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美学学科的美的不同

作者&投稿:刘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美学家和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提得比较模糊。你所说的“中国美学家”和“西方美学家”究竟是指传统还是现当代?中国古代美学家几乎没有探讨过美的本质问题,这是西方美学家的专长。但是自康德以后,西方美学家就已经从本质论转向认识论了,核心问题不再是“美是什么”而是“如何认识美”。至于现当代中国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把马克思的观点延伸到美学领域,认为美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与西方主观美学(美在内心),关系美学(美在关系)形成了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见解。

  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
  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体“同形同构”“异质同构”的学说来解释审美本质的根源和由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却对人与对象在形式上的相互对应以及对象上的审美素质作纯生理上的解答,这显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在这一点上做的最好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观。马克思把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知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科学阐明美的本质奠定了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按照这个方法论,要揭示美的本质,必须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正确地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首先,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在于劳动,或者说是一种“人化的自然。美是人的主体性,事物的客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这其实也并不难理解:一块石头,一堆泥土本身并不美,但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制作,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塑像,就很美了。
  但是,我国的美学老人朱光潜先生,在八十岁以后总结其一生对美学研究的心得时说:“‘美是什么’的问题,不可能有公式化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各时代和各流派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结论。”这一点从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观念的变迁上,便可见一斑。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可以分为四个达的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19年。这是古典美学受到普遍怀疑、深入批判,趋向瓦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随着数千年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猛烈的批判,古典和谐的美的理想慢慢摘下了它往日金光闪闪的王冠,并由中国人逐步趋同的审美取向轰轰烈烈地加冕在崇高美学理想的头上。
  第二阶段:1920—1949年。这是20世纪中国崇高美学的前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审美中的悲与苦、血与火、牺牲与追求,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悲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沉浸在一种悲伤、悲怆、悲壮的情感巨澜中。它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和新的理论思考都离不开这个“悲”字。
  第三阶段:1950—1979年。这是崇高美学思想的后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艰苦斗争后的胜利,英勇献身中的伟大,这是审美追求凝结为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英雄形象。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为英雄期。在这个时期中,美和审美都洋溢着一种骄傲、乐观的基调
  第四阶段:1979—世纪末。这是崇高美学思想回落或螺旋上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更高层次的“和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这种远远不同于古典和谐的新的和谐观所蕴含的历史丰富性和民族互补性,使得审美追求多源化,多层次化了。它强调的不是局部的、外在形式的和谐,而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
  由此可见,我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存在或者说审美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不能单单满足于那个已得的,现在看来还较为科学的“美的本质”的界定。美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美的本质”绝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定义,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动态中把握它,完善它。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很多人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后和白雪公主都是美丽的,而王后因为嫉妒、虚荣、最终落了个终身丑陋的下场,而善良的公主却因为美丽的心灵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亡的魔爪。我想,这并非只是来自于安徒生主观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弃恶扬善的观点和愿望。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
  总之,在我看了,美丽总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

