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次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荡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全部概括(50到70字左右,回答好有分)~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按当时红军的官方声明是北上抗日。
陂圩,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指战员们高唱着胜利反攻的新歌,歌词是:
“战
士们高举着鲜红的旗帜奋勇向前进,
配合那全国红军实行总的反攻,
创造新的革
命根据地,大家要努力
!
”歌词鲜明地表达了红军突围长征的目的。埃德加·斯
诺在《西行漫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述:
“第五次战役仍没有定局。它没有能达到
消灭红军的‘有生力量’这个预期目标。红军在瑞金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决定
撤出,
把红军主力转移到一个新根据地去。

那么转移到哪里去呢
?
当时的计划是
从南线突破粤军封锁线,而后西进,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肖锋《长征日
记》十一月十二日记述红一师政治部主任谭政到红三团召开政工会议,
“说明了
部队到外线作战的意义和今后的任务,提出的口号是:赤化湘西南,与贺龙、肖
克部队
(
按:即红二、六军团
)
会合,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据晏道刚
《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
一文记述,
当中央红军突
围后,蒋介石在“南昌行营”有如下判断,认为红军不是战术机动,而是战略转
移;不是南下,而是西进。可能“从赣南经粤湘边入湘南,重建苏区。蒋认为赣
粤湘边区是政治上的薄弱点所造成的军事薄弱点,
且中央红军入湘后有与贺龙部
会合之利,应加重视。


从以上材料可见,红军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在内线作战遭到失败
而被迫转移,
目标是沿着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南,
会合红
二、六军团。以后遵义会议所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
议》指出,红军突围长征的意图在于“实行战略上的退却,以保持我们的主力红
军的有生力量,在广大无堡垒地区,寻求有利时机,转入反攻,粉碎‘围剿’

创造新苏区,
以保卫老苏区。

很显然,
中央红军长征是开始于被迫的战略退却,
而不是主动的战略进攻,目的在于保存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打破“围剿”


那么,
以被迫转移开始的红军长征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又有何联系呢
?
应当看
到,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国
工农红军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曾经发布了
《对日宣战
通电》
,宣布“对日战争”
。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七日,又发布了《为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
。但是由于蒋介石和国
民党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紧反革命军事“围剿”
,因
而红军对日作战无法实现;
相反,
由于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残酷的反复的
“围
剿”

“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也就不能不成为党和红军所面临着的最现实、
最突出的主要矛盾。所以在内线作战无法打破第五次“围剿”的情况下,红军作
战略转移,
在军事上的直接目的自然是保存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
转移到新的地
区,实行反攻,打破“围剿”


但是红军长征从一开始又是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央红军主力突围长征前,即一九三四年七月,为了摆脱第五次反“围剿”的
困境,
在政治上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影响和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
在军事上
威胁敌人后方,
打乱敌人部署,
为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
中共中央
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曾命令红七军团,
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
先行转移。

月十五日,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与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
《为中国工
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指出:
“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
为了要动员全部力量向
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不能不首先同进攻我们的百万的国民党匪军血战,
保持
已经脱离了帝国主义羁绊的自由的苏维埃领土”

“在同国民党匪军的优势兵力残
酷决斗的紧急关头,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不辞一切艰苦,以最大的决心,派
遣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
。红七军团随即进军福建,并北上和赣东北的红十军合

并,组成红十军团,由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北上抗日先遣队虽然失败了,但是
它用北上抗日的行动,影响了广大群众,推动了群众抗日运动的发展。

当主力红军退出中央根据地以后,
留守中央根据地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办事
处主任陈毅、
副主任梁柏台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七日发布了六言体布告,

《中
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布告
(
第一号
)

。这个布告一针见血地揭露国民党政府
“出卖满洲华北,
半个中国送尽。
高叫无力抗日,
屠杀革命人民。
不管中国灭亡,
围攻苏区红军。
”并庄严声明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实行反帝抗日,大
队已经先遣。野战红军出动,快要对日作战。
”这个文告毫不含糊地表明红军长
征要实现“对日作战”的原则立场。中央红军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域后,在所占领
的城镇和乡村,利用战斗的间隙,或召开群众大会,或散发传单,或书写标语,
广泛地宣传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反共卖国的罪行。
在长征
路上,诸如“民众全部武装起来对日作战”

“红军是民众抗日反帝的主力军”

“国民党卖国,
共产党抗日”

“红军转移是创造新苏区,
救国救民”

