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为什么常有“通假字”?究竟是什么缘故?

作者&投稿:曹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难”),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

先生的《通假字例释》。

一、文字有个演化的过程。最简单大家都知道的就是繁体到简体的演化。古人的字比现在写的要复杂,所以简化过程中,就出现了个别字和古文不一样。于是就~~通假了
二、我们都知道古代写作的东西要流转,最早需要抄写!后来才有了印刷,印刷产生的前期,抄写的过程中有可能抄错了,因此~~
三、古代的文人也分学识高低的。可能就有人写了白字,但被记录并流传到今天,于是~~~
四、有的是作者特意写成白字的,用这个白字来表达特殊的意思(现在也有这个现象),如:背诵--倍诵,这里的倍,有多次的意思(个人见解,现代教学好像不采用)。所以~~~
五、古代有的字就是那个用法,但现代却不存在了,就好比古代的发音中有“入声”,现代却没有了,那么怎么办呢?只好~~~
六、不知道古人为什么用这个字,只好按上下文去理解这个字表达出来的意思。但对这个问题总要给个说法,只有~~~
呵呵,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因为“通假字”就是古人写错了的字,当时的人因为不知道自己写错了,或者是无法更改了,所以就只能让他流传下来。比如刻在石碑上面,或者是写在典籍上面已经无法更改了。

其实古人是经常写错字的,但是因为当时发现不了,或者是因为没有这个字,只能用其他相近的字来代替。我们为了读懂这篇文章或者字词,就只能尽量还原本字的含义和写法,慢慢的,“通假字”也就多了起来。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诗人都写错过字,比如林则徐写的西安的碑林的匾额上面有一个字就是错的,碑字少了一撇。很多人都猜测林则徐是故意写错的,因为当时的林则徐因为在朝廷上面的决策失误,所以被贬到了新疆伊犁做官,当时林则徐路过西安的时候就题了这个匾额,因为他为了抒发自己内心对朝廷的不满,所以就故意在匾额上面少写了一撇。

但是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卑字其实在古字里面确实是没有头上的一撇的。就是“甲”,其实当时的林则徐可能是想突出自己的文化,但是想不到被后人误解了。而且康熙也曾经写错过字,写“烹”“渔”这样的字时,不知道是因为疏忽还是什么原因,会少些了一点。要么下方只是写了三点,要么水字旁只写了两点,其实这些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通假字”的来源。但是有一些情况也是因为这个字的古体写法和我们熟知的不一样,但是为了和现在的字体一样,就只能否认古体字,让他们变成通假字,来让大家熟知这些字。

“通假字”这个情况非常的常见,我们只要知道他经常“通”的字,就可以理解他的含义了。



通假字其实他的意思就是通用的和能够相互交换的一个词语,有一些说法说通假字是因为古人写错字了,其实并不然,只是古代的文字是繁体字,繁衍至今有多重的意思。

其实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写作时候出现的错别字,但是因为迷信的原因,不能修改,因此通假字就出现了。

因为古人的书本都是手抄的,难免会有误差,所以后人订正之后,就形成了通假字。

很多时候他们故意彰显自己有文化,用那种已经淘汰的书法方式来进行书写。只是一种书法方式而已,并不是说错别字。


"囊萤"与"映雪"文言文中博学多通的通是什么意思
原文: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翻译:(晋代)车胤好学不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小时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夜晚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把夜晚当作白日的延续。结论:通,即精通,擅长的...

文言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的出现?
现代教学好像不采用)。所以~~~五、古代有的字就是那个用法,但现代却不存在了,就好比古代的发音中有“入声”,现代却没有了,那么怎么办呢?只好~~~六、不知道古人为什么用这个字,只好按上下文去理解这个字表达出来的意思。但对这个问题总要给个说法,只有~~~呵呵,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

古代文言文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通假字
1、原字不会写,就写了一个读音或字体接近的字。2、通假字和原字在当时有同一个意思。3、方言字。就是当地方言有个读音表示某种意思,但在通用字上找不到,于是找一个音接近的字。

古文中的 有通又 ,解释为什么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就这样解释,对的,如果一定要加点什么,那就根据古文中的具体字词来解释。望采纳!

急急急!文言文中,为什么在同一篇里,其中的通假字有的是 “A通 B...
有区别,通是指古代这两个字意思一样,都可以用,比如现在的唯和惟可以互换

文言文当中有很多的通假字,它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吗?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拉丁语系是表音文字。从根本上说,汉字虽说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假音表意的。这也是为什么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子往往...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怎么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

文言文常考字字义
(10)亡:(和“死亡”中的“亡”同音时)1.逃亡。2.出外,不在。3.失去,丢失。4.灭亡。5.死亡。(和“忘记”的“忘”同音时)6.通“忘”,忘记。(和“无”同音时)7.通“无”。没有。8.通“无”。不。(11)是:1.正确。与“非”相对。 (又:以为正确,认为正确)2.指示...

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者、之。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1、何:(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

绵竹市15732749039: 文言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的出现? -
用毛惠滋: 一、文字有个演化的过程.最简单大家都知道的就是繁体到简体的演化.古人的字比现在写的要复杂,所以简化过程中,就出现了个别字和古文不一样.于是就~~通假了 二、我们都知道古代写作的东西要流转,最早需要抄写!后来才有了印刷...

绵竹市15732749039: 为什么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的通假字? -
用毛惠滋: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绵竹市15732749039: 为什么在古文中会有通假字?? -
用毛惠滋: 通假字 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

绵竹市15732749039: 古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
用毛惠滋: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

绵竹市15732749039: 为什么文言文里有通假字 -
用毛惠滋:[答案] 应该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言方式有所改变,现代人为了能够用现代汉语解释,就说那个字是通假字,“通”是通用的意思,“假”是假设的意思,我想古人作者肯定不承认自己的是通假字,这个名称是后来设定的.还有一种可能...

绵竹市15732749039: 古代文言文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通假字? -
用毛惠滋: 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绵竹市15732749039: 为什么文言文里有通假字 -
用毛惠滋: 一、当时的文字不够表达而借用的 二、错别字,笔误

绵竹市15732749039: 为什么文言文里要用通假字?我正上初二,学了一些文言文,发现每篇都会有几个通假字,感觉很怪异,为什么要用通假字呢?多麻烦哪!例:我国地理学家... -
用毛惠滋:[答案] [编辑本段]通假字的成因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

绵竹市15732749039: 文言文为什么要用通假字? -
用毛惠滋: 古人和我们的文字用法不同 因为古代的字数有限,而且一词多意是很普遍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就产生了许多新的字,它们都各自己有自己的意思,一字多意的现象就少了,就像"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的"见"字就是这种情况.当然也有例外鲁迅的作品就有很多错别离但是由于自己在文坛的地位,他就有权利用错别字(当然也是无心)而我们就可以把他的错别字当做通假字

绵竹市15732749039: 请问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产生的? -
用毛惠滋:[答案] 文字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文现象.所谓通假,就是指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中学语文教材中,把一部分古今字也作为通假字来看待. 通假字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书写或传抄是笔误,或为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