《美学原理》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顿的尊称.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顿用“埃斯特惕卡”(Aestetica)来命名“美学“这一学科,其本文是“感性学”的意思.
与美学联系密切的学科:
哲学(美学和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生与养)、文艺学(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伦理学(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等.
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
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的主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而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因此,二者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美学与文艺学有怎样的关系?
答:它们的关系密切,因为:①艺术是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共同对象.②许多美学著作同时也是艺术理论著作.③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问题往往一致.
美学(名解):
美学是以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美、美感、艺术的基本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
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
2)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
3)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席勒,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
4)美学研究的转向: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美学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重大转折的步伐,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相应的是美学研究的内容也由主要研究“美”转向研究“美感”(审美经验).
“由下而上”:形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由上而下”:形而上,由抽象理论研究演绎到具体现象的研究方法.
另有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
5) 20世纪初,心理学美学,弗洛伊德
6)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
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b][/u]
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中国当代美学家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不同观点及其理由、合理性、局限性.[/b][/u]
Ⅰ.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
其理由在于:① 有助于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 ② 人类审美活动并不限于艺术,以美为对象不会排斥艺术,但如美学仅仅以艺术为对象,则会排斥自然美和社会美 ③从方法论上看,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深入研究生活美有助更好理解艺术美.
其合理性在于:能把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界限明确划分,把现实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现象也纳入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强调了艺术美的现实基础等.
其局限性在于:①美学仅以美、美的规律为对象,而对于崇高、滑稽甚至丑不予研究,把它们排斥在外,有画地为牢之嫌,重蹈了自己所批评的仅仅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覆辙.②在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只是强调现实美的重要性往往会导致片面性,必定会使美学研究缺乏深层的支持而流于肤浅,难以更深刻地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普遍的规律.
Ⅱ.美学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即艺术哲学.
其理由在于① 以往美学史上,大多数美学家都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② 艺术在质、量和社会作用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实际生活中的美. ③ 从方法论上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有助于理解低级的生活美.
其合理性在于:①高度重视艺术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艺术美是比现实美更为高级的美的形态.②在方法论上肯定了研究高级形态的艺术美对于理解较为低级的现实美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其局限性在于:①把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圈定在艺术的框框内,无疑是画地为牢,把广泛存在的其他形态的美,如自然美、社会美拒之门外,必定会严重影响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②对于艺术的片面强调会模糊了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界限,还可能把美学的哲学思考性质排除掉,从而使美学仅仅停留在一般艺术理论的水准上,使美学研究失去了应有的思想深度.
Ⅲ.美学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这种观点试图从美感经验出发综合前面两种观点.
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似乎比较全面,它将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包含在美学研究的对象之中:审美主体(美感经验是审美主体的经验)、审美客体(美和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美感经验的产生正是建立在这一关系之上的).
然而这种观点还是存在着毛病.尽管从美学史上看的确有不少美学家是从美感经验出发研究美学的,(例如近现代西方美学中的许多心理学美学流派,从实验美学、“移情说”美学一起到最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无不都是从这一方向去研究美学的,)然而,以美感经验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学很容易忽视对客观存在的美和艺术进行科学的研究,从美感经验出发也无法根本解决美和艺术的本质问题,因为美学毕竟离不开哲学思考,单纯的心理学研究在面对许多美学的基本问题时往往会束手无策,即使勉强试图解决如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之类的问题,也难免力不从心,在理论上漏洞百出.同时,对美学进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内省描述法或实验归纳法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前者流于主观随意,后者则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Ⅳ.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其理由在于:①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自由创造.② 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既以感性的客观世界为中介,又能充分地展示人的本质力量.
其合理性在于:紧紧抓住审美活动与人类实践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审视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看到了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所具有历史性特点和人类实践的基础.
其局限性在于:虽然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很重要,但是它并不能取代美学其他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因而把美学研究仅仅局限在这方面是不够的,同时也会忽视美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质.
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了解
答:①特点: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不同时代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不完全相同;某一具体研究方法的产生和流行具有历史阶段性.
②原则: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历史与逻辑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③西方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古希腊时代·折中主义美学-古典美学·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英国经验派、德国理性派-19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美学·形而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费希纳实验美学、立普斯移情说、丹纳艺术社会学.
美与美感有何关系?[/u][/b]
答:美是从各种各样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体现了美的事物的本质.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
二者都是人类社会产物,相互依存.
但两者又有区别: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
美感是主体对美的感受和评价具有主观性的特征.美感离不开美,但美感的范围要比美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如果说美是火,那么美感就是火所发出的光,光来源于火,却不等于火,它的范围要比火更为丰富、更为广阔.
直觉与知觉的不同:[/u][/b]
