏十月尽重光荒落二月凡奇
卷189 【唐纪五】起重光荒落三月尽十二月满
卷190 【唐纪六】起玄?敦牂尽阏逢涒滩五月凡二奇
卷191 【唐纪七】起阏逢涒滩六月尽柔兆阉茂八月凡二奇
卷192 【唐纪八】起柔兆阉茂九月尽著雍困敦七月凡二
卷193 【唐纪九】起著雍困敦九月尽重光单阏凡三奇
卷194 【唐纪十】起玄?执徐尽强圉作噩四月凡五奇
卷195 【唐纪十】起强圉作噩五月尽章困敦凡三奇
卷196 【唐纪十二】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单阏三月凡二奇
卷197 【唐纪十三】趣昭阳单阏四月尽旃蒙荒落五月凡二奇
卷198 【唐纪十四】起旃蒙荒落六月尽著雍涒滩三月凡二奇
卷199 【唐纪十五】起著雍涒滩四月尽阏蒙单阏九月凡七奇
卷200 【唐纪十六】起旃蒙单瘀十月尽玄斀阉茂七月凡六奇
卷201 【唐纪十七】起玄斀阉茂八月尽章困敦凡八奇
卷202 【唐纪十八】起重光协洽尽重光荒落凡十
卷203 【唐纪十九】起玄?敦牂尽柔兆阉茂凡五
卷204 【唐纪二十】起强圉渊献尽重光单阏凡五
卷205 【唐纪二十】起玄?执徐尽柔兆涒滩凡五
卷206 【唐纪二十二】起强圉作噩尽章困敦六月凡三奇
卷207 【唐纪二十三】起章困敦七月尽旃蒙荒落月凡四奇
卷208 【唐纪二十四】起旃蒙荒落二月尽强圉协洽凡二奇
卷209 【唐纪二十五】起著雍涒滩尽章阉茂七月凡二奇
卷210 【唐纪二十六】起章阉茂八月尽昭阳赤奋若凡三奇
卷211 【唐纪二十七】起阏逢摄提格尽强圉荒落凡四
卷212 【唐纪二十八】起著雍敦牂尽旃蒙赤奋若凡八
卷213 【唐纪二十九】起柔兆摄提格尽昭阳作噩凡八
卷214 【唐纪三十】起阏逢阉茂尽重光荒落凡八
卷215 【唐纪三十】起玄?敦牂尽强圉渊献十月凡五奇
卷216 【唐纪三十二】起强圉渊献十二月尽昭阳荒落凡六奇
卷217 【唐纪三十三】起阏逢敦牂尽柔兆涒滩四月凡二奇
卷218 【唐纪三十四】起柔兆涒滩五月至九月满
卷219 【唐纪三十五】起柔兆涒滩十月尽强圉作噩闰月满
卷220 【唐纪三十六】起强围作噩九月尽著雍阉茂凡奇
卷221 【唐纪三十七】起屠维渊献尽章困敦凡二
卷222 【唐纪三十八】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单阏六月凡二
卷223 【唐纪三十九】起昭阳单瘀七月尽旃蒙荒落十月凡二奇
卷224 【唐纪四十】起旃蒙荒落闰月尽昭阳赤奋若凡八奇
卷225 【唐纪四十】起阏逢摄提格尽屠维协洽七月凡五奇
卷226 【唐纪四十二】起屠维协洽八月尽重光作噩五月凡奇
卷227 【唐纪四十三】起重光作噩六月尽玄?阉茂凡奇
卷228 【唐纪四十四】起昭阳渊献月尽十月满
卷229 【唐纪四十五】起昭阳渊献十月尽阏逢困敦月
卷230 【唐纪四十六】起阏逢困敦二月尽四月满
卷231 【唐纪四十七】起阏逢困敦五月尽旃蒙赤奋若七月凡
卷232 【唐纪四十八】起旃蒙赤奋若八月尽强圉单阏七月凡
卷233 【唐纪四十九】起强圉阏八月尽重光协洽凡四奇
卷234 【唐纪五十】起玄?涒滩尽阏逢阉茂五月凡二奇
卷235 【唐纪五十】起阏逢阉茂六月尽章执徐凡六奇
卷236 【唐纪五十二】起重光荒落尽旃蒙作噩凡五
卷237 【唐纪五十三】起柔兆阉茂尽屠维赤奋若六月凡三奇
卷238 【唐纪五四】起屠维赤奋若七月尽玄?执徐九月凡三奇
卷239 【唐纪五十五】起玄?执徐十月尽柔兆涒滩凡四奇
卷240 【唐纪五十六】起强圉作噩尽屠维渊献月凡二奇
卷241 【唐纪五十七】起屠维渊献二月尽重光赤奋若六月
卷242 【唐纪五十八】起重光赤奋若七月尽玄?摄提格凡奇
卷243 【唐纪五十九】起昭阳单阏尽著雍涒滩凡六
卷244 【唐纪六十】起屠维作噩尽昭阳赤奋若凡五
卷245 【唐纪六十】起阏逢摄提格尽强圉荒落凡四
卷246 【唐纪六十二】起著雍敦牂尽玄默阉茂凡五
卷247 【唐纪六十三】起昭阳渊献尽阏逢困敦七月凡奇
卷248 【唐纪六十四】起阏逢困敦闰月尽屠维荒落凡五奇
卷249 【唐纪六十五】起章敦牂尽屠维单阏凡十
卷250 【唐纪六十六】起章执徐尽强圉渊献凡八
卷251 【唐纪六十七】起著雍困敦尽屠维赤奋若凡二
卷252 【唐纪六十八】起章摄提格尽柔兆涒滩凡七
卷253 【唐纪六十九】起强圉作噩尽章困敦十月凡三奇
卷254 【唐纪七十】起章困敦十月尽玄?摄提格四月凡奇
卷255 【唐纪七十】起玄?摄提格五月尽阏逢执徐五月凡二奇
卷256 【唐纪七十二】起阏逢执徐六月尽强圉协洽三月凡二奇
卷257 【唐纪七十三】起强圉协洽四月尽著雍涒滩凡奇
卷258 【唐纪七十四】起屠维作噩尽重光渊献凡三
卷259 【唐纪七十五】起玄?困敦尽阏逢摄提格凡三
卷260 【唐纪七十六】起旃蒙单阏尽柔兆执徐凡二
卷261 【唐纪七十七】起强圉荒落尽屠维协洽凡三
卷262 【唐纪七十八】起章涒滩尽重光作噩凡二
卷263 【唐纪七十九】起玄?阉茂尽昭阳渊献月凡奇
卷264 【唐纪八十】起昭阳渊献二月尽阏逢困敦闰月凡奇
卷265 【唐纪八十】起阏逢困敦五月尽柔兆摄提格凡二奇
卷266 【梁纪】起强圉单阏尽著雍执徐七月凡奇
卷267 【梁纪二】起著雍执徐八月尽重光协洽二月凡二奇
卷268 【梁纪三】起重光协洽三月尽昭阳作噩十月凡二
卷269 【梁纪四】起昭阳作噩十二月尽强圉赤奋若六月凡三
卷270 【梁纪五】起强圉赤奋若七月尽屠维单阏九月凡二
卷271 【梁纪六】起屠维单阏十月尽玄?敦牂凡三奇
卷272 【唐纪】昭阳协洽
卷273 【唐纪二】起阏逢涒滩尽旃蒙作噩十月凡奇
卷274 【唐纪三】起旃蒙作噩十月尽柔兆阉茂三月满
卷275 【唐纪四】起柔兆阉茂四月尽强圉渊献六月凡奇
卷276 【唐纪五】起强圉渊献七月尽屠维赤奋若凡二
卷277 【唐纪六】起章摄提格尽玄?执徐六月凡二奇
卷278 【唐纪七】起玄?执徐七月尽阏逢敦牂闰月凡奇
卷279 【唐纪八】起阏逢敦牂二月尽旃蒙协洽凡奇
卷280 【晋纪】柔兆涒滩
卷281 【晋纪二】起强圉作噩尽著雍阉茂凡二
卷282 【晋纪三】起屠维渊献尽重光赤奋若凡三
卷283 【晋纪四】起玄默摄提格尽阏逢执徐月凡二奇
卷284 【晋纪五】起阏逢执徐二月尽旃蒙荒落七月凡
卷285 【晋纪六】起旃蒙荒落八月尽柔兆敦牂凡
卷286 【汉纪】起强圉协洽月尽四月满
卷287 【汉纪二】起强圉协洽五月尽著雍涒滩二月满
卷288 【汉纪三】起著雍涒 ∷滩三月尽屠维作噩凡
卷289 【汉纪四】章阉茂
卷290 【周纪】起重光渊献尽玄?困敦八月凡奇
卷291 【周纪二】起玄?困敦九月尽阏逢摄提格四月凡奇
卷292 【周纪三】起阏逢摄提格五月尽柔兆执徐二月凡奇
卷293 【周纪四】起柔兆执徐三月尽强圉荒落凡奇
卷294 【周纪五】起著雍敦牂尽屠维协洽凡二