“恢复失地,
还我河山”
等等抗日救国的醒目标语比比皆是,
有的一直保留至今,
成为很好的
历史见证。由此可见,红军长征从一开始就高举着抗日反蒋、抗日救国的旗帜。
无疑,这对于鼓舞士气,争取群众,孤立和打击国民党反动派,都起了积极的政
治作用。

二、遵义会议前后最紧迫的问题是打破蒋敌的围追堵截,取得新的落脚点,
因而未能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问题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中央红军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
是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由出发时的八万多人减员到三万多人。
红军不仅大
量减员,而且极度疲劳,战斗力空前削弱。同时在通往湘西的必经道上,蒋介石
和湖南军阀何键又集结了十五个师的兵力,
构筑了层层碉堡,
严密封锁。
如果再
去湘西就无异于虎口投食,
只能招致全军覆没。
因而当时最紧迫、
最突出的问题
是如何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新的落脚点,以求得必要的休整。

为了保存红军有生力量,
寻求新的出路,
争取主动,
中央红军在占领了湘桂
边境的通道城以后,
采取了毛泽东的意见,
转兵图黔,
西进贵州。
十二月十八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
肯定了毛泽东进军贵州的正确主张,
否定
了去湘西的错误意见。
会议通过了
《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
议》

指出:
“鉴于目前所形成的情况,
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
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
”决议提出了建立以遵义为
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的任务。
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乌江边
上的猴场召开会议,
决定打过乌江去,
作出了
《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
方针的决定》
,提出红军渡过乌江后的行动方针是在川黔边广大地区转入反攻,
“主要的是和蒋介石主力部队
(
如薛岳的第二兵团或其他部队
)
作战,首先消灭他
的一部,来彻底粉碎五次‘围剿’
,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
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猴场会议后,红军强渡
乌江,
于一月七日晨解放黔北重镇遵义。
为红军进驻遵义城,
红军总政治部代主
任李富春签发了十二条口号和八项注意。
这十二条口号的中心内容是发动工农群
众“建立遵义的工农政权
!

“创造川贵边新苏区
!

“消灭卖国贼蒋介石的主力
!

等等,其基本精神与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的决议是一致的,表达了

红军当前所
面临的基本任务。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当时在王明博古的左倾主义领导下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共和国已经没有固守的可能,所以此时不跑更待何时,不过话说回来,在四面围追堵截下还能幸存不得不佩服老一代革命家的战略战术水平,真是佩服的没话说,那可是全面的劣势啊,堪称丝血反杀,大逆风翻盘的经典案例。

因为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造成的。

躲避蒋介石的追杀,另外是完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

第五次红军反围剿的失败


红星照耀中国中二万五千里长征指的是从哪里到哪里
二万五千里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出江西瑞金,结束于1936年10月红军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具体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
走过的路线如下图: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起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走了多久?
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线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历史沿革 1936年8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成立编辑委员会,将一部分长征回忆录编成《二万五千里》(也称《长征记》)一书。编者根据长征中的各种命令、日记和报纸,制作了《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的地点及里程一览表》(这也是目前所能查到唯一记载中央红军长征中经过的地点和里程的详表...

中央红军长征总共走了多长?
走了约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

万里长征红军走了多远?去了多少人?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毛泽东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那一年?
而这些牺牲的干部们,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更关键的长征途中他们一共经历了14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实打实的用脚走出来的!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

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起因
2、经过 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

红军为什么要走两万五千里长征?
因王明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江西根据地守不住了,中央红军被迫军事转移,本打算西走四川与四川红军会合,国民党为了斩草除根,电召西南各军阀围剿(早期的国民政府西南地区都是地方军阀割据),中央红军利用军阀山头主义,各自不和,于是游走在各军阀边界,湘江战役之后,军事反思,遵义会议后毛...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怎么算出来的
“二万五千里”最早由毛主席提出根据档案君目前所掌握的档案史料来看,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曾组织人员对红军长征里程进行过统计。毛主席根据这个统计,先是于1935年10月23日在吴起镇,接着于11月5日在甘泉县象鼻子湾发表讲话说:“我们从瑞金算起,总共走了367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

鲁甸县18660364828: 红军是怎样从江西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霍田易妥: 1933年9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集100万军队,200架 飞机,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疯狂进攻,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其 中投入“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就有50万...

鲁甸县18660364828: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指什么事件
霍田易妥: 长征(1934年10月--1935年10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其中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鲁甸县18660364828: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从何时开始的? -
霍田易妥: 顾中国近代史,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举行长征的红军部队共有4支: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

鲁甸县18660364828: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
霍田易妥: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不是谁提出来的

鲁甸县18660364828: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的
霍田易妥: 长征作为一个历史事件,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各支队伍开始“长征”的时间不同. 陕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