①直觉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知觉则具有一种整合作用,体现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直觉虽然经历了心灵的综合作用,但它所感受的主要是一种分散的、个别的印象.知觉则把这些印象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完形的整体.
②直觉排斥概念,完全专注于对象的外观形象,知觉则开始有了概念的活动,把一定的概念赋予事物的感性形象,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直觉的基本规律:[/u][/b]
答:①直觉的获得虽然得之在瞬间,但却与平日体验和修养的积累息息相关.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常常会有不同的直觉.
②直觉本身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的.直觉虽然表现为不假思索,但在艺术活动中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而深入完善.
③直觉不是固定不变的,直觉在不断地转换和流动,这是直觉具有持久魅力的重要原因.
因此,直觉作为美感的心理功能之一,它的活动受着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
试述美感中理解的特征.[/u][/b]
答:①美感作为具有社会性意义的精神活动,不仅要有感觉、情感和想象,而且还包含着理解.
②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和熟悉所感受到的外界的符号和信息,有助于领悟审美对象中的深层文化意蕴.
③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理性逻辑思维,而是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与情感交融在一起,参与对对象的感性体验.
审美欣赏的特点:[/u][/b]
答:①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充满了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②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事实;③它是精神上的再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因而主观的差异性极大.
审美欣赏包括两个层次的心理特征:[/u][/b]一是表层的,属于表现形式,是审美主体直接面对对象时所产生的特殊的心理活动;二是深层次的,属于内在的心理结构.是当审美活动深入进行时在欣赏者的内心中所产生的一些复杂关系和矛盾.
审美欣赏活动中的注意的集中性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的集中有何区别?
[/u][/b]答:首先,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人们要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与头脑的高度清醒.可是在审美欣赏的时候,我们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主要不是要清醒地认识审美的对象,而是要把我们的思想感情,把我们的整个心灵灌注到对象中去,与对象相契合,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
其次,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注意集中,是有意识的,带有强制性的.由于带有强制性,所以这种注意力的集中,不仅是勉强的,而且并不都是愉快的.但是,审美欣赏时的注意集中,却与前者完全不同,我们面对审美的对象,不期然而然地振奋起全部身心的力量,投入到美的形象当中.
最后,审美欣赏时注意的集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所追求的,不是抽象的理解,而是形象的观照.
审美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u][/b]答:主要内容:1 ,人生的意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进一步延续自己的生存的同时,还创造着和欣赏着,人的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2 ,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人在立足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同时,还应该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立足与人生应当美化和高尚化的观点,站在生活的外面对生活进行反思和反悔,从而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也就是有意味的生活.3 ,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最高价值之一,美的价值的实现,就显现为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不断发挥,提高和丰富.
喜剧性产生的原因:(喜剧产生笑的原因的学说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说法:
1."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
这是英国经验主义学者霍布斯有《人类本性》中对于喜剧性产生的原因的解释.他认为喜剧性的效果——笑的产生,是因为发现别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感到自己现时的某种优越时而产生的一种突然荣耀感.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
"乖讹说"最初流行在德国的,一般是指打破现有的秩序或规律,让人的紧张的期望突然消失.康德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紧张的心理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斯宾塞曾在此基础上,将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但用乖讹囊括一切喜剧性也是不恰当的,而有些乖讹却是让人悲痛的.
3."生命的机械化"
  法国学者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而喜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如小丑、木偶等.但这只能解释某类喜剧性产生的原因,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有些笨拙、麻木呆滞的社会现象让人感到悲凉.而有些并不机械化的机灵,也是人们所嘲笑的对象. 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这是由弗洛依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沉潜在无意识之中,喜剧性则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欣赏者通过对喜剧性欣赏发泄人的本能欲望,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虚拟的满足.这种满足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巧智(如谐音带来的情趣)、想象、幽默等.但巧智等方式,其实并不是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所以这种解释依然是以偏概全.
[b][u](二十)简要说明崇高的本质及意义?
[/u][/b]答: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其形式和内容超过了主体的感受力和想象力,面对它,主体的本质力量受到遏制,但主体以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教养和理想与对象搏斗,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舒展,从而感到自己的提高和胜利.因此,崇高既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不可.
崇高是美的一种基本形态,尽管它和优美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同,但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美的实际现象看,优美和崇高的事物都激发我们愉悦的情感;从审美需要看,人们对优美和崇高都需要;从艺术角度看,艺术家的创作和欣赏者的接受,崇高和优美都大存在,都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要求.
历来的美学家都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在崇高感中的作用.对崇高的欣赏,有助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卓越与高超,有助于挽救时代的颓风.
[b][u](二十一)优美和崇高是美的两种互补共存的美的基本形态.[/u][/b]
答:优美和崇高有着明显的不同,崇高的对象常常是巨大雄伟、气势磅礴的,而优美的对象则常常表现出形体小巧、秀丽和柔和的特征.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使得我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因而引起愉悦感.优美的东西使人们直接轻松愉快地领略到它所引起的愉悦感.不过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互补共存的基本形态,这是因为:
(1)从优美与崇高的共同点上看:崇高的对象与优美的对象都让我们心旷神怡.
(2)从一般人的审美需要看:人们既需要崇高的对象,也需要优美的对象.刚柔相济是人的生命原有的节奏.
(3)从艺术家的创作实际看: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在主导风格一致的基础上,也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征.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李白,也写"床前明月光";写"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也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从优美和崇高的共同对立面--丑看:优美和崇高的反面都是丑,都可能性丑衬美,丑本身并不包含在优美和崇高之中.
[b][u](二十二)丑的基本要素
[/u][/b]答:(1)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2)丑的事物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的,有碍人生的.(3)其外在组合形式往往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这三者构成了丑的基本要素.
[b][u](二十三)美丑与善恶的联系与区别:(含丑与恶的区别)
[/u][/b]答:美丑都具备自然和社会属性,善与恶则纯粹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带有鲜明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善恶与美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善恶,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性质,如热情、冷酷等.美丑则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要以形象来提示对象的本质.如人物的性格通过表情、动作、语言来显示.这是两组概念的根本差异.