那是司马光写给做皇帝,做大官那种人看,除此以外的人不宜看,看了弄不好可能会生野心。

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


《资治通鉴》的称誉,除了巜》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以与其媲美_百 ...
《资治通鉴》我部编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起战初期韩、赵、魏三家晋(公元前四○三)迄五代(梁、唐、晋、汉、周)末赵匡胤(yìn)(宋太祖)灭周前(公元959)凡千三百六十二作者千三百六十二史实依代先月经史实纬顺序记写;于重历史事件前与各面关连都交代清清楚楚使读者史实发展能够目 《资治通鉴》取材极广...

历史上如何评价《资治通鉴》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是北宋著...

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目 录 第一卷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烈王七年(前403年前369年)第二卷 周纪二 显王元年至...

《资治通鉴》的影响和评价
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2020年4月,《资治通鉴》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历史...

请介绍一下《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德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目的...

谁知道《资治通鉴》的简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是一本怎样的书?
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

霸州市17782374795: 资治通鉴的常识
终岚女金: 《资治通鉴》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宋神宗亲自作了一篇序...

霸州市17782374795: 《资治通鉴》成书于 -
终岚女金:[选项] A. 西汉 B. 东汉 C. 北宋 D. 南宋 请问是哪一个?

霸州市17782374795: 资治通鉴历史价值
终岚女金: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霸州市17782374795: 资治通鉴成书于哪个朝代
终岚女金: 成书于北宋,《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

霸州市17782374795: 这是本什么样的书?? -
终岚女金: 《资治通鉴》主编是司马光.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

霸州市17782374795: 司马光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叫什么?
终岚女金: 司马光主持编了们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

霸州市17782374795: 资治通鉴成书于哪个朝代 -
终岚女金: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

霸州市17782374795: 资治通鉴记载了哪几个朝代的事? -
终岚女金: 战国,秦朝,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后周!从战国三家分晋一直写到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共1362年的历史!

霸州市17782374795: 什么说《资治通鉴》是与《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 -
终岚女金: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