丑与道德的恶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恶显示为形象才丑;其次,丑是恶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再次,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第四,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可能对丑有一致的评价,而对恶却可能有截然相反的标准.如资产阶级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b][u](二十四)判断分析:作为独立美学范畴的“丑”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u][/b]
答:错误.丑,虽然自古就有,但在很长历史中它是作为“美”的对立面或陪衬而存在,作为独立美学范畴的丑,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产物,其主要原因在于: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达,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一方面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从而使人认识到自己本质的丑的一面,还丑以真实的面貌.②19 世纪和 20 世纪这个英雄辈出的世纪也是人们开始怀疑英雄,怀疑美和崇高的世纪,从而形成了对丑的崇拜.③ 20 世纪后,工业化带来了各种畸形和矛盾.社会物质的高度发达与人类精神的个人化、孤独化,为丑提供了现实土壤.当然,丑在近代以来成为独立的美学范畴,并不意味着今天的美学应该宣扬丑,认为今天是丑的时代,而是说这样的时代氛围使长期处于依附地位的丑在美学中取得了它应有的独立地位.
[b][u](二十五)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分艺术品为四个层次:
[/u][/b]答: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教材认为,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
[b][u](二十六)结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谈谈意象的虚拟性问题.
[/u][/b]答:意象的虚拟性是一种非现实性.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根据主题需要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它甚至可以表现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东西;即使表现现实世界中已有的或可能的东西,也采取一种非现实的形态.
  但这种非现实性并非是任意的,其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怀.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是客观存在,本无人一样的性情,但作者通过富有情调的审美的思维方式,把青天拟人化,人可以与它交流,并且以人的情怀去揣度它.认为天上也与人间一样是有宫殿的,并设想那里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那里起舞娱乐,一定没有人间这样欢乐、有趣,那里一定是非常孤寂的.在人间这个世界里,虽然有悲欢离合,但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不应该有什么遗憾.作者借对虚构的青天的景致描写与揣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体验.
[b][u](二十七)艺术的存在方式:
[/u][/b]答:从艺术的本质特征角度来看,艺术只能存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意象是艺术品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体现艺术本质的场所.
经从艺术起源角度来看,艺术只能存在于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惊叹有本质联系;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联系.
从艺术发展角度来看,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再到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总之,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再到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缺一不可,相比说来,艺术创造是三个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因为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品.
[b][u](二十八)艺术品的重要性:
[/u][/b]答:艺术家在表达自己心象的过程中,艺术形式符号的组织,乃是形成意象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没有传达,意象创造就不能真正完成.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表达出来,即物态化和物化为艺术品,就无法达到交流、传播的目的,也就无法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历史中构筑成艺术现实即艺术的整体存在.
[b][u] (二十九)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u][/b]答:美育通过审美的方式感化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方式,而审美也是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
但两者又是有着区别的,美育不仅仅通过艺术进行,而且也通过自然和社会等方式进行.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为着审美教育,而且还为着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如音乐家、画家、舞蹈家、戏剧家等.
[b][u](三十)判断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不能成为审美对象.[/u][/b]
答:错误.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等于生活悲剧,但这并不排除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成为审美对象,给人带来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感的可能性.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往往含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人们往往也可以对它们采取伦理或审美等不同角度的把握,对那些体现了悲剧本质的生活现象,人们是可以采取审美态度的.只要现实生活中的对象本身的感性生命虽遭受摧残与毁灭而在精神上具有不朽的意义,展示了正义精神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体现出悲壮激越的情调,便同样可以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完全反对生活中悲剧可以成为审美对象的说法,把悲剧的本质停留在了悲剧性的现象,没有深入体验现象之下的冲突本身是否具有悲剧性.
[b][u](三十一)判断分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u][/b]答:(1)“美感是性本能的说法”这种说法有对也有错.
( 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选择具有一定的关系.
( 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于动物性本能.
[b][u](三十二)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u][/b]
答:①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广泛地辐射到物质技术领域,物质产品除保持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了越来越大.
②当代工艺品的范围日益扩大,工艺愈加精细,建筑艺术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许多物质产品兼具艺术品的功能.
③艺术向非艺术领域的渗入,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有了艺术的品格,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更具有情趣.
[b][u](三十三)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u][/b]答:美是从各种各样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体现了美的事物的本质.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部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和美感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过程,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相互依存.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不同的.
①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而美感是主体对美的感受和评价,所以具有主观性.
②如果美是火,美感就是火的光芒,光源于火却不等于火,它的范围要比火更为丰富广阔.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生活中的美学有哪些意义?
1. 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美学教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让生活因之美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2. 提升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美学,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3. 增进智慧和人生格局:美学不仅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让我...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是美在哪里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是美在意象。是“情景交融,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美是有两个概念的,一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所说的“美”,例如炎炎夏日吃一根冰棍,你会说“多美啊!”肚子饿了,你会迫不及待地说:“我要美美的饱餐一顿,”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美的概念,还有一个是美...

如何理解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是一种通过审美体验来提升生活质量的思考方式和实践。它将美的原则、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引入到日常生活中,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和有意义。首先,生活美学强调审美体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审美体验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品的欣赏,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品味美食、聆听音乐、观赏自然景色等。

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美学学科的美的不同
4)美学研究的转向: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美学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重大转折的步伐,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

生活中的美学是什么课
审美学课。生活中的美学是审美学的一门课程。生活中的美学探讨人类对美的感知、体验和判断。它涵盖了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原因以及美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该课程探讨艺术、文化、自然等领域中的美感现象,引导人们思考美的概念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关注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培养人们对美的...

什么是美?什么是生活美学?
美是一种特殊属性,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生活美学包括人体美学、服装美学、饮食美学、建筑美学、旅游美学、环境美学等方方面面。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对象上...

美学法则有哪些,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美?
要知道何为美学,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美?美无处不在,秀丽的山川是美,无限的草原是美,奔腾的河流是美,辽阔的海洋是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内,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到处留下美的踪迹。然而,什么是美呢?美是什么的问题,就是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古老...

美学感悟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要求: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

生活美学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呢!?
生活美学是指通过审美的眼光和方式来感受、塑造和提升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好、品味和享受美好事物的能力和意识,包括个人形象、家居环境、饮食、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以达到提升生活品质、心灵愉悦的目的。生活美学对个人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人的审美素养和生活品味,提高生活质量,培养...

论“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论文
在口传文化与手写文化前期,审美与生活曾经是混沌一体、不分彼此的。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人的审美意识还萌动在生活实践的母胎中。 譬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

金川县15259307365: 什么是美,美因何而来?生活中通常说的美和美学的美有何区别? -
公荷利欣: 这个问题很抽象,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成语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公众各自的认知不一样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的..... 有的注重形象;有的注重内在心灵和气质等;总的说来自己感观觉得舒服就行,不需旁人来订标准;

金川县15259307365: 美学中的美是什么性质的!
公荷利欣: 一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美”的概念与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的区分.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例如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棍,你会说:“多美啊!”肚子饿了,你会说:“我现在就希望美美地吃一顿.”这些...

金川县15259307365: 你如何理解美与美学的概念 -
公荷利欣: 学科 设置的根据在于研究对象,而 文艺 研究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 层面 ,一是现象层面,包括 文艺作品 和其他文艺现象;二是概念层面,涉及有关文艺的问题和 观点 .后者又可以分出两块,一块是有关文艺的一般问题和观点,另一块是有...

金川县15259307365: 美学 1、审美经验与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区别.2、举例论述形式美的基本规律.3、为什么说多样统一法则是形 -
公荷利欣:[答案] 保留在审美主体记忆中的、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对象有关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审美经验通常在审美实践的多次反复中形成.人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审美活动中,积累大量关于外界事物的知识和经验,审美时,一旦受到审美对象的信...

金川县15259307365: 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是什么? -
公荷利欣: 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是:1、我们知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那么无疑,生活也是艺术美的源泉.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艺术美不同于生活美,所以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却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或自然中)的美.比如人在愤怒时或悲...

金川县15259307365: 生活美学的含义
公荷利欣: 日常生活中美的含义就是好看的、好听的、令人满意的东西,或是美好的事物等等.美学理论的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指一种与崇高并列的美学范畴,也称之为优美. 广义的美指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或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所...

金川县15259307365: 艺术美与自然美,社会美有什么不同 -
公荷利欣: 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是美学中的三种重要形式,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和不同.首先,艺术美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所呈现的美,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形式.艺术美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同时也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具...

金川县15259307365: 请问几个问题 美的定义 美学的定义 美与美学的共同点 不同点 麻烦专业人士解答下 谢谢! -
公荷利欣: 美学的概念 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 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因为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

金川县15259307365: 关于美学的问题,大家谈谈美学与生活
公荷利欣: “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一文中探讨艺术的本质也就是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现实主义美学观.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在批判当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过程中提出这个命题的.他对“美是生活”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这个命题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恢复了现实的权利;其次是它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关系;三是它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金川县15259307365: 什么是美学 -
公荷利欣: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